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电影观后感700字五篇
推荐文章
《摩登时代》的背景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走向垄断的时代,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7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700字<一>
影片《摩登时代》(CharlesChaplininModernTimes)描写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夏尔洛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
“社会控制”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者爱德华·罗斯首先使用的,但是,当初他所指的是控制人的动物本能。后来,社会学家们将这一概念扩展开来,反之控制人的各种行为。而组织控制,即使组织利用组织规范对其成员的组织行为事实约束的全部过程。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为了保证其组织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和方向性,以期达到组织目标,都必须以各种方式对其成员进行控制。
在《摩登时代》这部影片中,为了让每个工人都发挥充分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比如,打卡——要求每个工人按时到岗,coffeebreak(工余小憩)——适当的休息能提高工作效率,夏尔洛抽烟被训——上班时间要完全工作······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为了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组织对任何可能影响组织效率的个人行为进行控制。而根据是否会对组织产生直接的影响,个人行为可以分为组织性的个人行为和个人性的个人行为。前者是组织控制的对象,后一般不受到组织的控制。我们通常会说一句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组织控制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规范化,而最主要额规范化是两大类:一类是角色的规范化,另一类是组织的规范化。
工作在一定组织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地位,并扮演相应的角色。而组织控制就是要促进组织中的各个角色定向发展,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各守其德。每个角色的行为都应该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可循。这就是我们说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干什么,像什么”。这些就是规范化的要求,个人将组织的要求变成了自己的自觉和持久的行动。反映在《摩登时代》中,大概就是每个工人都似乎变成了一个只知道工作的机器:夏尔洛不断地用扳手去拧螺丝,甚至出现了“后遗症”——双手一直在重复拧的动作,看到扣子就想到螺丝······英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家罗伯特·欧文认为“人是活的机器”,人单纯的被视为被动的,为厂主生产利润的机器。虽然欧文同时看到人这个活的因素在生产中有重要的作用,呼吁厂长们匀出一点时间、精力、金钱来改善和保养他们的“活机器”,但后面这一点似乎并没有引起资本家们的重视。人只是被看做了一种机器,并未被给予任何人性化的关怀。实际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财产是什么?不是资金,也不是厂房设备,而是拥有忠心耿耿、精诚团结、不惜为企业打拼的员工。所有的财富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机器设备只有在人的运用之下才可能创造出“奇迹”。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700字<二>
资本主义的奴隶,幽默背后的悲哀——<摩登时我要点评乍一看“摩登时代”,在我的脑海中首先冒出来的就是英语单词“moderntime”,而在我们现在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时尚”、“现代”、“潮流”的代名词。它与舒适、奢侈、高贵的生活状态相联系,但是在1936年拍摄完成的<摩登时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在看完这部黑白电影后,我感觉主人公夏尔洛所生活的摩登时代,无非就是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快速发展后给资本家带来的享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生产力的进步让资本家成为了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由地主的奴隶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的动荡下,资本主义体制也逐渐发生转变,由从前的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美国作为此次大危机的源头,经济大萧条、银行工厂倒闭、失业率激增、社会动荡等让美国陷入梦魇。在美国,一方面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失业流浪人员多达60多万,无数家庭流离失所、忍饥挨饿;而另一方面,垄断资产阶级为了保持垄断价格却把几百万头猪、几十万吨的牛奶、几百万亩棉花肆意糟蹋。这种病态的唯利主义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喜剧大师卓别林创作了这部经典的无声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尔洛就是在资本主义压迫下和在经济危机摧残下的广大无产阶级的缩影。马克思说过:“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夏尔洛为了生存,机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线上做着扭螺丝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为一直被雇佣者监视着,甚至在洗手间里都设有大屏幕监视器,可以说工人们没有一点私人空间。马克思还说道:“它(资本主义)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夏尔洛在影片中就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试验品,为了减少工人吃饭时间,让工人在吃饭时也能工作,资本家发明了“毕罗自动喂食机”,但是机器的崩溃无疑是对这种剥削行为的讽刺。我想,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资产阶级对工人们的这种“炸血”式的剥削——“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当我看到夏尔洛被机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疯时那些滑稽的动作时,我真的笑不出来,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他能你开这个“吃人”的工厂。后来,他真的因为精神失常而进精神病院修养了一段时间,而当他穿着西装革履,带着小礼帽走出病院的时候,我感觉到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严才得到了保障。后来他被误捕入狱,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他最开心的时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没有机械劳作的压迫,更没有资本家的指责和监控,没想到在那个时候,“监狱”却是工人们最好、最舒服的栖身之地,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尔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睐,两人在颠沛流离、混乱窘迫、逃避追捕的环境下相依为命。爱情总是能给人们与温暖,虽然无情的资本家一直在用金钱和利益冷冻着人们的心灵,但是人们心中那永不熄灭的星火却永远温暖着每一个人。影片最后,这对情侣携手并肩,一起用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支撑着彼此,坦然迈向前方。虽然我们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着他们,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那么无产阶级将永远生活在资本家的奴役之下,那么又何来幸福、快乐可言?
