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800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血战钢锯岭》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应聘《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8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应聘《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800字1

好几个朋友推荐美国大片《血战钢锯岭》。

出于好奇,外加无聊,昨天下午去看了一下,果真不错。做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电影颇像《拯救大兵瑞恩》和《阿甘正传》的合体,主题是战争与信仰。

作为战争电影,如果不呈现战争的血腥、残酷,粉碎俗人对战争的美好想象,那就太不符合美国的“主旋律”了,《血战钢锯岭》也不例外。

钢锯岭(位于冲绳岛)战役,乃太平洋战争一部分。在战前,日本构筑了完善的防御工事(碉堡以及地道),易守难攻。美军数次冲锋均被击溃,死伤无算。美军的尸首成车地往回送,仿佛运送的不是尸体,而是垃圾;战场上开膛破肚者有之,双肢被炸飞者有之,至于来不及送回的尸体,除了被清场的日军“补刀”,还要被觅食的老鼠“蹂躏”。这种场景,真实的让人想吐。

主角戴斯蒙德·道斯所在的连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新一轮冲锋。

道斯,弗吉尼亚州一农家子弟,基督复临教派教友,这个教派谨遵圣经十诫“不可杀人”的命令,道斯对他的信仰非常较真。美、日开战后,道斯不顾父亲反对,执意参军,但又不想扛枪杀人。那么冲突来了:如何调和战争与个人信仰?道斯一开始想得很单纯,做个不杀人,只救人的医务兵。

做医务兵,岂是自己说了算?

进入训练营后,道斯用自己的信仰为不扛枪辩护,长官和队友们一副“你不是开玩笑吧”的表情,之后,发现道斯确实对信仰很认真。他们便把他视为“异类”,侮辱他,虐待他,而他也不以为意,真正做到了不以信仰为耻。

长官们想以精神病为由把他开除,结果道斯死活不承认自己有精神问题,所以矛盾升级为:要么承认自己是精神病,退伍走人;要么接受军事法庭审判,蹲监狱。最后,道斯的父亲出马,作为“一战”老兵,这位父亲通过请求自己的老上司某准将,准许道斯有基于宗教信仰不持枪的权利,至此,始转为医务兵。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父亲这层关系,道斯指定是蹲监狱了。他在信仰面前不肯妥协,即使未婚妻劝说也不济事。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不坚持信仰,他不知道如何做自己,也就没法想象余生如何和妻子相处了。

真正让这位“异类”成为“圣人”的,是一场军事撤退。

费劲努力,美军终于攻克了一座碉堡。孰料,不久之后,日军展开反冲锋,如果大家对日军的死亡冲锋没有感官印象的话,这一段电影绝对堪称经典。美军寡不敌众,全线溃退,道斯所在的连队被彻底打散,队长撤退到后方后,发现大部战友尚未撤回。心急如焚,请求上级予以军力支援,上级无奈的说,现在无兵可用。

现在主角迎来了自己的时刻。

在就要撤退到安全地带时,道斯意识到自己该干点什么?他向上帝祈祷,仿佛听到一个声音说,回去救人。结果他冒着日军的炮火、清场,救出了75名战友(顺带还救了几个日本兵),别问我怎么知道具体数字的,因为我查wiki了。如果不考量道斯的信仰,我们绝对无法解释这件事,上帝借着·虔信人的手,完成了世俗之人无法想象的“奇迹”。以至于事后,队长对道斯说,“你是我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你的成就大过连队中的任何一个人。希望你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原谅我。”道斯笑而不语,仿佛说,我从来就没有怪罪你。

此役之后,道斯成为连队里的“圣人”。以至于没有他的“祷告”,他们都不想进行新一轮冲锋。道斯用自己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赢得了尊重,并证明了自己的“信仰”并非虚妄之事。

