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观看《小欢喜》观后感_观《小欢喜》有感范文5篇
推荐文章
2019年热播剧《小欢喜》延续前作温暖现实主义生活流,主创团队在原作的基础上,历时三年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采访了数百户真实高考家庭。而关于观看《小欢喜》的剧评以及观后感,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观看《小欢喜》剧评以及观后感【1】
《小别离》2016年收视大爆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默默期待《小欢喜》了。始终认为汪俊是拍生活剧最好的一个导演没有之一,从中考到高考,没想到还是方圆和童文洁这对搞笑又可爱的夫妻CP。完全没有违和的代入感是这个系列必然成功的可能性,在当下国产剧市场上,能做到“接地气”“不悬浮”就成功了第一步。
谁在看的时候不高呼一句“我妈本妈”?梦回炼狱的高三时代,每一个走过路过的观众都得喟然叹息,在这场大战来临之前,任你是谁,都是一个披荆斩棘的普通人。
父母和孩子如何一起手拉手跨过成长这道坎,是永恒不变的课题。
▏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借童文洁和宋倩的口,开篇就点出了剧的主题,“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原生家庭在近几年被议论纷纷,但几乎没有人否认,一个人个性的塑造和人生的选择都和出生于何种类型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同上一部有意识的进行的“阶级区分”不同,《小欢喜》着眼的三个家庭,更侧重于父母的陪伴亲密程度的差异。
方圆和童文洁,依然是经典的“虎妈猫爸”组合。独立上进的女强人式母亲搭配上温柔脾气但性格通透的老好人父亲,一刚一柔,是绝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他们是贯穿于方一凡成长中最合格且最成功的父母,即使孩子在学业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渣,但活泼仗义的性格,善良单纯的本心,对世界始终乐观好奇的特质,都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始终在爱里茁壮成长的孩子。母亲加诸于生活中的压力,会被父亲以“横竖理论”轻松缓解,也是因为相对充分的尊重,才让方一凡一家始终能奉行“欢欢喜喜才是真”。
英子一家则是典型的离异家庭状态,单身母亲含辛茹苦把女儿养活长大,对女儿既是无所不在的控制欲式保护,更是难以分割时刻心系的依赖。
英子的压力几乎是无处纾解的,在妈妈全身心的奉献和付出之下,她必须要承载一个人厚重的对“清华北大”的期待,否则就是“对不起妈妈”,就是不孝。而父亲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是缺失的,这种缺失不是一个月来五六次,买一些玩具,做一个秘密基地就能弥补的,情感上不能即时有效的沟通,才是英子时时刻刻忍着最后不得不崩溃的原因所在。
季杨杨则更惨,如果说英子的成长中至少还保留一个母亲,这个看起来是“官二代”的纨绔小孩彻底化身为“留守儿童”。
忙于事业的父母亲只想着给他提供优渥的经济条件,但一心在外拼搏忽视了他的感受,被舅舅带着长大的季杨杨从心底里就是不认同这段亲子关系的。在完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季杨杨更像一个紧闭心门的刺猬,伤人伤己冷漠的外壳下依然是让人心疼的,孤独的小孩。
我很喜欢《小欢喜》的一点是,这部剧虽然一直在展示不同家庭中的代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但并没有想要做话题和噱头塑造性格过度偏激的孩子或父母。
父母是做错了事情会向孩子道歉的通情达理的大人,孩子是哪怕叛逆发火口不择言也从未走向歧路的阳光少年,亲情始终是好哭也让人温暖的泪点。孩子不易,家长也是第一次当家长啊,生活这门课,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可不管如何变化,血脉永远不可分割。
▏梦想和学业,真的不能共存吗?
