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伤仲永教案优秀范文
相关文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与伤仲永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伤仲永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 、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 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学生自读课文
(一 ) 解题。
1、板书课题:伤仲永,“伤”字是什么意思?
2、布置学生看本文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字典,正字、正音。
3、译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师做适当点拨。
重点识记下列词语: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受之天也( ) 卒之为众人( )
固众人( ) 得为众人而已也( )
2、明确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 ② 邑人奇之( )
③ 父利其然也( ) ④ 宾客其父( )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伤仲永教案优秀范文二
12、伤仲永(教案)
2015年3月28日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同学们,我们在《为学》这篇课文里曾学过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天资愚钝,才智平庸,但他们勤奋刻苦,旦旦而学,最终在学习上取得了成功;还有一种人天资聪慧、才思敏捷,却摒弃自己的天赋而不用,最终变成了昏庸平凡的人。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后天的努力对于做学问是至关重要的。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伤仲永》,里面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
(板书:伤仲永)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王安石(板书:王安石)
(出示幻灯片)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在理解
1、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自主解决了本篇课文的重点词语。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找一对师友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这几个字。
(幻灯片出示:邑yì谒yè称chèn泯mǐn卒zú夫fú耶yé)
2、刚才一对师友带领我们共同学习了课文中的重点字,为我们学习课文扫清了障碍。
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下面,我们找几对师友读一下课文,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边听边用铅笔勾画出与自己理解不同的地方。好,第一段谁来读?……
(全文朗读完成,请师父对学友的朗读进行评价,其他师友对其进行评价。教师相机引导,特别是重点句子停顿,如:①仲永/生五年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余闻之也/久 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刚才,通过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相信你对读文言文的句读停顿有了深刻的感悟。
文中有一个字“扳”,老师发现有几位同学都读“攀”,他们读的对吗?为什么?(幻灯片出示:“扳”通“攀”,牵、引的意思)
请同学们赶快用笔在这个字下面标上三角号,表示这个字是通假字,非常重要。在文言文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文言现象,读的时候要读它通的那个字的音。以后我们大家在学习中再遇到通假字也可以这样标记。
下面请同学们捧书端坐,齐读课文,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幻灯片出示句读)
三、探讨研究,解释课文
1、预习课文时,我要求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并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下面,请各位师友相互交流一下,看看有些地方能不能自己解决,(二分钟后)师友合作还没有解决的可以小组内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进一步解决(三分钟)。
好,刚才看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哪个小组来说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班上解决,教师引导,实在有偏差的教师直接点出)
2、这里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邑人奇之”一句中“奇”字应该怎样解释?(幻灯片出示“奇”等)
文言文中的用语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有些字的词性一变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意思,比如“奇”这个字本来是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却被用作动词,意思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结合语境把句子翻译通顺。像这样的字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些,请大家看屏幕,结合语境解释一下加方括号的词。
请同学们用方括号标注这些词语,以后再遇到这样的词也可以这样标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伤仲永教案优秀范文三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 “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法
通过参加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的培训会以及听到数节同组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后,我对课程标准、课后习题、单元说明以及现在学校运用的“先学后教”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和目标随堂检测法。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容易促发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个引导者。为了还课堂予学生,充分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学习动机,促发其成就感,特制定学法,具体如下:
1、自知--通过预习,自己掌握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文本的课题、主要内容。
2、自品--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同时请他人讲评。多品,多读,多讲,再品。
3、自究--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追究文章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4、自量--在理清文章的基础上,自己以心量化主旨。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往常背诵,点剖读法,教师范读----关联导入,初读自知----检测预习,朗读自品----熟读课文,诵读自究----梳理结构,再读自量----把握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