说到信仰,尤其是教信仰,秉持世俗理性之人,往往视之为“迷信”或反理性的东西。其实说起来,信仰乃一种“理性不及”(non-rational)的东西。你无法用世俗理性的标准评判它,就像按世俗的标准,道斯根本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事实上,道斯确实不以为这是自己的成就,而是谦逊地归之为上帝的意旨。

另,《血战钢锯岭》的导演是梅尔·吉布森,是的,就是执导《勇敢的心》的那位。

题外话:道斯在冲绳岛战役中,负伤四次。1945年,因救回75位伤员,荣获总统颁发的“荣誉勋章”。1946年,感染肺结核,为此失去了一个肺、四条肋骨。1951年,以残疾兵的身份退伍。

应聘《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800字2

上帝说:拒绝杀戮。

没有一种生命是卑微的,没有一种信仰是无用的,敬畏生命,尊重你我,让生命之花在地狱中恣意绽放,让信仰之光在末日里点亮希望,生命与信仰将改变你我的成长。

一个拒服兵役者,却跑去参军,而且在战争中创造奇迹。一本圣经,一张照片,一种信念,在整个战争中撑起他的一片天,不拿枪,不战斗,却在战斗中获得比任何人都要高的尊重,别人上阵杀敌,他在解救生命。“主啊,求求你,帮我再多救一个”的信念,使他一个人在战斗,一个人在一夜之间拯救三个营的人,把每一个在生死边缘的挣扎的人拉回生的彼岸,战友在战争中抛头颅,撒热血,他在战斗中带来安定,带来生的希望,让每一个人在战斗中没有后顾之忧,勇往直前,因为他战斗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守护着每一个生命,并且绝不放弃。枪林弹雨中他往返于阵线,扫荡追捕中他畏葸巡查,只为了每一个依旧在挣扎的生命,只为了那一个敬畏和信仰。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绝望中的战友一次一次的抓住这个玉米杆似得救命稻草,也是这根稻草让他们得以解救。他说“我会为了我的战友付出我的生命。”因而他坚持着践行这一信念,也是这一信念创造了战争奇迹,甚至神迹,他成了所有人眼中主,解救这一切。

在战争年代,白发人送黑发人,在和平年代,黑发人送白发人。在一个坚持信仰的年代,人为人人,人人为人,多斯无论受到怎样的对待,家人误解,战友殴打,长官辱骂,军队监禁,女友劝协,他坚持说:“如果不能坚持信仰,我不知道我应该怎样活着。”把他逼上极端,他也能在极端中因信仰而倔强坚持着,用血绽放战火中青春。解救,不仅仅是拯救生命,更是给生命以生的希望,予以更大的勇气。在第二次战斗前夕,炮火攻击已然过了十几分钟,但是部队却没有马上发起进攻,而是都齐齐的等着多斯战前对大家的祝福,向上帝的祈祷,就是这一个镜头,就足以预知战争的结果,有信仰,有精神导师的部队,难以摧毁,因为他们是带着信仰和使命在战斗,他们的生命是上帝的,而上帝说“拒绝杀戮”,所以他们每一个人,每一条生命都是与上帝和信仰同在,这一场战斗因为信仰,所以与众不同。

上帝说:拒绝杀戮。

没有一种生命是卑微的,没有一种信仰是无用的,敬畏生命,尊重你我,让生命之花在地狱中恣意绽放,让信仰之光在末日里点亮希望,生命与信仰将改变你我的成长。

一个拒服兵役者,却跑去参军,而且在战争中创造奇迹。一本圣经,一张照片,一种信念,在整个战争中撑起他的一片天,不拿枪,不战斗,却在战斗中获得比任何人都要高的尊重,别人上阵杀敌,他在解救生命。“主啊,求求你,帮我再多救一个”的信念,使他一个人在战斗,一个人在一夜之间拯救三个营的人,把每一个在生死边缘的挣扎的人拉回生的彼岸,战友在战争中抛头颅,撒热血,他在战斗中带来安定,带来生的希望,让每一个人在战斗中没有后顾之忧,勇往直前,因为他战斗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守护着每一个生命,并且绝不放弃。枪林弹雨中他往返于阵线,扫荡追捕中他畏葸巡查,只为了每一个依旧在挣扎的生命,只为了那一个敬畏和信仰。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绝望中的战友一次一次的抓住这个玉米杆似得救命稻草,也是这根稻草让他们得以解救。他说“我会为了我的战友付出我的生命。”因而他坚持着践行这一信念,也是这一信念创造了战争奇迹,甚至神迹,他成了所有人眼中主,解救这一切。

