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禁闭岛的个人观后感范文
《禁闭岛》改编自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克·鲁弗洛、本·金斯利、米歇尔·威廉姆斯、艾米莉·莫迪默、派翠西娅·克拉克森、马克斯·冯·西多等主演。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电影禁闭岛的个人观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影禁闭岛的个人观后感范文1
禁闭就是心灵的斗争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惧怕失败,那会让自己感到自己的软弱,从而看扁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所做得事情失去信心,遇到过大的挫折之后大脑之中的记忆就好像会选择遗忘一样,对此视而不见,自己就好像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
而这就是你开始逃避的现实。
人都会经历失败或者痛苦的折磨,有的人无法抗住而选择躲避开来;有的人直面而上最终解决了这个挫折。
第一次看见《禁闭岛》就被它那名字所吸引,有种魔力喷涌而上直直的击打我的头颅,撞击我的眼球,一种极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映入我的大脑中去。
莱昂纳多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从他的泰坦尼克号开始我就爱上了这位有着英伦风的演员,因为他的一双眼睛是那样的富有魔力,对于每一部影片他的角色都是非常到位有感觉的,尽管现在的他已经是四十多岁的男人了,不过他的魔力不减反增。
我想这就是一个男人的魅力所在了。
从轮船上的呕吐开始暗示出泰迪对于为何呕吐不知道,泰迪以为是水的缘故其实不然,而走出门后那手铐挂满,导演说出了这部影片不一般,也确实我自己看起来也是非常的烧脑的电影,如果不认真的看,而是选择跳着看的话,我估计真的很难看懂了。
《禁闭岛》不是一般的影片导演的伏笔,演员们无声的动作都暗示了剧情的发展和走向,不过最后影片还是让我有点不明白那一句话的含义,那句话到底是指的什么。
泰迪说的是自己,他已经恢复正常了,他想起来自己就是杀害自己妻子的凶手而那些好的故事无非就是自己编造出来的,到头来都是大脑中的臆想,不过当泰迪自己说出那番话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他恢复正常并且知道自己犯下了怎样的罪状。
所以他选择了手术变成一个行尸走肉。
影片的最后只有一座灯塔在孤岛旁,那寂寞徘徊在海燕身体上飞往不知名的远方,如果有人遥望,某事某人某地或许会看见感受到那只海燕身上的灵魂。
“是选择怪物一样的死去或是正常一样的活着?”摇摇头,“死亡和生存都来自于你做得事情。”
影片中的恋人在火焰中融化消逝宛如最美丽的烟火照亮了整个贝加尔湖畔,两人互相喜爱却因为两人的情绪而破坏死亡最终导致这样的一个结局,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幻想,自己不过是幻想中的飞尘,随风而走、随风而安!
电影禁闭岛的个人观后感范文2
虽然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形式不随人的意识变化而变化,但是人对眼前世界的认识或感受却完全取决于人的心理活动。人所认为的真实世界和幻想世界其实没有明显界限。在特定的情况下,判定只是幻觉的世界可能就是事实;笃定这是现实中的真实,到头来却可能猛然发现这只是幻觉。“事实”可以是我们看到所以相信的,也可以是我们相信所以看到的。
这个原理体现在消费实践和商品营销中,就是:需求是可以引导的,消费环境和动机是可以创造的。
营销不是“猎取”而是“培育”。聪明的营销者总是尽可能深入地了解顾客的需要,欲望和需求,不止看到他们所销售的商品和服务的属性。而是通过精心安排,营造,诱导,使消费者置身于一个有消费价值的全方位的,完整的,甚至新的世界的体验。对消费者在心理层面上诱惑其感官,触动其心灵,启发其思维,从而产生出联想,诱发出欲望。欲望由人的心理活动决定,由满足需要的东西表现出来,当考虑到支付能力的时候,欲望就转换为需求,创造出心理上合理的消费动机。
在片中纳林博士还反复提到一个词“防御机制”。“防御机制”使莱蒂斯直接排斥或无视对于能让他走出幻境的提示。这和消费者行为中的“选择性曲解”类似。消费者注意到的刺激,不一定会产生预期的作用。人们总是将信息加以扭曲,使之合乎自己意愿的倾向。也往往会忘记接触过的大多数信息,只记住那些符合自己态度和信念的信息。这意味着营销人员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想法,让营销手段合乎消费者的意愿。