高三是现代孩子在18岁成人之前最重要的一年,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转折点。剧中选取了四个孩子,两个学霸和两个学渣,都是极具有代表性的。
在校园时代,我们常常把成绩作为定义优秀的唯一标准,能考700分懂事努力的林磊儿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一直埋头伏案苦读的乔英子彰显了宋倩作为老师的完美教育。反观方一凡和季杨杨,在争分夺秒的高三,一个还在玩儿游戏上网拍vlog当网红,一个则沉迷于赛车轨道想做下一个退学但成功的韩寒。
前两者似乎更倾向于我们对“好孩子”的一个概念,后两者是应该被“改造”的,但《小欢喜》显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答案,借方一凡的口也说出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人生这条特别长的道路当中,高考上大学读本科,也许,并不是唯一一个通向“成功”的选择。
同时,《小欢喜》还提出了另一个矛盾,聚焦在英子身上。
英子喜欢航天专业同时自己的成绩也可以考上不错的大学,但她始终心心念念执着的南大却意外遭到了父母的集体反对。看起来梦想和学业是完全可以共存的,然而壁垒依然会出现——父母在,不远游。不管是离异关系父母的补偿式心理亦或是单纯的想要她留在身边,都成为了英子往更高更远的地方飞去,想要独立的坚实牵绊。有时候拖慢你脚步的,反而是沉甸甸的爱。
很好奇剧在几十集中如何在其中做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但我相信,无论是哪一方选择妥协,都是甘之如饴的。
▏老小戏骨的写实向家庭群像
《小欢喜》的观剧体验是一流的,就一定要夸一夸这个神仙的主演阵容。三个家庭,无论是演父母的还是演孩子的基本全员在线,没有选择过于偶像化的演员也让代入感更强了,仿佛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件事一些人,没有一丁点的违和感。
黄磊和海清的刚柔并济从《小别离》中延续过来,默契十足宛如本色出演,自然清新。陶虹略有敏感的宋倩老师红着眼睛坐在家里哭诉的时候,你都替她这些年的辛苦不易感到真情实感的委屈。最亮的是沙溢的选角,承包了大多数的笑点。一个略失担当的离异父亲在他的演绎下让人多了几分理解,对女儿永远都是最真挚的爸爸。至于王砚辉,可以说区长本长了,不禁让人感慨他的可塑性,可庄可谐,搭配上影后咏梅,火花太神奇了。
几位小演员也仍然突出,《小别离》走出的张子枫,胡先煦,赵今麦至今都成了能独当一面的主角,《小欢喜》挑出的周奇,李庚希,郭子凡也各有各的精彩演绎。
一张嘴叨叨不停看起来小叛逆实际上很乖热情如火的方一凡。
憋着眼泪隐忍不发懂事又体贴的少女英子。
带点高冷和桀骜不驯的傲娇,实际上需要被关注的季杨杨。
以及一些高三细节——边走边背书的同学们,永远大一号的校服,摆不完的学习资料和口如悬河仿佛能逆天改命的补习班,都让你恍惚之间回到那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夏天。
唯有真诚热爱生活的剧组,才能拍出这样动人的故事和角色。
我总觉得,如果文化创作能传递出一些独特的自我表达就已经很难能不易,再深一层,就是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状态并引发观众的一些讨论和思考。就这个角度来讲,《小欢喜》是一部相当成功的作品了,他值得每个家庭都看一看。
观看《小欢喜》剧评以及观后感【2】
《小欢喜》着重刻画了三组典型家庭。
第一组家庭是由黄磊和海清扮演的“虎妈猫爸”组合(方圆与童文洁)。果敢上进的女强人式母亲搭配温柔通透的老好人式父亲,一张一弛,刚柔并济。他们最大的烦恼是孩子方一凡不尽人意的成绩。
但即使方一凡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其活泼仗义的性格,善良单纯的本心,都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在爱里茁壮成长起来的孩子。
第二组家庭是由陶虹和沙溢扮演的“离异夫妻”组合(乔卫东和宋倩)。陶虹饰演的宋倩是机构老师,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英子身上,控制欲极强。
在妈妈全身心的付出下,英子也相应承载了几乎同样力度的期待:“考不上清华北大,就是对不起妈妈”。而父亲在英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是缺位的,这种缺位不是一个月来看她几次就能弥补的。这种缺位更体现在情感上无法即时有效的沟通。
第三组家庭是由王砚辉和咏梅扮演的“空降父母”组合(季胜利和刘静)。高官阶层,常年出差在外,错过了孩子季杨杨的最佳成长时期。
如果说,英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少还有一个母亲,那么季杨杨这个“官二代”则是彻底沦为了留守儿童。忙于事业的父母只想着给他提供优渥的经济条件,却忽略了陪伴。被亲戚带着长大的季杨杨从小缺爱,像一个刺猬,冷漠外壳下是让人心疼的,孤独的小孩。
