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观后感五篇
这是一部经典的战争电影,讲述的是二战后期美国军队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的4个儿子除了幼弟瑞恩外,三个哥哥都阵亡,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观后感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观后感1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影片主要是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时,米勒上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相继阵亡。美国军区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怕这颗独苗再出意外,使悲痛的母亲绝望,于是做出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唯一的儿子送还母亲身边的决定。8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投入大海捞针的搜救行动,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在牺牲了两位士兵之后,有人宁愿坐牢也不愿参加这项任务,但米勒上尉的故事感动了大家,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辛的寻找,最终完成了任务。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终止,他们反而投入了更加激烈的战斗,只为保家卫国,反抗法西斯主义,拯救千千万万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但在敌人的强烈攻击下,寡不敌众,大部分人壮烈牺牲,米勒上尉是其中之一。瑞恩,这个八条命换来的年轻士兵,当他得知所有兄弟都为国捐躯时,他没有立刻转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来和这群热血男儿共同作战。这是一种高于生命的职责。他无法扭转什么,他活下来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提醒自我好好
的活着,活的有意义,不单为自我,还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个忠魂,这是贯穿他一生的动力。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我们都应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没有战争就没有伤害,世界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和平。
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观后感2
有些电影只配充当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些电影则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拯救大兵瑞恩》无疑属于后者。
一
战争总使人联想到史诗,史诗十有八 九会描述战争。
二战是人类历史到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首宏大史诗,而诺曼底登陆,则是这诗章中堪可与《伊利亚特》相比肩的段落。
对这一段落人们有理由念念不忘,透过它我们还能触摸到往日炽烈的气息,藉以使浸淫于安宁中麻木许久的神经恢复激烈的搏动。但那千帆竞进、万炮齐鸣的恢宏场面毕竟没有太大意义,毕竟震慑人心的永远是阿喀琉斯和帕里斯们而非特洛伊木马或是战船。
电影被选择重现史诗是明智之举,只是终成史诗的又有几部?
作为“二战片质量保证”的斯皮尔伯格导演显然深谙其中玄机。所以他老人家虽然大把大把银子烧着,一茬一茬特技使着,一片一片血浆泼着,在电影最该出彩的地方丝毫没落窠臼。全片169分钟跨度虽大,但他没浪费一分一秒,抓住时机,三两个镜头换位,几句活灵活现的对白,一个不经意间的手势,一曲经典的战争绝唱一气呵成。观影中,心绪先是从肃穆的诺曼底美军公墓陡然转到人间地狱--奥马哈滩头,经历一番痛苦煎熬后降临画一般的诺曼底小镇和原野,几多生死流转好不容易定格在瑞梅尔的废墟中,灵魂得到升华瞬间再重回故地。故事结束时就仿佛战争结束,如释重负却又有一丝难言的怅惘,不合实际的念头不复存在,“一个和八个”的命运传奇却常驻心间。抓住了人心并让人无暇打哈欠的电影绝不多见,无怪乎有人说《拯救大兵瑞恩》后除了斯皮尔伯格自我无人再敢拍二战,诚哉斯言!
只因战争乃是人的战争,战争电影也是人的电影。大师读懂了这一点,所以他的电影是活的史诗;庸才没明白过来,于是就只能套在“摇晃机位”和“武器装备”上瞎打转。
二
“为什么要让我们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呢?”
这便是《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人小组面临的抉择。置身于瞬间万千生命消逝的战场,他们却要冒生命危险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脱离危险。
生活中类似这般普罗米修斯式的死劫比比皆是,战争就是绝佳的例证。它甚至总是忠心耿耿地伴随着人类的所有成就与辉煌,然后一丝不苟地把它们化为灰烬。荒谬之处就在于,为了剪除这人世间的一大荒谬,我们必须要打着“和平”和“人性”的旗号来继续荒谬。这似乎有了一点宿命的味道。
执著于这荒谬自然徒劳,要紧的是我们看到,普罗米修斯们始终拒绝选择逃避对荒谬的挑战。一切无妨是杯具,但只要那大写的“人”字不动摇,历尽恒河沙数的劫难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的坦然和期望。更何况,生命与生命之间不负职责的价值比较毫无意义,生命的本能也不会给予人们权衡利弊的时间。
“瑞恩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
“我们的任务是赢得战争!”
“找到他,把他带回来。”
明白“八个救一个”才是我们人生的真谛,不必要的疑惑就会少很多。
三
在这部电影里,“母亲”是决不能回避的命题,这也是战争不可能回避得了的命题。
这两个字不需要再用多少语言增添分量了,森森“无定河边骨”对此最有发言权。
八人小组寻找瑞恩并和他并肩战斗,瑞恩拒绝回到坚持履行职责,谁敢说没有母亲的呼唤在默默支持?
