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5篇_哪吒之魔童降世感悟感想汇总
推荐文章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暑假档电影中作为一匹黑马冲出了市场,而电影里面本应是灵珠英雄的哪吒却成了混世大魔王。调皮捣蛋顽劣不堪的哪吒却徒有一颗做英雄的心。然而面对众人对魔丸的误解和即将来临的天雷的降临,哪吒是否命中注定会立地成魔?他将何去何从?关于观看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观后感,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1】
7月13日,看完点映场后,我无比强烈地感受到,小哪吒将是这个由于种.种原因而愁云惨淡、青黄不接的暑期档的拯救者。它不仅呈现了建立在丰富想象力上的先进技术画面,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足以打动全年龄段观众的精彩成长故事。
哪吒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因此影片主创们所做的绝非一次简单的复刻与翻新,他们让这个古老神话所再度焕发新的生命力,让观众们意识到在更深的精神层面上,我们一直与祖先共享着一些朴素的真理。
一
悲剧的内核,是哪吒的故事最牵动人心之处。在对死亡还没有感知的孩童时期,当读/看到哪吒自刎时,不知有多少人如我一般倒吸一大口凉气,同时陷入深深的恐惧。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下简称《哪吒》)也有“必死”的剧情设定:因为哪吒是魔丸转世,因此天生就万劫不复、恶贯满盈,满3岁天雷便会降临令其粉身碎骨,魂飞魄散。于是,当既定结局无法改变时,我们要如何选择过一生?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该为不是因自己的错而造成的后果负责?《哪吒》的故事紧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这也是影片为何是一部观看时很轻松,但回想起来又十分沉重的作品。
命运,是影片的题眼。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便因为自己的出身遭受唾骂与囚禁,这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是纵然他表现出友善,身边的人们也依然用最大的恶意揣测他,并躲得远远的;是其他孩子可以肆意朝他扔脏东西和臭鸡蛋,并不相信他会做任何好事。这就是属于哪吒的阴暗童年:他在发现所有人都放弃他后,决定自暴自弃。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受尽世人白眼的哪吒,用加倍的堕落去报复那些不怀好意者。此时,他已然认定了自己生而为恶魔的命运。
哪吒的转变发生在他真正读懂父亲李靖的那一刹那。起初,他因发现父亲和师父让他闭关修炼只是为了拖延他到死去的那一天,从而避免他为祸人间而悲愤交加。后来,他才知道父亲愿意替他承受天雷,爱他胜过自己的生命。于是,他终于能够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修炼,除魔,皆为了让他今后可以作为一个英雄被人们记住,而不是作为怪物。那一刻,他突然认识到了人的命运是由客观条件和主观行动所共同造就的。纵然天性至恶,可他仍然有向善的选择。这是他对自身命运新的认识。
至此,影片借哪吒从“认命”到“认识命运”的改变,完成了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显然,主创们相信,没有一个孩子是生来就注定被放弃的;即便全世界将你抛弃,也请你不要放弃自己。这是一个稍有不慎就会被讲得很鸡汤很乏味很说教的道理,但《哪吒》却表现得很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影构建的独特的善恶观体系。
二
深刻的艺术创作往往能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观众已不是当年满足于欣赏脸谱化的正反派斗争的孩子。因此,唯有超越正邪,在更高的维度探讨正邪为何而生,又因何而对立,才能让一个故事变得更加丰满与动人。令人振奋的是,《哪吒》做到了。主创们通过再创作神话故事中因被哪吒抽筋而死的龙太子敖丙,来进一步阐释影片的主旨:人是被天性和成长环境共同决定的,后者在很多时候起到的作用往往更大。
在新的版本里,敖丙一出场便是自带光环的好学生,心地善良,练功刻苦,乖巧懂事。他幸运地得到了能量强大的混元珠的另一半——象征善的灵珠。可不幸的是,他没能像哪吒一样有一个好父亲。从始至终,他都被当作龙族复兴的一件工具。他要背负起整个家族的荣誉和未来,而父亲从来没有想过这是否是他能够承受的。这是他在做出冰封陈塘关、灭口所有人的疯狂之举时,心中迈不过的一道坎:他应该完成父王、完成师父的嘱托,这是对的;但理智又提醒他,所有的一切从开始就是错的。