三个家庭各有各难念的经。而这其中,又数陶虹和沙溢这一家最为复杂凌乱。
二、
许久未在荧屏见到的小陶虹,扮演的是对女儿乔英子无微不至的单亲母亲宋倩。一路看下来,她的演技也得到了网友们一边倒地点赞。
剧中的她杀伐决断,性格强势,由于丈夫不忠执意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对前夫乔卫东始终怀有敌意,英子也很难看到爸爸。
明明是三个人的合照,她硬是把乔卫东给截掉了,变成了母女二人的合照。
她对女儿的控制欲极强,从生活到学习,全都得按照她的意愿来,把女儿当成了提线木偶一般。她甚至专门制定了日程表,密密麻麻地安排了英子的日常,而日常=日常学习。
她将英子卧室与客厅的一堵墙打造成了一扇透明的窗,这样,即使是做饭,也能第一时间观察到女儿的学习状态,完全不给处于青春期的女儿以私人空间。
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在孩子的人生梦想上,她也要加以管控。
英子爱好天文,在学校组织的誓师大会上,她写下了自己的梦想:中国国家航天局。
一旁的宋倩按捺不住了,直接抢过英子的笔,转而写上:清华北大取其一。
母女俩大闹一场不欢而散。
英子聪明上进,学习成绩常年排在年级前三,她有理想有爱好,从不叛逆。理论上说,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放在谁家,都是捡着了宝。可宋倩对此并不满足,连女儿从第一名到第二名她都接受不了。
朋友送给英子一个乐高积木作为生日礼物,却被宋倩无情没收;英子爱吃豆浆油条,宋倩却以不健康为由,偏让其吃牛奶馒头;与父亲乔卫东在外吃火锅,宋倩狂发短信催促她回家......
剧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很难去指责宋倩,像大多数母亲一样,她的爱丰沛饱满,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英子的饮食起居,天不亮就起来熬药膳给英子补充营养、提高注意力......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人生规划,辞去学校的教师正职去做教育机构补习的老师,拼尽全力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创造更好的条件。
可这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无法喘息的负重。“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谁”“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一定要争气”这类话,在宋倩与英子的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结果,母女双双陷入情感捆绑的深渊之中。
多年的情感缺失导致了宋倩强烈的控制欲,或许本身天性里也有这部分特质,总之,她焦虑、极其没有安全感。陶虹在访谈里剖析角色时说,“这个关系其实挺极致的,那我基本上把这段母女关系按照谈恋爱来演。”
是啊,这可不就是谈恋爱嘛?她看到乔卫东的未婚妻小梦与英子相处融洽,怒不可遏,说小梦是第三者,是她和英子之间的第三者,说明她已经完全把这段母女关系畸化为恋爱关系了。
她把她该给丈夫的爱、该给孩子的爱,一股脑全给了孩子。所以宋倩时常会问英子:“你是不是不爱妈妈爱爸爸?妈妈是不是做得不好?”因为她缺乏安全感。
但在这儿,又忍不住想替宋倩说两句。在“丧偶式婚姻”中,她的过度焦虑、控制欲强,和英子爸爸的缺位,其实是一体两面。只是唱白脸的那一方是显性的,而爸爸的顺势讨好,很容易得到孩子的喜欢。
换句话说,现在乖巧优秀的女儿,其实是宋倩含辛茹苦培育出来的果实。她出于对孩子的责任,主动承担了所有不讨好的事情。而爸爸这种偶尔钻空子来讨女儿欢心的行为,确实不排除“捡漏”的嫌疑。
三、
剧中三个家庭,都是北京户口,家里有车有房。黄磊和海清饰演的那一对住在某高档楼盘,价值千万;咏梅和王砚辉饰演的那一对是北京公务员家庭,还不是普通公务员的那种;陶虹扮演的金牌老师,高级知识分子,手里屯了五套学区房...
跟很多小城市家庭相比,他们已然是金字塔的顶端人群,剧中的孩子也可以说赢在了起跑线。然而,他们还是很焦虑,甚至说更焦虑,简直使出了浑身解数想把孩子从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挤过去。
话说回来,现实中对孩子教育最焦虑的,恰恰还真就是广大的中产阶级,尤其是70后、80初的父母们,他们其中的很多人靠学习获得了阶级跃升的机会,所以对这套逻辑格外推崇。他们最清楚高考的意义,因而千方百计地阻止孩子“下滑”。
也就是说,越是实现了阶层跨越的家长,越在教育上有深深的恐惧。殊不知,越是焦虑,越容易适得其反。
宋倩霸道的掌控,换来的是英子迟来的叛逆;季父晚到的管束,面临的是孩子的放荡不羁;而方圆董文洁兼顾多方的压力,还是改变不了方一凡倒数第一的现状......
