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范文
推荐文章
《爱乐之城》讲述一位爵士乐钢琴家与一名怀揣梦想的女演员之间的爱情故事 。2017年《爱乐之城》获得第74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到各位。
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范文1
故事发生在当代的洛杉矶,寂寥的小演员米娅的志向是女演员兼剧作家,她沉迷老电影明星。她在华纳兄弟的片场当咖啡师,经常翘班去试镜,如果真的接到戏,哪怕再小的角色也会让她欣喜若狂。塞巴斯蒂安是一名系丝绸领带的爵士钢琴师,对艺术有着近乎洁癖的追求。他想开间俱乐部,但他所痴迷的音乐更适合博物馆,几乎没有人会愿意花钱去听。
同样追求梦想的两人在这座城市里遇见彼此,他们由一开始相看两厌,到后来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浪漫的星空下,有感而发地唱歌跳舞,而在歌舞中,他们是那样的契合,有默契,成为了彼此的知音,坠入了爱河。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彼此鼓励对方不要放弃梦想。而后在一次偶然,塞巴斯蒂安听到了米娅跟母亲的电话通话,塞巴斯蒂安知道如果想给米娅安定的生活,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是不可靠的。塞巴斯蒂安违心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乐队,在尖叫的观众面前摆弄音乐合成器。但在逐渐达成梦想的同时,艺术与商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朦胧博弈,两人的情感也面临抉择和考验,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分歧后,他们彼此仍然鼓励对方不要放弃梦想。
故事的最后,这对情侣各自完成了自己梦想,但他们的爱情却没有延续下去。对于这部影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的最后十分钟。故事的最后十分钟,米娅跟他的丈夫偶然去到了塞巴斯蒂安的俱乐部听音乐,塞巴斯蒂安看到了坐在台下的米娅和她的丈夫。塞巴斯蒂安有感而发,弹奏了一首Mia&Sebastian’s Theme,包含了塞巴斯蒂安对他们的爱情美好的幻想,幻想两个人一路的相识、相知、相恋、结婚、生子,毫无争吵、分歧,一直甜蜜,幻想着陪在米娅身边的男人是他,而这首曲子塞巴斯蒂安没有弹下最后一个音,似乎是希望这段美好的爱情不会结束,这首曲子是塞巴斯蒂安和米娅相识时候塞巴斯蒂安弹的曲子,我相信,米娅肯定也听出来塞巴斯蒂安少弹了最后一个音,也应该明白了塞巴斯蒂安的寓意。
很明显,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一个话题,爱情、理想与现实,主人公战胜现实、实现理想,同时也结束了爱情。有人说,这样的结局是美好的,他们的爱情停留在了最美好的时刻,是它不会被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消磨殆尽,使其还能在日后回想起还能想起它的美好,嘴角还能上扬,浅浅微笑。而我对这个观点颇为赞同,但仍会感到惋惜,还是会在电影散场后痛哭着说为什么男女主最后没有在一起。或许,最后没在一起也是这段感情一个完美的句号吧。
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范文2
看过了歌舞片电影《爱乐之城》后,我深深的被剧中的女主角米娅和男主角塞巴斯汀的舞蹈所感染,他们舞跳得是潇洒自如,美轮美奂,堪称完美。
尤其是电影开头部分的一段开场舞,运用了一段长镜头,把气势磅礴的集体舞表现得恰到好处,烘托出整部电影的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而后又运用冬、春、夏、秋、冬的四季顺序,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线和事业线串联起来,有高潮,有低谷,有顺境,有逆境,情节是跌宕起伏,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展开,心情也是时好时坏,让人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样。
