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战国策》的个人最新观后感800字
推荐文章
《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有关《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1
这是一部闪着智慧之光的书籍,我惊异于谋臣策士们的谋略,惊异于谋臣策士们的雄辩才能,我更惊异于他们面对君王时的无所畏惧,沉稳大气。虽然有些故事是早已知晓的,有些故事是《芈月传》里已然播放了的,但这正好降低了我阅读的难度。虽是文言文,但有时感受到的语言的气势磅礴,雄辩有力,绝不逊于《孟子》。
诚然,以德治国是真理,然而,在国与国之间,却从来不以德而相安。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剩下的是赤裸裸的利益,利益至上。如果不是,强秦何以能出尔反尔,却屹立不败?陈轸看透了,所以,劝谏楚怀王联齐抗秦,可惜,楚怀王身在其中,王蔽之甚,最终相信苏秦游说,误以为可得秦六百里。可笑地与齐国决裂。后又因此嫌隙,不听陈轸之谏言,没有联秦抗齐,最终导致自己孤立无援。
有时,德是便于统治的砝码,可真当事情来临,需要的还是实力,权衡的还是利益。楚王何以一开首不听从墨子游说,原因即在这里。
现实生活不也如此吗?就像新房安装外挂衣架一样,上门的物业工作人员不能说不热情,游说的口才不能不叹服,可谓站在业主的角度,多方面多角度耐心解说,悉心陈情,可最终,安与不安,还是利益的权衡。只要我不是第一个,只要不邻里影响,只要不在乎小区外观影响,这方便自己生活的事,何不为也?
回想,有时德就和听话差不多。有时是优点,有时也可变成缺点。
还记得我第一次去婆婆家,大伙在厨房忙活,我怯怯上前:需要我帮忙吗?
不需要,你去看电视吧。
当时,我很听话地回房看电视了。
婚后,一年回一两次婆婆家。婆婆还是相敬如宾,我也依旧很听话,像做妈妈的乖乖女一样做婆婆的好儿媳。
需要我帮忙吗?
不需要,你去看电视吧。
结果就引来了背后的议论:说我不帮忙。
所以,有时,学生时代的优点,不见得会是一辈子的优点。
人情练达确实难啊!
芈月,真的那么善良吗?我曾这样问同事。
不会,只是社会需要正能量罢了。一个没有心机,没有手腕的女子,何以能统治秦国41年!
是啊,所以,是否又一次证明:德,有时在利益面前会退居二线呢?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是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血有肉,可是,有些人却因为中考,因为高考,让爱阅读的孩子们眼泪汪汪,并告状到家长那里,说你的孩子读小说,耽误了学业。于是乎,去学校读书不能读书了。这难道不是利益高于一切的实例?我很难想象,热爱阅读的心灵被摧残后,她是否会因此与阅读绝缘。
想来,不知道是现实的残酷,还是教育的悲哀。然而,存在即合理。我们能做的就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尽量呵护,呵护幼小的心灵免受伤害;尽量练达,告诉孩子们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最出息的孩子。成长需要思考,成长需要兴趣。只要在成长的路上,确定自己在成长。
有关《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2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做战国,这部电影主要是讲的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孙膑看起来好像是不庞涓傻的样子,其实,他却比庞涓聪明,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大智若愚。
孙膑与庞涓是一个师傅,有人说,孙膑和庞涓的师傅把他的一本经书传给了孙膑,可是,庞涓也想得到这本经书,但是他们的师傅并没有把这本书传给庞涓,这让庞涓很是苦恼,这时,庞涓效力的那个国家的国君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所以,就让庞涓抓住孙膑让他说出经书里讲的什么,而孙膑却恰恰效力于另一个国家,孙膑在另一个国家里喜欢上了一个女将,叫做田夕,而就在这时,孙膑就被庞涓派来的人给抓走了,庞涓让孙膑写出经文,可是孙膑写出来以后,庞涓一看,那都是他学过了的知识,她便用了各种各样的刑罚来逼问孙膑,可是孙膑就是不告诉他,庞涓便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把它扔在了大街上。
正在这个光景的时候,田夕用自己的智谋与武功经过了几次的努力,终于把孙膑救会了自己的国家。
回国了以后,国军给孙膑弄了一把轮椅,便让孙膑去征讨庞涓所在的那个国家,最后,庞涓带着他的军队投降了,而就在这时,他们拦截的时候打石头的绳子断了,庞涓就被乱石给砸死了,这时,孙膑痛不欲生,在他伤心过度的时候,他选择了跳崖,便跳下崖自尽了,后来,孙膑的恋人田夕,就嫁给了孙膑所在的国家的国君,并宣布孙膑和庞涓的师傅并没有把什么经书出给任何人,并对孙膑进行了大葬。
从这可以看出,孙膑比庞涓要重情义,庞涓竟然会因为孙膑不说出经文而对孙膑加以酷刑,还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让他终身残废了,而孙膑因为庞涓被乱石砸死了居然跳下悬崖自杀了,我们一定要学习孙膑的良好优点。
有关《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3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架上无意发现了《战国策》,本来浮华的内心早已不能静下来读这如此经典,覆手放下,却难耐心中的好奇,这部从初中到高中经常在语文书上出现经典著作,而我却从没认真的看过。
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树荫洒在我身上,手捧着书就这样默默的在树下坐着,就着书底的注释,我静下心来慢慢的欣赏着传说中的经典。
