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张爱玲小说的观后感700字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半生缘》张爱玲小说的观后感7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半生缘》张爱玲小说的观后感700字1
在《半生缘》中,作者运用了巧合的艺术手法。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巧合和误解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戏剧手段,一般来说,是所有叙事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巧合是《半生缘》的结构基础。在外部,他们决定情节,提取这些部分,小说立刻分崩离析;在内,他们决定情节,提取这部分,小说分崩离析;就内在层面而言,它直接影响着作者对人生悲剧的解读。
没有这些巧合,作者的悲剧风格和不圆满式的结局就无法实现。
因此,沈、顾二人的悲剧可以说是巧合与误解的结果。沈、顾二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有误会。
叔惠的母亲以为曼桢是她儿子的女朋友,误以为世钧抢走了叔惠的女朋友,而顾太太也以为叔惠是她女儿的男朋友。所以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有点坎坷。
但这只是小误会,真正要害的误会是世钧怀疑曼桢和豫瑾的感情,进一步发展误会二人成婚。
然而,这些误解是巧合。这一巧合应该归功于曼璐和豫瑾,因为曼璐是巧合与阴谋的策划者,而豫瑾则是巧合的触发者。这是巧合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自身的素质并非以美德和正义著称,他们所以陷入悲剧的罗网,也并非邪德败行,而是取决于人在实践行为中的过失和弱点以及由此导致的由“泰运转入否运”的悲剧性结局。
二性格悲剧论还认为悲剧人格的缺陷使其自身陷入可怕的深渊。
因此,要欣赏作品的价值,还要学会分析人物的性格。
对于沈世钧来说,就应该看到他懦弱和自卑。叔惠说他“刚巧是那种唱滑稽的充下手的人材”“常常给人用扇子骨在他头上敲一下”。
所以他一辈子只能是庸庸碌碌,没多大出息,即使14年后再见面,他决心挽救局面。但他也知道:今天从这里走出去,那就是永别。
曼桢则与世钧不同,她过于天真,同时又坚强,自立,勇敢,不顾世俗观念。她不愿世钧养两个家,就打算晚几年结婚。可她不知道这一晚就是一生。
她的这种坚强,自立,为以后事态的发展留出了空间。因此,他们二人性格上的差异及弱点,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犯了无心的过失,终至产生悲剧。
总之,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艺术手法及分析人物形象,就可以体会出她的魅力所在,就象《半生缘》在作者的传奇经历和不圆满式结局的创作风格下,运用巧合,误会及性格悲剧论,指导出一场美丽而又凄凉的爱情悲剧。
《半生缘》张爱玲小说的观后感700字2
静谧的夜晚,关上门,推开窗,打开音乐,翻开书,心情瞬间平静下来,只随着爱玲的思绪流连在一段段悲戚的爱情故事之中。
半生的缘分,一生的思念和遗憾!这是我看过最悲的一部小说,还记得每晚合上书后久久不能入眠,同情曼桢的凄惨命运,埋怨世钧的懦弱和对曼桢的不信任,更痛恨曼璐的荒.唐可笑和祝鸿才的良心泯灭。
顾曼桢,对于她,我既喜欢又敬佩,有同情也有气愤。一个出生清贫的女子,坚忍、倔强,在姐姐出嫁后毅然扛起家庭的重担,为了亲情牺牲自己的感情。在被姐姐和母亲私心合谋下,遭到姐夫的强暴,囚禁。而坚强的她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的帮助下逃离医院,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这是一个有气节有思想的女子,可偏偏还是在命运面前犯了糊涂。关键的时候,她的善良懦弱又一次将自己拖进命运的漩涡。她恨祝鸿才,曾咬牙切齿的说不会嫁给他,可最后仍然忍气吞声的嫁了。即使她想这一切是为了孩子,可终归是不值的、错误的决定。可喜的是最后的最后,她再一次走了出来,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也许这就是她最好的结局了吧。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爱情错别只能怪老天对他们的捉弄和这个时代的遗憾,当然还有我对世钧的懦弱所不满。他没有一点男人的气魄,不敢像父母坦诚和曼桢的关系,怀疑曼桢对自己的感情,是他的多疑和不信任毁掉了自己和曼桢的幸福。甚至,他一再低头和翠之结婚,维系着他们不幸的婚姻。14年后,再次遇到曼桢,那一句再也回不去了让无数人心痛。两人默然,让这深沉的爱情在时间里沉淀,任由缘灭.....这是一个失败者,可又能把所有的过错全推到他身上么?终究都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
顾曼璐,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女子。从单纯少女到妖媚的舞女,再到无耻毒妇,最后可悲的死去。她的一生就是这个时代的写照。她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抛弃和慕瑾的爱情,钻进灯红酒绿的舞厅,陷入了浑浊的人生,变的市侩和狠毒。她是可恨的,又是那样的可悲。一个柔弱单纯的女子,要不是生活命运的捉弄又何至于此?当初的有情人又怎能一个堕落、离世,一个选择离开故土。。。
正如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于时间无涯的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惟有这一句:哦是你吗?而曼桢和世均,叔惠和翠芝,曼璐和豫谨等等终究在那个束缚思想的年代是晚了一步或早了一步于千万人海中错过。
人生如雾亦如梦,缘生缘灭还自在。浮生若梦,只叹情深缘浅!