影片有一个很巧妙的设计。敖丙出发前,父王和所有龙族长辈都撕下自己身上最硬的龙鳞,给他做了一件刀枪不入的万龙甲。当哪吒经受天雷惩罚时,敖丙挺身而出,牺牲了万龙甲为他挡住了一部分。于是,这件本应用来完成龙族任务的装备,最终被敖丙用于保护了他内心的善良。因此,尽管险些令全陈塘关人丧命,敖丙还是收获了观众的好感。他与哪吒天性的比照,说明了即便是至善,也可能误入歧途;而即便是至恶,也可能被爱感化。同时,他在最后一刻的醒悟,又体现了人性的善良不曾泯灭,只是会经历考验。
从《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再到《哪吒》,近年不断涌现的优秀国产动漫一直在回应一个期待:中国能否拍出适合全年龄段观赏的院线动画片?如何让动画片摆脱长期以来的“低”、“幼”标签?几部口碑和票房双赢的作品告诉我们,国产动画需要升级的不仅仅是制作的技术,更有制作的理念。就现阶段而言,选取经典IP进行老戏新说,可能是最合适的道路。耳熟能详的动画主角有助于打开更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哪吒》不仅让观众看到有开发续集的伏笔,结尾姜子牙的彩蛋,更让人惊喜地管窥到它打造封神宇宙系列片的蓝图。我想,《哪吒》或许是中国动画发展史上新的重要一页的开启。
三
福柯言: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回到影片的主题,在“不认命”和“善与恶”两大主题外,《哪吒》还包含了对家庭的思考。我们看到两位主角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是家庭在推动。就像在面对有限的寿命时,哪吒的母亲提出让哪吒去游山玩水,快乐过完此生就好;而哪吒的父亲却认为,有限的人生要实现自己的意义,才算没有白活。龙王则是另一个极端,他要求儿子完美执行为他规划好的人生。
同样是爱孩子,每一位父母却有不同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言,《哪吒》像是一部披着神话外衣,意在引发观众对亲子关系思考的作品。如果说,代表美式超级英雄的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使命观,那么对于塑造一个东方英雄来说,如何平衡家庭的期待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的伦理观,或许才是更贴合本土文化语境的议题。
被父母影响的自我认同,可能会跟随我们的一生。但影片告诉我们,它并不会决定我们的人生。一个人真正的长大,是认识到父母的局限性。正如哪吒不让父亲替自己去遭受天雷,敖丙也放下了父亲强加给他的执念。独立,对事物形成
自己的判断,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父母的安排,才是我们踏上属于自己的人生征程的第一站。
写到这里,关于本文开头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哪吒是魔丸转世,这不是他的错,要在天雷中灰飞烟灭,他坦然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并且选择独自承担;
哪吒遭受天劫咒,这不是敖丙的错,但他无法袖手旁观,而是选择和哪吒一起承担。
成长是去独立做出人生选择,成为英雄则是去勇敢地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剧情流畅地完成了“成长”与“英雄”主题的两层交代并递进,在回顾影片的时候,我意识到当时我不仅被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场面震撼,更被影片主旨所包含的充沛而浓烈情感而深深触动。当时情感与画面共同造成的冲击力,是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因此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哪吒身上,我看到了国漫的力量。
四
如果说,《哪吒》还有一个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最通俗的主题的话,那么就是与偏见对抗。
哪吒,敖丙,申公豹,无论在剧情中他们站在了正方还是反方,他们的境遇其实是相通的:作为群体中的异类,哪怕他们付出再多的努力,做出再大的贡献,也难以得到充分的认可。人们仍然时刻提防着他们。
影片中,一个盲人老者是偏见的化身。在每个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他都会出现并慷慨陈词,目的是代表所有民众,用压倒性的人数优势对哪吒实施制裁。而我们也看到,人们冷漠的态度,正是不断激化哪吒邪性的原因。同样地,敖丙也因为龙族身份在人们面前的暴露而遭受了非议。他无奈地看到,比起他做了什么,人们更在意他是什么。
因此,《哪吒》中的最大反派,其实是民众,具体而言,是民众无知的恶,来自本能的恶。当孩子们都能坦然地朝哪吒扔石子,随意地骂他的时候,你会感受到那种因自己占据了道德高地的深深优越感。古往今来的人们行恶的时候,往往都会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太擅长于用合理的动机去掩盖不合理的手段。
