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感1000字五篇
推荐文章
《音乐之声》观后感1000字五篇
《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实在是太美了,观后令我久久不能忘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音乐之声》观后感1000字<一>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剧中的女主人公玛利雅在不停的歌唱,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是对快乐与幸福的一种追求。她起初认为只有进了修道院,才能修身养性,才是真正热爱主的表现,所以,她热衷于做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院长却不这么认为,感觉她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送她去做了上校家的家庭教师。在这里,她有七个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要教,他们调皮、开朗而又喜欢恶作剧,玛丽雅却以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他们的父亲----上校,最终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虽然遇到战争,却能感受到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与甜蜜。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玛丽雅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跳跃于静静流淌的小溪旁,喜欢象小鸟一样欢快地歌唱。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所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修道院的嬷嬷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玛丽雅,把她看成最本真的天使,一派反对她,把她当成了恶魔。这其实应该代表了父母对子女的全部看法,和同时存在的两种心理。做为父母,我们有时候,会看孩子们像天使一样可爱,有时候又像恶魔一样让人头疼,甚至惹人讨厌。而院长嬷嬷所代表的,正是那种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认孩子身上的缺点,却也看到了她的优点和长处,或者说她更喜欢玛丽雅身上透露出的本真和纯洁。“如何让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云钉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滩上?”她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对孩子个体的尊重,唱出了一首流淌与心胸的伟大母亲的爱,唱出了对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对玛丽雅的真情赞美和认同。
像小鸟一样快乐单纯的玛丽雅来到了上校家,一路上,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恐惧,这正是一个人走向一个新的世界的恐慌与迷茫。最后,她终于带着院长嬷嬷告诉她的一句祝福,更是一种提示“天主关上了门,又在别处开了窗”勇敢地走进了上校的家。她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但她坚信:力量不存在数字中,力量不存在财富中,力量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自信。她是一个快乐而坚强的孩子,她会让阳光适时地照进自己的心胸,给自己勇往直前的力量与祝福。上校严肃的家规没有吓住她,孩子们恶作剧的捉弄没有难倒她,她以她的智慧与热情融入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也打开了上校久已经封锁的心灵。
她的到来,犹如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带来了一缕阳光,给了孩子们温暖,也给了孩子们活力,同时也让上校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了。当她问:“为什么这么可爱的孩子们爱捉弄人呢?”回答非常简单:“这样爸爸才注意我们。”这是孩子们最真实的回答。他们渴望父母的爱,渴望父母的回应,然而,他们却没有得到。上校在丧妻之后完全沉浸在一种没有笑声、没有活力的沉静之中。他只是给了孩子们丰厚的物质生活,但却忽视了孩子们心灵的饥渴。这不仅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捣蛋、调皮,甚至被定性为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们,他们的行为不正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内心的需要吗?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这些父母和老师给予爱和呵护,因为他们的努力没有那么优秀而得不到关注和宠爱,他们便用这种捣蛋的方式来试图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我们往往会曲解了他们的行为,会更加的不待见他们,致使他们最后走向一条破罐破摔的反抗之路。玛丽雅的到来,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可、被关注的温暖,他们不再恶作剧,而是用甜美的歌声告诉父亲、告诉大家,也告诉全世界他们心中流淌的快乐。
玛丽雅用自己的巧手为孩子制作了一件件得体的运动服,让孩子们走向了大自然,走向了自由。因为她很明白:那些看起来高贵的衣服就像是紧箍咒,让孩子们缩手缩脚,不敢动,不敢寻找自己,不敢承认自己的感受。因为孩子们很爱自己的父母,所以他们不愿意反抗,情愿穿着很不舒服的外衣做给父母看,以取得父母的爱与欢欣。而我们家长总是把自认为对孩子好的东西,认为适合孩子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成了孩子的紧箍咒,让孩子们没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创造的能力。其实,这也正是给我们提了个醒,让我们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们在自由、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另外,玛丽雅也记住了院长嬷嬷的一席话:“这些墙不是为了挡住你的问题,你要正视它,要按照你的生活道路去生活。攀登每一座山,不论高低皆要寻求;踏遍每条偏僻的小路,你都必须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过小溪,追寻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梦想。这梦想需要你献出全部的爱,在你有生之日一直走下去。”这些告诫,也道出了生活的道路需要自己去走的人生真谛。玛丽雅循着这条生活的原则,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也给上校一家带去了快乐与希望。最后翻过那座山便是自由世界的演绎,也应该算是对人们的一种提示,一种战胜困难就是希望的鼓励。
影片从始至终,都以爱与自由为主线,让人们感受到了爱带给人们的力量与支持,爱的伟大与珍贵,并告诉人们,爱要从内心流淌,从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个个亲人爱起,最后便会演绎成为一种大爱,一种对国家的爱,一种对整个世界的爱。
