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人的脱贫故事》观后感感悟2021
推荐文章
我们把反贫困称作“伟大的斗争”,2020年,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几千年的贫困将彻底从这片土地上消失。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一亿人的脱贫故事》观后感感悟2021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一亿人的脱贫故事观后感1
全县帮扶干部培训会后,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帮扶责任人,包靠5户贫困户。工作已然四年有余,但对扶贫工作感到很陌生,接到任务后的我忐忑不已,不会种粮,不会养羊,没有人脉,没什么资源,究竟如何让他们脱贫,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脑海。
深入农户摸实情。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当我第一次敲开贫困户的大门,踌躇满志的时候,现实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5户贫困户存在着单身、独居、75周岁以上、长期慢性病史、无劳动能力、耳聋、残疾等问题,瞬间感觉天塌了。经过面对面交流和村支书的介绍得知,他们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低保、养老保险和各种补贴,这些情况我都认真做了笔记,当天走访完后,我把每户情况都整理成册,烂记于心。曾经我对医疗政策、养老政策、残疾政策等什么都不清楚,现在什么标准享受什么政策信手拈来。做群众工作第一次,扶贫路上要学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学会了就去执行,实践出真知,百姓的知识都是从生活点滴中总结而来的,唯有从群众中来,方能到群众中去。
因户施策支真招。漫漫扶贫路,困难常相伴。每个贫困户都存在问题,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抑郁症八年的国平无残疾证,不是不符合办理条件,是本人不愿办理;借住在表弟家的清福,35岁的时候在外漂泊丢失了户口本,64岁了回到家重新办理了户口登记,从年轻就没干过活,也不想干活;从小智障的跟起随着妹妹一块生活,严重影响妹妹家的正常生活;失去独子的明全,两口子心理上受到了极大创伤……怎么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成了首要任务。电话咨询残联办证需要的材料,到专科医院去写病历、开证明,最后办成了残疾证享受到了残疾补贴;协调村里帮助联系敬老院,把跟起送到幸福院去,因特殊原因并未办成,但是单独修建了两间新房;时不时地打电话联系明全,询问最近的身体及家中的事情,让他体会到有人关心。大事难事琐碎事,群众身边无小事。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着手,把琐事做好,把小事情做精,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才能赢得群众实实在在的口碑。
拉近距离增感情。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是“小事”显担当。每月入户是常态,电话联络成习惯。国平有抑郁症需要买药,因为药物的特殊性,限量购买,所以我每周都会给他媳妇打电话问吃的药还有没有,自从帮扶他们家,每次买药都是我和她一块去买,都快成了习惯。他儿子和我差不多大,每次我叫她一声大姨,她就会笑得很开心。每月我至少入户一次,每户都待一个多小时,询问最近的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拉拉家常,联络下感情,他们都说我去了,好比去了一个亲戚。帮扶责任人的职责就是协调帮助贫困户解决问题,出点子、找路子,帮助贫困户脱贫,所以我就是党和国家派去帮他们脱贫的“亲人”。
一亿人的脱贫故事观后感2
带着学校周四中午扶贫会上分发的表单,我早上九点出发,经过车辆人烟稀少的大公路,穿过雨后盘旋泥泞的村村通石子山路,越往山上走,越感觉到冷空气迎面袭来,闻着前方勤劳农家柑橘树,柚子树的清香,我知道今天帮扶的第一户贫困户农家快到了,快走过长满柑橘树的大石子路经过泥湿的黄土小路时,出来两只狂吠的家犬,还好主人家知道有人来,马上面带微笑,热情地走出来拦住它们并询问我找谁。
在农户热情的带领下,我来到马兴凤老人家,他的妻子蔡红春老人正在洗衣服,冬天山上气温格外低,加上近日寒雨不断,所以一早她就把为数不多的补丁衣服洗了准备晾干。看到我来了她马上放下手中的活,一边引我到炉子旁就坐,一边热情的打招呼并拿出几个大柚子,让我走时带路上口渴吃,虽年事已高,老人的热情依旧,委婉的谢绝老人家后,就拿出今天的资料进行记录。二老告诉我他们家现有两口人,这和我帮助的另一位覃华东家一样,只不过覃华东家有一在金果坪乡中心小学上六年级的学生,而且学生成绩优异,很懂事。由于马兴凤家的二老身体欠佳,常年就种着屋前后人的一小块田地,一年养一头猪,自给自足,没有什么可支配的收入。我告诉老人家这次调查资料提交上去后,相关部门会根据民情制定出好的政策,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老人家很欣慰的笑了,真诚的道了声质朴的感谢。