为了照顾儿童观众,影片在处理分派戏份时加入了喜剧化效果。比如申公豹设定为结巴,每次都卡在关键词上;而那个盲人老者,说话时总是对着错的方向。这些笑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在揭露人性阴暗面之时生发出的惊悚感。但有心的观众仍可以通过细细品味,觉察到群氓无知、人言可畏的可怕力量。
而《哪吒》的终极主题,仍是落在如何选择上。片中哪吒脚踩的风火轮,原本是太乙真人的乘坐的猪。这个法宝因主人而变化的有趣细节,多像导演所相信的“命运由你型塑”理念的象征!从一开始,混元珠的善恶就集于一体,正如每个人,全看你去激发它的哪一面。同时,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在时刻影响着我们展现善或恶的一面。回想哪吒的遭遇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其实他人如何看待你并不重要,但当你也开始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时,你就真的成为了那个异类。这才是最悲哀的。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2】
小时候看“哪吒闹海”的神话传说,完全不同于其他神话的意气风发,伤心难过之余更多的是恐惧惊诧,李靖到底是怎样绝情的父亲啊!何至于要逼到一个3岁的孩子“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刚烈自尽……虽然我承认“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这八个字冲击力够大,戏剧性够强。
后来,哪吒的故事被各种影视剧翻来覆去地讲过,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大家总还是逃不过戏剧化,逃不过煽情,人们用这个神话故事来讲对父权的反抗,对大义的歌颂。可我总觉得不满足。哪吒的形象确实高大了,可李靖呢?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在我心中都没有人性,不像一个父亲,只是一个可怕的“镇关总兵”符号。
可是愈成长你愈知道:人生没有那么简单,人没有那么简单,不是非黑即白就说得清楚的,全黑全白都没那么容易,大家多多少少都带一点灰。
去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前,我也是抱持着再看一遍耳熟能详的传说的想法,这段神话难道还有什么大家不清楚的地方吗?细枝末节都刻在《封神榜》上。
但因为导演是饺子,他之前的《打,打个大西瓜》完全颠覆了我对于国产动画的固有思维,治大国如打扑克,一个16分钟的动画短片,却处处是意料之外,但想想又都情理之中。
《哪吒之魔童降世》第一处让我颠覆的是“魔丸”和“灵珠”那里,我一直以为哪吒这么个英雄人物,必须根正苗红,怎么着也不能真的着了坏人的道,肯定最后还是灵珠入体啊!不,我错了,李靖夫人生下了魔丸……这是什么走向?
接着,哪吒长到一岁,虽然被乾坤圈震着,依旧有不符于年龄的神力,整个陈塘关的百姓都怕他。他被太乙真人用结界日日困在家中,偶尔偷摸出来就闹得天翻地覆,鸡飞狗跳,人仰马翻……是个令人人头痛的混世魔王。可后来我们知道了,人们对于哪吒的害怕更多是出于一种成见,是的,成见。因为他是魔丸转世,于是就顺理成章觉得他是妖怪,顺理成章认为他会祸害四方,顺理成章觉得应该人人得而诛之……哪怕他去捉妖了,也会被人们认为是他在撒谎,他在祸害。
那,一个孩子面对这样的成见能怎么办呢?就是用自己所能的最原始的方法反抗,对每一个喊他“妖怪”的人饱以老拳。于是,更多的人喊他妖怪了……恶性循环。
那什么是良性循环呢?大概就是“踢毽子”。毽子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道具,哪吒的妈妈陪他玩的游戏,哪吒被困在高墙内唯一放松的时刻就是母子一起踢毽子。后来回放哪吒的童年,他出门遇见一个小女孩,她年幼、单纯,还没来得及有成见这种东西,于是主动邀请哪吒一起踢毽子。哪吒开心地笑了。可惜,这个小女孩很快被大人抱开了,“因为哪吒是妖怪”。哪吒气愤地怒了……哪吒和敖丙——他唯一的朋友,友谊的开始也是两个人一起踢毽子,那应该是电影中最动人的一段吧。就算被全世界误解、拒绝、抛弃,也还是有个人愿意相信你,能和你玩到一起。两个孤独的“妖怪”的相遇。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我看来改编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居然用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讲述了成见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讲出了新意。哪吒的传说终于不再是讲对父权的反抗。反抗几百年了,大家也该看倦了。
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还能如何讲述它?
