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八佰》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接下来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一

一直想去看《八佰》,刚好昨天下午有时间,和老婆一起去看了,深有所触,说上几句。

先说数据,加上点映,上映三天,票房7。7亿,由于疫情对观众入院观看信心的冲击,我觉得成绩什么可观。猫眼评分9。2,心想豆瓣评分绝对会—1,果不其然,豆瓣7。8,豆瓣早已失去国民评判准信力,国外电影再烂评分至少+1,国内电影自动—1,这不是电影工业发展滞后带来的附加影响,而是长期外部文化价值观输入带来的直接影响,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影评人根据地多在豆瓣。扯远了,男女观众比接近7:3,20—35岁观众占比75%,你别吓一跳,再过三年我都不算一个适龄观看群体了,很难过,我觉得我至少还能常进电影院15年,拭目以待吧。

再说感受吧,票房已经确定《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战争片,但也更像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它以悲壮的表达手法向后人阐述了抗战史上先辈们不屈的斗争精神,现实只会比电影更残酷,因为工作原因,十多年来,接触了很多上过战场的老兵,当你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亲身讲述战争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电影中士兵被子弹击中的画面还原度应该有85%,我见过很多现实中被枪击的照片,指头大小的枪口,后面是碗口大小的创口,击中重要部位断无生还可能,我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深知一个人在枪林弹雨中穿行需要多大的勇气,活下来的运气占了一大半,上了战场,都抱着一颗必死的`决心。后人,只是看到一个个数据,伤亡多少人,幸存多少人,真正上了战场和敌人厮杀,九死一生,十不存一,是常事。

电影中大家都看到的是河对岸租界隔岸“观看”的人们,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句是叫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觉得人数在55开吧,乱世之中一半的人为了生存而自保,只要活着,谁主政并无所谓,河对岸另一半的人大多是无能为力罢了,只能眼看着战士在一侧和敌人厮杀。所以电影中也用不小篇幅描述了送物资、跑桥送电话线,包括后面的募捐。不过电影对上海女人一点都不友好,也算是一个地域的缩影……

我从不会怀疑士兵们会不会向影片中描述的勇敢、无惧生死。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是给我们一次中继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过去很多年我们疏忽对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每次你看到网上一些无脑的评论肯定会恨得牙痒痒,甚至有时也会附和一句。教育始终是国之大计,键盘侠并不是多了,而是会使用键盘的人多了,有句话叫“人出一百,必有鸟人”,甚至你回想一下,自己上学时班级里是不是总有一个格格不入的人,生活群体中总有一个言行相异的人,别去做这个人,善待他人。

其实也想带儿子去看一看,不过才四岁,应该也看不懂,留在日后再说。经过三十多年坎坷起伏又始终徘徊在地面的人生告诉我,一个人培养好的心性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学习主要靠自己,但路走歪了,回头就难了。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二

《八佰》这部未上映便充满了争议的电影,经历了撤档之后终于在8月20日上映,我在今天,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有小小感受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巧合的是今天是天津塘沽爆炸5周年,当年救火的烈士也在今天被提起!对,历史不应被遗忘,英雄定当铭记!

烈士踏上不归路时的最后遗言,就像电影中的一幕,壮士们以身殉国时的悲壮,让人动容!

啊,不好意思,话题扯远了,现在回说电影本身!本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1937年,400壮士死守上海,虚张声势说是800人,抗击日军的故事!对不起,我概括得比较笼统,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其实本人觉得(狗头保命)拍得只能算是可以!

首先,说说我觉得认为好的地方,导演一开始就给出一些极其凝重的镜头,颓垣败瓦,尸横遍野反映出战争的残酷,然后又以上海的十里洋场作为对比,形成了一边天堂,一边地狱的对比!在电影开场,我还注意到有对白演练这一栏,可能是因为全片都用方言,而需要进行演练??另外,在美术的风格方面,有着管虎浓烈的个人风格,当中的京剧元素就如当年的《厨子戏子痞子》一样。同时,这电影拍得非常热血!血腥程度近乎真实,难道是因为过于血腥而造成最终成片删减?但听讲删减原因是因为其他敏感元素,不过怎样也好,不删也删了,就这样看吧,片中数处黑屏,是因为删减还是故意留白?我觉得是前者,因为黑屏后的画面与之前有小小衔接不上,就这样观感出现了断层的感觉,让电影变得不够紧凑!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点,而这样的情况还出现了几处!

以上是我觉得在戏里非常有意境却又意义不明的画面!

另外导演应该是想凸显出在战争之下,怯懦与英勇的对比,但实在有点过于刻意,在租界处本过着平和生活的人们由看着河对面军人英勇牺牲时到挺身而出的态度转变,都有点刻意!

虽然电影拍得刀刀见血,枪枪爆头!看得让人热血沸腾,但这就这样了!

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已经够了,而我觉得还未够到肉!可以再到肉一点,可能到时就删减得更多了!

