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范文1200字三篇
推荐文章
部好影片,它会让观影者至少获取以下收获:轻松愉快的放松感受,乐观向上有心法的启示,与人们的追求合拍的价值主张。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观看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0字<一>
这是一部让我连续看上了三遍的电影,这并不多见,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这部电影有趣又有料,好玩又好笑,具备了喜剧电影的所有要素
首先,从剧情看,情节有冲突有惊喜,有分有合,有唱有跳、有愚昧有科学,有愚钝有聪明,跌宕起伏,戏剧不断。剧本的编排和人物的设计是一流的。比如说院长是一个古怪固执、冷漠和性格暴戾的工程师,他以学院排名第一为荣,他提倡"不拼命的跑,就会被淘汰"的原则,在他身上也发现了很多的悲剧。在主人公二C的教育和事实之下,他被感化了,被转化。主人公c,天资聪颖,热爱机械工程学、成绩优异,身世复杂。有梦想、自信、执着、有心法,但是不守纪律,善于质疑,是一个有叛逆倾向、特立独行的人。女主人公性格开朗直爽,敢爱敢做、聪明能力强,在他身上发生了逃婚的事情。可以说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非常得当有趣。院长的出场十分的有趣,手里男人拿着一只鸟,演员的表演十分准确,尤其院长的表演活灵活现,入木三分。音乐也是上乘的,比如开头的音乐空灵深远,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说这部电影具备了喜剧电影的所有的要素。
第二,这部电影思想深刻,揭示了大学教育的本质
通过主人公C的质疑和反叛,指出了印度大学教育追求分数和排名的弊端,鞭挞了教育制度,以及倡导知识要简化,并且知识一定要应用于实际的理念。通过院长的儿子和学院里一个喜欢做模型的大学生的自杀这两个极端的事例来反映印度教育制度的残酷和无情,主人公C对院长说,那个学生不是自杀而是谋杀,他最后认定是死于气管压力,而事实是死于心理压力,十分的尖锐。,主人公C也在质问院长,印度的自杀率如此的高,和学生的压力有关。院长十分气愤,说你认为你比教授强的,你来讲一堂工程课吧。后来主人公C把两个朋友的名字拼的两个词,让大家在60秒内回答这个词的意思。后来事实证明大家就急于去来解答,充满竞争而失去了获取知识的乐趣。这样,通过这样一个事例,主人公想表达大学的教学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学习知识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知识应该适用于实际当中,而不是教条主义,而不是简单的背诵概念。最后一个例子是通过接生,主人公C把所学的知识全用于了实际生活当中,来弘扬活学活用知识的好处。正是主人公的表现,使院长彻底改变了。他没有对自己外孙安排、设计和规划,最终他对自己的外孙说"做个足球运动员吧","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院长的改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第三,这部电影充满了柔情蜜意,弘扬了真挚的友情和爱情的珍贵
当主人公b父亲病重时,主人公C毫不犹豫的送他的父亲入院。在主人公ab成绩不好,毕业前途渺茫时,主人公C鼓励a要勇敢的寻找自己内心喜欢的事情,鼓励主人公上地要勇敢的面对现实,卸下包袱,去参加面试。而主人公c面对女主人的爱情追求时,他表现出了懦弱,那么他的两个好哥们a和b也给予他鼓励。在毕业前夕,院长故意刁难主人公b,特意出了一份难题卷子,主人公a和b在院长女儿的帮助下,深夜潜入院长办公室来复印试卷,他们想通过这种虽然不当的方式,帮助主人公b顺利毕业,解决他家庭的困难问题,可是主人公B却断然拒绝了这种不当的不道德的行为。整个电影的一个线索就是在毕业大学毕业十年之后,当主人公a和b听说有了主人公C的消息之后,他们不由分说,就去寻找朋友,一路奔波,一路回忆,这份感情十分的动人,这份友情十分的真挚。另外,电影还有一条爱情的线索,那就是主人公c在和女主人谈恋爱时,主人公C提醒女主人,她的前男友是一个重金钱和价格而忽略人的感情和需要的一个人,后来女主人公由欣赏而渐渐爱上了主人公C,后来在接生的过程当中,两个人默契的配合,让感情得到了升华,但由于男主人公C的身世之谜,他选择了毕业后就失去了联系,十年后才取得联系,和女主人公确认关系,两人修成了正果。
第四,这是一部获取心灵力量的电影,里面充满了种.种心法
我按主人公出场先后顺序把他们编为abc。男主人公a个性鲜明,a喜欢动物摄影,但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安排,一直成绩靠后,十分压抑和恐惧。b受家庭条件影响不堪重负,考试往往不能发挥正常的水平,成绩很差,忧心忡忡。主人公C不但赛朋友a和b考试遇到困难毕业困惑职业选择迷惑的时候贡献了自己的心法,他向两个朋友说,对自己说平安无事,你的心脏是很脆弱的,你要告诉他平安无事。另外,在女友姐姐莫娜生孩子难产的时候,大家集体了运用了这种心理暗示,齐呼"平安无事",成功的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也许是印度的一个禅法,据说苹果的前CEO乔布斯曾经到印度去学禅法学瑜伽。同时影片还多次出现心法,包括"当你卓越时期他人就会追你""去过你想要的生活吧","你优秀自律成功自然而来"。
总而言之,一部好影片,它会让观影者至少获取以下收获:轻松愉快的放松感受,乐观向上有心法的启示,与人们的追求合拍的价值主张。我想《三傻大闹宝莱坞》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
观看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0字<二>