如果单纯重复显然是没有新意的。我喜欢的作家李碧华写的《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都是讲的大家熟悉的传说,但又讲了一个新的故事。更可贵的是通过她的重新讲述,我们厘清了传说中的人性。我们看《白蛇传》时只觉得白娘子高大深情,许仙在她的衬托下显得庸碌无用,这样的男人到底哪里吸引她?看了《青蛇》我们知道了,白蛇渴望做人,许仙则有人一切的优缺点。从他的角度,亲眼见到妻子从美人变成巨蟒,爱情归爱情,恐惧也是真的恐惧,不得不怯懦。
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们知道了“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难以推翻。里面的每个人都深受成见之苦,别说哪吒了,就算是反派申公豹,他之所以要反,是因为他能力再高也得不到师父元始天尊的重用,“只因为我是一只豹子”。
还有龙王,他要反也是因为即便帮助天帝夺得这天下,结果到底还是海底妖兽,于是天帝对他有成见,妖兽就是妖兽,上不了天庭,被安排镇守龙宫。说是镇守,其实就是永久的囚禁。龙宫,也是死牢。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神仙都难搬动。回想我在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前,先看了这部动画的哪吒形象,当时也一时不能接受,因为和我们印象中的哪吒,和传统意义上高大上的神仙形象差别太大了。后来我知道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成见(如果有人和我一样有这样的成见,且还因此错过了这部动画,没能领略创作者的用意,更没能因此摒除成见……真的就太可惜了。幸好我没有。)
而魔童哪吒的可贵之处正是打破了这种成见。
如果一部动画片只是正邪大战,打打杀杀,特效做得再好,我可能看的时候觉得炫目,之后并不会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但显然,魔童哪吒会在你心里留下一个印记,就像他在敖丙心中留下的一样。凭什么敖丙的出身就注定要成为一枚复仇的棋子?凭什么他的龙角就一定会因世俗的成见而被群嘲为妖精?他就必须要做一个妖精?哪吒说:“我命由己不由天!”当所谓的命运降临,有人屈服于成见,有人偏不,而努力抗争的人就是英雄。
因为说到底,我们都应该透过“妖精”“反派”“镇关总兵”“龙王三太子”“魔丸”“灵珠”“小鲜肉”“流量”……这些标签化的成见,去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看到人,才对。
后来,李碧华的《青蛇》被田沁鑫又搬上舞台,田沁鑫再次的改编重新书写了法海这个角色,他不再是那个一出场就钻牛角尖地疯狂捉妖、非要拆散白蛇和许仙的不近人情的和尚,而是一心修行,心怀慈悲,处处放人一条生路的僧人。他是人。当白蛇青蛇来金山寺索要许仙,以往的《白蛇传》中都是法海不放许仙走,生生拆散一对情侣,逼得两条蛇水漫金山,生灵涂炭。在田沁鑫的舞台上,法海主动让许仙出寺跟白蛇见面,是许仙的怯懦与惧怕让他不肯跟白蛇走……这里的法海,终于从一个符号,被改编成人。而这,正是我觉得的好的改编。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后来才知道,父亲李靖送他去太乙真人处学习修行,并非想困住他,怕他在人间作恶。而是希望他掌握更多本领,以后在人间好好活着。因为作为父亲的李靖早已经拿好替死符,决定在老天要灭魔丸时,以身相替,替自己的儿子哪吒去死。这不是洗白,这是还原李靖一个父亲的人性,还原李靖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父亲,是一个人。
终于这一次,哪吒不必“割肉还母,剔骨还父”。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3】
依照目前的发展走势,《哪吒之魔童降世》大概正在重走当年《大圣归来》的路线,或许在这个青黄不接、缺斤短两的暑期电影市场,本片的承担的“任务”,要比后者更加重,空间也更加广阔。
为什么如此肯定,近几年的华语动画生态表示,技术早已不是衡量华语动画的标准,文本才是。
我们见证了太多拥有优秀画质的动画电影,但拥有好故事的没几部。但凡一部拥有好故事的动画电影,一定是爆款,比如《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如此。
还记得我上学时候,导演饺子的短片《打,打个大西瓜》我就很喜欢,当年跟《李献计历险记》一同横空出世,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忆犹新,如今我并不担心电影的质量,但令人意外的是,这部作品,把脍炙人口的经典神话故事、全新的角色塑造、无厘头笑料以及当代价值观结合的如此紧密。
我之前一直担心的就是“魔改”的故事跑偏,但如今看来,电影的故事和人设虽然翻新,但整体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以及神话故事大框架为底色的。
这就需要了解一下电影之外的故事,恰好我是个《封神演义》的粉丝,恰好俺对中国传统神话、神仙谱系比较感兴趣,所以这里继续八卦,哪吒为什么是魔童?电影里有哪些封神的梗?太乙真人为什么那副德行?申公豹为什么是豹子精?