在片尾,莱蒂斯说:“人应该怎么做,是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做个好人死去。”可以这样说,如果营销者营造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甘愿“像个怪物一样活着”,那么,这样的营销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电影禁闭岛的个人观后感范文3
看此部电影,如果一开始时看到FBI就想到侦探片来看,看到主角到了岛上后的种.种,确实有很多疑点与问题。比如主角经常情绪上的失控,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还有经常听到有人叫唤某个名字,那个名字的人是他所认为杀死他妻子的人。
到了最后的结果,联邦侦探是个精神病患者时,一切疑点与问题就似乎出现得理所当然了。了解电影情况发生的时间与背景,就能够从一开始发现主角的身份。主角最终选择遗忘,是因为过去实在是不堪回首,但逃避是没办法解决的。
我想表达就是,人的主观性的重要性。当我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看这部电影,我的思绪是根据导演的拍摄方向走:比如,我会怀疑这精神病者监狱的医生是个坏人,总在谋划着什么坏事;还有失踪的女病人曾杀死过自己的三个小孩,后来无缘无故出现,但为何在这间房间里有“67”的数据纸条呢?是为了让主角去猜测吗?如果这是名精神病患者,这些是医生设计、护士和病人们配合的一部戏,是否真能猜想到病人会从67里面找到蛛丝马迹?有人说片中医生护士还有病人们都有提醒这位FBI探员(即主角)自己的实际身份,但正因为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刻意将自己的过去遗忘,只记住自己好的一面的身份,所以我不知道医生对真正的病人用这种治疗方法是否真的有效。看电影观众的我,跟FBI探员一样,从零开始,所以我自己是无法看到其他人所看到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们的暗示与明示的。也是说,正因为FBI探员也是刻意认为自己是正常人的话,理论上他也会看不出这些暗示,如果他自己能够意识到这些暗示的话,那么他也理解自己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一员了。
而拍摄手法亦如此,很有节奏和循序渐进进入最后的阶段,揭露探员就是众多患者一员,唤醒了过去的伤痛记忆,他一直刻意忘记、不愿回首的过去,我不知道这种方法是不是治疗的一部分。是不是就能控制他对别人的伤害性呢?是过去让他去伤害别人呢?还是他催眠自己为过去而脱罪是伤害人的原因呢?就算让他记起过去,他还是希望自己尽快忘却过去所带来的痛苦,所以他最后也选择去除记忆。虽然我一向都认为,自己的选择必须由自己去承担结果。
电影禁闭岛的个人观后感范文4
电影《禁闭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大学生乔治从一家精神病院出来后,连杀三个人,在法庭上,他对他所犯的罪行供认不讳,但他恳求法官不要再将他投进那所精神病院。一个纵火犯雷德斯纵火烧死了法警泰德的妻子,雷德斯在被投进乔治所说的精神病院后没了任何消息,像从人间蒸发了。这些让法警泰德对这所精神病院充满了疑虑,他推测这所精神病院其实是一个迫害人的监狱。泰德在集中营时亲眼目睹一场谋杀,这让无法容忍任何迫害的存在,他决定调查并揭开真相。于是,他和他的助手扎克借着一个女病人走失的机会进入了这所精神病院。泰德执着地查找证据,却不知道危险近在咫尺。原来,请他来调查这个案件根本就是当局设下的圈套,当局早就注意到他对这所精神病院的质疑,所以才故意将他派到这里,而他的助手扎克其实是这家精神病院的医生。了解了这一切的泰德再也无法离开这所精神病院,然而院方并未罢休,他们还要将泰德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人,可惜泰德的自我防御机制太强,于是他们只能借助残忍的外科手术来实现……
这无疑是一部多义而且复杂的电影,我主要就其中几点谈谈我的感受,先从受害者的角度来说。这所精神病院关押的犯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犯了罪被放到这里做人体实验的,一类是了解这所精神病院的真相然后被强制关押在这里的,如泰德、瑞秋、乔治。第一类人的设置是对暴力的批判,对所谓正义革命的嘲讽。正如精神病医生瑞秋所说,这所医院从事的工作和纳粹没有两样。这让我想到,许多时候,革命的胜利者和失败者本身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所谓的胜利者除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外在精神上并不比失败者更优越,更高尚,所以,他们一旦成功之后就会用和失败者同样的暴力血腥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人民以及敌人。