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
推荐文章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1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2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
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3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办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基本的东西抛之脑后。
人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时光,没有真正的价值。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的理想搁置,而在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压力很大,不是因为现在就业难,而是无法定下心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我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根本原因是现代学生的整体水平在下降,已经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据我了解,每年都有空缺的岗位,不是企业不招人,而是没有适合企业招的人。
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只有现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的心安理得的思虑,进而得到收获。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事物要看实质,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据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本来受人敬仰的大学生如今多半遭人唾弃,这值得我们反思。而且,近年来知识侵权的问题也很严重,一个不会学习的的民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是自己成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广阔的天空下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低着头去努力,也许某一天,当你抬起头的时候,目标就在咫尺之间,不要远望目标,那样只会让自己感觉遥不可及,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做学问的时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就能将自我修炼成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压力确实很大,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就能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4
小时候读书,老师会要求写读后感,只是那时的读后感过分八股,几乎千篇一律,后来也喜欢上了看书,每看完一本书就会想很多。只是今天所写的大学并非一本书那么简单,或者说不仅仅是一本书。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真正的去读万卷书或许会发现,不但没有行万里路,反而在原地停留,大学四年,并不算长,但这四年走过的,却影响了一个人的终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的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止于仁,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大学,并没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如此漠然的处世态度,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太过现实,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
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书中有一段话说人用自己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人是一种可以重塑的生命形式,人是自己自主选择和创造的产品,但走到现实中,我们却把这种重塑生命的机会交给了所谓的现实社会。
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愉快而幸福的生活来自心灵愉快和幸福暗示。我没有很好的理解我所处的世界,所以只好以书中原话来表达我对其的态度,或者我希望我拥有的态度。我想这种态度在现今社会中也算得上是大学中所谓的止于至善罢。
《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5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