走出马兴凤老人家,在大公路上赶上了一位热心的90后农村小伙的客运车回到了学校。提前打电话约好,下午一点我来到了覃腊梅家,经过了解,她家住的粗糙土房子是危房,已经向村里反映上报。覃腊梅原有7亩田地,后来分出去给女儿覃仕菊4亩,由于常年身体体弱多病,就留在家里,简单的种着剩下三亩,有油菜,红薯,洋芋,养了两头猪,留一头卖一头。她的儿子覃仕红在武汉工地当门卫,几年前做过切大肠手术,她讲当时儿子的病在浙江小地方没医院敢治,后来辗转回到恩施,才在大医院把人倒过来再切除露出的部分才好些,听着这位母亲伤感的叙述,感觉的到她很想念在外打工的孩子。我告诉她现在儿子病也治好了,恩施发展也不错,可以过几年让儿子在附近找份工作,离家近些,也可以一两个月回家团聚团聚,希望她能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安心生活,有什么需求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会向上传达,帮助她家一步一步致富。到这时她才忽略了苦楚的现状,露出闪光的泪花和欣慰的微笑。
一亿人的脱贫故事观后感3
11月2日,我和左拉村包村干部张志荷一同走访了城关镇左拉村精准扶贫户敏而不都一家。左拉村位于临潭县城郊4公里处。由于路途较远,早上,我和张志荷搭乘一辆出租车来到了左拉村。秋季的左拉村,道路两旁落满了金树叶,已穿上秋衣的杨树枝上时有麻雀在三三两两嬉戏玩耍。由于近年来的环境卫生整治,左拉村道路两旁干净整洁,民房外观是白墙青瓦的徽派风格,虽然建设的不是那么整齐有序,却也霎时给人一种走进江南小镇的感觉。
在村主任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敏而不都家,一座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凌乱的摆了几件陈旧的桌椅,敏而不都和老婆奔达曲西正在热炕上喝茶吃馍馍,地下火炉上的热水壶在不停地沸腾,偶尔发出“呲呲”地响声。见到有人进来,敏而不都连忙起身招呼我们坐下。看到我们,他显得非常激动,向我们述说了他家的困难和基本情况。他说:“儿子都二十好几的人了,给家里挣不了一分钱。全家的生活就靠他这个65岁的老头子和老婆种庄稼维系。年初他家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买了两头奶牛和五只羊,奶牛产奶较多,卖牛奶挣来的钱可以补贴家用,全家人的生活稍微有所好转。面对今后的日子,他们一家不知道该怎样发展。”我们鼓励他要坚强生活,勤劳致富,政府会尽力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敏而不都激动地说:“感谢你们,相信政府不会弃我们不顾的。现在我们一家也拿了低保,我很感激。你们今天来看望我,说明政府是关心我们的,我会打起精神,坚强地面对生活。”
我在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了他家的一点一滴,我在想,像他这样纯朴善良的一家人,应该过上好日子,应该过的幸福,应该得到帮助。顿时感到我们作为国家干部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将帮助群众摆脱困难放在工作第一位,努力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走的时候他有些激动,一路出门跟着走了好长一段路。到了路口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他依旧在那里张望,顿时心里有条暖流直窜心田,很温馨,很感动。
一亿人的脱贫故事观后感4
2月24日早上,我和单位同事一道走进了下川五组。这个组地处马安川下方,离政府机关不是很远。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但也有一些贫困户。在路途村民的热情指引下,我找到了韩久朝的住居地。他家在韩家大院里,几间陈旧的泥巴瓦房夹在其它住户房子中。当我走进韩家大院院落,找到他的住所时,主人没有在家,一把大铁锁紧紧锁住两扇破旧的大木门。我向周围邻居打听,方才知道一大早就背着几十斤花生到集镇油坊榨油去了。于是我调转头就返回到集镇,找到那个油坊。在油坊里认识了他。韩久朝是一位个头不高的中年汉子,今年56岁。虽然年岁不算大,由于常年劳作,几年前就患上了腰椎骨增生的毛病,一般的活干的就很吃力。因为他有病不能外出打工,他的妻子熊承平只好走上了常年外出打工之路。韩久朝家有耕地4亩多,其中一半就租给了别人搞产业。自己忍受着病痛,辛勤耕作着这两亩来地,还喂养着一头生猪。如果不是患了腰间盘疾病,按说这家还不算特别困难。一个20多岁的儿子毕业不久也到深圳打工去了。韩久朝告诉哦我,妻子和儿子都在打工,虽然收入不多,有共产党的好政策帮扶,全家有信心早日脱贫的。