最后我想说,结尾到底要说是戛然而止好呢还是说他仓促好,那队殿后的敢死队并没有交代,可能已经全部成为了死尸,定还是完全被剪走了那些戏份?还有那段白马出逃后死里逃生回来的镜头到底有什么寓意??有几处这样意义不明的镜头,不止这部,在国内电影很多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点故作高深之感!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三

拍完《老炮儿》之后,颇为低调的管虎导演露面不多,他主要在忙活两件事儿:一件是筹备新电影《八佰》(原名《八百启示录》),另一件是拍摄网剧《鬼吹灯之黄皮子坟》。近日在导演协会举办的年度研讨会上,他接受了时光网记者的专访。和管虎导演聊天特别有意思,他浓重的北京腔加上磁性十足的嗓音,经常让人有种现实版“老炮儿”的恍惚感,聊起当下的市场环境,他显得忧心忡忡,“现在当导演门槛太低,导演行业的`荣誉感早就没了。”

多年前,大家对管虎的印象还是个文艺片导演,他的《斗牛》曾把黄渤送上金马影帝宝座,也让不少影迷记住了他独特的影像风格。经过了评论两极分化的《杀生》和《厨子戏子痞子》,2015年管虎的《老炮儿》终于收获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但他并没有丢掉作为导演的“血性”和“任性”,筹备抗战题材新片《八佰》,他觉得自己“有点小的责任感”,即使赔钱也要做出来。

在等待新片《八佰》搭景的时候,管虎又见缝插针地拍了总投资过亿的网剧《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原因很简单:“大家都觉得我不可能拍,但我就想试一下,因为特喜欢‘黄皮子坟’的知青野史。”在管虎眼里,“网剧是种大趋势,如果你不拥抱它,肯定会被时代淘汰。”提起曾经合作过的“小鲜肉”,管虎觉得那都是外界加给他们的光环,其实都是很好的孩子,比如《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的主演阮经天,就是个“阳刚气极重的汉子,特别招女孩儿喜欢,居然还会背党章会唱国际歌。”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四

6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八佰》的一场内部交流观影。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置身于82年前那个特殊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的英美租界,一边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导演,用最简洁的空间重建,即实现了对整场战役的全方位还原,解决了战争片最困难的微观战场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这样举重若轻的结构,甚至连《敦刻尔克》也无法做到。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确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的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就是从逃兵的视角进入的。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五

《八佰》让我泪奔了三次:人肉弹,护旗,过桥 。

不完美的英雄人物

如导演所言,在这个戏里面,战争并不重要,它是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怎么去变化的故事,市民怎么从看客,变成了投入其中;怯弱的士兵,怎么变成了我们嘴里的英雄人物。

几个逃兵,身上布满了当时人的缺点,怯弱、贪生、贪婪,因为这个仓库的特殊环境,四天绝境炼狱似的历练,这些毛病在那一瞬间全都没有了,骨子里原来尘封已久的一些东西给逼出来了。

老算盘(张译饰)说一段话甚是真实动人,他说我手指头都被打掉了,没法扣扳机了,你让我在这儿干嘛?我在这儿,日本人就能死绝了吗?我还有老婆,我想回家。

但最终一些军人舍生取义、不畏生死感动了他们,人性当中有些好的东西爆发出来。

淞沪会战历史真相

这是一场发生1937年的直播。在苏州河南岸,当时纳粹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很多军官都在高楼顶上看,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长枪短炮拍摄,上海当时的电影制片厂还去拍了,第二年还出了一电影,这不是直播是什么?

记载上,何香凝、聂耳、田汉都去了,就在岸边看,知识分子、小地痞流氓、童子军、赌场老板,电影中都有代表。

电影从大量历史资料中寻找真相 ,十几个人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专门做资料调研,影像、书籍、采访、照片。

导演组去过21岁副班长陈树生在大巴山区的老家,现在还有一座坟在那。当时日本人的常规武器打不进四行仓库,就起了很多新型战争的招,直接钢板阵到楼底下,要炸四行仓库,楼一炸全完了。陈树生把衬衫撕下来写着: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身上绑着炸药跳下去,跳进钢板阵的间隙,给日本人炸得肝胆俱裂。

但电影毕竟不是记录片,某些意化东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电影当中的老鼠和白马,我们身上都具备鼠性,趋利避害,活得最长的全躲起来了,但也有像白马那样的,奔腾万里,生命力极顽强的。都是一种诗意化的象征。

影片拍摄的背后

《八佰》是群戏,角色繁多,有历史原型也有意化构造,电影对每个角色的塑造是充分的,每个角色都甚是菱角分明、代入感十足。所以看定影前希望你能先了解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要不你会陷入“这个角色为什么这样,为什么剪辑会那样”等逻辑较真的状态。

电影除了送旗女演员程式化的表演让人跳戏、某一两个唱而优则演的男演员稍微用力过猛、最后冲桥那些伸出铁丝网的手有点过这些瑕不掩瑜之处外,其他对得起“华语战争片的新高度”,具有“顶级的制作,疯狂的构思,极限的创作力”的评价。

电影《八佰》的结尾停留在冲桥的时刻。后续的事是:孤军过桥后,租界英军要求他们交出武器,将他们软禁。1941年,谢晋元在孤军营中,被汪伪政权收买的叛徒刺杀身亡,年仅37岁。1941年12月,日军占领了租界,士兵成为俘虏,开始悲惨劳役生涯。


《八佰》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相关文章:

最新《八佰》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八佰》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五篇

电影《八佰》观后感心得感悟800字范文五篇

《八佰》电影观后感五篇

八佰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关于电影《八佰》观后感5篇

《八佰》观后感优秀范文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500字5篇

2020《八佰》电影观后感5篇

2020电影《八佰》影评观后感

《八佰》电影观后感范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3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