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范文五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2、以淘气想加入到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二、 初探面积的含义。

  1、 感知:

  ① 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 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① 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③ 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 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 应用。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五、 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的。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

  一、 周长和面积对比中感受面积的含义。

  1、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元和一角硬币,请同学们沿着硬币的轮廓画一圈,想想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呢?(圆形)请同学们来画画吧!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币的轮廓的边缘来画)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在这里感觉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学生缺少参与其中的热情,我这个设计还要思考,要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去画,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2、   学生动手画

  3、   如果我们画的两个圆是两只小蚂蚁的运动场,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这个情境我没有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A:大圆的周长长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多;小圆的周长短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少些。

  B:一个圆(面积)大些,一个圆(面积)小些

  …………

  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为学生上学期学习周长的时候,描过树叶的周长,所以学生说周长的可能性多一些,关于面积能提到我就顺势让学生涂面积,不提到,我就让学生帮助小蚂蚁铺草坪涂颜色。

  4、   下面我们用彩笔涂上绿色,帮助小蚂蚁把运动场铺上草坪。

  A:涂完后,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说说涂的感受吗?

  B:哪个涂得快些,哪个涂得慢些?为什么?

  A、B两个问题我到底怎么提好呢,还要结合课堂的生成,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问题A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广泛一些。问题 B过于直白。

  (大圆面大涂得慢,小圆面小涂得快些。这里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说出面积这个词语。)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就象刚才的两个圆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6、我们来摸摸课桌的表面,说说你的感觉,这个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的面积。

  看看,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摸和涂色中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板课题:面积)。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问题:这里我的初备是和一笑老师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这里我没想好怎么揭示这个概念,呈现这样两种形式,还想听听网友的意见。

  8、揭示概念:

  教师板书:物体表面的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导入中,我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形式,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曾经的教学和前几天房间里的一个老师的困惑-----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区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对概念的引入从周长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学生在涂平面图形和摸实物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了面积的概念。

  这里面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的很多。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画和涂的对比中去感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一笑的教学设计我看了。她是从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导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赏一笑老师的二次设计中,给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这个部分,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我的设计虽然是从平面图形引入,但是这个平面图形也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图形,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说说教室里一组物体的面,并比较一下他们面积的大小。

  2、有些图形我们一目了然就能比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图形我们就不能。出示书上39页比一比

  (1)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让学生先进行直观估测,和后面的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出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让学生把学具袋里的学具都可以尝试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这里面的交流重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D、小组展示验证,全班汇报,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

  (3)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准确。

  三、巩固练习

  (1)第一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1页的1、2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

  (2)第二个层次的练习我安排了40页的画一画。这里我改了一下呈现顺序。感觉这个题目更有难度一些,接着做41页的3题。3题中的第二个图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想办法,把两个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这个地方突破了,后面的4题就不成问题了。

  (3)第三层次的练习41页的4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面积的含义,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全课的结束,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问题。(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提出,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那么大,我们怎么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课桌的面积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活动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

  质疑:数学书和练习本比,哪个大?你是怎样比较的?比较它们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2.比较教师的手和学生的手

  教师与学生对掌相击。

  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3.比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谁大谁小?

  小结: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根据我们刚才比较的过程,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书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理解并记住这句话: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活动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拿出附页2中已剪好的图5,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猜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提示:这还只是你们的猜测,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动手试试吧!可以借助你带来的工具哦!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三、活动三: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四、小结

  1、安排图形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的问题讨论,加强学生于对图形面积的理解。

  2、通过学习,你对面积有了哪些认识?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

  五、作业:教材第44页第1,2,3,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范文四

  【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课本与语文课本、硬币、手掌、树叶四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且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评估、验证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 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习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为后续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加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1.课上我采取与学生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导入,这样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体会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对于封闭图形的理解,我通过在课件演示封闭图形并让孩子指出面积,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并利用种草种不完来解释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面积形成的过程。

  2.在探索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时,是先让学生体会观察法和重叠法之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优化画格子法。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本节课练习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最后的创意大比拼,诣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基础上了解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两片树叶。

  【学具】

  硬币(一角和一元)、一平方厘米的塑料片、10×10透明胶片、直径为2厘米的塑料圆片、彩笔、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附页2中6)。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

  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面”上来】

  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 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说一说。

  屏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

  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

  师:为什么是封闭图形呢?(课件演示将一幅图擦拭一些。)若这里种草,能种完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封闭”一词】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4)联系生活拓展。

  谁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学习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表面、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整表述)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看老师——自己尝试——创新举例”一系列实践,认识面积的概念,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2.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

  (1)直接观察比较

  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三角形比较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

  再出示41页练一练第一题。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

  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用圆片摆的;最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认真。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 “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实践应用

  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练习41页的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创意大比拼

  练习40页画一画。

  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充分吸收掌握的目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范文五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教案范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33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