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五篇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五篇

若水1860 分享 时间: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五篇

  在人们没有发现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这是柴静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中对于雾霾简介中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进入了一个了解雾霾的世界。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一>

  《穹顶之下》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它让人们了解了中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将影响着我们乃至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除了对现在大气环境的担忧之外,感触更多的是,柴静直面问题的态度,这个大调查是她辞职后,以一个前调查记者的身份完成的,她做的很认真,源自内心,触发了万千观众。

  细想一下,柴静从国家、企业、个人几个层面揭示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如何才能留住APEC蓝。然而,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这是一个大层面上的调控,我们能做的很少,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做的却很多。就像纪录片后面柴静讲的几件事,碰到建筑工地扬灰,我们可以跟老板协商,让他用网兜盖起来;碰到餐馆油烟太大,我们也可以建议老板加装吸油烟装置;碰到加油站漏油,及时拨打12369。其实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我们可以改变出行习惯,多坐公交少开车;节假日尽量不要燃放烟花、爆竹,选择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尽量多种植一些树木,增加绿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为整个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还是一个母亲,她的勇敢都值得我们敬佩。在以前,我们也许认为雾霾只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天气,不清楚他的破坏性,但是当有人站出来,理性的告诉了我们它的危害,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它,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就要改变以往的陋习,多为环境保护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呢?虽然我们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是因为这件事我能为环境保护做了一点贡献,那么我们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克制自己,节制身边人,人人参与保护环境,那么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雾霾,神州大地自会山清水秀。 在人类与雾霾的斗争历程中,穹顶之下不应该是柴静一个人在战斗,我们13亿人同呼吸,共命运,并肩作战。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二>

  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大众最初熟识柴静,是因为非典疫情的爆发时,她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的惊人的力量。从彼时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产子,柴静向来不缺少话题性,如今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更是惊呆了一众看客。在震惊的同时,雾霾之于柴静或者柴静之于雾霾的关系,却不似尚为媒体人那时的明朗和清晰,庄严却又多了一丝悲壮,而这也不仅仅是柴静一个人的战争。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每个人都在喧嚣,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以前我们会说向沙漠进军,向太空漫步,现在却被雾霾打的措手不及,难道我们未曾发现它吗?不是的,每个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是都当做并未发生,我们不缺少随声附和阿谀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较真精神。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柴静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从来都不是主流,但历史也正是由一个个人类的个体所创造的。雾霾的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但此时个人的影响却超过了环保部门,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三>

  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大众最初熟识柴静,是因为非典疫情的爆发时,她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的惊人的力量。从彼时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产子,柴静向来不缺少话题性,如今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更是惊呆了一众看客。在震惊的同时,雾霾之于柴静或者柴静之于雾霾的关系,却不似尚为媒体人那时的明朗和清晰,庄严却又多了一丝悲壮,而这也不仅仅是柴静一个人的战争。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每个人都在喧嚣,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以前我们会说向沙漠进军,向太空漫步,现在却被雾霾打的措手不及,难道我们未曾发现它吗?不是的,每个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是都当做并未发生,我们不缺少随声附和阿谀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较真精神。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柴静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从来都不是主流,但历史也正是由一个个人类的个体所创造的。雾霾的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但此时个人的影响却超过了环保部门,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四>

  《穹顶之下》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它让人们了解了中国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必将影响着我们乃至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除了对现在大气环境的担忧之外,感触更多的是,柴静直面问题的态度,这个大调查是她辞职后,以一个前调查记者的身份完成的,她做的很认真,源自内心,触发了万千观众。

  细想一下,柴静从国家、企业、个人几个层面揭示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如何才能留住APEC蓝。然而,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这是一个大层面上的调控,我们能做的很少,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能做的却很多。就像纪录片后面柴静讲的几件事,碰到建筑工地扬灰,我们可以跟老板协商,让他用网兜盖起来;碰到餐馆油烟太大,我们也可以建议老板加装吸油烟装置;碰到加油站漏油,及时拨打12369。其实生活中我们能做的远不止这些,譬如我们可以改变出行习惯,多坐公交少开车;节假日尽量不要燃放烟花、爆竹,选择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尽量多种植一些树木,增加绿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为整个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还是一个母亲,她的勇敢都值得我们敬佩。在以前,我们也许认为雾霾只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天气,不清楚他的破坏性,但是当有人站出来,理性的告诉了我们它的危害,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它,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就要改变以往的陋习,多为环境保护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呢?虽然我们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是因为这件事我能为环境保护做了一点贡献,那么我们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克制自己,节制身边人,人人参与保护环境,那么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雾霾,神州大地自会山清水秀。在人类与雾霾的斗争历程中,穹顶之下不应该是柴静一个人在战斗 ,我们是一群人在做战斗。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五>

