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小康梦圆》观后感
观看《小康梦圆》观后感作文5篇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关键之年,一起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观看《小康梦圆》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小康梦圆》观后感1
人的共同志向是幸福生活。幸福生活的真理是提高整体人类的素质。辉煌的现代人,要发展教育、科技、国防事业,强盛国家,维持世界和平,安定团结,发扬民族精神,关心民族的未来。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前提是振兴教育,发展科技,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先进的文化,标志着先进的科技;科技尖端人才的培养,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先进的国防建设,科技强军,保家卫国;大力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人士有着健康的身体。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各项基本任务,开拓创新、团结一致,奔向小康社会。
提高科学技术的创造力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尖端优秀人才。经济发展决定我国的综合实力,并提高我国在国防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对人口多,底子薄等问题,科教兴国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然选择。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足。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巨大提高和改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深刻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小康梦圆》观后感2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民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正走在腾飞的小康之路上。小康,是指一种经济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诗经》中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影响,始终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古时,小康宣扬的是以“礼义仁让”精神为主导、有吃穿的社会形态。近代也有不少人借用这一思想,走上社会改良的道路,提出过许多美好的设想。
上世纪初,为了能将中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孙中山先生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撰写了《建国方略》一书,明确指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代思想家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影响。小康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形态。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小康社会作为比较现实的目标。
两千多年来这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与进步的历史观念深入人心,并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因此,小康社会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当今邓小平所使用的小康理论以及他使用“小康”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表述,唤起了中国人民对发展小康之路的广泛认同。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民朝着“奔向小康”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去不断努力奋斗。
中国这样一个有十亿人口的国家,进入小康社会是一件具有伟大意义的事。这将为国家的长久治安打下新的基础,是更加有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点。在经济和社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看经济与社会基础指标与人均指标,还要看收入的分配状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如果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就会出现数字庞大的贫困人口。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我国目前农村贫困人口约为3000万;在城市中,2002年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口有2000多万人。其中包括1400万下岗及失业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对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必须加以控制,才能确保我国小康之路顺利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达到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度发展。可以这样说:科技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第一生产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立国立党的根本。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宏扬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撞击中,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保证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要加强综合智力的开发,并通过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等手段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成为新一代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把祖国建设成腾飞在小康大道上的科技强国而奋发努力!
《小康梦圆》观后感3
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六个“一号文件”,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今年的“一号文件”立足“三农”发展新形势,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强调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抓好各项硬任务的落实,对做好今明两年“三农”工作意义重大。
2020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农业发展稳中有进,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开局良好,乡村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三农”持续向好形势进一步巩固,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形势越是复杂,做好“三农”工作越具有特殊重要性。就当前看,农业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只有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才能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做好全局工作增添底气。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是党中央对全体人民特别是亿万农民的庄严承诺,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关系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好。要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问题须臾不能放松。随着消费升级,人们的需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要达到这一目标,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前提。农业农村发展,根本依靠深化改革。要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通过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增添动力。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制度保障,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好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三农”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我们就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
《小康梦圆》观后感4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下,我们即将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然而,来势汹汹的疫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如何。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把“乡村振兴”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这是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遵循。做好“三农”工作就是稳住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就可以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只有推动乡村振兴,才能够把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蓝图变成现实。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十七个“一号文件”都是围绕着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工作”这一主题展开的。
