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观影感范文1000字3篇
在观看了《郑义门》系列廉政教育片后,我深有感触,大家风范的根源想必就是教养。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郑义门》观影感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观看《郑义门》观影感1000字<一>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的郑氏义门经历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50年,有家规《郑氏规范》168条。鼎盛时期,郑家3300余人同食一锅饭,173人为官而无一贪腐。在郑义门,家训传承绵延不绝,美德传家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家教家规已内化为家族成员的思想言行,熔铸于一代代人的血脉之中。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流传的处世之道,也是祖先历经世事之后的经验之言,或成册,或言传,但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都是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谆谆劝诫。好的家风淳朴无华、催人向善,是引导子孙成人成材的不二法门,也是约束子孙行为规范的内心准则;反之,则误人误己,诱导子孙步入歧途。一家之风,往小看是修身齐家,往大看是治国平天下。优良家风需要坚守,需要传承,更需要弘扬。
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影响党风、政风、民风的一件大事。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历来十分重视家风建设。毛泽东同志在长子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就把他送到基层一线接受劳动锻炼。刘少奇同志的长女在读大学时回家要车接,他知道后严肃地批评说"坐电车和公共汽车不一样吗?"曾主管国家经济工作多年的李先念同志不许孩子经商。这些家风家规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相反,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有的甚至把家庭当成"权钱交易所",既影响党的形象,又败坏社会风气。
今天,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家庭结构从过去的"四世同堂"走向 "小家庭时代",而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传统家族日益消解,家风影响也逐渐弱化。有位哲人说过,历史中总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我们如何挖掘传统家风中核心价值,并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与丰富,构建起这个时代的清正民风呢?
以德立家风,构建起弘扬美德的民风。中国历来重视"以德业遗子孙".这种德既包括个人品德也包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律己要"勤",事父母要"孝",待他人要"恕"."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与节约型社会同频,"执法如山,守身如玉,视民如子"与清正廉洁共振,"苟利国家生死以"则依然跳动着深深爱国情怀的时代旋律。
以学立家风,构建起重视学习的民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学习是我党永葆活力的秘密。在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发展力的当下,重学习、能学习、会学习无疑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读书成才,文化兴家,知识治愚,我们如果能继承"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必将有助于形成勤学习、重知识的民风,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以规立家风,构建起遵纪守法的民风。依法治国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党的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大要素,就是要让法治成为全民的真诚信仰,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成为想问题、找方法的重要手段。我国历来重视家规、家训,它是后代子孙的行为准则,是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行为标准。有了家风的基础就有了民风建设的深厚土壤。
如果说民风是一座大厦,那么家风就是这座大厦的一砖一瓦;如果说民风是一片森林,那么家风就是这片森林的一枝一叶。如果说民风是一条大河,那么家风就是这条大河的泉眼涓滴。优良家风需传承,清正民风需弘扬,这不仅是利己的"小事",更是利民的"大事".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风建设,不仅能扬善于小、防恶于微,更能引导人们摒弃浮躁功利,重塑文明荣辱。当然,家风建设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榜样力量,需要社会的持续关注和人们的共同努力。
观看《郑义门》观影感1000字<二>
浦江"郑义门", 15世同居,历经3个王朝,长达330多年,最盛时3000多人同锅吃饭,这是中国家族史上独一无二的标本,也是中华5000年文明史上的一则大同神话。明太祖朱元璋敕封其为"江南第一家", 宋、元、明正史为其列传,三朝传颂不息,不禁让人喟叹不已。细想之下,确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南宋绍熙四年,也就是公元1193年,75岁的郑绮自感不久于人世,召子孙来到郑家祠堂,刺指出血,滴入酒杯,命大家共饮,并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这是郑老先生的"死命令",也是郑氏家族最原始、最粗线条的硬规矩。这些家规逐代严密规范,传至他的六世孙演变到58条,最终发展成168条《郑氏规范》,成为 "郑义门"的治家宝典和支撑其家族的精神支柱。
这是一个坚守规矩的家族,一代代子孙始终恪守着家规祖训。他们就像是一群高空穿越的行者,坚持以严密的家规为钢索,以忠孝仁义为平衡,以一种训练有素的姿态,严谨而又从容地穿越了330年的跨度。虽然这三百余年间,有硝烟与战火,也有灾难与浩劫,"郑义门"都得以安然度过。因此,《郑氏规范》对于这个庞大的家族来说,就是一种长效的黏合剂,有股神秘而又无比强大的力量,将一代又一代的郑氏族人严丝合缝地组建在一起。
"规矩者,方圆之器也,矩以制方,规以制圆,依规矩而方圆乃成。譬犹巧锤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就象巧锤自己制作画圆和方形的工具留给后人才使后来的工匠们知道圆应该怎么画,方形该怎么做。古人也把它叫做规矩绳墨,家不可一日无规,单位不可一日无纪,国不可一日无法。
以往的家族规矩与当时的国家法律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很多家族法得到国家肯定。当代,传统的家族和大家庭的家族法治理模式被彻底否定。新型的家法应该包括如下方面:1、家庭民主,强调家庭成员地位平等,共同参与家庭事务决策;2、赡养老人,孝敬父母,抚育子女;3、不得违反国家法规,不得损害公序良俗等等。
没有良好的社会风尚,没有正确的家法理念,没有普遍的道德规范,家庭关系就会紧张,社会关系就不能和谐,必然影响经济发展。
青年时期,大家都追求个性的发展,追求自由,很多年轻人认为,多了约束便没了个性,一味地遵规守纪,会影响科研灵魂的自由。其实,我们要学会创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固然很重要,但从社会和单位角度来讲,规矩和纪律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利益并保证国家有序运行、乃至单位科研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能够创造集体的美。"只有按照规矩来做,才拥有和谐的集体。追求学术自由不能等同于不讲规矩和不遵守规章制度。自由与规矩,犹如行车与交规,两者互为倚重,并不矛盾和冲突。
铸器,有材而无模,亦难成其器。材是勤奋,是汗水;模是规律,是导向成功的向标,没有好的模将难成大器,生活大部分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人有习惯,生活有规律,社会有法则……正是这些条条框框框扶着我们驶向了成功的大道。规矩,承人生成败、兴衰之重,岂可忽视!