看过电影后,感觉导演拍这部戏很走心,把男主人公设置成为了一位理想主义型的落魄的钢琴演奏家,而把女主人公设计成了白天在咖啡馆打工,利用空闲时间去应聘临时演员的一位不出名的小演员。他们都可以算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都是想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不懈奋斗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
你要是只认为这是一部青春励志片,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里头还穿插着另一条主线,那就是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他们通过偶然的机会互相认识,又彼此互生好感,但是后来由于他们都不肯放弃各自追求的事业,在爱情和理想的冲突下,他们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导致二人为了事业各奔东西,不欢而散,让人看后感觉很无奈,也很可惜。
我觉得这是导演留给我们观众的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是爱情重要,还是事业重要,还是二者可以兼得呢。
电影结尾导演处理得也很含蓄,很聪明,不是人们想象的大团圆的俗气结局,而是留给观众们想象的空间,让人们在回忆和留恋中展开各自的想象,让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编织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结局,留给观众们思考的余地。这样的处理太让人出乎意料了,想法太大胆了。
希望以后我们还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歌舞片,让我们可以再次得到视听的双重享受。
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范文3
la这部电影评分好高,听说特别适合艺术者们看,不管是演员还是做音乐的、跳舞的,前期其实付出的确很多,特别是成名之前的黑暗期,很多坚持不下去半路转行的比比皆是,而男女主角的感情线也是很写实,最后他们都实现了各自的梦想,但并没有在一起。电影看了还是有感触的,但并没有很多影评写的那么好,或许也是应了那句话吧:仅献给追梦的人。
我自己本身也是舞蹈行业,也经历过无数个想转行、或者路上跑偏的时期。身边感触最深的是一对情侣朋友,男生是吉他手、女生是主唱,看起来金童玉女,实际上因为两个人性格不羁,年轻也不懂得如何谦让、包容,五年分分合合,最终分道扬镳。
说到爱情挺羡慕西方人的爱情观,在一起和分手,从来都是只关乎爱与不爱。当然这样说有点以偏概全,但是国内而言,如果男人功成名就,大部分女人会选择退隐成为其背后的精神支撑。然而女主还是坚持按自己的节奏去排练、演出,如果这事儿真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动摇?毕竟成全也是爱情啊,但我个人更喜欢这种双方人格独立的爱情关系。
当有一天事业和爱情摆在你面前让你二选一的时候,你选哪个?
其实导演在最后小塞的小酒吧里也给出过答案,另一种结果,一首钢琴曲的时间就是另一种人生。然而这也仅仅是南柯一梦,曲终女主跟她的丈夫离开了。
电影里面致敬了很多经典电影,不管是背景或是人物打扮色彩很浓郁,还有采用蒙太奇和倒叙插播,有时会让人觉得不知道哪个才是现实哪个才是梦境,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南柯一梦般的艺术快闪。
记得片中男主说过一句大概这样的话:LA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同时它也很残忍,不努力就意味着淘汰。相比起来,我觉得纽约更加纸醉金迷,它现实、但只要你能抓紧机会,你一样也可以功成名就。这种感觉跟国内的北漂、海漂、广漂一样,我们都是普通人,但都想要留在大城市。即使老家你能轻松供起首付、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做一份轻松工作足够开支就行,然而你还是拼命想要留在大城市,即使每个月交完房租还完卡数所剩无几,但这里有步履不停的电影和音乐会,有迅速抓住行业最新资讯,每天能够离梦想接近一点点。
