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电影个人观后感
推荐文章
这是一个有关信心,信念及信仰的故事。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虽然它肯定会触及一些观众的某些神经。 有一个小男孩,生来个子弱小。是侏儒,还是“小男孩”,取决于你怎么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小男孩》电影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男孩》电影观后感1
的身高不是从头顶到地面的距离,而是从头顶到天空的距离。这是看过《小男孩》的人们,都会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这种带有家庭温情的美式电影,也许是看完《奇迹男孩》后,家永远是我们的避风港,看到电影里的家庭温情总是会落泪,我们可能总是会把善良的一面留给别人,把脾气留给了家人,但是,要记住家人是永远最值得我们感恩的人。《小男孩》带给我的观后感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跟很多父母一样,小男孩珮珀的身高变化,一年又一年被记录在墙上。只是,跟哥哥伦敦和其他男孩相比,他真的长的太慢了。7、8岁的时候,他的身高更是久久停留在了39英寸。拍照的时候,也是极不情愿地被摄影师安置在最前排坐着。被同龄的小伙伴孤立,一遍遍地承受着被叫“侏儒”的恶意。在他灰暗的童年里,爸爸是照亮他生命的唯一一缕阳光。爸爸是他唯一的伙伴。骑在爸爸的身上,幸福地吃着冰淇淋甜筒,学骑自行车,在爸爸怀里,听魔术师本74伊格尔的故事。Do you believe you can do this?这句魔术师的口头禅,成为父亲从小给他注入的能量。时值二战最激烈的时候,父亲的参军,对珮珀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起初,珮珀还能收到父亲定期的来信,后来,便是久久没有回音。生死不明,这种未知的恐惧,让整个家庭都浮上一层阴霾。爱有多深,恨就有多强烈。这种特殊的时刻,镇上一位移民数十年的日裔侨民桥本,成为恨意的宣泄口。幸好,恨意没有让所有人丧失理智。片中的神父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超越人类恨意的角色。他给小男孩布置了一张清单,完成清单,他的爸爸也许就能回来。清单里,神父特意加了一项任务——和桥本成为朋友。战争,改变了一切,不止是某一个国家、民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残忍的事情。包括桥本。四十二年未曾回过国,家中已没什么亲人,只剩两个侄子,也在二战后失去了仅有的联系。这张“To do list”,看似是一个逗小孩子的游戏。洽洽,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小男孩,镇上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成长。和敌人做好朋友,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所,探望病人。小男孩通过游戏的清单,一点点散播温暖。而游戏是否是游戏,在于身处游戏中的人。当人们不再怀着游戏的心情,游戏就有了认真的含义。就像当初当初本74伊格尔的表演,让小男孩误以为他有隔空移动瓶子的力量。当所有都不把小男孩当回事的时候,小男孩依旧每天站在海边施展意念。足够的信念,会让一切皆有可能。小男孩“成功”了,二战结束了,他的爸爸没有在战争中去世,他们一家人又幸福地在一起了
《小男孩》电影观后感2
在二战期间美国临海某小镇,詹姆斯和妻子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过着平静的生活。小儿子才八岁,由于发育迟缓,个头小,因此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镇里的人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男孩”。
大概是怕小儿子寂寞吧,詹姆斯对他格外怜爱,经常陪他玩耍,并鼓励他要勇敢、自信。影片开始,就是父子俩一同游戏的各种场景,父子间亲昵地互称“搭档”。
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对日本宣战,家中有男丁者,须有一个要服兵役。由于大儿子是扁平足,不合要求,于是只能是父亲入伍。当詹姆斯与亲人挥别,转身欲上车时,小男孩突然紧跑几步,一把抱住父亲的大腿,眼里噙满泪水。父亲也蹲下身,紧紧拥抱儿子。
这组父子情深、依依惜别的镜头,是影片里第一个戳泪点。坐在俺旁边的老婆,此刻已经开始泪奔,还一边抓纸巾一边嘟囔:“不说是喜剧片么?”