在战争年代,白发人送黑发人,在和平年代,黑发人送白发人。在一个坚持信仰的年代,人为人人,人人为人,多斯无论受到怎样的对待,家人误解,战友殴打,长官辱骂,军队监禁,女友劝协,他坚持说:“如果不能坚持信仰,我不知道我应该怎样活着。”把他逼上极端,他也能在极端中因信仰而倔强坚持着,用血绽放战火中青春。解救,不仅仅是拯救生命,更是给生命以生的希望,予以更大的勇气。在第二次战斗前夕,炮火攻击已然过了十几分钟,但是部队却没有马上发起进攻,而是都齐齐的等着多斯战前对大家的祝福,向上帝的祈祷,就是这一个镜头,就足以预知战争的结果,有信仰,有精神导师的部队,难以摧毁,因为他们是带着信仰和使命在战斗,他们的生命是上帝的,而上帝说“拒绝杀戮”,所以他们每一个人,每一条生命都是与上帝和信仰同在,这一场战斗因为信仰,所以与众不同。

《血战钢锯岭》是在用生命与信仰诠释的一场战斗,活着的人带着逝者的希望而活,逝者的肉体早已埋在地下,被雨水冲刷,被虫子撕咬,被时间侵蚀,可能他们的身体早已腐朽,但是他们的信仰却因为战斗而更加显得熠熠生辉。

应聘《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800字3

我想聊聊影片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第一个片段,是多斯在打闹中误伤了他哥哥时,父亲与母亲的不同反应。我们能感受到多斯望着墙上图片时深切的悔意,那是他第一次面对生命。试想,如果那个时候他父亲的鞭子真的抽打在他身上,估计我们见不到后来那个拯救生命的英雄了。真正的善能引发善,泄愤的父亲只会收获一个反抗和充满憎恨的孩子。我很敬佩母亲对待这件事的智慧,她能感受到孩子内在的忏悔,并且在那个时候不仅是安慰和抚慰,而是告诉她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在强烈的情绪下,语言便成为强大的武器,可以摧毁一个人,也能强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正面语言,是多么重要的一门功课!

当谈及父亲的暴力虐待,母亲的回复是:他不是憎恨我们,许多时候他是憎恨他自己。89岁的孩子虽不懂这些话语的内涵意义,却也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叫做“理解与善意”的种子。在他后面被战友熟睡时群殴,他的反应上有看到如出一辙的对战友的理解与善意。的确,没有经历过战争,怎么能理解一个在战争中死亡线上趴出来的人?战火的创伤,比任何生命中的疼痛都更甚。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你不知道未参战前的他有多好。”多斯母亲这一句又隐含了战争的凶残,多斯父亲虽活着回来,却已经让自己的灵魂死在战场。多年来,一直生活在战争的创伤中不能自拔。

第二个镜头,是多斯在法庭上。他看着法官真诚诉说自己的信仰:“现实世界已经支离破碎,我只是想努力拼凑一些自己的完整。难道这也有错吗?”法官闻此言都有些动容。军队中最讲究执行力,违抗命令是无法被接的。如果我们用这个角度来看待他的上司,或许更能理解他为何一定要让多斯离开。而不会觉得他是个冷酷的人。的确,军队中有那么多的上帝信仰者,为什么只有你不肯拿枪?实质上,多斯内在的价值体系并非只来源于上帝的教育。多数来源于家庭的教育与母亲的爱。他的支离破碎更多来自家庭的体验,母亲的温暖善良和带着心灵创伤的父亲,一战的疼痛在这个家庭里久久不散,支离破碎。母亲的价值观被嫁接到他身上。