奥马哈滩头,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年轻士兵,凄惨地呼喊着母亲。
瑞恩的母亲打开家门,发现自我的三个儿子躺在阵亡通知书上时肝肠寸断,倒地不起。
田野行进,军医韦德不无感伤地念叨着:“想想那个倒霉蛋的老娘吧!”
还是韦德,在雷达站饮弹泣血,弥留之际的话语真切地让人不忍卒闻:“妈妈,妈妈,带我回家……”
人们其实从未长大。在母亲面前,我们的“成熟”、“豁达”或是“知性”统统烟消云散。
惭愧的是,我们对待母亲的温暖就像对待自我的名字,平时不易想起,提到时才恍然惊觉。
幸好,我们和瑞恩他们感知的那种苦难之间还隔着一层幔帐,在幔帐未被捅破之前我们有足够的时间。
四
相信男人都能够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我的影子。
当然期望自我能是米勒上尉,训练有素,操守坚定,充满大爱,最让人歆羡的是他牺牲时居然都拥有安详镇定的表情,恍若天神。
霍瓦斯中士也不赖。身经百战,爱兵如子,话语不多但句句分量十足,是士兵最佳的后援和精神支柱。死时居然还不忘幽上一默:“我刚把肚子里的气儿放了。”
狙击手杰克森相当令人不舍。吻一吻十字架,上帝借来称颂一番,扳机一扣血光一闪。八人中数他杀人最准最狠,睡觉时却比谁都香。虽说是“仗剑之人必死于剑下”,无奈“主在我心中,任谁也没辙。”
或者憨厚的壮汉卡帕佐,倔强的犹太人梅利士,不听话的瑞比……哪怕是瑞恩也行,士兵楷模,克尽职守,还有一个怡享天年的结局。
可是最终得承认,除了翻译厄本,我不太可能会是其他人。
像他一样懂一点外语滥竽充数,像他一样手无缚鸡之力,像他一样精神紧张放不开,像他一样梦想主义还幼稚可笑。他似乎一无是处,对敌人心慈手软,紧要关头还不争气“尿”了一把,直接造成了梅利士被万恶的党卫军活活捅死。我甚至不敢肯定如果换了是我,最终会否有一枪干掉“轮船威利”的勇气。可是这才应当是我,抱着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一样的英雄幻梦,骨子里只是一点叶公好龙的穷酸罢了。厄本的妇人之仁,才是我最能够依靠的财富,微不足道却温暖纯真,最是靠谱。
想当英雄的男人,该看一看《拯救大兵瑞恩》,英雄本就不是人当的。爱慕英雄的女人,也请看看这部电影,英雄就该和战争一样让你走开。
犹记得瑞梅尔残破的桥头,霍瓦斯中士应对着米勒上尉,柔和的眼神融化在夕阳的余晖里:“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会觉得拯救大兵瑞恩是我们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完成的一件杰作。”
不知怎的,想起了希罗多德的《历史》中那句“享了人该享的福,吃了人该受的苦。”
也许这会是我们在这个精神空虚的年代里最值得骄傲的光荣?
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观后感3
对母亲来说,孩子是生命的延续,甚至是活下去的期望,士兵为国捐躯,似乎是很平常的事,但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最疼爱他们的我是母亲,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口中才会不停的叫着“妈妈”“每死一个人,就等于救了一个甚至一百个人”用鲜血换来和平,用死去换来活着,这也许也男主与自我内心的痛苦所做的斗争。
人是一个群体,人与人之间不停地在建立联系,在士兵这群人中,大家总是在一齐应对死亡,他们之间的联系会很紧密,战友的死,带来的痛苦是不可言喻的?每一次作战胜利,对士兵来说,最大的胜利也许是活下来的幸运。
拯救瑞恩是上级下达的任务,服从任务是士兵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守则,可是士兵也是人,也拥有七情六欲,男主在中枪后,拿着手枪向那坚不可摧的坦克不停的开枪,是作为一个战士的使命,但更多的也许是对战争的仇恨,失去战友的心痛。
到底该不该救瑞恩,也许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用八个人的生命换另一个活着,不值得,但一个母亲已经失去三个孩子,每个人都能理解那是怎样的痛苦,并且这是社会道德所认同的,没办法,两者必选其一,当然得选母亲这边,大家都不明白瑞恩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上级下达命令,下级执行任务,因任务而死是士兵的光荣,不论他们是否想要这光荣。
上级的任务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执行任务的计划,死去的人,不能抱怨,不能诉说,不能流泪,但他们的故事被瑞恩记在心里,自责,内疚,感激将伴随他的整个人生,为了“不要辜负我们”而努力地活好,被铭记,也许就是活着的另一种形式。
那个被放过俘虏仍旧杀戮不断,为什么他如此的怕死,却又那样的伤害他人,他放过了为他求过情的少年,证明了他也是有人性的吗?他也是一个士兵,为了活着而活着,按战争的要求杀敌,为了自我的正确放走敌人,最终的死也是被放走人所杀——那个懦弱的少年。
因为这个少年的害怕,损失惨重,只是送子弹都不敢,一边一自我为耻,一边害怕地站不起来,他捧着珍贵的子弹像捧着所有人的生命,又无能为力的泪流满面。他明白他求过情的俘虏杀了自我的队友,却更加地自责无能,直到亲眼看见自我放过的人向队长开枪,情绪积累到定点,最终才会在俘虏队伍里打死了他。
当瑞恩拒绝回家,的确展现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之前找错的那个哭着要回家的人构成比较,但千里迢迢赶来的战士们,就完不成任务,对不起已死去的同伴,但瑞恩的坚持让他们无可奈何,站前的笑声看起来乐达,却被不着边际的伤感覆盖,多少悲痛愤恨都一笑了之。
神枪手每次开枪前都会祷告耶稣,并亲吻项链上的十字架,来祈求保佑和加强信心、勇气,他从没有完全地相信自我必须能够打中,而是将期望交给天神,自我才能笃定的开枪,所以才从不骄傲自负,也没有被作为一个枪手的压力压倒,十字架是受尽苦难的耶稣的象征,耶稣为人类偿还苦债,来祈祷人们幸福。