当各位了解这些内容,您就会明白,这部电影虽然故事和人设大变,但这些是有依据的,骨子里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一套。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4】
看完之后的感受,怎么说呢,五味杂陈。首先体现在对哪吒故事精神内核的感受上。哪吒的故事怎么能这样?叛逆孩子受到父亲感召后痛改前非,最终打败了“自身命运”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最终成就父慈子孝皆大欢喜,仿佛一出《变形计》。这样的故事,安到哪个神仙身上,都不如安到哪吒头上令人难受。你哪怕安到红孩儿头上呢?哪吒是谁啊,没有一个中国神仙像哪吒一样,光明正大又掷地有声地对父亲喊:“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他一贯以来以反抗父权的形象出现,却在今天出演着父子亲情大过天的剧情,跟各种速食主义合家欢电影别无二致。就好像某些红楼梦的续书,写结局皆大欢喜,宝玉金榜题名,和林妹妹或者宝姐姐喜结连理,融融泄泄,一妻二妾团圆到老——这成了一个娶老婆生儿子的故事,话本子和街头巷尾小说里最不缺的就是这种故事,老百姓最爱听这种故事,这种故事也最符合当时统治者推崇的儒家价值观。那或许是一个很完整很好的故事,但那还是红楼梦吗?所有人都知道那不是。
再说哪吒口口声声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嘴上说着反歧视,身体却很诚实,本故事处处充满歧视。申公豹因为身为豹精备受歧视,师父宁愿将德不配位浑浑噩噩的太乙委以重任,也不愿把衣钵传给申公豹。换个方式说,导师宁愿给学术水平一般的白人男生发sci也不给有色人种学生指导实验。申公豹当然不服,奋起反抗,然后被贴上反派标签。再有就是敖丙。敖丙的人设大概可以贴住历来吃香的美强惨,风度翩翩又功力深厚的美少年,因为出身的问题备受歧视,背负着全族的殷切期盼准备放手一搏。他因为善良的秉性对哪吒的父母师长出手相救,得到的却是李靖的恩将仇报,愚蠢的人民马上见风使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把敖丙逼上绝路。敖丙在这个故事里的反抗精神似乎是强于哪吒的,他想为了自己的子民杀出一条血路,“我命由我不由天”,靠斩妖除魔跻身工雾猿队伍来为父老乡亲致富,然而结果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看到了:没戏。你不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老路,还想搞花样逃出海底囚笼,最终免不了死路一条。更不用说本片以一种强行咯吱人的类似春晚笑点的方式歧视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人群:口吃、超重、盲人等等。
李靖夫妇的人设完全成为了《变形计》里对叛逆娃儿束手无策的慈父慈母,除了没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没有其他缺点,仿佛一对去人性化的玩偶,仅仅保留了一种名为“父母”的符号化身份并且永远对孩子有无尽的疼爱溺爱。这两个精致漂亮的父母形象恨不得跳出银幕告诉观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就连平行世界里小蜘蛛的模范老爸,也会跟儿子大吵一架的吧,这边李靖和殷十娘演爸妈却完全演出了“天父爱你”的感觉。怎么说呢?稍微有点过了。
当然本片最倒霉的还是陈塘关片区的居民。地方官生了个儿子是妖怪,天天祸害老百姓还不让说。三天两头房子被拆酒缸被炸,居民人身安全难以保障,着火发水那是家常便饭。最让人崩溃的是你们家人欺负小龙王搞出一场大劫难,把老百姓房子拆了个稀巴烂,半个城都炸没了,老百姓到头来还得给你们家磕头谢恩。你们家真的是姓李而不是姓别的什么?看到这里我不禁怀疑陈塘关当地是不是饮用水被违规排放了什么污染物,怎么当地居民的脑子都好像不太好用,还是说咱们这边居民是由《科利奥兰纳斯》里面的老百姓扮演的,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当然我不否认本片也有其优点,有几个片段还是很打动人的,比如哪吒敖丙踢毽子的温情瞬间,比如太乙和哪吒在山河社稷图里练功时的快乐过往;制作和特效看上去也不赖,打戏也比较过得去,不过用这些优点来弥补故事上与逻辑上的缺陷似乎有一定难度。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5】