观看《郑义门》观影感1000字<三>
浦江郑氏家族历经宋、元、明三朝,长达360多年,出仕173位官吏,无一贪赃枉法。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纵观历史,善始容易善终难。那为什么郑义门能做到?背后的魔力是什么?看完动画片《郑义门》之后,找到了答案之所在——"家规".郑氏家族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开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意思是郑氏家族子孙当官,只要贪赃枉法,活着开除族谱,死了灵位不许放入宗祠。甚至还有一说,连尸魂也不能葬回本乡本土。
无独有偶。笔者老家武义郭洞有座山,叫"龙山",躲过大炼钢铁年代的毁灭性砍伐,时至今日,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绿水青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偶然中有必然。郭洞家族有十分严厉的家规:"砍伐一棵大树者,断其一臂;砍伐一棵小树者,断其一指;折一树枝者,拔其一指甲。"纵观郑义门和郭洞的家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立规严明、执规严厉,可以说直达内心,触动灵魂。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就是党的"家规".齐家尚且如此,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770多万党员的大党,强化党章党规党纪这一 "总家规"无疑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党章党规党纪这个"总家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强调敬、净、静、进。
要"敬".敬畏的敬、敬佩的敬。俗话说:心有敬畏,行有所止。人失去敬畏之心,就会狂妄自大,就会贪得无厌,就会无法无天,最终自取其祸。从周公的"一沐三抓发,一饭三吐哺"到召公的"甘棠听讼";从孔子的"君子以恐惧修省"到曾国藩的"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心存敬畏"一直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追求的为人为官的一种境界。敬畏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种自觉的警醒,一种自我的约束。党员干部就像风筝,组织是牵着风筝的线,有了二月的春风,我们才可以迎风飞扬。不难想见,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是飞不起,飞不高,更飞不远的。作为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纪律,敬畏法律,自觉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把规矩挺在纪律前面,做到常怀敬畏之心、常持戒惧之意。
要"净".干净的净、洁净的净。净首先是思想要纯净。习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这种"软骨病"首先从动摇信仰、淡漠信念开始,不信马列信鬼神,把理想信念庸俗化,发展下去,最终迷失方向。面对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作为党员干部要立好理想信念这根"定海神针",面对错误思潮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力,面对舆论斗争有"风起于青萍之末"的听力,面对利益诱惑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任何时候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净还要干事干净。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只有秉持公心、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才能脚下站得稳、腰杆挺得直、说话有底气。要牢记"随时可以翻脸"这句话的深刻寓意,慎初、慎微、慎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干事干净,还是一种干脆利索、有始有终的作风,不拖泥带水,不虎头蛇尾,不半途而废,不留后患和遗憾。
要"静".安静的静,宁静的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所谓静,就是静思而博学。有句顺口溜:一天不学看不出,两天不学会动粗,三天不学像头猪。从个人体会看,去年以来,身兼两职,一边在治水办治水,一边主持关工委日常工作,来回奔波,忙忙碌碌。然而,"忙"乃"心亡",如果不注重学习充电,很容易把心忙丢了,就有可能在两把椅子中间掉下去。要见贤思齐、静心博学,努力做到学以增智、学以养德、学以致用。静,还强调静心,保持良好心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比较是不幸福的根源,而计较是党员干部的大忌。放下比较心,心态一变,环境也就变了。要保持平常心,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把自己看得低一些,把位置摆得正一些。要正确对待组织和群众,正确处理进退与得失,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做到"进"时朝气蓬勃,"退"时心情愉快,"留"时加倍努力,"转"时奋发进取。
要"进".进取的进,推进的进。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党章党规党纪不是用来束缚手脚不干事的,而是要把它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在推进工作上。如果说当官要有平常心,那么做事要有进取心。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恪守准则,就要敢于担当,就要有所作为。要始终保持一股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自觉践行我市"五水共治"逆水行舟的拼劲、背水一战的狠劲、遇水架桥的巧劲、深水静流的实劲、滴水穿石的韧劲的治水精神,投身"五水共治"一线。要坚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之能"的要求,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以人为本、关爱下代结合起来,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魂"聚起来,"本"固起来,"基"强起来,努力当好青少年的代言人、知心人、贴心人,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下一代的幸福指数。
《郑义门》观影感1000字相关文章:
1.中学生观《郑义门》有感1000字作文 - 5068儿童网
2.小学生观看《郑义门》观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3.电影《张思德》观后感1000字爱国作文 - 5068儿童网
4.郑义门观后感范文600字观看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5.教育片郑义门观后感作文 - 5068儿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