第三个境头,他在战火纷飞中,不顾自己生死,透支体力的拯救生命。那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撑他: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他把所有的痛苦,都化作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不是对自己,而是对所有人。所以当他对敌方日本人施药时,听到“山上还有个神精病一直在救人,还救了两个日本人下来…”时我禁不住落泪。被这一份对生命的平等与尊重深深憾动…没有分别心,没有评判的爱。同时,升起一种羞耻感,为自己的那些小情小爱,小情绪感到羞愧。我们能为这些事烦恼,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生活得太幸福,才能有时间去折腾。生命那么脆弱与无常,去爱一切生命吧!

美国片对人性的解析真的是深刻露骨,却不显生硬。人不是生而为善或恶,成长中的各种体验造就了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而外在世界,则是他原来思维模式的体现。而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去了解自己呢?

应聘《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800字4

某影评说:“让我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他是这是2016年唯一的一部杀入影史百强的作品,靠着8.3的IMDB分数排在第91位。第二,则是梅尔·吉布森这个金字招牌,这个在九六年,就凭借着《勇敢的心》囊获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彪悍人物蛰伏十年以后,带着全新的作品回归,让我完全无法拒绝第一时间来尝鲜。”显然,看到这样的影评我也只能感慨大作的名门出处和赞叹我的影视审美尚算在线,确实是震撼人心的好片,即使我不知道它有那么大的来头和名头,也不妨碍它让我心跳加速和热泪盈眶然后一股情感想要喷薄而出却不知从何说起。

大部团队20几号人一起去看了这部电影,之所以确定看这部电影是源于推荐也更源于战斗片所能带来的启发式的团队进攻意识。无疑这很激发我们的狼性,即使在打了一场意志力的胜战之后。

电影可以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描写艾尔蒙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仰,从他童年的经历,一次意外差点害死兄弟,难以忍受父亲对母亲的暴戾生活,以及成年之后偶然救了一个人之后一见钟情美丽护士的一段爱情,这样的经历将他引导向了敬爱生命和决不杀人的信仰,下半部分主要刻画他参军后的经历以及到最后身陷战火中时,这样的信仰产生多大的力量?这部电影看完下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当他筋疲力尽的时候,他还是不停的念叨着“one more,one more”,只要能多救一个人,他都觉得这是他对上帝最好的回应。

纠之于我们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信仰,或许在和平年代并不会那么被放大被广而宣扬,但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却让我尤为触动和深刻,看到几分钟前还站在路边看着一辆辆运送伤员和尸体的车子走过的尚斗志昂扬的列兵们在几分钟后就在荧屏中被弹火击中倒下,这样的鲜明对比,却是最反复无常的生死不期,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是几张消逝的再也看不见的青涩脸庞。看到一个个被炸的血肉模糊的战士仍在乞求救护渴望生存的时候,看到多斯一次次义无反顾的跑回战场中救下一个个企盼救援的列兵时,我捂着自己的心,是那样激动和震撼,健康完整的生存在这世界,不知道有多好!更强烈的对比是看到日军被海舰炮火攻击,在战败时惨遭杀戮和屈辱时的画面,会联想到,当时战火中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战士,是否比这更炮火无情,血腥残虐。

现在的生活我们庆幸不用过多忧国忧民,还能偶尔奢侈和浪漫,却也有无可奈何的现实的残酷考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很多人都喜欢把它比拟成一个没有硝烟的小战场。生活中困于琐事的烦恼,物质的追逐,时间的安排和惰性的挣扎,工作中囿于目标的达成,工资的涨跌,加班的劳累和迷茫的求索,很多时候不是在与他人的斗争,就是在自我的纠结和执拗。没有手榴弹和机关枪可以横扫一切的障碍,没有掩护和地洞可以避开一切的攻击,更像是赤裸裸的站在许多人的战场中进行一场一个人的自导自演的战争,还要顾及当我倒下的时候是否会有人来测试我的呼吸平稳度将我脱离战争现场进行抢救医治...