天子陨没落而诸侯起,天下并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多年征战,多年割据。智士谋臣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将守士卒攻伐征战,决战千里。前人的智慧,为后世点亮无数明灯。黄口孺子,哪敢听雷电轰鸣?病体樵夫,怎闻得虎啸龙吟?庞涓出山,便名动天下。胜昭阳,辱田忌,封官拜候,却小肚鸡肠容不下同门孙膑,惨死马陵,正所谓以害人始,以害已终。苏子之论,天下绝唱,佩六国相印,为百姓苍生而谋略。张仪去楚而灭越,去秦而吞巴、蜀。鬼谷四子,无不震惊世野,谈笑间,决定一国的荣辱。这一刻,我轻轻的合上书,闭上眼,任由阳光已西斜,脑海中无数翻腾,仿佛浮现出那征战的沙场,我一身戎马,手持尖锐,带的对君主的信任,对胜利的热血,愤然冲锋,血染长沙。
睁开眼,日已西沉,怅然这午后的时光过得太快,我只是囫囵一般看完这《战国策》,而其带来的震撼确是无与伦比的。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的莫过于游历于山水,忘情的天地,而不入尘世,为那功名利禄而奔赴。这不由想到今人,朝九晚五的生活,繁忙的工作,日夜崛起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无不为名为利而存在。君不见绿洲不再复,流水不再清,空气早已污。世人啊世人,都做了什么,鸟鱼虫兽已无踪影,现代化的节奏太快让世间急剧向前,没有喘息的机会。经常有老师问我们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从来只是摇摇头,不语。不是没有理想,只是难以出口,四十五岁之前放开一切拼搏,而之后便退休,找一有山有水的地方,带着父母妻儿,独居一方。不说出来,是怕别人笑我异想天开,太高估自己。可是理想吗,是我自己的事,又何必到处宣扬。
躺在床上,手轻轻抚摸着《战国策》,其间有太多道理我都无法体会,惟有以后的生活中,慢慢来推索。这夜梦回,千里江山,英雄喋血…
有关《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4
在生活和工作之中,面对一些和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东西,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或者说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我有时也采用了游说的方法,想去说服领导、朋友。但是,由于没有去揣摩对方的心态,或者说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发展。那么,我的游说往往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说客和谋士,在不经意之间,能够说服对手?他们所应用的技巧、方法又是什么?作为现代人我,能否从中吸取一些营养,使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深化。
阅读了《战国策》西周策后,我认为战国时期的谋士和说客,他们随时把握着全局观,再寻找彼此的利益点,从利益点,作为切入点。其实人与人、家庭和家庭,在交往过程中,都有双方能够接受的利益点,从利益点切入,那么,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牺牲一方的"利益,满足另一方的利益,即使你是谈判高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战国策》西周篇,韩庆游说的最初目的,就是想让齐国打消向西周借兵、借粮的目的。但是,韩庆却没有直接说,而是站在齐国的角度分析齐国如何做才能获得较大的利益。这点确实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在这点确实是应该借鉴的。我想再阅读《战国策》西周策,也许会有一定的收获和启迪的。
齐国孟尝君田文,又称薛公,用齐来为韩、魏攻打楚,又为韩、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粮。韩庆(韩人但在西周作官)为了西周的利益对薛公说:您拿齐国为韩、魏攻楚,5年才攻取宛和叶以北地区,增强了韩、魏的势力。如今又联合攻秦,又增加了韩、魏的强势。韩、魏两国南边没有对楚国侵略的担忧,西边没有对秦国的恐惧,这样地多辽阔的两国愈加显得重要和尊贵,而齐国却因此显得轻贱了。犹如树木的树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强弱也会因时而变化,臣私下替你齐国感到不安。您莫如使敝国西周暗中与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国借兵求粮。您兵临函谷关而不要进攻,让敝国把您的意图对秦王说:‘薛公肯定不会破秦来扩大韩、魏,他之所以进兵,是企图让楚国割让东国给齐。’这样,秦王将会放回楚怀王来与齐保持和好关系(当时楚怀王被秦昭公以会盟名义骗入秦地,并被扣押),秦国得以不被攻击,而拿楚的东国使自己免除灾难,肯定会愿意去做。楚王得以归国,必定感激齐国,齐得到楚国的东国而愈发强大,而薛公地盘也就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解除三国兵患,处于三晋(韩、赵、魏)的西邻,三晋也必来尊事齐国。
薛公说:很好。因而派遣韩庆入秦,使三国停止攻秦,从而让齐国不向西周来借兵求粮。
韩庆高明游说之处,似乎使人感到他是在为齐国筹划,但是,他最终的目的达到了。这一点是值得今后去效法的。
有关《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
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
举个例子吧,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
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这是《战国策》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有关《战国策》的个人观后感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