剧中我最喜欢的爸爸是黄磊扮演的方圆,和孩子相处不黑脸不恐吓,不对孩子乱发脾气,只跟孩子较真原则问题。就这一条,我想没有多少中国家长能做到,而这才是教育里最关键的部分,也是难能可贵的童年财富。
也正是因为有个这样通透的爸爸和刀子嘴豆腐心的妈妈,儿子方一凡才成为了全剧情商最高思维最活跃的孩子。
有人会问了:“剧中成绩垫底的方一凡,十年后还会感谢他的佛系老爸吗?”
是啊,有这样质疑的中国家长不在少数,他们总是在无穷无尽地恐惧,怕孩子未来不幸福,并为了这所谓的幸福,宁可剥夺孩子现在的快乐。总觉得快乐经过压抑后,是可以预存到未来的。
那就以成绩优异的英子为例吧,如果她一直处在妈妈的统治下无法喘气,母女关系终有一天破裂,这就是家长追求的“出息”吗?一个不开心到抑郁甚至可能自我伤害的孩子,是父母想要的吗?
或许父母早该明白,孩子不是为你而活,所以你也不能把自己的全部价值附着在孩子身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感知幸福的能力。
可喜的是,剧中的中年男女,虽然各自带有中国式父母五花八门的缺点,但他们并没有冥顽不灵,而是善于反思自身,并勇于自我改正。
比如当宋倩真发现英子有了心理问题,她也愿意放下身段,陪女儿玩乐高;而那位严肃的季区长,也对儿子鞠躬道歉,甚至陪儿子玩起了卡丁车;董文洁则最终恍悟:孩子的成长或许比成绩更重要...
实际上,不完美是常态,拿牌好坏也无法控制。如何教孩子打好手上的牌,父母能做的还有很多。
观看《小欢喜》剧评以及观后感【3】
继《少年派》之后,有一部高考家庭大戏《小欢喜》上映,我本来就爱看家庭伦理剧,正好里面有我喜欢的演员,黄磊、海青、陶虹。于是义无反顾的追了。
其实电视剧折射出了现实的生活,像极了我们每一个家庭,回想起来自己高三的时代的悲催,从中不得思考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部剧是以高考为切入点,用三个典型的中国家庭为样本,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孩子也自然不同,但是父母都有一颗同样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高三,最重要的一年,人生的转折,于是就像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一样,他们苦逼孩子,学习学习学习,分分分。一切都围绕这些转动。于是,各种鸡飞蛋打,为了让孩子能考个好大学。各种斗智斗勇愈演愈烈。
这部电视剧几乎完整地还原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和痛点,宝妈们不防去看看,我们应该深思,我们希望的孩子是什么样子,而孩子希望自己的人生又是什么样子呢!曾经看过一段话,孩子认为父母指手画脚干涉自己的生活,一直等待着父母的一句对不起,而父母却因为自己的管理让孩子少走了很多弯路,而等着孩子的一句谢谢。
怎么才算有一个不遗憾的人生,只有时间知道!
观看《小欢喜》剧评以及观后感【4】
戏剧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好的剧本加之优秀演员的表演方可才可以为我们呈现一出出的精彩演出。
我们以着局外人的身份,来评判着戏中人的生活,在小欢喜这部影片中,最喜欢的就是季胜利和刘静的片段,他们是爱人,但更多的时候给我一种两人一体的感觉。刘静是季胜利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帮手,虽然是夫妻关系,但相比一地鸡毛蒜皮的家庭来说我比较喜欢处理事情不慌不忙不骄不躁的刘静,对丈夫事业的绝对支持,这点从年轻时候跟随季胜利四处奔波就可以看出来。在对待父子关系上,刘静也起了润滑油的作用,使父子关系得到改善。
她的身上还有一种知书达礼的气质,这不单单是年龄决定的,更多来自自身的修养和生活的方式吧。这是我喜欢的一种女性。
更羡慕的其实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后面的剧情中,刘静患病,为了不影响儿子的高考,为了不让爱人担心。她选择独自承受这一切,以温柔的谎言来到医院进行治疗。我们的季胜利同学真的很爱自己的老婆,以细微的洞察力看出了老婆的不对劲,以简短的几个字“你在哪”
问出了对老婆的担心,以匆忙奔跑的身影看出了对老婆的爱。。。。。。
看的入了迷走了心,我在幻想将来是否会也有这样的一个人来走进我的生活,我和他一起走过人生的每个春夏秋冬。我们都在羡慕和憧憬完美的爱情,那么爱情到底时候是什么呢,折服于柴米油盐就算是了吗?