在我们这个以国、以家为本位,家国一体的文化里,有几个神话显得尤为“叛逆”。这些神话里的主角不仅彰显出鲜活的人性,还反抗上述的这种家国制度,最后ta们无一例外都成了无“家”之人。这几位主角的神话分别是:哪吒闹海、精卫填海和美猴王传奇(西天取经之前的故事),其中由于《西游记》的广泛流传,美猴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也经历过数度改编。2015年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便是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改编。
哪吒,无疑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了(暴露年龄系列)。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是“少年英雄小哪吒”,然而哪吒的传说中还有更多相当丰富的“养料”可供挖掘。他是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然而他没有追随父系家庭的姓名,最后和家庭进一步的决裂,走到莲花重生,成为一个三头六臂,拥有混天绫和风火轮的不灭之身。
《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魔童》)则讲了一个更反常规,却也更为具有“人性”的哪吒故事。在此片中,哪吒刚出生的时候被魔丸“诅咒”,天生神力,但因这股力量被视为“邪恶”,陈塘关众人希望能立即处决刚出生的哪吒,永绝后患。李靖与殷夫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孩子,只能把哪吒禁锢在家里。哪吒不服管束,多次偷偷离家找人玩耍,然而由于长期被禁锢在家(缺乏社会化训练),不懂如何“约束”自己,自身的神力对别人而言意味着破坏,陈塘关民众对哪吒的偏见愈发加深。
这种偏见固化到一定程度,以至于当他经历了两年修炼,真的打败了一个妖怪,救下小孩的时候,却被村人误会,被认为是拐带小孩的元凶。这样的叙事,内里是暗合西方“酷儿叙事”的脉络的:被禁锢、误解的群体,为无法掌控自己的力量而痛苦,因为ta的真实身份(魔丸转世)一直被隐藏,ta注定只能以一种“非我”的面目生存。
以这样的视角来理解《魔童》,这个故事就会变得相当有意思。宣传语中有一句哪吒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其父李靖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妖孽,自觉对不起陈塘关的百姓。背负了这个包袱三年后,哪吒“大限”将到之时,他终于对哪吒说:“真正能决定你的人是你自己“。殷夫人更是一直力图接受孩子,努力想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即使是殷夫人,她在天雷降临之前也一直视哪吒为某种病理化的存在,希望孩子不要乱跑,乖乖做个“被关起来的有缺陷的孩子”,或者能被好好改造(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将来能“归顺”进斩妖除魔的主流框架,继承家族事业。
《魔童》的另一个大胆改编,则是重写了敖丙的叙事。在原有的传说中,敖丙(龙王三太子)被哪吒扒皮抽筋,而在《魔童》里,他成为了灵珠(魔丸对立面)的转世之身,而这场“转世”实际上是一场阴谋与骗局。在这个故事中,他与哪吒的关系从单纯的仇恨变成了复杂的命运共生体,敖丙与哪吒还相互视对方为“唯一的朋友”。这种“世上唯一知己为我家族仇人“的戏剧张力不算新鲜,而《童魔》把这种原本很紧张、冲突的张力处理得相对轻快,冲淡了此二人的关系的狗血程度,不会让整部电影的分级超过“PG-13”(假如我们的电影行业有分级制度的话)。