如果是一个人去看这样的电影,我一定会更加有一种不安和离索,如上所说的一个人陷于一场战役中孤独求索的感觉。庆幸是跟这样一个团队来看的,当看完之后我们熙熙攘攘的从电影院走出来,看到外面依旧现实太平,看到大家都说看哭了的时候,看到朋友圈我们走过的足迹晒过的阳光美照,和回想起才刚过不久经历的一场我们工作上的小胜战,会顿然觉得,很多时候自己都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人在迷茫求索,而是有很多人与你一起经历生活和工作中的烦恼忧伤,小题大关,并且还能带给你感动和欢乐,让你感到前行的无忧放心!

多斯的信仰是生命至上,来自于胸口的圣经;我们的信仰或许已有很多明确的缺失,但其实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是否足够坚持和坚韧,坚韧的程度决定它拯救自己和拯救他人的力量!

应聘《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800字5

在故事的开始,平铺直叙。道斯(记得没错的话,电影里的字幕给出的中文翻译是多斯)成长在一个普通家庭里,父亲是退伍军人,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还有一个哥哥。

从家庭开始,父亲的第一印象,就是酗酒,打自己的妻子,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只是皮带而已。父亲的镜头最多的是墓地那俩段。第一次是自己在墓地缅怀自己死去的兄弟,第二次是向自己的儿子诉说战争的无情。墓地里埋葬的是与父亲一起长大的朋友,一起参军然后失去了生命。父亲在得知大儿子要去参军的时候,向他诉说起了其中的一位朋友。眼中流落的是对朋友的缅怀,表情也是非常痛苦。整体对大儿子说的一席话,我认为想表达的只是,军装穿在身上固然很帅,但是战争是无比残酷的,不想儿子将来像死去的朋友那样悲惨收场。而这时是我开始同情这位父亲,雨果·维文把父亲的那种颓废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在得知道斯也要参军,与儿子在墓地有一番交谈,也算是父亲初次向儿子袒露心声,在那一幕我觉得这位父亲是那么的无助,同时对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也消除了芥蒂。而在得知儿子要上军事法庭,面对秘书显得局促不安,在被拒绝一次之后,加上要救儿子的迫切心情,能感受到拿出了一位老兵的尊严。而在法庭上,这位老兵带着昔日的荣誉有点类似恳求的话语,道出了自己为何而战,也赢的了军事法官的尊重。通过整理衣角的这些细节,还有说话的语气。我觉得雨果·维文把这位老兵同时是一位父亲给演活了。

而对于母亲的印象,最多的是母亲对于孩子的包容,对于丈夫的理解,对于整个家庭的支撑。面对道斯用砖把哥哥的头打伤,她拦住了要揍道斯的丈夫。得知道斯有喜欢的女生,母亲也全力支持。虽然丈夫会对她用暴力,而对道斯也只是说,你不知道你父亲以前又多温柔,是战争改变了他。这位女人用爱去包容她有战后创伤的丈夫。

对于道斯的兄弟,没有太多的镜头,有的也只是小时候他哥哥对父亲流露出的恨意,还有就是在得知大儿子要参军,对大儿子的不舍。

关于道斯的爱情,对于战争主旋律而已应该算是辅线,也有可能是导演不擅长。除了女主角真的很漂亮之外呢,其它没有太多的镜头描写。除了一幕,就是女友去监狱看道斯,不小心说出了一句做做样子,拿下枪。说完瞬间就有非常懊恼的表情,能看得出虽然女友很爱道斯,但是某种程度上对于道斯的信仰坚持还是一定的担忧。

