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_《周恩来回延安》影评800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此次献礼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刘劲将亲自执导电影《周总理回延安》,倾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怀着对周恩来总理深切的情感,打造一部体现周恩来总理晚年时期的精品力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作为一名黄土高原上紧邻陕北地区的孩子,看剧情历史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颇受感动,仿佛自己随着剧情的推进回到了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年代。那时,虽然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可能解决基本温饱都难,但是淳朴的西北风土人情和革命老区人民的真挚情谊却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是根据周恩来总理时隔二十多年后带着毛主席和党的嘱托再次来到延安的故事,通过他晚年对延安的二次到访忆当年,并对延安发展给予重托的浓厚情感,来呈现他对延安及人民的牵挂之情,即使现在看来依旧让人热泪盈眶。影片不仅故事朴实,更展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崇高品德,以及他们对革命老区延安的不舍和留恋之心。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影片通过周恩来总理晚年到访延安的点点滴滴,再次展现出革命老区陕北延安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朴实与勇敢,并对当年北京青年到延安插队当知青的生活进行了有力书写。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不因为是革命老区就搞特殊,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将延安发展的独具革命老区特色,带领延安人民逐步走向新的幸福生活。当看到周总理与当年的老房东、老邻居、老伙伴们相聚的场景时,不禁感叹岁月流逝飞快,而永远不变的是那份真挚的热情与淳朴的民俗民风,和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永生难忘。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不仅对周总理回延安与老友相聚进行了深度刻画,还通过忆当年革命战争岁月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陕北人民以及为革命牺牲的战士等等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回顾。当看到周总理为了革命胜利在通往延安路上饿肚子和战士们讨饭吃的情景以及去往延安路上被伏击的场景时,无不被当年的老一辈革命家敢于牺牲的精神所震撼,吃苦耐劳不说,流血流汗都没有一句怨言的崇高品格非常值得我们生活优越的年轻一代学习,也正是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当下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值得铭记一生。

  当然,通过影片一系列的回忆,看得出当年周总理对延安有着太多的牵挂和不舍,回忆了岁月见到了老友,即将再次离开时,还特意嘱咐随从人员想要再多看看陕北的愿望,而那份真挚又动情的心声被刘劲老师演绎的淋漓尽致,从头到尾饱含热泪的情绪又始终让人看的为之感动,非常入戏,观众仿佛穿越时空跟随着周总理再次回到延安一样,震撼十足。不得不说作为导演兼主演,刘劲老师对人物的理解以及心理刻画都非常细腻,将周总理的一举一动都诠释的有模有样,展现出他和蔼可亲,一生一心为民的领导者形象,不禁令人心生敬佩之情。

  目前,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在院线热映中,先且不论在商业扎堆的档期中会取得怎样的成绩,但是作为大家庭成员的一份子,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更适合全家老少一起观看。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发扬革命先辈精神,学习革命先辈好榜样,不忘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作为新一代青年不忘历史,牢记使命,有责任有义务将祖国继续发扬光大,走向更强!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影片中的周总理,很多时候都是眼含热泪的。因为对雪夜急行途中一碗小米饭的回味,因为对保护自己撤离而牺牲的战士的追忆,因为对延安人民不舍的牵挂,因为时局对人民生活影响的担忧。

  所以,尽管从飞机上下来,看到那么多人热情的迎来送往,但依然难以消减总理近乡情怯的忧思,因为这不是游子的回归,是肩负重责一代伟人对人民饱含炽热情感的寄望。

  曾七十多次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饰演过从二十三岁到七十三岁整整五十年不同阶段的总理形象,因而对总理的心境与情绪有着常人难以察觉的理解和认知,此次担任导演,将周恩来回延安的22小时,讲的细致入微且感人至深,同时,在四个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中,以泪眼与牵挂,打通历史与现实。

  小米饭是周总理在这场回访中最感人的“道具”,时空也随着几场“饭局”而转换——总理在出发前,两个咸菜一碗白粥的饭桌,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在以往的理解中,总理的早餐即使不够丰盛但也不至于如此简单。再次吃饭,已经是和老邻居老乡亲老朋友的重逢之后,这些满面沧桑的老人,在鞋底敲完烟袋锅,直接蹲在了地上,开始了自己和总理的这顿“盛宴“,总理说“小米饭真香”,是回味26年前那场雪夜里曹家大嫂给做的米饭,而这些老乡觉得饭香,则是因为太久没有吃饱饭的缘故,时空此时开始几经跳转。