  实际上,调查阐明了解决雾霾的途径:严控排放,转变能源结构。我想修正一下——严控排放是当务之急,转变能源乃长久之计。

  针对我国国情,煤炭因其可靠性、经济性和稳定性,依旧会是我国近二十年内的主要能源。在通过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增加其他能源供给的同时,清洁利用煤炭将是未来中国治霾的主要途径,其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降低或去除粗放式煤炭燃烧比例。坚决取缔小锅炉,减少民用煤消费,以此减少60%的煤炭对大气的污染。

  二、严控煤炭排放,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推动电厂超净排放。此举将降低至少20%的煤炭污染。除了在线排放监控外,环保局应要求每个电厂上报煤炭消耗量和脱硫、脱硝原料、除尘袋的数量及相关单据,由此监控电厂对排放设备的使用。

  三、提高煤炭入洗率。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不到40%,煤炭洗选可脱除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或60%~80%的无机硫),以大约8~20元每吨的洗煤成本降低煤炭对大气的污染是经济可行的。

  四、鼓励对电厂碳捕集的研究及使用。碳捕集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商业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在国际上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技术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而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各国还在进行大规模的实验阶段。目前由于碳捕集成本较高,在我国尚处于试验阶段。中国如要达到美中《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203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封顶的目标,必须抓紧对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研究和实施。

  五、鼓励高质进口煤在沿海地区的使用。从海南到山东的八个沿海省份的煤炭消费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越30%,而这些省份亦是低硫低灰的进口煤的经济半径市场。煤炭是我国唯一可控制全球价格的能源,如能利用这一优势,撇开保护国内煤企的因素,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多进口洁净煤,将开采的污染留在他国,岂不两全。,包括水、纸张、塑料制品、电池、衣服等。至于如何循环利用各类资源不必用过多文字去赘述,方法很多,践行才重要。值得高兴的是,我在公司看到了实实在在践行循环节约理念的行为。例如,为了提高纸张有效使用率,公司很多部门的做法是专门在打印室设置打印纸张回收处,只要是单面使用过并完好的纸张,都将回收到回收箱,科室同事自觉使用回收纸打印内部文件。有一次财务的同事提醒我,日常费用报销的打印单只需要用半张A4纸,剩下半张纸可以裁下来作下一次打印报销单使用。大家不要小看这一张纸的节约。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煤、水。生产1吨纸需要木材0.875吨、煤0.5吨、水375吨,造成35%的水污染。浪费纸就意味着资源浪费。纸张需要木材来造,就要砍伐木材,毁坏森林,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而节约纸张就可以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减少支出、节约资源。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点点事情,可以让事情本身变得更好,他心里面就能够变得踏实了。”确实,哪怕只是因为自己随手把水龙头关紧而避免多浪费了一滴水,但只要做了,心里就会很踏实,就会很高兴。因为我们在为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在努力。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更希望你与我同行。

  去煤治霾,二十年够不够?

  调查指出英国用二十年时间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给中国二十年,我们能够去煤治霾吗?答案是二十年去煤有困难,而治霾根本不需要二十年之久。只是这个时间长度的答案需要政府和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如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治霾,在中国缺乏其他经济可靠能源的情况下,为何一定纠结于改变能源结构?

  《雾霾穹顶下》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调查,她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如果这个调查能够唤醒政府加大减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负柴静做这个调查的诚意。让我们再次回顾下调查的结束语—, “如果我们目前环保设施(和法律),就目前全100%都到位了,我们的尘排放跟我们的二氧化硫排放应该比现在低60%,我们的氮氧化物排放应该低35%。”


 


1.《穹顶之下》心得体会3篇

2.观《穹顶之下》有感5篇

3.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1000字

4.《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5.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3篇影评

6.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

7.穹顶之下观后感

8.看《穹顶之下》有感

9.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10.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57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