詹姆斯走后,小男孩时常想念父亲,他用打工攒下的零钱给父亲买了一双父亲过去很喜欢,却舍得买的绣花皮靴。小男孩经常摩挲着皮靴,幻想着父亲归来的那天。
某日小男孩和哥哥去看电影,影片结束后,一个魔术师邀请小男孩上台和他一起表演,他鼓励小男孩用意念移动桌上的瓶子,于是小男孩便依照要求,做发功姿态,而瓶子竟真的移动了。于是台下掌声雷动。不消说,这自然是魔术师暗中搞的把戏。但小男孩却信以为真,从此信心大增。
由于思念父亲,小男孩问镇里的牧师,如何才能使父亲早日回来。牧师给了他一张清单,说只要能做完清单里的每件事情,你就心愿就会实现。小男孩尽管半信半疑,但还是答应了。
为了父亲能早日回来,小男孩开始去做清单上的事情——都是些帮助他人的善举。牧师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爱心,以使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
有一次镇里人取笑小男孩,让他发功来移动一座小山,于是小男孩骑马蹲裆,双臂前伸,嘴里不断发出嗬嗬声,对着山峦开始发功。孩子的虔诚,似乎感动了上苍,于是大地颤抖,房屋开裂,山上也石块滚落,烟尘滚滚……
其实这不过是正巧发生了地震而已。
巧合是喜剧影片中常用的手法。在这里,编导通过逼真的特效来给小男孩的“发功”做个印证;同时也用荒诞搞笑的画面,调剂一下影片中压抑、悲伤的气氛。
从此,小男孩便经常面对大海东方作发功状,希望能通过意念唤回在东南亚作战的父亲。
就在1945年8月6号的那天,忽然一群人围住了在街上行走的小男孩,一个老妇人激动地对他说,孩子,你的愿望实现了,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美国今天向日本广岛投掷了原子弹,那颗原子弹的名字和你一样,就叫“小男孩”( Little Boy)。
哦,原来如此,影片的名字有双重含义。
就在小男孩一家沉浸在喜庆中的时候,突然传来噩耗,有军人来通知说詹姆斯已经在菲律宾牺牲。于是孩子的信念和意志彻底崩溃了,在给父亲建立的的墓旁,小男孩压抑已久的悲伤终于决堤而出,他放声大哭,哭声长久地回荡在墓地上空。
这是影片中最动人的桥段。没有煽情,没有说教,它把人们憎恶战争,渴望团聚的愿望,通过一个八岁男孩的稚嫩哭声,尽情传达出来了。
在渲染了巨大悲痛后,故事突然峰回路转,某日又有军人前来通知,说是詹姆斯并没死,而是另一个牺牲者穿了他鞋子,以至弄错了鞋上铭牌的名字,发生了误会。而且还通知说,詹姆斯现已回国,正在某地医院疗伤。
小男孩一家欣喜若狂,他们立刻赶往医院,可见到父亲后,小男孩却发现父亲神情木讷,目光呆滞。原来詹姆斯的头部神经受到损伤,已然有些失忆。就在其他人惊愕慌乱之时,只见小男孩扑到父亲怀中,一叠声地叫他“搭档”,并把那双绣花皮靴拿到父亲眼前晃动,希望他能想起从前时光。
此时影片出现了喜剧色彩:詹姆斯在儿子的呼唤中,记忆奇迹般恢复了,他激动地流出眼泪,再次把儿子抱在怀中。接下来,是全家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影片末尾,自然是大团圆结局:在碧野青山间蜿蜒的公路上,一辆甲壳虫轿车载着小男孩一家,一路欢笑地朝着家乡驰去……
看介绍说,影片是今年四月在美国上演的,虽说算不上大片,却也颇多好评。甚至一些平日只看动作片的青年人,看罢也感动得一塌糊涂,眼泪稀里哗啦的。这说明在物欲横流,精神惶惑的当今社会里,人们更加珍惜和渴望亲情、真情。
凭记忆写来,讹误定然不少,好在俺也不投稿,故而就是错些也随它吧。
听说写影评观后感之类,最笨的方式就是费力地叙述剧情,而是应该雾里看龙,管中窥豹,只从一两点生发开来,开凿主题思想,解析人物性格,从而显示出你高屋建瓴的思辨和口吐莲花的文采来。
俺开始也想模仿这些高明之士的路子来着,可在键盘上敲着敲着,就变成这流水账般的文字了。想了想缘故,除了能力所限,大概也是因为人老了,情感变得脆弱,对于好看的故事情节,竟然有些不舍割爱了吧。
《小男孩》电影观后感3