现在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的n年里,可以一起面对人生的风浪,遇事不无理由的责备,不瞎吵闹。不顺心的时候身边有那么一个人给你鼓励,身边有一个为你全身心操心的人。两个人保持着一定的步调,有着一定的节奏,从而向着自己人生理想和美好生活齐步迈进的人。
观看《小欢喜》剧评以及观后感【5】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恐怕并不是教育题材影视作品最“刚需”的受众;站在评论者的视点,这类作品的文化和美学探讨,其实也远弱于对其“现实主义”关切的价值。
都市情感剧《小欢喜》由汪俊执导,黄磊、海清、陶虹、王砚辉、咏梅等主演,讲述了方家、季家、乔家等几个高三考生家庭的故事,于2019年7月31日首播。
但恰恰是这样一个貌似“事不关己”的立场,我也有了或许并不在我身份之上的一些思考。当现实中的“家长”和“子女”对一部教育题材剧集各执一词,它天然存在的两面性,究竟投射出怎样更“社会向”的启示?
正在浙江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小欢喜》,就是这样一个值得被商榷的样本。今年其实是教育题材剧的大年,但上半年无论是《带着爸爸去留学》还是《少年派》,似乎都没能在这种类型中真正做到独当一面。作为“小”系列的续作,《小别离》的成色已经不错,《小欢喜》能否出彩在开播前还画着一个问号。眼下剧集即将进入尾声,我们似乎已经可以对这部剧形成一些初步的判断。虽然部分桥段可能存在过于戏剧化的建制,但瑕不掩瑜,《小欢喜》的亮色不少,更重要的是,它对当代中国式教育多方立场的“撩拨”,是有逼近性的,是耐人寻味的。
逻辑很简单,因为它“过于真实”。
当然,这个评价本身并不意在讨论艺术真实性的问题,而在于《小欢喜》切中了当代社会现状里某些具体侧面的肯綮。带出的相关思考,我们完全不必用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但这些看起来不言自明的现实状况,却在这部剧的放缩中引发了观众的丰富讨论——这是教育题材剧的价值所在。“一地鸡毛”不是最终旨归,剧里的三个家庭也不会是所谓的代表性缩影,重要的是让大家意识到从来没有什么解决成长问题的“万全之策”,于家长、于孩子、于老师都是如此。听别人的故事共自己的情,最惊天动地的感慨不过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比起此前很让人后怕的那部韩剧《天空之城》,同样聚焦高三、对准升学议题的《小欢喜》在气质上则会显得温暖明亮不少。方家、乔家、季家,一组群像、各有确幸和困境。看《小欢喜》的过程,体验上是轻松愉快的,不时有方一凡、林磊儿撑起的“名场面”逗趣荧屏另一端的普通观众;但随之而来的观后感却并不会那么一身轻松,至少在这个故事的情境里,太多人事都被我们曾经目睹或正在经历,然后无可奈何。
这部剧以上帝视角尽可能代入了较为丰富多元的教育观和家庭观。也是因为这样,如果不涉入在自身立场身份上的太多主观共鸣,这部剧释出的价值起到了对“纠偏”的一种普遍性照拂,这种厘清体现在三个要点上。
其一,是一个真正需要去承认和平视的现实。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教育这个话题本身就意味着各种“烦恼”,家长的、孩子的、老师的。所以,其实大家都缺乏成熟、都会犯错,也都在一同学会成长。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总是过于倚赖“过来人”的经验,于是,家长和老师在孩子面前的话语往往被奉作圭臬(哪怕不是自愿的),这种能量的输出并不一定站得住脚,甚至可能是一种过度期许。《小欢喜》里,主流的家长/老师或激进或温和,不论风格气质差异却大都缺乏一种最基本的对于子女/学生真正的体察和尊重,即便有,也几乎呈现出一种想象性的力量。由此,大人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张力随着时间推移不会被真正弥合,反而在反复拉扯里让嫌隙变得越来越大。