士兵用自我的生命换来更多人的幸福平安,就像耶稣一样,保护着其他人。墓地里一排排洁白的十字架,诉说着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士兵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每个高洁的十字架下,都安眠着一个曾与苦难抗争到底的英雄的灵魂。
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观后感4
和身边的大多数朋友不太一样,我不太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说的直接点,以前基本上对此不太感冒。经常搞不懂为什么一提起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他们总会兴趣倍增滔滔不绝。
这部影片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也是从它开始,我慢慢的懂得了从战争片中发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称赞的口碑,虽然它与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却赢得无论影评人还是观众的一致好评,二战老兵看完本片后称之为有史以来最真实和震撼的反映二战的影片。
于是,怀着高山仰止的心境,开始了这一次特殊的观影历程。
当影片结束时,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厚实。这不仅仅是看过一部好片的充实和快感,中间夹杂着思考,震撼,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曾听人说过在战争中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最内在的人性。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大难临头各自飞。想想确实是这样。习惯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们早已经体会不到战争时期的那种恐慌和危机感,自然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战争状态中人性的善恶。
可是,当它赤裸裸的以一种触目惊心的直观方式呈此刻你眼前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去应对呢
还好,斯皮尔伯格始终是一个怀着童心的老男孩,一个能拍出《ET》这么温情的童话的人不可能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为犹太人的他的那部惊世的《辛德勒的名单》讲的仍然是一个人的救赎,结局仍然给人以期望,即便是那个内心挣扎的纳粹军官最终还是放走了他喜欢但却极力抗拒的犹太女佣。所以,怀揣着天真的他能够还原战争的惨烈,能够刻画战争中种种人性,但他永远不会像库布里克那样对世界的刻画绝望得让你不敢直视。他始终会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择后给你以期望,让你对人生有所感激,让你对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这部影片的主题,八个人去救一个人,这样的事在真正的战场上可能不会发生。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去执行,为的是不让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经历所有的儿子都丧命于战争的噩耗。这种饱含人性的虚构其实早以打动人们的内心,让我们不会再去过多的苛求它是否贴合历史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这便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化有形为无形,变虚幻为真实。
我不想在对开头的20分钟的震撼的诺曼底登陆的枪林弹雨做过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经做过太多的褒奖和评述,并且我明白,无论我用什么样的文字努力去还原,较之斯皮尔伯格的镜头语言来说,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还记得米勒中尉刚到岸上时候的那一怔和那一个片刻的周围的死寂无声,摇晃的眩晕的他的眼神环顾着四周惨烈情景。已经不能用惊愕来描述了,脑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无法理解!!前一刻的还在平静中的他们此时竟然来到了地狱!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场景,因为在那时我第一次把自我置身于战场上去身临其境的感觉周围的血肉横飞。开头的这场登陆戏让我想起了《盗火线》里的那场警匪对峙,同样的真实迅速把观众拉入其中的氛围。紧迫的节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过本片的人可能会更多的关注那个百发百中的狙击手和他每次出击前的那个招牌性的动作:亲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确实很让人神往,可这是斯氏对战争的神话描述,对战争传奇的放大,所以他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人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来改变战争结果的。
还记得最先牺牲的那个士兵吗?为了救一个毫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中枪身亡,而在之前他丝毫都没有研究过值不值得的问题,在他看来,这可能近乎一种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价是生命。
还记得他们放走的那个德国人吗?最终反过来被他所杀时那种凄迷的眼神到底想说什么呢?这就是战争,没有所谓的仁慈吗?