整部影片很温情,最让人怜爱的是一直长不高的被称为「小男孩」的男孩子。他期待父亲回来的那份执著和渴望,还有知道父亲死了后一如打开的水龙头放肆哭的情形,很让人动容。做为一个成年人,我羡慕小男孩单纯的相信牧师告诉他一个古老的说法完成10件事情,上帝就会帮助,让他的父亲回来。因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的认识是很多都不现实,不可能,要保持理性。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还在纠结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当知道事情是导演和编剧为了达到某些效果而编排时,心里还是有一点点失落,是真的很希望这个事情是真实的,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温暖小男孩和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但是又转念一想,不是真的也无妨,因为小男孩在剧中已经愿望实现,并且真真切切的感动了我们这些成年人,对我们有所触动,这就足够了。我想这个电影对于外邦不信的人可能最多是亲情的感动,感受当时二战的一个背景情形等等,但是对于__徒的我们,却还是蛮有意义的。也许是因为太感动,也许是相比小孩的单纯和感(从容网crong.cn)性觉着为自己的世故和理性而惭愧。从而有一个领悟,就是即使是成年人我们也要尽量保持一个单纯,信靠的心在主面前,即使外界有很多的声音包括来自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但是也要有一个顽强的声音从内心里发出来说「要相信」,哪怕声音很微弱,被很多其他的声音盖过。当然我们也知道,我们常说我们跟主求了,主不一定成全,因为神有神的美意,也要看具体什么事情,然而在不要妄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选择相信!
《小男孩》电影观后感4
这部电影有好几个泪点。小男孩爸爸葬礼的那段,我眼泪止不住往下掉。还好结尾反转,不至于太过伤心。有几个感触的地方:
爱。那张清单的存在起初有点好笑,在桥本眼里它不过是神父用来欺骗小男孩的障眼法。小男孩坚持去完成,电影里说那是信念,我觉得其实爱更适合解释。小男孩从前没有朋友,爸爸是他唯一的partner,他有一个很爱很爱他的爸爸,爱是相互的,所以他也深深地爱着这个伙伴。为了爸爸能够回来,他可以做任何事,甚至于和大家都不喜欢的人去做朋友。这是亲情。然后是友情,我一直对于友情都很重视,朋友不同于亲人,这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所选择的,希望能够相处一辈子的人,我们深深爱着朋友们,并不次于我们的家人。桥本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可能知道小男孩起初接近他,并不是真心,但还是愿意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总有一个人需要迈出第一步,任何感情都是如此。最终小男孩也确实把他当成了真正的朋友。对于他人的认识。桥本是日本人,因此也一直是被排斥的对象。因为美日战争的原因,小镇上的人讨厌他甚至恨他。但其实他本身并没有错,他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拒绝战争。战争太残忍,所有的参与方都是受害者。家庭被拆散,相爱的人被迫分离,会发生很多不美好的事情。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并非一个和平的年代。突然感慨,真是感谢祖国,让我们和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总体来说很喜欢这部电影,里面也不乏一些搞笑的片段,小男孩的演技也很有感染力。电影的画面感很强,Little Boy导弹出现的场景黑红映衬也很带感。