剧中方家的父亲方圆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反思视角,他会有自我审视,即,“不是我们,我们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来要求他们”,又或者,“我们总是看到儿子做不到的我们的好,但却也会忽略他做到的我们做不到的好”,等等。但比较戏谑的是,如此温和看待家庭和子女的角色,自己也正面临着失业难寻方向的中年危机,面对属于自己的“成长”,他其实也束手无策;乔家在原生家庭层面的破碎,让父亲乔卫东和母亲宋倩走出了两条全然对立的教育思路,一松一紧,但却殊途同归——最大的问题是,乔英子在他们的眼里是“女儿”、是“高三考生”,却始终不是“乔英子”;季家的知性母亲刘静通达人情,就连别人家的女儿都要跟她来说体己话,可儿子季杨杨需要的不是心平气和,反而是一点横冲直撞的狠劲,她没有真正理解,作为官员的父亲更是无从谈起。
《小欢喜》给出了一个前提性的启示,无论长辈或者小辈,真正缺乏的“美德”在于,多问一句“你怎么样”,少强调一句“我怎么样”。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感同身受,高三也不会仅仅是一个孩子的“人生战役”,是一家人、一群人的,每个人都在学习长大。
其二,也是《小欢喜》试图输出的比较集中的一种价值观:这个世界上的任何身份角色不会有完美,也做不到完美,残酷的现实是我们要用漫长的时光来接受各自的平庸,并且与之和解。
这样的话语听起来很“丧”,但比起我们正在经历的诸多无所适从或者强人所难,我认为反而是积极阳光的。剧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组家庭关系——大概也是大家最侧目的那组——宋倩母女。她们对应试教育太过谨小慎微的追寻,害怕一步踏错步步踏错。宋倩跟童文洁不同,并不是实质上的“强势”,相反是一种“低到尘埃里”的对规则的“甘于”服从。中国式的“以爱之名”,在宋倩和乔英子的身上最典型。一个是坚定不移遵循一条必然造成不可逆伤害的强势逻辑却又对日常情感关系有极高期待的母亲,一个是一定程度上“被迫”遵循这种逻辑却又无时无刻不想逃离的女儿。她们彼此是热爱的,却没有办法去化解这种绕不开的不安。为了“完美”,她们都痛苦无比,哪怕这种结果可能会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是,我们反过来看看,她们之间害怕伤害却又不断在彼此伤害,很纠结也很反复无常的焦虑,游走在压抑和释放里的微妙气氛,这样的“草木皆兵”怎么也挥散不去。
她们过不去的“坎”是在所谓尽善尽美的追求里,忘掉了这个世界上其实从来都没有什么尽善尽美。
这或许也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所谓“优良传统”。在现实逻辑里,对美好生活富于掌控力,希望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是值得憧憬的世界观;落实到方法论,却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缺点也是“更好的人”的一部分,宋倩也好、乔英子也罢,她们身上缺的那一点“快乐”,才是在这个家庭共同的“人生转折点”里最需要去补全的东西。
最后,追《小欢喜》的过程也是重新理解中国式教育的一段心路。站在理性审慎的立场上看,中国式教育当然有结构性的共性问题可以被普罗大众“提炼”然后“化约”;但更多数没被引起重视的难题恰恰是非结构化的,散布各处的。换言之,在教育的问题上,没有“大家”,只有“自己”。方一凡回怼母亲童文洁的“名场面”里有一句耐人寻味,“各个家庭状况不一样,这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从一个孩子的嘴里蹦出这个“真道理”,不免有些唏嘘;孩子都懂的道理,大人何尝真的无动于衷?然而反观现实,所谓的“起跑线”、所谓的分数,永远制掣着我们“做自己”的真正能量。
听过很多道理,却总是越来越不懂道理。
某种意义上,现实中的小朋友们可能过得远比电视剧里更不快乐,这种不快乐的代价从长远看又是乏于意义的,是一个过两年就记不起的分数。但成人都明白,这些执念本身远没有一个独立、自洽、勇敢的人格更值得。教育题材电视剧的落脚点是要能有所纠偏,不是简单镜像;得有意识地相应唤起,就是比起这些所谓的领先和落后,18岁的快乐才是不能重回的意义。
我更乐于看到,当人们在观看《小欢喜》时想到的,不是“喏,你看别人家的高三比你苦得多,你为什么还不更努力”,而是“嗨,比起他们剪不断的烦恼,我希望自己负责任、很快乐地走过这一段特别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