看完这部影片后我又不禁联想到当今世界的“美国次贷危机”,虽然两者之间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于底层工作者们的影响却是异曲同工的悲怆。正如央视记者白岩松访美时在华尔街看到的情景一样,豪华的餐馆旅店还是顾客盈门,对于中高产阶级者来说经济危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大伤害,而对于无产阶级者来说,失去了工作就是去了生活经济的来源,好比断粮、断奶一样,他们的生活却是异常艰苦、辛酸的。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700字<三>
影片<摩登时代>是描写人和机器之间的冲突, 故事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当时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事业浪潮,主角夏尔洛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还有出毛病的吃饭机器……这些反应了机器时代所带的恐惧与打击。后来夏尔洛失业了而且进了监狱,因为他在监狱立了功的原因在监狱受到好待遇,出狱后他认为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为了进监狱他不惜主动替人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了,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助的那个女孩的爱。
这部电影以喜剧的手法突出了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揭示了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群起反击。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忍受着生活和工作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引起精神方面的问题,造成社会问题,这实质上是个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告诫各位企业家在创造利润时不要忘了顾及工人的利益,工人是创造利润的最重要工具,没有工人的付出企业的利润就不会存在,应该提高工人的待遇有利于创造更多更大的利润。关注和提高工人的待遇是解决这个社会问题的根本做法。
影片最后时夏尔洛找到一份很好很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因为女主人被便衣警察发现她是通缉犯,而他们继续他们的逃亡生活,女主角知道他们逃亡代表着他们什么都没有了,但夏尔洛给予女主角鼓励与微笑,他们互相鼓励一起微笑向前走,给人内心以强烈的震憾,它给了人们继续奋斗向前的勇气和生存的信念……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700字<四>
今天看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让我感到有点深沉,虽然这是一部以轻松的幽默手法来呈现的电影,但若是看到其欲表达之内涵就不会有太大的欢乐了。
首先是一群排排站的工人以制式化的动作工作着,根本是资本家将人视为机械般的惨忍手法,人和机械对他们而言是同样的「东西」,不需要有任何差别的待遇,其中那个主角,也就是卓别林的那个角色,以工作中出错、诙谐的舞蹈与动作、欲认真做事却适得其反的状况等等,来反讽机械化后人易失去人性的种.种状况,当然他是夸大了许多,但是那种会使人发疯的制式化在卓别林诙谐的手法呈现后,反而让人油然而生一股怜悯之情,任何物种都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何况人。
谈到物种的部份,先说明为何是以物种来称呼而不是人类,其实因为我不觉得人类和其他物种有哪里不一样,每一个物种都必须受到平等的待遇,没有什么是特别高尚或低俗的,因此决定以物种称而不特指人类。既然已经谈到物种,那先跳到最后几幕卓别林在小餐厅打工时的状况,有一幕是他要端一堆很重的餐盘上桌,但却被一个用餐客人所牵的一只狗给绊倒,而他仍尽责的将盘子端着,即使自己已经跌个四脚朝天。这个画面显示出一个餐厅的服务生连顾客的宠物都不如,这让我想到前些日子上映的一部<流浪神狗人>,里面也同样将不同阶层的人和狗做了一大对比来讽刺,当然这些例子不胜枚举,然而在看了相关的讽刺结果下,我对于人自以为清高的态度就渐渐产生厌恶。
再来要探讨回工厂里的部份,让我觉得最可怕的其中一个桥段,就是卓别林被-迫使用「白劳喂食机」(我没记错名子的话应该是这个),那一幕幕把人当作实验品般的操弄,即使机械出问题或故障仍继续执行,完全将人的尊严贬至最低,好像只要有钱雇用人就可以任意宰割似的可怕霸权。这样可怕的议题在幽默诙谐的手法呈现下更显讽刺与无奈,讽刺的是要述说的事件虽然严重且可怕,但却可以用轻松的方式让观众接受,显示出那种强威式(资本家的蛮横)的控制手法根本是多余的但;这也是令人无奈的地方,因为若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大家会发现自己正被操控吗,会集结群体的力量来反制这样的社会吗,会开始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吗,我想不尽然吧,因此我觉得这样的手法真的是讽刺又无奈。
另一个片段是卓别林掉入大型机具的齿轮中仍继续工作着,而在制式化的工作下,其动作变成了一个不经大脑思索的直接反射动作,因此即便他滚入齿轮、遇到穿有两颗钮扣的妇人都直接反射性的执行他的工作,完整的呈现制式工业化下员工的思考必须完全屏除,只要向机械般工作就好。而对于雇主和雇主赐予的工作则要以尊敬的心来面对,绝不可怠忽职守,就像卓别林在逃避警-察追缉时还不忘打卡,或是桌别林开始疯癫后,其身旁的友人一方面要制止他,但在机器开始运转时仍反射性的回到岗位上等等,太多例子是在描写当时体制下的人们,一举一动皆不需思考,只要像机器一样就好。这样的讽刺想法也出现在后面的许多片段,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卓别林被警-察放出后,回到原工厂工作,而在和修理机器的师傅一同工作时发生的种.种事件,在在都显示了身为员工只要会工作就好,不需要会思考,例如当师傅被卡在机械里时刚好遇到吃饭时间,因此机器停止运作,而他们竟也放下手边的工作开始吃饭,显示出受顾于人的必须完全服从雇主的可怕景象,因此就算人命关天也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因为雇主说现在要吃饭,而员工的无奈与无法吭声在此片段表露无疑。这是多可怕的社会运转模式啊!