《音乐之声》观后感1000字<二>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人物形象。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利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有时很好笑,有时会惹麻烦。最后,院长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
女主角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在玛利亚之前,孩子们已经气走了七位家庭教师。在她刚开始接触这几个孩子的时候也充满了荆棘,玛利亚克服了重重困难,教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让他们的爸爸懂得如何去爱他们,如何去教育他们。
玛利亚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她独特的教育方式就显现出来,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与玛利亚相比,他们的父亲对他们的教育是长期的军事化管理,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通过一定的指令,循规蹈矩,孩子们的天性、童真、自由也因此被禁锢。而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带领他们走向自己的内心,走进大自然,解放了他们的天性,开启了他们的心灵。
然而现在的教师都是接受过正规专业理论的教育,却并不能做到像玛利亚一样,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很多老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表现差的学生很多时候采取忽视甚至批评,没有想过去寻找学生落后的原因,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看待学生,使得很多学生越来越消极的对待学习。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学生有几乎一大半的时间是跟教师在一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了合理的满足。就像玛利亚在遭到孩子们的恶作剧时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他们的父亲揭穿,而是去了解他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的捉弄后,还开心的对他们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前几位家庭教师对他们的调皮行为挖苦训斥,他们的性格得不到正常发展,不能怪罪他们。她的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接受她愿意去接近她,给她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如此,教师只是教,学生只是学。很多情况下学生害怕与老师讨论,害怕出错,这种现象很多情况是老师造成的,对学生的错误只是一味的给予批评,而不是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解释。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害怕问题,导致问题的积累。教师应该与学生有良好的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以学生为中心,目的只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玛利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孩子们的家庭教师,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相处,在得知丽莎早恋时没有责怪她而是和她谈心,丽莎失恋了她又宽慰开导她,在他们害怕的时候给他们温暖的拥抱,带着他们唱歌跳舞做游戏,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心里,正因为她的这种尊重和真诚的理解使得她能够与孩子们入朋友般融洽相处。尊重并理解学生的情感才能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洞悉他们内心的世界,才能给予他们及时的建议和指导。
陈鹤琴说: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一切只为分数,只要分数高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尤其是中学生要面对中考和高考,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文化课程以外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也都成了套路。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教师教学目的、方向的偏移,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思维得不到发散,仅局限于所学知识的条框中。我们都知道无论学习什么,只有对其感兴趣才能学得更好,但是中国式的教育却不容学生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就像电影中孩子们的父亲,孩子们只能按他的条条框框来做事,不让他们学习音乐,无视他们对音乐的喜爱。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孩子对他产生恐惧,不敢犯错误,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的脸上丝毫没有儿童该有的欢快,童真。而玛利亚充分了解孩子们的爱好和内心的渴望,带着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自己内心所喜爱的东西,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方式,把音符生动化变成孩子们熟悉可以感知的东西,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心情也变得开朗,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
玛利亚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化解了孩子的恶作剧,幽默风趣的解决了遇到的难堪,她的友善坦诚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尊重、喜爱。她的教育法给教师和家长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我想,她的教育法值得所有教师和家长的思考和理解。
《音乐之声》观后感1000字<三>
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这就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名叫玛丽亚的志愿修女,她十分活泼,好动,调皮,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却因此常常在修道院里惹出一些麻烦,所以,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长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故而将她送至冯·特拉普上校家做看护,以便让玛丽亚探求生活的真正目的。当玛丽亚到达冯·特拉普家时,发现他竟然是七个孩子的父亲,长期的海军生活以及妻子的死亡是他对孩子失去了以往的和蔼,只剩下上级对待下级一般严格。过了不久,玛丽亚便发现了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做看护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由于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所以总是用捉弄看护,从而引起父亲的注意。上校要求玛丽亚对待孩子就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玛丽亚并没有听从上校的命令,而是用她的童心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谊。趁上校不在家的时候,用窗帘给每个孩子逢制了衣服,并带他们去外面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他们唱歌。孩子们从原先的拘谨变换成了开心。不久之后,上校回来了,与其一同回来的还有孩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以及男爵夫人。当上校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大吃一惊,不禁对玛丽亚不满起来,因为玛丽亚将自己妻子死后就不存在的音乐又找回来了。玛丽亚还和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准备了木偶戏,这场木偶戏使上校被玛丽亚的热情感染了。
