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
推荐文章
单身母亲莎曼,在一个乡村工厂工作兼职,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和她的儿子小俊艰难度日,她为了凑足给儿子做眼科手术的费用,坚持加班并以歌舞来驱散忧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有关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有关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1
塞尔玛这一角色极具真实感,这一方面与导演的意识密不可分,除了用纪录片式拍摄手法,拉氏还提倡即兴表演。“只要演员们高兴,他们就可以在画面中走动,他们从不需要做指定的表演动作。在以后的画面剪接中,我们唯一的想法是增加表演的张力,而无须顾及影像是否聚焦,也不去顾及是否越轴。”另一方面要归功于出演这一角色的冰岛流行歌手比约克。对扮演角色一窍不通的她只好让自己成为这个令人痛苦的角色。她还亲自创作并演唱了所有的歌曲,从而达到了歌声与表演,情感与情境的高度统一。
该片的其他角色个性鲜明而丰富。塞尔玛的好友嘉芙很关心朋友,虽然常常说狠话,实际上是嘴硬心软,她常常给予塞尔玛无私的帮助。司机杰夫坚韧、热心,他深深爱着塞尔玛。儿子小俊则和大多数青春期男孩子一样叛逆、厌学,因为眼睛和贫穷的缘故还有点害羞、忧郁。导致塞尔玛走向绝境的房东夫妇,导演并没有对他们进行片面丑化。他们一开始是很同情塞尔玛的,常常给予她一些帮助。但身为警察的丈夫比尔软弱而自私,妻子杰奎琳则爱慕虚荣。比尔在无意中发现了塞尔玛的存钱的地方,于是在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也将塞尔玛拖入了深渊。他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是值得同情的。
塞尔玛的善良,母爱,朋友们的帮助和关心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了温情。同时,生活的艰难,疾病的困扰,朋友的背叛,法律的局限又使得这部影片残酷不堪。这两者同时存在,同时作用于观众的心灵和情感,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和反差,起到了强化彼此的效果,从而使观众受到了超乎平常的震撼。
有关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2
与经典好莱坞歌舞片相比,《黑暗中的 舞者》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另类。开场即不俗。几幅颜色由暖转冷抽象画随着主题音乐逐个叠化,渲染气氛,引发联想,暗示故事的悲剧性结局,同时将观众渐渐带入影片的情绪中。片中歌舞的插入方式也是不同于好莱坞的。在片中杰夫觉得,好莱坞歌舞片脱离现实,令人费解,“我不明白为什么音乐剧中的人会突然载歌载舞,我就不会突然载歌载舞啊!”而本片歌舞场面是作为主人公塞尔玛的幻想场景出现,合理、自然。也正是由于它的幻想性质,使得观众在观看时体验到的完全不同于看好莱坞音乐剧时感到的歌舞升平、欢乐祥和,它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另类的令人心酸的欢乐,观众看着她欢快舞蹈、歌唱的同时是替她揪着一颗心的,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场梦,而梦总是会醒的。另外,演员即兴的表演,比约克特别的声线和饱含深情的歌唱也使得本片具有了一种另类的抒情风格。本片的意识形态也是与好莱坞电影截然不同的。这在一个细节上有很明显的表现:当律师告诉陪审团塞尔玛曾说捷克的共产主义更适合人类的时候,一直比较镇定的陪审员们却开始骚动起来。这是导演对美国民主及其意识形态的一个讽刺。塞尔玛是抱着美好的梦想来到美国的,她勤劳善良,然而她的梦仍然破灭了,甚至连她自己都毁灭了。这是美国无法忍受的逻辑,无法接受的故事,纽约一位著名影评人曾给它“当年最糟糕的电影“的评价,它在奥斯卡遭到的冷遇一点也不奇怪。最后,还有什么比将温暖与残酷、华丽与简朴放在一个歌舞片中更另类、更出人意料吗的做法吗?