关于兵营,这段描写对于道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兵营是道斯对于内心的一段历练和对自己信仰坚持的重新认定。从刚开始与战友非常和谐,在到与史密提的训练竞争,直到拒绝拿枪开始,一切都变了。史密提出言侮辱,战友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围殴道斯,在到中士各种刁难,在到队长直至连长对其打压。只想让道斯放弃,退出。其实,理由很简单无论如何战友的后背不可能交给一个不拿枪的家伙来守护。而道斯的心态就从抗争到愤怒在到平静的坚持。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作为一名医护兵上了战场。

整部电影,时间最长的就是战场的镜头。冲绳岛战役作为二战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在日美共死伤数十万士兵的情况下,才得以结束。而电影把其中血腥和战争场面拍得很不错,简单粗暴直接。迎合大众,满足了观众对于战争画面的想象,让观众觉得战争的场面应该是这个样子。

对于刚踏上战场的道斯和他的战友来说,第一次冲击就是从前线下来的一车又一车的尸体,还有整车带着毫无生气表情而言的伤兵。当他们即将爬上钢锯岭之前,海军炮轰了一遍,史密提面漏忐忑的说了一句,没人能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中活下来。而第二次冲击恰恰是在这么猛烈的炮火下,日军还能在阵地中进行强烈的抵抗。而在战场上史密提与道斯也打开了心结,可能面对枪林弹雨能一起面对的也只有身边的战友。然而,在匆匆占领阵地的第二天清晨,就遭到了日军的强烈反扑。道斯,开始在战场上拯救战友。当战友都从钢锯岭撤下,面对史密提的尸体时,道斯迷失了。从电影中不难看出,战争的残酷,能摧毁任何事物,强壮如同“好莱坞”一身完美肌肉线条,到了战场也变成了胆小鬼。没有任何的鄙视,因为任何人都会害怕。胆小鬼的话“好莱坞”最后也不能反过头来去救中士,史密提死在道斯怀里的时候也还说着自己害怕,然而史密提作战是那么的勇猛。

当道斯听到远处传来的一声“medical“,顿时感受到了信念的指引,开启了开挂的传奇经历。一步一步的迈向满是硝烟的战场,一个又一个的拯救着自己的战友,从容冷静的躲开侦查的日军士兵,口中不断的念叨在救一个。是信念支撑他完成之一切。当他救了中士的时候,中士都没想到是救他的是道斯。(当中士对着要过来救自己的好莱坞喊道,别过来孩子,对这个角色就没有那么多恨意了)在把所以的队友救下来的时候,道斯是那么的疲惫。当战友用手拍到道斯的肩膀,观众也不难看出道斯的脆弱。道斯喊了一句别碰我,因为他还不知道他已经脱离危险。而这一幕,与在兵营道斯被围殴的时候何其的相似。无论他完成多么伟大的壮举,同时他也是脆弱的。而此时面对道斯的一张张战友的面孔上只有对道斯的敬重。

第二次冲上钢锯岭,是在整个先头部队对道斯充满信念的情况下进行的,直到最后一次拯救战友用手和脚打飞雷而受伤。道斯被抬下战场,而被抬下钢锯岭的那一刻我看到的他脸上的安详。

观看完整部电影,发现内心的那一丝质疑已经消失殆尽,不会去质疑道斯所做的一切,因为他有足够多的信仰去帮助他完成这件壮举。

其实也不需要对比,一部电影能让观众觉得好看觉得感动,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好的。在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等影片,在兄弟连电视剧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看到一部好看的战争电影,无疑血战钢锯岭是一个好的开始。

另外,我觉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真的很认真的在揣摩这个角色,在片尾有采访故事原型的那段,安德鲁·加菲尔德连主人公的嘴角都模仿的很到位,尤其在笑的时候,有种乡村的感觉。

最后,希望梅尔吉普森能拍出更多好看的电影。


应聘《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电影《血战钢锯岭》观后感700字5篇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作文5篇汇总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精选5篇650字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影评650字

八佰观后感800字通用模板作文范文10篇

《红海行动》观后感

应聘《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800字

《血战钢锯岭》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应聘《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800字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3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