剧中该学院校长十分提倡填鸭式教育,并固执的认为这样才是最好的,结果被主人公啪啪打脸,在演讲过程中闹下了很多的笑话,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教育只是把人当成了知识的搬运工,而那个人却没有获得智识。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知识是人类经过很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它是可证伪的,它不能跟真理划等号,因为随着人类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实践能力都在不断上升,知识本身也会更新与发展,而填鸭式教育就好比是一种宿命论,它把你当成了一只在井中的青蛙,那个小小的井口出现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但井口之外的天空,你是看不到的,但不得不承认,井口外的天空,不正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吗?填鸭式的教育还抹杀了人的创造性,它只会告诉你书本上的知识是对的,全部学会你就是最棒的,那能力呢?盖一栋大楼,知识就好比是砖头,但只有砖头能盖起一栋大楼吗?填鸭式教育就是给你砖头,不停的给你砖头,到最后,你有了一堆砖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多么可悲,你耗费你最好的青春年华,最后换来一堆砖头,你感叹命运不公,砖头说它们可不背锅,就好像你拿一颗真心喂狗,狗说它还是更喜欢吃屎。这就是填鸭式教育的后果,它忽视了个人能力的培养,所以你填鸭你当砖,我有能力我砌墙,高楼落成了,没人会记住那一块块砖,只会感谢将一块块砖组合建成高楼的人。中国现行教育可大致分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可大致等同于填鸭式教育,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实行应试教育,分数就是一切,我承认在学生时代成绩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但社会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更多的是灰色地带,也许成绩不是很好,但实践能力强,也许沟通能力强,一个好的社会评价一个人的高低,从来不应该只关注单方面的硬性指标,所以近年来我们经常会听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人和人都是不同的,怎么能用一套固定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呢?如果这样做了,那就像是盆栽,那不叫成长,那叫畸变。好的教育应是点燃一把火,好比是把在井里的青蛙送出井去,让它自己去探索广阔的世界,好的教育也应是润物细无声,在它探索世界时默默给予必要的帮助,总之,好的教育从来不会以分数为唯一。
未来这个词一直带有一种飘渺的魔幻色彩,遥不可及但又触手可及。你的未来是由你现在的每一天所组成的。比如你每天抽烟喝酒,你的未来也许身体状况会不太好,比如你每天看一小时书,你的未来也许能过的更通透一些。我非常欣赏剧中主人公兰彻的状态,他非常乐观,印象很深的就是他那句all is well,不管面对怎样的状况,他都坚信一切都会变好,所以他在剧中的命运也是非常好。幸福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状态,在我看来,幸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等同于信福,对于一种好的理念,你相信它,并且坚信它,我觉得人生的福气自然会悄然来临。面对未来,没有什么好慌的,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没有谁比谁更优越,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信念,它会让你在黑夜有方向,在泥沼有力量,坚持它,不断的努力,当你偶然抬起头你会发现,世界很美,而你,很幸福。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关卡,有的关卡叫困难,有的关卡叫挫折,有的关卡叫自卑,而我认为最大的关卡叫迷茫,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哀莫大于心死。迷茫是杀死一个人的精神毒药,它消除了你自身的一切可能性,你失去了探索的兴趣,你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你活的像行尸走肉,与满清时吸食鸦片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禁的陷入迷茫的深渊,我到底要干什么?我到底是谁?认识自我永远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难题,当你不知道自己往什么方向前进的时候,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很喜欢电影《无问西东》中的那句话: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而当你在一个方向上感觉没有动力的时候,及时止损,要知道在错误的道路上停止,这是一种进步。应对迷茫最好的方式就是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你才会有无限的动力。举个很通俗的例子:你在追求一个你很喜欢的女孩子时,从来不会迷茫,因为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每天计划清晰,目标明确,动力满满,很不得二十四小时都腻在一起,旁人议论纷纷你只当他们是嫉妒,看见了吗?这就是想要的力量,兰彻喜欢工程,他最终过的很成功,而当你从事了一份你想要的事业,何愁不能一统天下呢?