特立独行,打破期待,强烈对比,深化主题。这是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个性,也是《黑暗中的舞者》打开了观众思想大门和感情的闸门的钥匙。
有关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3
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能够说是自好莱坞成功塑造《雨中曲》这一经典歌舞片之后的又一成功之作。而两个影片中,两种舞蹈也向观众展示了现代舞蹈的发展,并透过对一个热爱舞蹈的平民的刻画,表现她对舞蹈的感情,刻画出舞蹈这一逐渐走向平民,走向更人性更生活化的的艺术。
从故事剧情上看,《雨中曲》是平和发展的,而《黑暗中的舞者》则是提取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的艺术,用舞蹈与暗藏的节拍表现出来。这也让观众看到了现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更少受到政府或者传统理性的约束,向以前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向探索。也像各领域的艺术一样,逐渐丰富并体现不一样的好处,在其中收获不一样的效果。
无声节拍,内心节拍。影片的每一个带有节奏的情节都被导演捕捉,并由女主人公用不专业的舞姿,跳出影片的旋律,跳出心中的感觉,跳出观众心中的旋律。每一个动作都用平凡的动作、平凡的唱功、平凡的事件,用舞蹈展现出来,与《雨中曲》中的舞蹈不一样,《黑暗中的舞者》的动作更加形象,虽然从视觉美感看来,《雨中曲》似乎更胜一筹,但是《黑暗中的舞者》的舞蹈从资料表现上看,更是在叙述主人公的内心。随着节拍,爆发出发达国家被压迫者的吼声。而影片的每一个恶性事件发生之后的舞蹈,更是向观众展示了女主人公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以此带给观众震撼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带给观众反思。
生活化的舞蹈。前面说过,《黑暗中的舞者》在生活中,提取每一个细节,用舞蹈展现出来。在影片中,观众能够看到主人公在家里,在铁路上,在工厂里,当意识到什么节拍的时候,主人公会合着节拍,边唱边跳。动作并不专业,并没有刻意的设计,但是她却比平常舞蹈所展示出来的内涵更多,更贴切,也更易让人们理解。从这方面,我们也看出了舞蹈的变化——由只有少数人跳的专业舞蹈,变成了生活化的,更多在意人内心的舞蹈。
舞蹈演绎生活。《黑暗中的舞者》的剧情围绕女主人公悲凉的身世进行,在故事的叙述中,结合着舞蹈,用不一样的手法向观众展示内心世界。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性化,这一思想也融入艺术中,现代舞就是很好的例子。芭蕾舞用舞蹈讲述一个故事,民舞展现一个个人物,现代舞展现内心,夸大表现。但我们却从《黑暗中的舞者》简单的动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她的故事,她的痛苦,她的坚韧,犹如在看一个纪录片电影,只是这是用舞蹈,在电影中合着节拍、旋律,带给观众一阵阵的震撼与心灵的冲击。
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需要体会,在体会后用我们的肢体把我们的理解,展现给自我,展现给观众,展现给社会。
有关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4
《黑暗中的舞者》从片子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众不同,即以一卷长达3分钟的白色画布为开始,慢慢地画布中有细微斑点跃然其上,长号声恰到好处地响起,悠悠声让人更加莫名,也让人觉得有点心慌,因为不知道这样的开头将带来什么样的人生。当观众还在想像这镜头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色彩开始缓缓变化了,从一片白茫茫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眼镜,到路边飘落的黄叶……它的变化一刻不停,即使我们没有发现。
影片中,音乐部分几乎是由主人公用自己的歌声来完成的,这样一部音乐片不同于大多数的音乐歌舞片,它没有漂亮的演员面孔,没有抒情的音乐旋律,更别谈豪华的场面和美轮美奂的舞蹈。它只是主人公一个人在尽情地歌唱,唱黑暗的世界中自己小小的卑微的幻想,唱自己终将埋葬在黑暗的世界里。主人公只是一个人在尽情地歌唱,尽可能地完成生命的绝唱。在她眼中,世界同舞蹈与音乐是一体的,在轰鸣的机器节奏中起舞,在火车的奔驰中起舞,在庄严的法庭中起舞,在无情的断头台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号,是对命运压迫的反抗,正像它的电影海报中向人们诉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的阴影里,她凭着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主人公左躲右闪着每天的不幸,但生活并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出现奇迹,黑暗的世界最终埋没了她倔强的身姿。