谨以此片,和那些心怀梦想不放弃的可爱人儿,共勉。
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范文4
这部影片从名字已经暗示了故事的结尾,爱情之中,有多少是被现实打破,最后黯然收场,努力生活,愿你拿得起放得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爱乐之城观后感:一种更高级的爱情,快来看一看吧。
有人说,要理解这部电影,要从它的名字开始,我深以为然。比起中文名称《爱乐之城》或许英文原版《La La Land》更契合电影的内容。《爱乐之城》四字俗套又不契合主题,而《La La Land》更带有一种预言的味道。天使之城洛杉矶别名"La La Land"即梦幻之城,这也在冥冥中暗示了男女主角在洛杉矶的相遇和热恋,到最后不过是一场美丽而不切实际的梦。
明星之城洛杉矶从来不缺一夜成名的神话,也不缺一次次被现实打败的逐梦者。显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后者。比起电影中怀着明星梦的咖啡店打工妹和嗜好爵士乐的钢琴家在落魄时相遇并在相互支持中追梦的故事,男女主一段相识于微时,相守于贫贱,却耗不过时光,抵不过现实的爱情更耐人寻味。
电影以季节为节点,将两人的故事分为:冬-春-夏-秋-冬五个阶段,冬季的初次相遇,两个人都处在生活的低谷,被餐厅老板开除的一脸懊丧的男主撞过正要表达赞美之情的女主离开餐馆。春季,男女主再次在派对上相遇。双方被对方的才华吸引,情愫暗生。柠檬一般酸涩而又清新的爱情悄然萌芽。夏季,两人的爱情一如玫瑰花香一般浓郁炽烈,女主的事业也开始顺风顺水,然而没有面包的爱情似乎总是隐患重重。 秋季,梦想和爱情的.双重幻灭。小塞为了谋生偏离自己的梦想,米娅独幕剧失败并对塞巴斯蒂安彻底失望。 五年后的冬天,米娅成了当红的演员,却早已嫁作他人妇,小塞也终于开起了名叫Seb's的爵士俱乐部,身边却没有了米娅的陪伴。
还记得在秋天的末尾,塞巴斯蒂安对即将远赴巴黎的爱人说:"我会永远爱你"。米娅答:"我也会永远爱你。"而第二个冬天来临,米娅看到爵士俱乐部里自己亲手设计的Logo,塞巴斯蒂安看到米娅身边的男人时,两人眼中闪过的些许苦涩是对"我会永远爱你"的打脸吗?时过境迁,两人再次相遇,隔着舞台深情的一望,无需多言,就能让人理解"我会永远爱你"的真实含义。
有人问霍金,人世间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霍金想了想说,是遥远的相似性。米娅爱塞巴斯蒂安身上那种即使失魂落魄也还能自命清高的孤傲劲。塞巴斯蒂安也爱米娅身上像石头一般倔强又坚毅的味道。比起恋人,他们更像彼此的一个复刻版,两人的爱情大致也就始于这种对待梦想的惊人的相似性,一种始于失魂落魄时的惺惺相惜和一种原来你也在这里的默契感。他们爱的方式就是在对方遭遇相同境遇时给予对方一种更加恰当和感同身受的安慰,当对方失去这种相似性时,当对方的梦想成真时,他们的爱情反倒没有了立足之地。当小塞首先认识到这其中的问题,于是他开始违心地加入乐队,努力想要给米娅一份稳定的生活。而米娅发展现实将小塞身上唯一的闪光点被现实磨灭时,她对小塞的爱也被现实敲碎了。
我想电影春夏秋冬的叙述方式也预示着他们的感情发展的阶段,此时两个人同他们之间的感情都是不够成熟和理智的,而秋天两人感情的风云突变使他们快速成长,并逐渐懂得爱就是在自己不能给予时要勇敢放手。塞巴斯蒂安在米娅即将离开时说出那句"我会永远爱你"代表着青涩感情的成熟,但为时已晚。
片尾两人再次相遇,四目相对时眼中闪过的惊愕,酸涩,遗憾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蒙太奇镜头将两个人脑海之中的幻想呈现出来,重新梳理了两人的故事,更让观众心中的悲喜一同涌上心头。作为电影中点睛之笔的蒙太奇镜头给了我们许多假设,如果两人在初次相遇时小塞没有粗鲁地撞开米娅,如果小塞能来支持米娅的独幕剧,也许现在米娅挽着的是小塞的手臂。然而一切早已注定。假如一切可以重来,他们也不会后悔当时的决定,因为他们已经能足够成熟和理智地对待梦想同爱情。两人能共苦却不能同甘的结局令人唏嘘,但又像我们的生活一样真实,原来一切都能完满的电影里也没有那么多如果。