几天之后,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在舞会中,玛丽亚为孩子们示范了奥地利的民间舞蹈“,出人意料的是,上校竟然走过来与玛丽亚共舞。舞蹈结束时,两人互相对上了对方的眼睛,他们之间的爱意一目了然。然而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内。于是当晚,她就劝玛丽亚回到修道院去。玛丽亚也害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会越来越深,所以,经过一番思考,最终,她选择离开这里,回到修道院。
玛丽亚走后,男爵夫人想尽一切办法讨孩子们的欢心,但都没有用。当孩子们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结婚时,他们比玛丽亚离开时还要难过。于是,他们来到修道院,想要去寻找玛丽亚,但是却没能见到她。玛丽亚向阿比斯院长坦白了她对上校的爱情以及自己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长告诉她:做人要有骨气,也要勇气,放弃也许勇气,那你为什么就不能将这种勇气分一点给坚持呢?当你遇到自己的爱情时,一定不能放弃,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自己的真爱。于是,玛丽亚在听完院长的一番话后,又回到了上校的家里。当玛丽亚回来之后,男爵夫人发现自己已无力挽回与上校之间的感情,所以,她主动解除了婚约,离开了这里。当上校看见玛丽亚的时候,便忍不住和她互诉衷肠,很快地,他们就结婚了。
令人惋惜的是,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就此幸福,快乐。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便占领了奥地利。当他们赶回萨尔茨堡时,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的旗帜横行了。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道。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便对他们说:离开只是为了参加希尔斯伯格节的演出,又怕他们不信,特地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并表演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此时,上校和玛丽亚共同演唱了《雪绒花》,歌曲中所表达出的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十分浓郁深厚,观众们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也跟着上校他们一起唱完了《雪绒花》。
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大家逃出了演出的现场,纳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从而躲过了纳粹的追踪,接着,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最终离开了奥地利。
《音乐之声》通过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的结合,从而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正是因为这些佳作,使我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能一直保持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对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无妒忌,无怀疑,无痛苦,无暴力,无悬疑,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其实快乐很简单,珍惜你身边的一切,学会欣赏身边的一切!
《音乐之声》观后感1000字<四>
个月前提前买好的票,抱着期待的心理等到了今天。4颗包子为了庆祝晚上观看《音乐之声》,还专门去吃了个烤鱼大餐。
but,我想,还是有些许失落的。
说在广州上演的绝对原汁原味,但实际却是删节版,上校和玛丽亚草地上的“雪绒花”居然被省略掉?!于是上校和MARIA的恋情在整个剧中便失去了应有的味道。错过了两人眼神的交会,即便后来两场“深情地吻”也并不能使这段感情看起来顺理成章的。
里面ElsaSchraeder的演技,也还是……有点点令人觉得不甚舒服,整一个玛丽莲梦露的装扮出场。
修女在他们结婚那场里面,居然穿了个大话西游唐僧的衣服出来了。GOD。
当然,broadway的音乐剧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音乐很动听,演员的唱腔各方面都很好,曲目也很是经典。
不过,稍嫌不足的……唔……也可以说是我自己的英文水平不高好了,演员的美语Www.GuaZe.Com瓜泽网,我只能听到个70%,纪念堂的字幕是浓缩型的中文版,这令我有点点郁闷。于是,只能瞥一眼字幕,再去听他们唱什么了。听不懂的时候告诉自己说:没关系,欣赏唱功就可以了。
但单单从音乐剧来看的话,这场演出,也差强人意了。
因为错过了《猫》,心中本有遗憾,可是婷说《猫》的背景很丑,完全不是我们在光盘上看到的版本。小人心理开始作祟,居然窃喜。
于是,跟包子檩开始期待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到来。
经常觉得广州缺乏像北京上海那样的艺术氛围,感叹好的演出都不在广州上演。
但是,心里依然觉得广东不是没有文化,而是广东人并没有好好地去将这些文化发扬并传承。以前在戏曲频道的时候,天天剪粤剧片子,虽然不是很懂行,但是也觉得很好。里面的故事都体现了广东的风土人情,以及习俗。古代的礼仪、文化在一些经典的粤剧片子里都能看到。除了粤剧,就还有雷剧、客家山歌等等方面的一些戏曲类型。2007年,全省高举保护非遗的旗子,于是轰轰烈烈了那么一年半载;现在风头一过,就不再提起。80后的小朋友们基本上是一听到粤剧就觉得是老土、过时的东西。
广东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本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得遍体鳞伤。于是端午节不过了,重阳节不过了,中秋吃块月饼也就算了,估计以前说的在中秋一定要抬头看见月光才能幸福的说法也已经被淡忘了。情人节、圣诞节大家过得轰轰烈烈。
我可能没有什么资格一直说文化很重要这样的话,但是,很是希望不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上断掉了。
以前在念书的时候,老师经常看着我们的设计图说:“不要全盘西化!!”过去总觉得英文的排版很好看,所以做的设计图都不写中文。工作以后,就一直在想,什么是国际化?不是一味迎合外国的品味,加上英文就是国际化了。应该用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元素去体现。中国红难道会比国际蓝要难看吗?故宫的柱子用的18层红油层层不同色彩透出的庄严能比国际蓝差?