影片最后,主人公即使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也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为自己辩护,她依旧信守与比尔共同许下的“沉默是金”的诺言。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塞尔玛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可面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让人难过的是当纯真与粗鄙的生活遭遇时,总是特别容易破碎。
是啊,从开头到结束,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预知。公平与无知肆无忌惮无所不在,却又理所当然。画面在变,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乾坤的,不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不管你接受还是拒绝,欢迎还是规避,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可能存在希望和失望。
那既是这样,就尽情地不要有所顾忌地舞动吧,在黑暗中舞动自己的灵魂。
有关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5
冰岛女歌手比约克饰演的单身母亲沙曼极度热爱舞台剧,甚至连枯燥单调的机器压轧声都可以让她幻想起舞——用剧中一导演的话说,她就是为舞台剧而生的。但过人的才华与热情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在生活中闪闪发光,现实总有太多的无奈:她生来就患有一种会使人渐渐失明的眼疾——这迫使她离开了那梦想可以在现实中“名正言顺”地依托的、哪怕是最简陋的“根据地” ——社区破旧的小舞台;更为遗憾的是她的儿子也遗传了她的眼疾,于是,为了给儿子筹钱治病,她四处打工,点滴积累,被碌碌的生活所压榨着;生活的重压终于在好友的背叛下激化——他无耻地偷走了她的辛苦钱竟还冤枉于她,在无奈的反抗中,她杀死了朋友取回了钱。心力交瘁的她不由自主地走到了社区小剧院,麻木地“暴露”了自己。。。被捕后却因着朋友间曾有的约定不为自己申辩,默默走向冰冷的刑台。。。这一系列现实的痛苦简直压抑得她喘不过气来。而每当压抑到了极致的`时候,幻境就如压力压出的气体,美妙地制造出色彩明快、氛围轻松的世界:同样的场景,却有着快乐的旋律,善良而又热心的人们。影片中出现了多次幻象镜头:在冰冷的机器边劳作时;在铁轨边行走友人疑她失明时;失手杀了朋友后;在审判席上见到钦慕已久的老舞台剧明星时;临刑前不能自已时。影片很好地结合了画面和音乐,比约克极具才华的演唱与表演张力为影片也添加了不少色彩。尤其当友人唱“你将不可看到你的孙子伸向你的稚嫩的小手”她答“我已看到我要看的一切,我已看到我是怎样。”细微处品味出的真情与无奈令人动容。
影片中生活的现实如用家庭摄录机拍成的现实暗淡的纪录片,而幻境却是个色彩明快的舞台剧景。在这出舞台剧中,那现实中倍受压抑的女人是当仁不让的女主角,以恣意放歌狂舞施展自己的才华。如果现实的暗淡让人的心情郁闷的话,幻想中明快的色彩一样让人的心在颤抖。常人看来,女主角似乎有种变态的臆想与癫狂。那幻象中的场景就像是冒着烟雾的气泡,渗着现实的丝丝凉意。交错场景中的表情的跌宕也让人不时地揪紧了心。
因着梦与现实的交织,影片产生了“一生二”的效果,仿佛一个人的两个剖面。而坐在一个座位上看同一部电影,也似乎有两个影片同时进行。自然的,影片也有了两个结局:
刑室。女主人公被押上刑台。木板塌下的一瞬,女主角的生命也在摇晃绷直的绳索中结束。纪录片似冰冷的场景,亲友的抽泣;被害人家属冷冷的目光,人们渐渐离去。。。 这是外人看来唏嘘不已的无奈而又残忍的结束。
但同时,另一层面,行刑的前一刻,沙曼仍拥有幻想的权利。她数着踏向刑台的脚步,节奏让她不由自主地又打开了自己美好的幻境:一切误会消失了,人们对她微笑和她跳和她唱,刑台变成了舞台。轻松。快乐。颤抖的快乐。突然,歌声戛然而止。。。沙曼选择了梦境的世界作为告别的舞台。相信从离开现实世界起,到最后的一瞬,她的心中都是温暖的。她心中的正义梦想,宽宥了现实宽慰了自己。
“结局”,——对于沙曼也许是圆满的。
而坐在屏幕前的观众的心,却早就在这幻境与现实的撕扭中变得不成模样。一片泣不成声。
也许没有多少人可以在那一瞬明白为什么要哭。
如果,现实是明快的,梦境是暗淡的。人们的表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现实与幻想往往有着缠绵的爱恨。人是现实的人,就像蛛网中千丝万缕粘着的那只讨生计的小蜘蛛;人却也是自己的,需要一个阁楼一个密室上演心灵的独角戏。
某种程度上,佩服沙曼那种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进行的看似神经质的臆想,你可以说它是麻醉,但麻醉也有麻醉的快乐。
在无法主宰现实的生活时,至少,她在自己的王国是女王。
有关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