  “一饭之恩”其实并不单单是曹大嫂给行军途中总理的一碗小米饭,代表更多的是延安百姓对革命事业的无私支持,曹家正是这千千万万百姓中的一员——饿了给米饭,儿子去参军。所以总理才会念念不忘,因为26年前百姓让自己吃饱了出发,但26年过去,这里的百姓依然吃不饱小米饭,而参军的儿子,早早的为了保护自己而牺牲了生命。

  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也就有了总理和地方人员再吃一顿饭的戏份,是的,他要听到地方官员的保证让粮食产量翻倍之后,才能放下担忧从容离开,总理一直都是充满忧虑的,但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看总理给已经八十多岁变成曹奶奶的曹大嫂戴上眼镜,是泪点崩溃的节点,《周恩来回延安》就是在总理这种日常举动里让人感受真切情感的,这一点恰是这部影片的特质所在——伟人,并非时刻都在开天辟地的巨变之中行走,寻常举动显得更加真实。

  影片的最后,时空跳转到现在,我们在镜头中看到了发生巨变的延安,同时对延安精神有了深切体会,周恩来“回延安”,是对传统的一场慰问,更是对复兴之路的回踩。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前有五一档,后有六一档和端午节档期,基本2021年的年中已经被大批量的商业电影霸占了,无论是外国大片还是国内各类型电影,都抢着在这时上映,仿佛是要抢占上半年的KPI一样。可能不少人并没有发现,一部叫做《周恩来回延安》的历史题材电影却在此刻悄悄上映。

  没有搞任何噱头,不声不响的就上映了,这大概是大部分国产片都做不到的低调。此前有幸去过延安,一睹过延安的风采,也走过了不少周恩来总理走过的路,了解很多从前并不了解的历史。而电影,却真真更加能够取历史的精华,把周恩来总理去延安的前后细枝末节讲述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人们记起那时候的周总理,以及那时候朴实的人们,记起那一段历史。

  电影是改编自曹谷溪的报告文学《周总理回延安》,这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等同于真实记录,因此电影中所刻画的人物是更加真实的,更加还原的。1973年,周总理回到了革命圣地延安,此行为了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风斗精神,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燎原的革命烈火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精神。

  周总理是坐飞机回到的革命圣地延安,一路在飞机上就开始激动的周总理,从他的神情上可以看到他内心的紧张、欣喜和感动,用他的原话便是在飞机上就已经闻到了这片土地的味道。在机舱门还没打开的时候,周总理便早早等在门口,迫不及待想下飞机,脚踩这片富有感情和故事的土地。旁人笑道总理做事从未如此心急过,这一次他却按捺不住内心的热忱了。目睹周总理一脚一脚走下飞机,呼吸到了延安的空气的时候,相信周总理比谁都更激动,这片土地曾是革命圣地,是有过战斗的地方,延安是我们的根据地。

  回到延安,他重走来时路,去探望了不少曾经的革命战友,有的战友年事已高,而周总理却依然能够第一眼认出来对方是谁名谁;有的战友早已不在,周总理探望了他们的家人,家人在见到总理后的激动与总理见到家人的激动都是等同的,仿若当年共同作战的战友情多年来都没有流逝,反而更深。电影中屡次出现各种感人的场面令人忍不住落泪。

  可要知道,那时候的周总理,是带着一身病在坚持工作的,即便病重,他也没放下工作,始终把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安危放在最高的位置,不容置疑。而就是这样地位崇高的国家总理,身穿的白衬衫却已经是磨破的领子,平时的吃穿用度与普通百姓并没什么不同,所以,这样的领导人是值得所有人怀念的,值得歌颂的。同时电影也警醒世人,要反思当下,反思每个普通人,今天所有美好的一切都因为前人为我们铺平的路,时刻怀有感恩的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恰逢2021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这样的一部电影的确可以用来缅怀,让我们铭记奋斗的历史,弘扬伟人的精神,以周总理为榜样,做人做事朴实进取,时刻向我们伟大的周总理致敬。

相关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_《周恩来回延安》影评8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40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