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有范文
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桂林山水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有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能理解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析,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特点,并能学以致用。
4、能带着体会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析,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特点。
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及独具匠心的结构布局。
三、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有关“山水”的成语和诗句导入。
1、山清水秀、水色山光、游山玩水、山高水长、山水如画、山水相依
2、描写山水的古诗: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宋·王安石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唐·李 白
3、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山水”的美文,板书课题,齐读。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课文的内容。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全班交流。
①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新词:
a、并指导学习“瑕”字。
b、积累“水平如镜”的成语。
② 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课文,感悟“山水”之美。
1、作者荡舟在漓江之上,欣赏着桂林的美景,用了一个词来概括山水的美,“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2、达成共识“天下第一”。
3、学习任务:作者到底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特点呢?请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在有感受的地方简单写下自己的体会!
4、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5、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交流句子1:
交流句子2:
6、引导体会山水之美、语言之特点。
(五)感悟写法,学以致用。
1、游览完了桂林的美景,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课件出示。
2、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请用一组关联词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4、感悟“首尾呼应”的特点。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有范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
2.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2.能够模仿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写景色。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课时:2课时
教具:桂林山水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 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板书:第2课 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引导学生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4.攻克生字词:
请学生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分段研读: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奇、险、秀 对比、比喻、排比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房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6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有范文三
(二)主要内容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及大自然的热爱。
(三)艺术特色
1.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美。
本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写,语言简洁明了。同时,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一幅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郎朗上口,令人心驰神往。
2.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前呼后应、整齐划一的结构美。
这篇课文按照“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作,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地把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
(四)教学设计
课题:《桂林山水》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无瑕、屏障、峰峦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篇课文。理解并分析桂林的山“奇、秀、险”和水“静、绿”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积累优美的文章段落,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等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对祖国壮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学会用作者的描写手法进行景物描写并能运用到写作上。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上课之初,教师引导:我们曾去过钱塘江,观看过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的大潮,也曾见识过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南国的绿树;欣赏过长龙一般,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长城,也见过有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的颐和园。我们曾游览过那么多美丽的地方,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方呢?
学生自由讨论欣赏过的美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
1.自主探究
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如“澜、峦、攀”等,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反馈
教师根据交流情况正音、析字形,利用口诀法、辨形法等记忆生难字,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如记忆“攀”字时可借助“两木夹两叉,大字手上抓”的口诀进行记忆。
(二)了解内容
提问:文章写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自读并总结,教师引导。
明确:静、清、绿;奇、秀、险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走进漓江水,体悟“水”之秀
1.提问: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要求: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回答。
明确:“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
2.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3.提问:漓江水有何特点,请总结。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描写漓江水的句子用笔划出来,教师多媒体出示文章第二段的文字。
明确:静、清、绿。
4.走进“静”,感悟美
(1)提问:从哪里可以感觉到漓江水的静?
①图片感知:观察课文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明确:一丝不动,静止如画的漓江水。
②对比体悟:长江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呀?和作者眼中的漓江水有什么不同?
要求;教师展示长江视频,学生谈感受。
明确:滚滚长江东逝水,波涛汹涌,气势雄伟。
③范读感知: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感受漓江水的静。
(2)美读欣赏:请学生再次朗读这句话,想象漓江水的“静”。
5.走进“清”,感悟美
(1)提问:漓江的水那么清澈,只能看见砂石吗?假设你在漓江的游船上,还能看见什么?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思考讨论,小组内比赛。
明确:还可以看见“小鱼小虾、天上的飞鸟、水边的树影、鹅卵石、水草”等。
(2)提问: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说你看到的景色?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思考讨论。
明确: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飘动的水草。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美丽的珊瑚。
……
(3)朗读指导:请将这种“清”的感觉诵入文章,体会漓江水的清澈。
6.走进“绿”,感悟美
(1)出示图片并提问:翡翠给你什么感觉?“翡翠”写出了漓江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有光泽,碧绿青翠;写出了漓江水的色彩和品质。
(2)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
(3)漓江水为什么是碧绿的?
明确:这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4)朗读指导。
7.提问:既然作者把漓江的水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还要在这段的开头,写大海和西湖呢?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默读第二段,指名回答。
明确:运用这种对比的写法可以更好地突出漓江水独特的美。
8.再次交流朗读,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要求:指名朗读,教师指导“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清”这句读出惊喜;“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二)近望桂林山,感受“山”之美
1.提问:桂林山又有何特点?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划出描写桂林山的句子,依据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明确:奇、秀、险。
2.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桂林山的奇的?
要求:教师范读,指名回答。
明确:特点之一“奇”: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引导:桂林的“奇山”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像什么?
明确: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
3.提问:作者又是如何描写桂林山的秀和险的呢?
要求:指名学生朗读,指名回答。
明确:特点之二“秀”:秀在“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特点之三“险”:险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引导: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桂林的山的“秀”和“险”加以描述。
4.提问: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山,先与泰山、香山对比,衬托桂林山的别具一格。随之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说明桂林山的特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三)畅游山和水,体悟意境美
1.提问: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要求:配乐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指名回答。
明确: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提问:“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提问:学习完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
要求:全班齐读课文,自由回答。
明确:秀美、恬静、悠然……
2.提问: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是从何体会到的?
明确:从文字中,朗读中,从想象中……
五、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如果你此刻正泛舟江上,你想对桂林的山水说什么呢?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桂林,请将我留下,请纵容我迷失在你的美丽中;漓江的水啊,我多想做一棵水草日夜伴你,桂林的山啊,我多想做一只快乐的小鸟日夜陪你。
……
六、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桂林山水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大好河山中最柔美的一角,它宛若一位窈窕的美女,媚眼如丝、似水柔情。美丽的事物,需要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也要靠一支生花妙笔记录下来,希望学完这篇课文,大家都能有一支妙笔,记录下你看到的美。
七、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自选一题作业。
1.仿照第二、三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一处景物。
2.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自然风光,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使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有范文
上一篇: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案优秀范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