<摩登时代>里还有几个片段则是在讽刺当时的警-察(或是上位者)的愚昧无知,例如卓别林在监狱时无意中被放出来却无人知道,而更夸张的是他无心插柳却救了一些警-察,因此得到了奖赏,也就是被释放,而这段被释放时的对话也很妙,因为卓别林并不想离开监狱,所以请求警官让他留下,最后是由一张「乖乖牌保证书」使其离开,但在卓离开后却一直想尽办法回到监狱,例如吃霸王餐、抽霸王菸,甚至是将他人的罪行放到自己身上等等,真的是讽刺至极了。
另外关于上位者的讽刺则是一大堆的流浪者与孤儿,只能以无时无刻都出在一旁standby的警车到处取缔,却没有任何的配套措施来训练这些孤儿,好让他们脱离流浪之途,片子里出现的警车次多,越能表现在上位者的无能。 关于卓别林在餐厅打工的那一段有一幕让人印象颇深,就是他使劲的要将餐点送到客人手中,却被一群挤在中央舞池的客人团团围住,费了好大的工夫才将餐点送达,这样的画面让我想到一个在资本主义下被操控的小工人,完全被掌握在一群资本主义家的手中,无可奈何的像木偶般被操弄,却一点也没有转圜的余地,就像影片最后一幕,两人手牵手一起迎向未来这被操控的漫漫道路,虽然有人相作伴,但这样的人生似乎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为这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是听不见低阶人民的声音的,但路还是要走,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恐怕是影片最后要给人的一点小小的激励吧!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700字<五>
<摩登时代>主要采取了讽刺的手法,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问题。
在影片一开头,工人们蜂拥而至,犹如绵羊被牧羊人驱赶一般,他们也在被资本家们驱赶着。资本主义世界宣扬人人平等、自由,但实际上,我认为工人们并非真正自由。相比于奴隶社会的奴隶,工人确实有了人身自由,但工人仍没有经济上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生产者(即工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个历史过程称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片中老板不停地让传送带加速,减少休息时间,甚至一根烟都抽不完,就又要工作。资本家们还发明了自动喂食机,来变相的延长工时。马克思对这种做法作出了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影片同时也表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影片中也有所反映,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工人们纷纷失业。有的靠要饭为生,有的去偷去抢,更多的则是上街游行示威,整个社会一片混乱。外边的生活,还不如监狱中的来的安定、愉快。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弱点所在。
看完影片后,我还有许多想法、感受,比如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基本矛盾的问题,还有资本主义是如何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也许正如电影开篇的一句话:“<摩登时代>是一个关于工业时代的故事,其中讲述了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希望今后,人类社会,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多花些心思在治理这个社会上,好让人人都能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艺术手法上,开头利用深沉的交响,奠定了影片深沉的主题。
第一个画面是一群绵羊,这一画面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因为我的脑海瞬间搜索到了英国圈地运动。
接下来出现的了subway和car,以及后面的剧情让我了解到<摩登时代>的背景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走向垄断的时代,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资本向少数垄断财团手里集中。
而卓别林扮演的一个无产阶级工人角色,随着这场工业和社会变革洪流到来的是大量沦为机器工业文明附庸,在技术革命的旋涡中迷惑,然后成为这个机器社会生产线上的螺丝钉,微不足道,随时可以被无情抛弃。<摩登时代>作为表现20世纪初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为著名的影片,为经济危机给广大工人带来的痛苦而大声呐喊呼号。
喜剧大师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表现,笑中带泪、喜中带悲的诠释方式,辛辣尖锐的讽刺和揭示出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工人饱受资本家欺压剥削的严酷现实,以其卓越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
该电影抓住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深刻而激烈的揭露,把资本家最大限度的榨取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无产阶级的压榨和摧残的丑恶面目。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电影里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
工厂老板不断的苛求加快生产线的速度,工人只好忍气吞声。主人公查理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一开始的大钟内部齿轮运转的特写,便清楚描述了当时社会里的压榨荒.唐的行为。
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想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是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
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也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通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其电影所叙述的历史背景是三十年代资本主义逐渐走向垄断的时代,那个时代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底层人民苦不堪言,面对机器时代的来临,他们只能感到无所适从。
摩登时》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