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8篇
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2
学习目标:
1、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有序数对的意义,并会确定平面内物体的位置。
2、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学习难点:
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二、 探索与思考
1、 观察思考:观察下图,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你是如何发现的?
2、想一想:你看过电影吗?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1)如何找到6排3号这个座位呢?
(2)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有什么不同?
(3)如果将6排3号简记作(6,3),那么3排6号如何表示?
(4)(5,6)表示什么含义?(6,5)呢?
3、结论: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
4、概念:
有序数对:用含有 的词表示一个 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 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三、 理解与运用
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你有没有见过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
四、学习体会:
1、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 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1、小游戏:
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的标志表示怪兽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 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 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2、有趣玩一玩:
中国象棋中的马颇有骑士风度,自古有马踏八方之说,如图六(1),按中国象棋中马的行棋规则,图中的马下一步有A、B、C、D、E、F、G、H八种不同选择,它的走法就象一步从日字形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一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不能多也不能少。
六、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3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感受数学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已学图形各面积公式,能灵活地应用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整理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建构知识网络。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边形纸模
五、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整理和复习有关这些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
板书课题:多边形面积计算复习课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七、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从整理图中能看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吗?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九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提问、探索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健名称和功能。
2、了解计算器的形状、款式、功能不同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诸方面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计算器是如今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工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带的计算器,结合教学目标自学课本,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认识计算器,学会基本操作方法,并在应用中感受到计算器带来的方便,体会到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教具、学具准备:
1、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教师的计算器,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吗?我昨天也去了超市,并选购了好多东西,可是,要到付款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我就带了1000元钱,也不知道够不够,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算一算)
师:怎么才能又准确又快地算也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计算器)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计算器?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
(1)师:你了解计算器吗?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板书:面板、显示器、键盘)
键盘里有哪些键?(板书: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
这个点是什么意思?(点出开机、关机、删除)
(2)请一生介绍自己的计算器(实物投影)
② 小组内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③展示文曲星、商务通
(3)师:文曲星、商务通的主要功能不是计算,但它们也有计算功能,可以作为计算器来使用。
2、过渡指出:各种不同的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使用说明书。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象开机按?关机按?
3、学习计算器的操作
(1)师:大家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它吗?试试!准备好了吗?(请你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
(2)小黑板出示:
75+47= 24×7.6= 6.28-0.95=
(3)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这三题的。
(4)指名学生上演示(实物投影)
(5)问:6.28-0.95的操作有不一样的吗?
用新方法操作,学生齐操作。
(6)师:通过计算这三题,我们可以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
(7)小黑板出示:0.092÷1.15×25
问:计算这题, 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可以吗?
为什么?(因为这题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8)看谁算的最快,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演示
问:有没有不一样的?
三、结束:辨证看待计算器的使用。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分类讨论观点和分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和分数为有理数。(指点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根据课本寻找自学的机会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老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巡视指导,并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为展示归纳作准备。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示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老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根据每个题目的`展示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展示完毕后,老师对本段知识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
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
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教师指导、评论。
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
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
(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
(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
(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察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需要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2、对下列水果进行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下列八个单项式进行分类:
a,6x2,5,cd,-1,2x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2、揭示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