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农资入村、农民工进城、农产品出乡,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等现实问题,都可能受到疫情影响。科学研判新冠疫情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影响,探讨应对之策,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做好今年“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提,对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来看,疫情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统筹兼顾,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多措并举、不违农时,就可以程度减少疫情带给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乡村振兴,落脚点在于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现代化,而现代化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我们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要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加快生产设施现代化建设,推进科技进步,强化乡村振兴的生产支持保护。
稳定就业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就业是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稳就业任务艰巨繁重。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就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的明确要求。面对疫情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各级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与措施,有效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动者返岗就业等问题。
群策群力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同心同德谋良策,群策群力促发展。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不论是疫情防控还是经济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次飞跃,都是由点滴劳动累积而成,都是建立在广大劳动者齐心协力、只争朝夕的奋斗之上。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我们才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我们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我们才筑起了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阶梯。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迈不过的沟坎,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疫情,就一定能够抵达胜利的彼岸。
《小康梦圆》观后感5
梦是什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梦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继续,是创造的源泉。”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怀想,是理想,汉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有“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之句。宋朝郑思肖用“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来抒写祖国统一、国治民安的政治愿望。
“中国梦”是什么?2020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今年3月17日全国人大闭幕会上,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对“中国梦”作了深入具体的阐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是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国梦”,有宏观之梦,也有微观之梦;有远期之梦,也有近期之梦;有城市之梦,也有农村之梦;有家国之梦,也有人民个体之梦。按照党的十八大制定的“两个百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可以说这“两个百年”目标,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体现。可以说,这两个百年目标在国家解决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很近,一个8年,一个36年,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8年的时间。这8年中,无论是全国、四川、广元,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是“同步”和“全面”,同步和全面不仅是时间要求,要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不落后,不掉队,而且在内容上,包括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发达与欠发达之间、小康建设23项指标体系之间,都得要全面完成,这确实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唯有全国56个民族13亿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凝心聚力方能实现。
“中国梦”,强国梦,小康梦,也是四川梦,四川梦是“中国梦”中宏大的篇章。据有关部门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四川无论是经济总量或是人均量,离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都必须追赶跨越,才能到达“同步”,才能谱写好“中国梦”的四川篇章,也正是基于此,四川省委在深刻审视省情基础上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从2013年5月起,集中两个月时间,在全省广泛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省委十届三次全委会提出“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两大跨越和“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实施两化互动、实施创新驱动”的三大战略。这是四川省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四川梦”与“中国梦”融合共共荣的重要举措,也是凝聚全川各族同胞的力量,携手共建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重要举措。
四川梦,广元梦,广元梦是“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也是四川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元能不能建成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能不能“同步”和“全面”实现小康,也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全省小康目标的实现。据2012年四川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情况以及从人均gdp分析、发展速度分析得知,广元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机遇、挑战、优势与潜力。
挑战是什么?机遇又是什么?挑战在于广元经济发展不足、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区域发展部平衡,城乡居民收入不高,要在七八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机遇在于广元通过近几年的灾后重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为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广元还面临着新一轮西部大开放、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灾区发展振兴等国家政策之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这辩证的统一,能不能把压力变动力,危机变契机,能不能把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警示和要求落在实处,关键是看能不能按照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以及按照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取向,“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统筹发展”总体发展思路,实施“五大战略”,实现“五个翻番”,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两个“翻两番”、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的奋斗目标。
广元要实现“全面”和“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任虽重,道亦远,但希望在前,信心满载。
针对广元实际,首先要追赶跨越抓发展。发展仍然是广元同步奔小康第一要务,从经济指标上衡量,有速度才有总量,有总量才有人均,这三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六个方面指标体系中,经济指标是第一位,没有经济上的小康,也就没有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这五大指标体系的小康,即使有的指标实现了,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是相差较远。
其次是要转型升级抓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报告设定这样的发展目标,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将明显增强。广元在未来发展的“五大战略”中,已经把低碳发展、资源转化、大项目促大发展、城乡统筹和创新驱动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本身就是广元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转变,关键是要抓住国家、省上的政策性投入机遇与改革发展的机遇,解决项目的争取与资金投入问题,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抓好各个层面科学的决策观和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再次就是要求真务实抓发展。事实证明,广元人民靠实干,干出了灾后重建的新成就和新辉煌,但在未来奔小康的征途上,还需凝心聚力,真抓实干,重点是农村和农民,农民的重点是增收,增收的重点是项目,有项目才能致富,只有农民富了,广元的全面小康才有希望,面对市情和差距,广元必须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必须认清形势,看到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改变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真抓实干,同心推进伟大“中国梦”的广元实践,集中力量打一场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的总体战,圆满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广元答卷。
中国梦,小康梦,13亿中国人共同的梦,也是8亿农民的致富梦,更是8000多万四川人民与300万广元儿女的追赶跨越梦,“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要农村农民实现了小康,中国的小康就一定能够实现。
观看《小康梦圆》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