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人教版《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推荐文章
初二人教版《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二人教版《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二《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一
1、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教学课时:3课时
4、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1、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2、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3、精读文本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4、布置作业: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感悟文本
精读6-9段:(都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1)?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用了什么修辞?找出相关的句子(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
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2)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表示出来。)
除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引用高尔基地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3)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关键语句的分析)
思考:犀利与威力是否重复?
为什么不描写眼睛的其他特点?
A、“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先抑后仰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眼睛)
B、“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
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C、“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4)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结合课后练习四,理解“幸福”的含义)
介绍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和晚年的经历。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他的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事实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至和妻子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第三课时
课后习题和作业的讲评
托尔斯泰生平介绍补充
课外拓展: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介绍。
初二人教版《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作家导入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这对我们理解课文非常必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地听。
托尔斯泰,一位文学巨匠,在俄国文坛驰骋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他是世袭贵族,却一生致力于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他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到了晚年,他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却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他。真沙皇对他无可奈何,而他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身体力行向贵族阶层反叛和宣战。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声名显赫,拥有庄园,却甘愿放弃一切、散尽钱财,去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
他拥有无数的文学信徒,却不容于家庭,晚年离家出走辞世于车站。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享誉世界,死后却安静而朴素,连一块墓碑都不要求。
他的遗言不是留给妻儿的,而是留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是艺术杰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他就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二、初读——初识托翁
1、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已经无缘得见,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拜访这位世界文学巨匠。本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托翁创作的一幅“肖像画”。在茨威格笔下,托翁长相如何?请你浏览文章,勾画描写托翁形貌特征的语句,并概括回答:
托尔斯泰长得,因为他。(用原文语句回答)
师:总结同学们的发现,我发现在茨威格笔下,托翁有着鲜明的外貌特征:
他须发浓密(丑)——乱蓬蓬的头发,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植被多于空地
他脸孔平庸(丑)——:总的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长相粗劣,像粗制滥造的小屋;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难看的招风耳;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眉毛宽约一指,朝上倒竖,像纠缠不清的树根;小眼睛;狮子鼻宽宽的、两孔朝天,像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他脸色平淡无奇(丑):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像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他气质丑: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拥有一张俄围普通大众的脸,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他身材丑:矮小敦实,像个侏儒。
总体印象:托翁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洞察世事的眼睛。外貌丑——眼睛美
思考:俗话说,瑕不掩瑜,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着重描写托尔斯泰平庸、普通的外貌?
明确: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既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真实刻画,同时又揭示出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这种写法就是先抑后扬。
三、精读——眼睛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托翁的眼睛?他从托翁的眼睛中读出了什么?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认真阅读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说一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托尔斯泰?
补充材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对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评论。)
补充材料二: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这里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卡列尼娜卧轨时对上流社会的诅咒实际是托尔斯泰内心深处对俄罗斯上层社会的呐喊。)
补充材料三:托尔斯泰的忧郁
托尔斯泰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托尔斯泰还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用在烧茶、劈柴、生炉子上,为学生编写识字课本,为农民编写俄语读本……但这一切,在外人看来几乎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高尔基就从来不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去种地、修炉灶、做皮靴”有什么必要。但托尔斯泰就这么干了几十年,他穿着宽大的农夫的上衣、一部蓬松的大胡子、满脸愁苦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1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死在他的出走途中,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
补充材料四:托尔斯泰的爱心
19世纪的俄国还很贫穷落后,而且等级森严,农民的孩子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托尔斯泰就在自己的庄园里创办了贫民学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学校。他收的学生都是当地的农民子弟,甚至还有四五名女生,这在当时可真是破天荒。托尔斯泰的教育模式极为自由开明,迥然不同于当时传统的墨守成规的贵族教育方式。他对学生不约束,不体罚,完全由着他们的兴趣选课并自由发展,同时注重在日常行为中自然而然地灌输民主平等的意识。学生中有人在多年后回忆说:“我们早晨到校上学不受时间的限制。学校里没有传统的功课表,也不用打铃的形式来区分课时。每门课都很有意思,每个人都可以上他想上的课程,有人学地理,有人学历史,有人学写作或绘画,有人只想看书。如果学累了,可以随便倚靠着睡觉。我们感到非常自由,经常一整天呆在学校里,到很晚才回家。”
还有一个故事也许更能说明托尔斯泰的爱心。
一次,当托尔斯泰行走在莫斯科的广场时,一个乞丐向他乞讨。托尔斯泰立刻就要掏钱,旁边一个朋友告诉他,这个乞丐不值得施舍,因为其品行之恶劣,全莫斯科都闻名。托尔斯泰回答:“我不是施舍给他那个人,我是施舍给人道。”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的爱已经不是洒向某个特定的阶级,某些不幸的个人或人群,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宇宙间的一切生灵的关爱与怜悯,而是已经升华为一种境界,如同一面柔软却又锋利的剑,直面人类的灵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锐利、锋利,让人感受到他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他是茨威格心中的偶像。
四、品读——修辞
很高兴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已经从外表逐渐走向内心,这让我们明白了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在阅读文章时,我们除为托尔斯泰的人格所折服,还深深折服于茨威格妙趣横生的文笔。
找出你印象最深的语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五、结束语
茨威格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虽然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但却是个很好的开始,老师有个建议,让我们阅读大师,走进经典:
(多媒体展示:《名人传》《忏悔录》《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初二人教版《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三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教法设想
组织学生多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课文采用先抑后扬手法的艺术效果。
教材分析:主题:
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描写托尔斯泰的肖像,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对他犀利的眼光的描写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写法:
1.写伟人平庸粗陋的一面来表现人物的特征。A.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①须发
②面部轮廓、结构③面部特征――面部表情
④长相----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⑤外貌给拜访者的感觉――失望。
B.专门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①犀利的目光
②眼睛里蕴藏的丰富感情③眼睛的威力
2.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例子见课文第一段胡须雨头发的描写。难点提示:
本文的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大人物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怎么理解作者这样安排材料?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真实刻画,同时夜揭示了他是俄国人们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
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研究,可以认为,写他外貌的矛盾统一,实际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就说过,他既是伟大的,也是可笑的(这可能不是作者的本意)。本文的中心落在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锐、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物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具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纵横捭阖(bǎihé),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仅仅十追求形似,而是追求形肖;夸张更加凸现托翁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我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去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突出,更在于寓意深刻,韵味无穷。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髭(zi1)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愚钝(dun4)
禁锢(gu4)轩(xuan1)昂犀(xi1)利侏儒(ru2)酒肆(si4)
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盎(ang4)然2.解释下列词语。黝黑:黑;黑暗。滞留:停留不动。愚钝:愚笨;不伶俐。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犀利:锋利;锐利。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二、导人
1.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