成功历来是每个人所不懈追求的,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是不同的,百度给出的释义是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效果。真的是啰里啰唆,我是个粗人,压根没怎么明白,在我看来,成功其实很简单,分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他人,社会。首先讲自我,一个成功的人肯定是一个找到自我并坚持自我的人,他们对自身有清晰的认知,并最大化的将自身能力进行发光发热。其次一个成功的人肯定是善于帮助他人的人,人与人不能活成一座座孤岛,而成功的人会善于联结他人,激发团体的力量。最后一个成功的人肯定是一个会回报贡献社会的人,他们深知这个社会还有他们看不见的一面,到达一定高度后,自我其实会褪色,而无我将会萌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成功呢?但我们这个社会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他们没有好的出身,没有好的资源,终其一生在底层默默打拼,他们唯一的信念是活下去,并尽其所能培养下一代,对于这类人,很难做到上述境界,这是阶级,贫富,观念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很难逆转,其实在我看来,只要当他们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们能够说:我们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献给了人类。这难道不能算是一种成功吗?曲终影毕,留下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观看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0字<三>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部既幽默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如今是第二次看了,但依然给我深刻启迪,无数动人的催泪情节以及风趣幽默的话语诠释了友谊的珍贵,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全球的普遍教育现状。电影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间的大学故事。他们就读的是印度的名校,几乎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只顾追求好成绩而死记硬背地学习。因为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学位,没有学位就意味着没有工作、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与众不同,他读书是因为兴趣,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而不是为了一纸文凭,因此他的行为往往打破常规。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最后他不需要用学位,而是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拥有400多项专利的天才科学家,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而兰彻也帮助好兄弟拉加成为工程师,法罕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家。
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我始终沉浸在笑和哭中,在笑中有哭,在哭中有无奈,在无奈中又思考关于教育的意义,这也是本片让人笑过之后值得让人深思的话题。
一是教育的意义应在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电影中的主角兰彻从不墨守陈规,他讨厌死记硬背公式理论,追求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为此他在传统名校的传统老师的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另类分子”,多次被请出课堂,可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能每年考试第一,他能用自己的话,三言两语解释“机械”的定义,而不是把书本的长篇的定义死记硬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像装知识的口袋,时时处于被动状态,而创新教育,教师应做到少讲精讲,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解放。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有时也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反而让学生学习得更加痛苦。现在也在慢慢改变传统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前教学时,我们往往要求学生给一篇文章分段写段意或者归纳中心思想,这些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我渐渐发现,这样会固定了学生的思维。正所谓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分段这种事本身毫无意义,为什么要求每个人都按标准答案去理解,好好的一篇文章不去领会它的精神内涵和学习遣词造句,死背这种答案有什么用?这完全是扼杀自主思维的行为,也让语文变得枯燥乏味。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狼与小羊》一文时,我问:“最后狼扑向小羊,羊有生命危险吗?”这时,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羊一闪,狼扑了空,掉进了万丈深渊粉身碎骨。”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这时狼却突然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向狼开了一枪。”还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一蹲,狼正好撞在一块岩石上撞晕了,小羊趁机逃走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出创新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就能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二是教育的意义应是让学生追求学习带来的快乐。
