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说法起源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仅供参考。
我们先从它的起源开始说起。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关于冬至最早的记录是在商末周初,周公用土圭法测影“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阴气盛极而衰,而阳气渐长,此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开始了下一年的循环,是一个大吉的日子。其后,这一节日沿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商周时期通行周历,其中以现在的十一月为正月,还明确规定了冬至的前一天为岁终之日,也是现在的除夕,冬至当日就是春节过年的日子。《周礼春官·神仕》上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其目的就是祈求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在这一段时期,冬至就过过年。
到了汉朝,武帝开始实行夏历,即以正月为岁首(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农历),正式把过年和冬至分别开来,独立庆祝。《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也就是冬至的时候,君不听政,文武百官也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民间也要休市,亲朋好友互赠美食美酒,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而且汉代冬至有五天假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春节假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书》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唐宋时期,冬至与岁首并重。唐朝时期,冬至放假七天(和现在春节一模一样)。宋朝《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这一庆祝仪式与过年无异。
一直到清朝,《清嘉录》明确说明“冬至大如年”。
不过,这应该是最后对冬至这么重视的时期吧!现在来说,人们已经完全对于冬至无感了,庆祝活动那是更不用说了,基本没有。现在最重视冬至的应该是做养生类的产品或者媒体了吧,因为只有他们才会在冬至的时候大肆宣扬一下,要注意饮食和养生。
其实,在古人看来,冬至的重要性又何止这些。
在古代,冬至还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的天气,有“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的说法。这是直接预测过年的天气的:如果冬至是阴天,那么过年就是晴天;相反,如果冬至晴的话,过年的时候就有可能是阴天,甚至下雪。不相信的伙伴可以以今年的冬至天气和明年过年的天气印证一下。
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中,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故称“冬至一阳生”。
因为冬至是“数九”的开始
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俗话说的“数九”寒天了。也就是说,冬至是“数九”的开始,这个,就是“年”所不具备的了。数九寒天,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因为冬至是元始天尊诞辰
相传,冬至是元始天尊的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元始天尊是道教中的最高尊神,位列三清,类似于民间传说的盘古,是传说中的创世之祖。
冬至一度被定为新年岁首
我国古人还曾把冬至定为一年的开始。我国周代时,冬至被定为新年元旦,是个非常重要和热闹的节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冬至已经是年了。
食宜多样
冬至养生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均衡性,一定要保证营养的多样化,身体的滋养需要多种营养,所以冬至要养生就一定要保证饮食的多样化,是做到谷、果、肉、蔬合理搭配,是适当地选择一些高钙食品。
食宜清淡
冬季养生是不要吃太多的油腻的食物,特别是老年人消化能力比较弱一些,所以是保持饮食的清单,如果吃太多油腻的食物,避免造成消化不良,出现健康状况,现代营养学的养生要求是老年人是“三多三少”,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是多多摄入;糖类、脂肪、盐是保证能少则少。
食宜温热熟软
冬天的时候老年人脾胃比较虚弱,阳气比较衰微,脾更是喜欢温热讨厌寒冷,所以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温热,这样可以保护我们的脾胃,而且老年人牙口一般都不好,吃东西的时候喜欢糯软的,讨厌冷硬的,所以是在吃东西的时候做到遵循养生原则,保证温热熟软的饮食摄入,放弃冷硬的食物。
食宜少缓
冬至养生一定要注意保持饮食的适度摄入,是让饮食保持八分饱,不要吃得太饱,太饱的话会给身体的消化系统带来不利影响,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细嚼慢咽,是保证食物被充分地咀嚼,这样不仅仅对脾胃比较好,而且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利。
冬至大如年说法起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