很想叫口号,但是
《音乐之声》观后感1000字<五>
前不久看了一部美国音乐影片《音乐之声》,电影情节丰富,高潮迭起,有高扬、轻快的节奏,也有紧张、压抑的插曲,有美丽、浪漫的憧憬,也有扭曲、报复的人性。最让人不能忘怀的当然是女主角玛利亚了,她用单纯、快乐,热情、活泼的性格,让一个本来了无生机的家庭逐渐散发出生气和活力,她的歌声让孩子们打开心扉回归天性,逐渐喜欢她、依赖她、不能离开她;她的坚持她的倔强她的才艺和对孩子们的爱将一个冷酷的男人的激情也重新点燃…..一个好女人是一粒火种,是一本好书,是一首温馨的音乐,是淡淡而持久的芳香,是得体温柔的笑厣,是耐人寻味、引人追随的一股力量。而玛利亚正是这样的一个女人,让我敬佩、欣赏!
作为一名教师,通过观看这部影片给我的启示也比较多,让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目标和方向。
一、首先要与学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是师生更像是朋友。影片中的女主角玛利亚虽说是一名见习修女,但性格热情、奔放的她,在和七个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独特的教育态度,既没有指责孩子们的恶作剧,也没有当着家长的面揭穿它,而是尝试去了解他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当她发现,孩子们是因为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所以才想着捉弄看护以吸引父亲的注意,于是她决定帮助他们。这无疑让孩子们对这个新的家庭教师有了不同于以往那些家教的认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同样,不能只看重他们行为的错与对,要认真分析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他们的内心去交流,渐渐地贴近他们的心里,与他们成为朋友。
在影片中玛利亚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外出服,还在野外上了她的第一节课,就是唱歌。这种边游戏边学习的方式使孩子们很快学到新的知识,并且更乐于接受。虽然每天都采用这种教学,就我们目前而言,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户外活动,以引导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
二、通过孩子建立起与家长的互通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掌握跟家长之间的沟通技巧也是非常需要的。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家长单方面的想法,去压迫学生做他们不想,甚至是厌恶的事,同时也不能只是和学生玩乐,而忽略家长望子成龙的夙愿。我们应该以教育为最终目标,使家长和孩子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既能使孩子得到很好的发展,也能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你。
总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音乐之声》出自1965年,被誉为有电影以来最成功的一部音乐歌舞片。影片里美妙的音乐至今仍被全世界传唱,影片也被翻译成了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上映。影片曾获得1966年奥斯卡8项提名5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女主角朱莉叶安德鲁斯曾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该片被好莱坞的电影评论家、《时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电影之一”。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算是部很陈旧的电影了。但当我欣赏完这部电影时,再次证实经典是不会随时间而改变的。
玛丽亚,本是一个天真、活泼开朗、自然、大方、喜欢音乐、爱唱歌、有爱心、充满快乐与欢笑、爱孩子的女孩,却呆在一个与尘世隔绝的修道院里做修女。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她,带给了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快乐,即使迟到了,好像上帝都不忍责备她。后来她离开了修道院,因为院长认为她应该到社会中去感受那种丰富多彩的生活,来到一家上校家做家庭教师。上校在妻子去世以后,一直以军队的生活方式管理孩子们,因而缺少了笑声、缺少了快乐,有的只是一种规则式的生活方式。玛丽亚的到来,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生活气氛,带给了这个家庭快乐,歌声、笑声不断,也彻底地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后来,奥地利沦陷,希特勒统治下政府要求上校为新政服务,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上校没有答应新政府的强求,以一首一直流传到现在都经久不衰的歌曲《雪绒花》作为向祖国、向人民的诀别。最终,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帮助下,离开了那个沦陷的国度。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对孩子们的爱、包括她和上校的爱,时时感动着剧中的每个人,也感动着剧外的我们。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爱满天下”,我想一名教师所能带给孩子们的最大的影响便是“爱”,用博爱的心去爱孩子,并且教会孩子去爱人、爱身边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充满爱。
我想,无论何时,我都要像玛利亚那样,让自己成为充满爱与快乐的人,把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个人,就像剧中饰演玛利亚的演员珍妮弗所说:“我必须向剧中人物玛利亚那样挑战自己,不断在充满爱的道路上成长。”
愿世间充满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