因此,历史不一定是文明取代野蛮,它更多地是不同利益集团的搏杀,在这种搏杀中,暴力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而文明就只能饮泣吞声。第二类人体现的是强权对异己的迫害。一个政权越邪恶、越狭隘,就越容不得异己的存在。他们会从肉体上禁锢他们,进而从精神上迫害他们,这点在泰德、瑞秋、乔治身上得到了绝佳的体现。如果你不认同强权,他们就会宣布你为精神病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那么多所谓的权威专家都有理有据地说你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们会根据你的经历来制造出合理的精神病理由),谁还会相信你的辩解?于是,你就被合理地驱逐到了人群之外。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病人和正常人涉及到的其实是个身份的问题。什么是精神病人?什么是正常人?这两者之间如何界定?谁掌握界定的权力?这些都很难说,所以一旦权力失去科学正义的保障,就会成为强权迫害异己的手段。对强权来说,将异己驱逐出人群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进一步地改造他们。这种改造分两种,一种是迫使你认同强权,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错了,这个广泛体现在建国后的知识分子改造中,还有一种就是电影中对泰德的处理,先是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病人,这个不成,就干脆让他成为一个没感觉没感情的活死人。
接着从精神病院的控制者来说,电影中的他们除了瑞秋全都麻木不仁。但我想他们最初一定不是这样,没有人天生就是刽子手。是谁把他们变成了这样,又是谁赋予了他们对罪恶的认同感?一种可能是广泛存在的罪恶让他们失去了对罪恶的判断。这个环境里,每个人都在作恶,就没有人认为自己在作恶,错也成了对。正如革命中到处打打杀杀的红卫兵,他们成长于那样的环境,从来体会不到暴力的血腥。这些行刑者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这让我想到独立思想与自由人格的可贵,只有拥有独立的判断,人才不会成为傀儡以及暴政的工具。
电影禁闭岛的个人观后感范文5
今晚看了《禁闭岛》,那种局中局的感觉让我颇有深思啊,什么是事实,什么又是真相,在禁闭岛那里是模糊的,又是融合的黑暗。看着主角泰迪的纠结,以及他的无处可躲,我在频幕之外感到焦急,一步步的逼近真想,又或者是一步步的把自己逼向死亡,正如他最后说的一句话:“在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我是像怪物一样活着,还 是像好人一样死去?”
恩,从前看到后,发现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动荡,以及人类的贪婪,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这个问题上无法去纠结…看到泰迪的幻想,我分不清了什么是现实,就好像单单一个幻想中的人,可以有那么多的思想,又是那么鲜活,就像是还 活着似的,这不单单是精神上的错乱,这何尝不是内心的呼唤呢?在一次次梦中,一次次的相遇中,最终分不清前路到底在何方,想着自己搭档,而是却不知自己从来没有所谓的搭档,那一声声的boss在耳边嘲讽着,似乎是说自己无法摆脱受摆一布的结局!
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精神病人离我们太远,又或者说那些那病人做生物实验是存在的,就好像是我们一直在回避着社会的`一阴一暗面,可是我们在正视它的时候,何尝不会失望呢?影片中的泰迪追求着真想,却在一步步地迈向死亡,如果在最后,他选择了另一种结局是不是可以活得更久一点呢,但是这又是不确定的,所以影片看不到明确的结尾,只是在猜测中相信泰迪会有更好的选择,即使心中知道,他会被带到灯塔中被做实验,开颅做一个怪物!这也仅仅是我的猜测,似乎这样的结尾是悲剧的,但是却是现实的,在那么样的强大组织面前,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我们不能期待奇迹的发生,因为即使是邪不胜正,少数服从多数的定理也是不可违背的…
或许《禁闭岛》会有第二部,但是我不想去考虑那样的结局,因为那样的结局是虚伪,是为了大众的英雄主义而改编的,这样的结局是虚伪而更加遗憾的!所以看到泰迪跟着他们走的时候,自己已经将他当成另一个试验品了,这样的结局难道不是最真实的吗…
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电影禁闭岛的个人观后感范文
上一篇:阅读三体小说的观后感范文精选
下一篇:关于轮椅上的梦的观后感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