恐怕人人都会在那个士兵躲在楼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战友已经快被敌人杀死的时候而近乎愤怒了吧!再我们眼里,他懦弱的近乎无耻,在他自我看来,他可能也会痛恨自我吧,因为直到这样的危难时刻,我们和他自我,才同时如此清晰的通彻了他的内心。
这便是战争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强烈的比较才能更深刻的彰显人性。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那些平日里隐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层的东西,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应对战争之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是一个很让你恐惧的问题,因为有时候我会发现自我竟然会感到底气不足!
瑞恩,这个八条命换来的年轻士兵,并没有令我们感到失望。正义勇敢的他的内心也在经历着痛苦和挣扎。不单单是失去兄弟的痛苦,还有对为了救他回去而牺牲的几个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无法去扭转什么,因为大家已经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计任何代价。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转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来和这群热血男儿共同作战。这不是鲁莽,而是一种高于生命的职责。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提醒自我好好的活着,活的有意义,不单为自我,还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个忠魂。这将是贯穿他一生的动力。直到他头发花白的时候,仍然会为这些动力和自我的坚持激动的热泪盈眶。
最终,当米勒中尉无力的躺在那,一枪一枪的射向敌人的坦克的时候,我从他即将熄灭的眼睛里,甚至看不到一丝的绝望。直到最终的一刻他都在坚持,这种坚持往往能创造奇迹。
轰隆震天的坦克爆炸声和上空呼啸而过的飞机,是一个昭示期望的开始。
其实奇迹不光是电影中才有的神话,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告诉我们的一样: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了期望。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奇迹了。
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观后感5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一向我都很少看战争片,在某个程度上是因为不能理解那血腥的战争场面,而这一部战争片,它使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这部影片主要是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时,米勒上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相继阵亡。马歇尔将军怕这颗独苗再出意外,使悲痛的母亲绝望,于是做出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唯一的儿子送还母亲身边的决定。8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
“一只颤抖的手、一句临终时的遗言、一个用六个士兵拯救的生命......”这三个情结构了火爆的美国进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全部主题。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的一个主角,那就是米勒上尉。那一只颤抖的手,在影片中用了四个特写的镜头来表现这只手。米勒上尉最初是中学教师,战争的不断升级和扩大改变了他原有的平静生活。戎马倥偬,硝烟弥漫,使他的身体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战争的烙印,这种伤痛本身就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看完影片我们依然无法得悉他的手是如何负的伤。可是总是在战争场面就要一触即发之前,导演都有意地让这只手出现我们的眼帘中。影片中这一只颤抖的手不是说米勒上尉在战争前的心理恐惧,而无非是要说明战争给人留下的无法抹灭的苦痛的记忆。
从这一只颤抖的手,我们能够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一样的记忆,或惊栗,或惨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伤痛。
在战场中找一名士兵,那简直比大海捞针还更难,那不仅仅只是漫无边际的找寻,还时时刻刻面临的是生命的危险。然而士兵的使命感和战争的需要驱使着米勒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我的性命,用一把小手枪在做着实际上是无谓的抵抗的时候,他仍然想起了自我的任务是把最小的瑞恩从战争中拯救出来,能够安全地回到母亲的身边。所以,当生命即将离去,他哽咽着在瑞恩的耳边说道: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必须要活下去。这句临终的遗言,不仅仅影响着瑞恩的一生:“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而我们的观众也会因为这句话而更加激起内心对法西斯发动这场战争的仇恨,所以在剧中瑞恩是必须要活着回到母亲身边。
“生命诚可贵”而在战场上,那一张张长长的死亡名单,是那么轻易地从报音员的口中读出。“用六条生命去拯救一条生命”,这样的生命价值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深思。在影片中,分队的一些成员的想法也是能够让人理解和同情的,“为什么用我们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难道我们没有母亲,没有兄弟姐妹?我们不是一样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凭什么他就有这个特权?”这样的生命价值观也仅有在战争中才可能出现。战争是无情的,在战争中这样的情形又何止瑞恩一人呢?可导演的刻意,无非的意图是:珍惜生命和帮忙他人。在影片中,拯救队员因为帮忙瑞恩而明白家庭的温暖和生命的可贵,而瑞恩因为米勒上尉和拯救队而感悟用自我的生命去保护、照顾更多需要拯救和帮忙人们。爆发战争对于每个人是不能选择和左右的,但帮忙他人是自我能够选择和作决定的。
《拯救大兵瑞恩》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节和所要表现的荡气回肠的情感外,还有一点就是视觉的冲击。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血流成河的镜头,让人触目惊心,那感觉中还带有一种惶恐。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
《拯救大兵瑞恩》这一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给他们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影片的强烈音响效果中,我们观众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样真实,一样惨烈,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深思。
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观后感五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