《小男孩》电影观后感5
“修持加行,次第修学,明心见性,花开见佛”
当我们没有真正认出自己之前,需要信心,需要次第修学,需要正知正见善知识引领。当一步步往上爬,发现空气是如此新鲜,树木如此茂密,草木繁盛,眼见善色,耳闻鸟鸣,心如明镜,原来自己本来具足。发现自己,妙明真心,佛陀说“众生皆具如来德相”,只因没有觉知。
神父让珮泊按照清单一件件去完成,发愿说完成后就会见到父亲,爸爸就会回来。就是去布施,去忍辱,去持戒,修戒定慧,建立和谐关系,成为爱,付出爱。
我是我世界里唯一的主角,其他人事物都是来为我配戏的,所以珮泊和日本人在一起完成一件件任务,用信愿行,用庄严的仪式,成就最后的完满。
其实我们也是一样,通过闭关体验学习,通过各种修持加行,来一步步成长自己,一点点破开迷雾,来转识成智,见到自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回头一望,走过的路,相遇的人,无不是菩提路上相互扶持,助你成长的点化。违缘也罢,顺缘也好,无不是在告诉你转向转型,去体验更加丰盈富足的人生。
《小男孩》电影观后感6
小时候,总有一些天马行空的信仰。数学不及格的时候便觉得自己可能是水冰月,会成为一个美少女战士,有帅气的夜里服假面总会在危机的时刻出现;坚信圣斗士星矢会的天马流星拳,总有一天会被自己练成;王子和公主的情节啊,只要等待够久还是有机会实现的······直到有一天,我成功长成每个人应该成的样子,曾经天马行空的信仰早已不知道消失在哪一年的夏天。
谁都无法改变,自己曾是一个中二少年的事实,就如小男孩奥利一般,相信自己有移山的能力,坚信以自己的能力可以让上战场的父亲平安归来。我们小时候相信的事情无一幸免地被大人一语戳破,而奥利是幸运的,慈祥的神父没有告诉他移动玻璃瓶后的真相。“玻璃瓶之所以动,是因为你想让它动,而我用手将它移到你面前,是因为你让我想帮你移动,你影响了我,所以你移动了它。”他没有将奥利不切实际的想法撕破,而是在教给他信仰的同时,告诉他实现目标的方法,尽管那方法原本只是想让他慢慢淡忘失去父亲的事实。
就像是游戏里的升级打怪,神父给小男孩一个任务清单,只要完成就能让父亲回来。武侠小说里,不死的主角会经历各种历练最后成为大侠。西游记里,也有九九八十一难。和自己憎恨的日本人成为朋友,去探望监狱里的人,给无家可归的人住处,给衣不蔽体的人衣裳,埋葬一个死人。
小男孩和日本人桥本先生的友谊,只存在于小男孩的孤独生活中,它不在开头,结尾也不予重现。如果神父是引导中二少年成长的导师,那么桥本先生便是小男孩暂时失去父亲时陪伴他成长的伙伴。一个失去父亲的孤独小孩遇到一个飘零异乡的老头,他帮他买他买不到的巧克力冰激凌,他给他的任务出主意,在漫长等待战争结束的日子里,他们相伴同行。
小男孩奥利在哥哥的逼迫下,在小镇的所有人面前,对着面前的山峰发出自己“移物”的能力,憋足力气发出呀呀的声音,真是又搞笑又辛酸,看的人也是又哭又笑。多么固执的一个中二少年啊,坚持人人都知道可笑的事情,是只有小孩才有的倔强。上帝会帮助虔诚的人,于是,上帝赐给用意念移山的中二少年一场恰到好处的地震。
而小男孩更加坚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能力,他每一天对着大海的另一边发功,期待着自己能结束噩梦般的战争。
中二的少年永远值得让人停下脚步多看几眼。或许,上帝某一天闲聊无事朝着人间看了一眼,于是手一挥,便改变了原本的结局。上帝永远会保护天真善良的小孩吧!
关于电影里小男孩和胖子所代表的原子弹,导演可能想要表达的更多,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而我只看到一个中二少年的逆势史。或许意念真的能改变身边的很多事情?生命本来就是用各种各样的巧合和不可思议构成。那些历史中的惊人巧合本来就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于是爸爸会回归,而朋友永远退去。
《小男孩》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