笔者无意将这个关系与同性恋情比附,虽然红蓝颜色的对比,以及灵珠魔丸“合二为一”的太极阴阳图,实在是过于强烈的暗示。与其去猜测双方关系,不如将其放回到上述所提到的“酷儿叙事”框架来理解。能引导个体觉醒、认知自我的,很大程度上是同路人。敖丙的困境在于族人的期待和自身作为异类的矛盾叠加,越是不被接纳,就越强地认同本族,于是越要为族龙(人)争光。而这种“接纳”本身是期待来自权威的认可,“争光”的唯一途径是被天庭封神,这就在因果之间形成了悖论。殊不知,自我的异类处境,正是这个以天庭为尊的秩序序列(等级制)导致的。
略有结巴的申公豹,可谓是全场的笑点担当之一,搞笑程度仅次于川普(四川普通话)版太乙真人。也正是他的结巴,让敖丙直接冲去解救“入魔”模式的哪吒,从而崩开了这个精心设计的“阴谋”。不论是灵珠敖丙,还是魔丸哪吒,决定他们的只是自己的选择,至于是复兴龙族在天庭序列中升官发财,还是斩妖除魔得到百姓的尊重,都是各自的家庭所赋予他们的文本而已。灵珠和魔丸本身是中性的,并不是一定要成为被强加的角色。
然而这松快的解包袱法,无意中也将酷儿叙事的内核轻轻地抖开。身为“妖怪”的龙族虽然早就归顺天庭,但一直不受重视,被派去镇压深海的其他妖怪,同时全族也无法离开深海监狱半步。因此,ta们的心愿是能从实质性的禁锢状态里解放,在体制内的序列中谋求上升。龙族的计划是让隐去龙族身份的敖丙成为灵珠的转世,让他去除掉积累诸多民怨的魔丸(哪吒)。然而就在敖丙把乾坤圈给回哪吒、当地人都对他感恩涕零的时候,李靖出于工作经验,识别出了敖丙“不一样”的气息,致使其龙角暴露(被出柜)。身份暴露的敖丙,被申公豹教唆,再加上全族的期待与命运都落到自己一人身上,他为了完成“使命”,将水席卷而上,几欲把陈塘关淹没。
在现实生活中,和敖丙类似,被社会所远离的群体/人,露出真实身份时遭遇到的往往是恐慌和排斥。也正是由于抓住敖丙身份的人是李靖,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在这场塑造“非我”之人的行动中,起到的恰恰是承认和强化的作用,甚至家庭正是塑造“非我”身份的第一重助力。家庭所灌输的理念,将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重复和强化,以致于成为一种集体信念。这在敖丙从龙族接过万龙甲时表现得尤为强烈。
《魔童》的结局颇类似于终得和解与认同之后的景象。当然这种“和谐景象”,其实也是基于部分价值观上的相互让步:李家夫妇接受哪吒的神力设定,哪吒则证明了自己善良的内心,愿意接受部分社会化的约束(将乾坤圈戴在了手上,既不会入魔而失去意识,又不会过于禁锢力量),继承父母斩妖除魔的事业,让异类的自己归顺到主流框架之中。至于敖丙,你选择善良就有可能让族人免于惩罚吗?这个体制真有这个勇气,是非分明地辨析自己对龙族的错误吗?到底是谁的妥协与牺牲更大呢?
陈塘关普通百姓的形象也值得一提。在整部动画中,笔者很难找到一个鲜明且有思想的百姓形象。所有人都过于爱憎分明,主张用“关起来”或者“处死”来处理哪吒这一“问题”,过于二元对立。这些普通百姓更接近于布景板,只能用来交代一些基本背景,提供不了更多讨论空间。或许是现有情节容量已经够多,这个部分做了精简处理吧,但笔者还是希望能看到些不那么脸谱化的普通人。毕竟,这些围观的百姓,也可能是你和我。
从映前预告与正片后的彩蛋来看,不难发现,《魔童》只是“昆仑动画宇宙”的其中一块拼图而已,想必还有更多的神话故事将被改编。作为女权主义者,笔者其实很期待《精卫填海》能够有更多的改编,虽说这个故事出自《山海经》。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然而一日“东海溺亡”,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精神死亡、肉身重塑乃至人格全面实现转化的隐喻。她每日以石填海,可与西西弗斯类比,或追溯到更早的传说普罗米修斯——无一不是触怒众神的隐喻与象征。作为对旧制度、旧秩序挑战的意指,精卫的女性身份,甚至让人忍不住猜测,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交替的历史过程中,是否真的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位贵族女性反抗者(谈及出身,纯粹说明拥有抗争资本),因为追求平等而被破灭肉身、被禁锢。然而她不服输,化成异类、不为人所了解,也要向这父权社会不断扔石子,做捣蛋鬼,让父权制休想安眠。这种女性主义的悲剧意识,可能隐藏着长久以来一直被忽略的声音。在“昆仑动画宇宙”里,我们有可能看到更多历史上的“边缘人”,看到ta们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