《半生缘》张爱玲小说的观后感700字3
张爱玲是一位怎样的女子,为何能写出如此空灵的作品。之前很早就听说张爱玲,但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是拒绝她。但看完她的作品我深被她的内涵和平静所震摄。有人说张爱玲是一口古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越淘越有。今天读来,真有此感。
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半生缘》中让人有泪难流但心情比流泪还难受的无从发泄的爱情故事。他们虽只半生的缘份,却有一世的情份,这是何等高尚的爱情,可惜这种爱情没有根基,一个个消失在当时的制度中,灭迹在当时的世俗中,可叹可惜啊!但是他们那种发自心底的爱,那种旷日持久的爱又怎能与如今速成爱情同日而语。我总是很欣赏和向往那种天长地久的爱情,那种为了爱人能牺牲一切的爱情,那种无论发生什么事遇到什么罪都深知对方会怜惜自己不必去自怜自卑的爱情。小说中的惠桢,一个有新思想的女性,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一个对爱执著的女人,却也一度被社会世俗所迫害,当她惊醒的时候,却只能面对爱情无能为力,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不知道现在还没有没如此刚烈的女子。
我总是对现在的爱情抱以怀疑。现在的爱情没有相识相知的过程,大体是一认识了就有了肉体的接触,哪里能有心的碰撞与灵魂的结合,这种能称为爱情吗?他们省去了心灵沟通的过程,难怪现在把结婚离婚当成儿戏的人不少。不知为什么,我非常羡慕小说中的惠桢和世钧,虽然他们无缘结合,但是他们可以用思念来温暖自己的一生,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在他们通讯不发达的时候,只能以书信来表达情感,甚至各自走进婚姻连书信都不能有,他们就惟能用思念和回忆来维系自己的爱情,这是何等的艰难却又是何等的感人。物欲横流的今天,不知还有没有如此感人的故事。
《半生缘》张爱玲小说的观后感700字4
她不知道感情这样东西是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可以保存若干时日,不会变质了。
我读书向来是囫囵吞枣,可能看完一整部书还不知道主角到底叫什么名字,可半生缘的文字构思是很有感染力的,她不需要你去多么费脑筋,一字一句里的画面像电影一样一帧帧的刻在脑海里。看之前就了解到《半生缘》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于是我这样感情丰富的人,总是无尽的想象沈世钧和顾曼桢会是怎样惨烈的分开,而我读完整个文章后感慨,这不只是30年代爱情里的悲惨,也是现今爱情里面的无奈。
世钧在爱情里是有些小自卑的,我也总是像他一样,念着一个人,却总是三人行。曼桢的生活是有“神秘性”的,这是叔惠和她共事以来的主要评价。世钧和曼桢的每次见面,都将周边的环境个曼桢的衣着有详细的描写,我想这样的用意是将世钧“一见钟情”刻画的更深入吧,毕竟我对他一见钟情那一刻的环境依旧刻骨铭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世钧的爱情终是得到了回应,他见到了那个富有神秘性的家庭,尽管曼璐的身份让曼桢一家有“蒙羞”的外罩,但是她对这个家庭的付出和牺牲让外来者世钧觉得同情。世钧和曼桢在衖堂的第一次牵手,是那么美好,“他只管催她走,可忘了放掉她的手,所以她走不了两步路,又被拉回来了,两人都笑起来了。”这两个普通的人啊,在那样普通的环境谈着现代人都不敢随意触摸的爱情。
“无如一个人一有了钱,就有了身分,就被自己的身分拘住了。”张爱玲老师的文笔总是这么的有魔力,简单的一词一句,就能将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淋淋尽致。祝鸿才和顾曼璐是造成这个故事里所有悲剧爱情的核心人物,他们自私狭隘得太过真实,鸿才着了曼桢的“香气”,在我看来他为了靠近曼桢,才和曼璐在一起,当然他骨子里的极度自傲和自卑,让他在曼桢的身上束手束脚。而曼璐在那些声色场合的浸染下,已经将现在拥有的当做是所有一切了,没有孩子的她,将所有希望寄托于自己那所谓的丈夫,终也走向了黑暗。“曼璐面对着那漫漫长夜,好象要走过一个黑暗的甬道,她觉得恐惧,然而还是得硬着头皮往里走。”这黑暗不止吞噬了她也吞噬了故事中的爱情。
那个时代的母亲们总是“因为对自己的感情一向抑制惯了,要她们不动声色,假作痴聋,在她们是很自然的事,并不感到困难。”她们依旧扮演着黑脸的角色,为故事里的恋人们升起了隔挡。曼桢是坚强的,即便昏天暗地的生活了一年,即便爱人和别的人结婚生活了,她还是奢望能见到世钧来拯救她,能和他述说自己的遭遇和不甘。可那个自卑的世钧啊,错过了个父母坦白的最好时机,在曼桢走近黑暗的那个晚上负气而走,又在找寻曼桢的路上被自己的臆想打败,他们的错过不只是环境和时代的原因吧。
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是值得一生挂念的,而世钧和“青梅竹马”翠芝的婚姻却是常态,即便翠芝为叔惠悔婚,也打不破上海和南京的格局和执念的,她和世钧的婚姻是很平静的。“这些年来历经世变,但是她的心境一直非常平静。在一个少奶奶的生活里,比在水果里吃出一条肉虫来更惊险的事情是没有的了。”想想现代人的婚姻,又何尝不是将错就错,有人依靠就行呢?