我的另一户扶贫户户主叫胡承香,今年也是56岁。来到她家,她在她的现任丈夫的帮助下,从病床上挪到手推轮椅上,推进堂屋。她告诉说:5年前,身患乳腺癌,手术后复发,现在的身体非常差。因为自己生活达到了无法自理的地步,是他的现任丈夫崔自喜守在家里伺候她。一个20多岁的儿子早年放弃了读书,走上了打工的行业,在家乡帮别人安装水电等挣些小钱养家糊口。原来,这家是个组合家庭。10多年前,前任丈夫离异,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家住马安镇姬家坪村6组的单身汉崔自喜就走进她家们,为她拉扯孩子。至今,崔自喜的户口也没转到下川村。谈到家里脱贫的打算时,胡承香感到很为难,丈夫要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只有儿子一人打工,收入微薄。她想贷点款在集镇上开一个电焊等修理铺子。希望能够得到帮助。走的时候,我诚心的对她说:你反映的问题,我会向村里提出,我们共同努力,争取把问题解决!
告别两户帮扶对象,走在返回的路上,我在深思农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老致贫,由于劳动能力下降,导致收入下降,生活境况窘迫;还有个别农民由于智力障碍或者没有文化知识而导致贫困等等。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现状,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亿人的脱贫故事观后感5
清晨一早,我们驱车前往电市镇张家沟,一路上,雨点不大,却很紧,雨借风势撒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面,雨刮器在不停地左右划动。远眺,清灰色的天空雾气蒙蒙。
从县城到张家沟村大约40分钟的路程,当我们抵达张家沟村时,雨势已经减弱,雨丝无力地飘闪着。每次来到村里,总是耐不住追寻的“好奇”,我想多走几户贫困户,多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状况,近距离感受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气息。
我和队员李良平、吴成岗、李美玲打着雨伞,踩着泥泞的小路,大约走了500米来到贫困户老张家。老张本人长期患慢性胃炎,不能干重体力活。妻子60岁,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靠丈夫伺候着。儿子去年结婚,花费了不少积蓄。院子里有三间毛坯砖房,刚修起两年,院子不大,杂草丛生。
由于妻子生病,老张既要忙地里的农活,还要照顾生病的妻子,家里的一切都显得凌乱不堪。我和工作队员帮助他们打扫了卫生,并把屋里的东西摆放整齐。接下来,我们给他妻子办理了特殊慢性病医保,以便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建议老张发展养殖业,我们可以帮助联系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老张说:“生活虽然过得窘迫,但是,好在儿子已经成家,解决了我们老两口的心愿。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也要甩开膀子好好干了,争取早日实现脱贫!”
告别了老张,我们来到了贫困户代生莲家。代生莲,今年60岁,身材高大,面色憔悴。刚进入院子,我们就和她攀谈起来。目前生活有什么困难?田里的庄稼长势如何?代生莲啜泣着讲述家庭的不幸:“丈夫去世多年,家里有一老人,九十岁,长期卧床不起,每天要按时按点喂饭喂水,换洗被褥,我既要忙于伺候老人,还要营务地里的庄稼,生活过得十分辛苦。”
我们一边耐心地记录着她的生活困难,一边劝她要坚强地面对。经过我们的一番开导,代生莲擦干泪水说:“虽然我自己遭遇了不幸的生活,但是,政府对我们的帮助要时刻牢记。感谢政府为我们上门办理了养老保险和高龄补贴,也感谢你们隔三差五的来看我。我会打起精神,坚强的面对生活。”
我们起身离开的时候,代生莲陪我们走了好长一段路,在路口处一直目送我们离开……从代生莲身上,让我看到了一位自强不息,与命运不断抗争,懂得感恩的农村妇女形象。
走访完贫困户,已经快下午时分,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
在回去的路上,整理一下记忆,不仅陷入了沉思当中:人的一生,岁月漫长,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一段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病痛的折磨……只要坚持,都会有拨云见日那一天。对于这些因病致贫且因病不能治愈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物质的扶贫,更需要精神的扶贫。
《一亿人的脱贫故事》观后感感悟2021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