与电影中吵闹又浮华的歌舞相比,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似乎太平淡无奇,甚至落入俗套,欢喜冤家式的开头,仓皇带有烂尾之嫌的结尾。但是这平淡而又真实的感情才更能让人感同身受,最好的爱情应如这般,是抛开鲜花美酒的浮华后的真实与平淡。最好的爱情也应该是这般,是两个独立灵魂的互相尊重,而不是一方一味的妥协退让。学会放弃情感洁癖,相爱的人有一个理由会在一起,也有一万个理由不在一起。生活不会永远像预想中那样发展,学会接受,学会理解爱情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即便米娅最后牵了别人的手,或许小塞也会再遇良人,但那句"我会永远爱你"却不会失效,他们早已是彼此生命中的无可替代。时过境迁,当他们足够成熟时,早已懂得爱就是放手让爱的人去做他所想的事,爱就是在身后默默的支持鼓励,爱也是灵魂上的高度契合而非时时常伴左右。
两人因梦想结缘的高起点的爱情,最终被现实打破草草收场的结局多少让人感到怅然若失,但也称不上遗憾。他们的幸运之处在于在失魂落魄的追梦路上,还有一个和自己同样失魂落魄的对方。即使最终没有收获爱情的果实,却获得了比这更为重要的梦想力量。他们会在彼此的爱中不断成长,直至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电影在用"美国梦"激励着年轻人勇于踏入现实的激流中找寻梦想的同时,更向我们诠释了一种真正成熟的更高级的爱情。
四季有终始,电影也会散场。网友的一句话深得我心:"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也希望生活中的你,努力追求你的所爱,学会用一种更高级的方式去爱与被爱,努力生活,拿的起也放的下。
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范文5
直接说了吧,这个题目取自英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的一首诗:If Recollecting Were Forgetting,如果记住就是忘却。我还想过用这样一些题目:《别了,爱》《我曾爱过你》《当我俩分手时》《当温柔的声音消失时》《玫瑰为何如此苍白》……这样一来,托马斯·怀亚特、普希金、拜伦、雪莱、海涅这些伟大的名字就被扯进了这篇文章里。可是,它们跟我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呢?硬要论起来,多多少少也是有的,至少可以说是在致敬。同样的事情,放在电影上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情节、场景、服饰、台词巧妙地融合在一种设计之下,显出诚意满满。毕竟百多年的电影史可供致敬和效仿的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尤其是局限在歌舞片这一类型上的时候。选取其中的某些部分,便是回顾了一段往昔。
《摇摆乐时代》《我们跳舞?》《雨中曲》《错失甜蜜》《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甜姐儿》《红气球》……我把这些名字先列出是为了将它们抛开,下面绝不再提。我们正在谈论的和将要被记住的电影叫《爱乐之城》。我属于这部电影一结束就毫不犹豫的要给它打五星(满分)的那类观众,尤其结尾那五分钟的高潮,它把电影的造梦功能演绎到了极致。这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却是一次完美的观影体验。我为这种体验打满分。且不去论那些关于爱情与梦想的主题,那些致敬与怀旧,那些无处不在的迷影趣味,单单是说它的呈现方式,便可以使之成为在记忆深处留下痕迹的经典影片。
在我翻过的几本世界电影史类的书籍,谈到有声电影类型的时候,都把歌舞片作为第一个描述的类型。声音的出现使电影有可能成为音乐性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201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了。《艺术家》以默片的形式讲述了默片的消亡,而《爱乐之城》以歌舞片的形式道出歌舞片仍旧可以存活。想到一个例子,当香港本土电影只能致敬曾经的香港电影的时候,恰恰证明香港电影已经死了。把包裹着层层致敬与怀旧的《爱乐之城》撕开,里面讲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观众被这个故事感动了。观众被自己感动了。