电影中的严肃古板的主任教导大一新生时说到,“生命就是一场竞争,你的成功就意味着别人的失败……”。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兰彻被逼给大家讲工程课时,在黑板上用他朋友的名字随便造了两个词,然后让大家在30秒内找到答案,当然是没有人能找到的。他便问所有人,刚刚有谁在看到这两个新名词查资料时有学到新知识的兴奋,还是都因为要限时与他人竞争而在努力?其实,现实中的教育也存在这样的弊端。我们学习文化知识主要是为了追求一个好名次,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所谓的领先地位,试问有几个人真正是为了提升自身而在求知呢?在大多数人眼里,好好学习就是为了取得好名次,这也就造成了名次靠前的同学高处不胜寒。压力越来越大,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排名靠后的同学自暴自弃,灰心气馁,酿成了许多本可避免的悲剧。就像片中主角说的,学校是用来求知的地方,不是压力工厂,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而且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活动。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我会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他们获得美的陶冶,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本人在制作科技含量高、说明性强的《化石吟》、《看云识天气》课件时,选用大量化石、云层图片,更从网络下载了一段关于恐龙化石的影碟片段,使课文一下子生动起来,为学生设立了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有视觉感知带动想象,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抓住实质,而且还留有宽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三是教育应该培养、尊重学生的兴趣。
电影中的另一位主角法罕,非常喜欢野生动物摄影,但是他的父亲却逼着他学习机械,希望他成为一名工程师。因为他的兴趣不在机械上,因此他在学校里的成绩一直排名倒数,后经兰彻点拨和鼓动,他勇敢地向父亲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以求父亲理解,最终父亲支持了他的选择,他与父亲相拥而泣……这一幕非常感人,也让我感触良多。很多时候,我们父母早早地安排好了我们要走的路,他们认为是最后的路却未必是最适合我们的路。正如法罕说的,尽管摄影工作薪水不高,但至少会活得很快乐。
对现代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发现学生自己的爱好或潜能,然后选择与之相关的专业去发展。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能从事他喜欢的事业,那必定是事半功倍的,而且会让人乐在其中,相反他如果因为厌恶而抵触地去学习和工作,那是对这个人才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我班一个学生,一个上次考试考不及格 的同学,他几乎什么都不会,但是我突然发现了他背诵还是挺快的。让我发现了他并不是基础差,只是说明我对他的教育方法不得当。以前我缺少了对他的指导。借着这个机会我让他当场背诵刚学完的一首诗,结果下面掌声一片。就这样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始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同时我也注重了对他的个别指导。另一个学生,一个上课喜欢看小说的同学,在我的指导教育下,开始认真学习,我上课多鼓励他,只要他举手的时候我就给他回答问题的机会。发现他最近学的很好,比很多学习好的同学都学得好。其实有的同学缺少的就是鼓励。
关于教育,电影中有一句形象的对白:“即使马戏团的狮子也会因为怕鞭打而学会坐在椅子上,但你们会说这是‘良好的训练’,而不是‘良好的教育’”,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应试教育已经让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机械化,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退步。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教育需要不断反思、革新,才能够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兴趣、个性发展,可以建立起平等、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敢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学生才能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这是真正的教育,也才能对得起“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这八个大字!一个拥有能开拓创新、劝人向善的教育的国家才能称之为大国、强国!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2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