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归园田居教案优秀范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归园田居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诵诗歌,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让学生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领会田园风光的意境,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与联想来描摹诗歌画面。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
师:有人说,他是“百世田园之主”,有人说,他是“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初中,我们邂逅了从东晋时代款款而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回顾他的作品,并背诵《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颗纯净的心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悟这其中的真意。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教案优秀范文二
一、导入新课
1、【激发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作品。请大家谈谈对陶渊明的认识。
2、【拓展补充】提到陶渊明,我首先想到的是苏东坡。法国《世界报》评选全球范围内的“千年英雄”,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诸多领域,选出十二位,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这和陶渊明有什么关系呢?陶渊明是苏东坡最崇拜的人。苏东坡晚年被贬海南岛,随身携带的只有陶渊明的诗集。陶渊明的109首诗,苏东坡一一唱和并汇编成《和陶集》。平心而论,陶渊明为我们留下的文学遗产并不多——薄薄的一本诗集、一百多首诗和几篇散文。陶渊明是一个生前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文学家,在他去世数百年之后,苏轼等人为首发现了这座默默无声的文化高峰和它的真正价值。可以说,中国文学史上可以没有陶渊明的作品,但不能陶渊明式的人物,不能缺少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生活。
二、初步感知
(一)反复诵读
1、自由诵读,解决字音。
2、点名朗读,纠正字音。
3、全班齐读,读准读齐。
(二)背景介绍
我们刚才提到了苏轼,相对于苏轼而言,陶渊明的生平真是太简单,简单得有些单调,耕田似乎是他唯一的事业。而在这种简单中又蕴含着丰富。史书上记载,为了生计,陶渊明“投耒去学仕”。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十三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奔走“学仕”。
(1)第一次:二十九岁,“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去”(《晋书》)。
(2)第二次:三十五六岁,做官一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
(3)第三次:四十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辞职。
(4)第四次:四十一岁,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再次做官,八十多天后不辞而别了。
【小结】人到中年,几番“学仕”失败,他才看透了。不单看透了官场,也看透了他自己。在精神上经过一番交战之后,他得出结论:做官的痛苦,比挨俄的痛苦还厉害。既然自己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不要同流合污。
(三)再次齐读
三、深入探究
(一)阅读注释
1、圈点勾画。
2、补充强调。
(1)尘网(补充):尘世的罗网。
(2)三十年(强调):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因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田,前后恰好为十三年。
(3)守拙(补充):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老子·十八章》“智慧出,有大伪。”(智巧出现,将有大的欺诈)
(4)罗(补充):排列。
(5)依依(补充):轻柔貌。一说,隐约可辨貌。
(6)虚室(个人观点):内心。语本《庄子·人世间》:“虚室生白。”室,比喻心;白,指日光所照。虚室生白,形容一种澄澈明朗的境界。
3、明确字形。
羁鸟、暧暧、墟里、狗吠、桑树颠(“颠”:头顶;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如山颠、塔颠。“巅”:山顶。)、樊笼、返自然
(二)品评交流
1、请你就诗的题目“归园田居”设计一个问题。
【示例】(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2、陶渊明是如何写官场的?
【明确】写官场,用的是“尘网”、“羁”、“池”、“尘杂”、“樊笼”等否定性的词,且用“误落”、“久在”这些厌恶性的词描写自己断断续续十三年的官场生活。
【激疑】“尘网”、“羁”、“池”、“尘杂”、“樊笼”这些词语中,你觉得哪一个用的好?为什么?
参考:对“网”这一意象的品评。诗人北岛有一首题为《生活》的诗,通篇只有一个字:“网。”只用一个字就写出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内心无处不在的压抑、苦闷、彷徨、困惑、苦痛、无助和挣扎以及挣扎无果后的无奈与失落。
【激疑】《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误落”为“误入”,你觉得哪一个好?
参考:“误落”强调糊里糊涂地坠入其中,自己做官是出于无奈;“误入”强调本是有所期待而为之,几经奋斗之后发现了人生的荒谬。
3、陶渊明是如何写田园的?
【明确】写田园,用的是“旧林”、“故渊”、“自然”这类充满怀旧依恋意味的词,更有“爱”、“恋”、“思”、“返”这样表达强烈依恋情感的词。
4、试题演练。
(1)苏东坡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请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诗加以赏析。
【明确】桃红李白,榆青柳碧,不着一色彩语而满眼春色!
(2)苏东坡评价陶渊明的诗“癯而实腴”,请结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句诗加以赏析。
【明确】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在纯乎白描的写景中给我们以安详宁静的感觉,他写的是景,却让我们想到生活,悠然令人神往。有人说,诗人能从生活中发现常人在天堂里也难以发现的美感。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社会里,做官是读书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但是陶渊明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那么,“田园世界”真的那么吸引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
特点 |
|
尘俗世界 |
||
田园世界 |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很好。但是,带“尘”字就意味着肮脏吗?我们说“滚滚红尘”“尘世”,难道就是肮脏的世界吗?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教师评点:这位同学能够透过“尘网”的表层意思,去把握其指代的意义,并且能够联系陶渊明的生平进行理解,很好。但是“黑暗”一词的感情色彩是不是太浓了?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