《爱乐之城》的故事本身简直可以说是陈词滥调,这一点倒也跟《艺术家》类似。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的故事都被人讲过了,成千上万遍。关于这两个俗套故事,可以有这样一个问题被提出:如果以普通的(常规的)方式讲出来,电影会怎样?不会怎样,甚至都不会被那么多观众注意到。但是,上述问题本就不该被提出。表与里,形式与内容,讲什么和怎么讲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这两个部分都做到极致,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中一部分做到极致另一部虽不那么出色但还不至于拖后腿的时候,如《爱乐之城》,同样可以成为经典。找到了适合的形式,让电影可以卓然而立。这部电影本身肯定是音乐性的,我丝毫不怀疑多年后本片被回忆起的首先是声音,是旋律,是歌曲,比如《City Of Stars》。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以自己对爵士乐的无限热爱向世界呈现出了《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这两部对我来说都是“好看,好听”的电影,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但是,凡事都有个但是,不知是不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始终觉得作为导演的查泽雷对影片的掌控是有些问题的。最直观的感受在节奏上,接着这一点的是整体性的问题,这两点都会最终影响到那些精心设计的情节。不管是《爆裂鼓手》还是《爱乐之城》,在每个局部的好看好听上似乎都光芒闪现,不过整部电影却发展成了板块状,这一点让我感觉别扭。尤其是《爱乐之城》直接分为“冬春夏秋冬”的设计,明白是为了对照爱情关系的发展,但这样一来割裂之感便被放大了,中间部分显得平庸。好在最后那五分钟让我忘记了前面的一切,心甘情愿的接受了电影。音乐和局部的出彩确实是可以扬长避短的。不知道导演以后会不会挑战一下音乐性不是那么强的电影,或者学着慢慢收起那些无处不在的技巧性过强的东西。或许,这还要时间的历练。当然,这一切的“挑刺”都首先是建立在肯定其能力的基础上,毕竟他已经为世界呈现出了那么多的精彩。
“如果你爱电影,你就一定爱《爱乐之城》。”本片的簇拥们曾这样宣告到。但大洋彼岸的中国观众们似乎并不太爱这部电影。不要提什么刷爆朋友圈这样的现象了,一时的跟风很快就消散了,真正花钱去看的没多少人。《爱乐之城》的票房在中国大陆遇冷已是不争的事实,携11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而来的《爱乐之城》,且有这么多丰富又时尚的视听元素,上映9天票房不足两亿。明白所谓的歌舞片在这里的水土不服。但还是有些不可思议,毕竟那些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电影随便一哆嗦就能在这里拿走十几个亿票房。有人说这部影片对于中国大众来说是阳春白雪,适合音乐学院或者美术学院的去看,我哪个学院都不是,但自认为还算一个影迷。一面是被不少人吹捧得神乎其技,一面是票房遇冷的尴尬现实,这种局面下才尤其需要一个中间地带,多一份心平气和。真与美的标准一项模糊不清,我遗憾的是,错过了的观众,不知何时才能在电影院里等到下一个《爱乐之城》或是类似的存在。老去的是年华,电影不会。
与其说是被本片的爱情和梦想感动的,不如说是被可能性感动的。我尤其喜欢可能性,以至于在那五分钟的幻想情节的一开头就忍不住了泪水。那是让一切从头开始的五分钟。一种现实,和另一种现实。只是那另一种现实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于电影里。这便是电影能带给我们的最美的梦。幻想里一起生活的人和在台下带着别人来看自己表演的那个人;看这个电影想起的那个人和看电影时坐在身边的那个人孰轻孰重,我不去讨论这个危险的命题。可能性的美好和忧伤之处,都在于它从未发生过。如果记住就是忘却,那么那些被记住了的和被忘却了的是否都是同一回事?沉浸在电影的梦幻里拥抱那些可能性吧,然后安静地走出电影院。
电影《爱乐之城》个人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