曼桢和世钧再见面,就是对过去的放下了,即便解决了中间所有的误解,也终将是回不去了。毕竟那样的恋爱一生只有一回,且有一回就够了。曼桢问世钧“你幸福吗?”而世钧要计较回答的尺度了,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这么想着,已是默然了一会,再不开口,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半生缘》张爱玲小说的观后感700字5
《半生缘》是张爱玲不甚刻薄的一部作品,然而一如张氏的风格,脉脉温情中有淡淡的失落,透着彻骨的悲凉。半生的缘分成就了一世的悲哀。沈世钧和顾曼桢,石翠芝和许叔惠都有挣脱不出的牢笼,来自现实,亦来自他们的内心。
世钧和曼桢两心相悦,因为一点龃龉失之交臂,让人扼腕叹息。如果没有张豫瑾,或许两个人依旧不能在一起,因为他们两个都太懦弱了,不肯放弃原生家庭而彻彻底底地去爱。作者在写法上开了荒诞的玩笑,世钧和曼桢的爱情注定是悲剧,世钧的家庭不会让一个舞女的妹妹成为他的妻子,而曼桢的家庭面临的则是沉重的经济负担,两人的相似性在于对原生家庭愿意牺牲自我,这才是悲剧的真正根源。
张氏让张豫瑾这个老实人充当了破坏沈顾感情的因素,刻薄之余又手下留情,让小说不落窠臼,生发出荒.唐苍凉之美,揭示了人生的荒谬与无稽。本来就有隐患而不可能圆满的一份感情,让一个无辜的人去破坏,看似有些多余,实则是妙笔,是一种障眼法,书中世钧天真地以为张豫瑾是他和曼桢之间最大的威胁,却不知更大的幕后黑手是各自的原生家庭,他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敌人,也就是对原生家庭的妥协性。世钧为了父亲和母亲放弃了理想,离开上海,而异地恋本身就是一种考验,顾曼桢为了家庭和对姐姐的愧疚对婚事一拖再拖,也就使两个人在心理和时空上渐行渐远。
小说中的各种力量看起来都很强大,家庭的阻挠,亲人的破坏,唯有爱情羸弱而不堪一击,一时的甜蜜让人沉醉,一点苦涩便分道扬镳。
人情势力尤让人心寒,曼桢当听到姐姐病重时,竟冒出如果姐姐死了,也许自己和世钧之间便再无障碍,而那边曼璐也正在为挽回自己丈夫的心而算计妹妹。
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都是如此脆弱,在顾太太成了曼璐的帮凶后,曼桢对她也只有责任而毫无感情可言了。
石翠芝和许叔惠一见钟情,因为双方都放不下架子而错过。翠芝甚至为了叔惠取消了和一鹏的订婚,但终究没有勇气向叔惠直接明确地表白。叔惠也喜欢翠芝,但却因为不想高攀富贵人家而就此作罢。后来叔惠还是娶了一个富家小姐,或许是因为她有翠芝的影子,而翠芝已经嫁给了他的好朋友世钧。多年后两人重逢,有了肌肤之亲,或许是那种压抑而热烈的爱积聚太久一时触发,或许是两人都有那种隐隐的不甘。
人最怕的是寂寞,爱与不爱有什么关系,世钧在找不到曼桢后还是和翠芝结婚了,正如翠芝所言:叔惠不久还会结婚。然而当然新娘不会是她。曼桢问叔惠幸福吗?很难回答,每个人都愿意维持现状的平和,在内心波澜汹涌的便是那份前半生的刻骨铭心之爱。
之于人生,世间一切强大而短暂,唯有爱羸弱而永恒。
《半生缘》张爱玲小说的观后感7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