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观后感高中作文
《郑义门》故事中,讲述了郑家子孙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清廉为官的故事,值得大家去观看。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郑义门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义门观后感1
是什么,使这个寻常的人家有着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又是什么,让这个传统的家族延续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这个家族之所以能够这么几百年的同居,跟这个家规是密不可分的。
支撑“郑义门”的精神支柱,就是这部名叫《郑氏规范》的家规。这是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它最终定格为168条,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它甚至将大家庭的管理成员,分为18种职务26人,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结构。一个庞大家族的秩序由此严丝合缝地建立起来。正是这种智慧,指引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
我是这样理解的,中国的家训制度,大约有三个历程。第一个是《颜氏家训》,第二个是宋代司马光的《家仪》。《颜氏家训》和《家仪》,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较强。那么作为中国家训制度的第三个里程碑,《郑氏规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它比较注重家规的操作性。也就是讲,它把儒学的追求转化为可操作的细节。所以我讲这个家族能够三百年繁荣昌盛,跟可操作性的家规有密切的关系。
在今天的郑宅镇,我们依然可以不时看到以郑氏家族的“孝”迹为内容的景观。郑氏世祖郑绮,其母亲张氏因患风挛疾,手足不能伸,郑绮日候床边,侍奉饮食汤药,三十年如一日,始终不稍懈怠。正是这位老人以孝治家的躬行实践,为其后代子孙树立了一个生动的典范。而这,只是这个家族几百年风风雨雨中诸多故事中的一个。
郑义门观后感2
“重孝守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浙江浦江郑宅镇,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创造了十五代不分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孝义”文化在郑氏后人中传承了900多年。
如今,“一大家子”已是祖辈、父辈人的记忆。社会在发展,家庭规模变小,职业流动性加大,我们的“孝义”文化如何传承呢?
郑氏先人制定的家规,如今都实实在在刻在“江南第一家”景区的石碑上。时下最引人关注的是第88条:“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正是有家规中对“族人”的这些约束,郑氏子孙先后有173人出仕为官,没有一个是“ ”。
郑氏家族与社会之间始终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他们不热衷与政治,小心翼翼地绕行于政治之外,他们并不缺乏政治智慧,而是担心卷入政治冲突导致庞大家族的解体。
任何执政者都不希望家族的力量过于强大,生怕他们尾大不掉而遗患无穷。唐高宗强令张公艺兄弟十人分食十道,这个大家族被迫析居全国各地。宋仁宗也曾下旨将义门陈分家,将三千九百余口族人分迁到七十二州郡。这两大义门最终被皇权一手拆散。因此,郑氏家族在处理与朝廷的关系中一直相当低调,他们懂得树大招风的道理,谨小慎微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朝廷需要他们的时候就挺身而出,不需要的时候就全身而退。
朱明王朝有感于“郑义门”的优良家风,给予了郑氏家族一项特殊的恩遇,那就是每年可派代表与孔孟后人同时入朝参拜,且品学兼优者可绕过科举直接入仕。因此,郑氏子孙中做官的有很多。翻开族谱可以看到,仅在明代以德行举荐入朝的郑氏官员多达47人。同居15世期间,七品以上的官员多达173人。这些官员职位差距巨大,他们任职的地域跨度数千里之遥,这些官员的经历也相当驳杂,从七品到二品,从衮衮大员到闲职小吏,涉及到多个时代,却无一有贪渎记录。
明朝以来,“郑义门”的子弟在外做官只由家族俸养,不领取朝廷俸禄。《郑氏规范》对从政族人勤勉廉洁作出了严格要求,86条规定:子孙器识可以出仕者,颇资勉之。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任满交代,不可过于留恋;亦不宜恃贵自尊,以骄宗族。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87条规定: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肯恻,务得其情,毋行苟虚。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违者天实临之。88条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
当礼义廉耻都融入到他们血液的时候,任何法律条文都不再是框框和束缚,讲规矩、守纪律只仅仅是一种内在的需要罢了。正因如此,郑氏家族才产生了郑铢、郑机、郑祖琛等一批人,或严于律己,或严惩 ,他们的品德就如同白麟溪一般清澈高洁。“郑义门”,它为后世树起了一个廉洁德治的良好典范!
郑义门观后感3
浦江郑宅镇的郑义门,号称“江南第一家”。900年历史,至今依然生生不息。
她的传奇故事在于:其一,这一家族十五代同居生活,300年不分家,鼎盛时期郑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其二,郑义门173人为官,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却没有一人因贪墨而遭罢官。
郑氏先人已不在,然而留下的家风家训,却实实在在刻在石碑上,流淌在郑氏子孙的血液里。
《郑氏规范》虽然是郑氏的家训,延续的是郑家的家风,但包含的生活态度、道德修养、学识涵养,仍然适用于现代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为何开设“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中纪委官网作出如上解读。
“173人出仕无人贪墨”,对于为何首期推荐郑义门,“家规”专栏第一篇文章给出了答案: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传承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的“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子孙中无一人因贪墨被罢官。中纪委官网还列出了《郑氏规范》中数条警示子孙“莫伸手”的家规,如“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俭素是绳是准。唯酒器用银外,子孙不得别造,以败我家”。
中纪委官网倡导家风、家规,这并非首次。今年清明前,其曾推出“家风”专题,分别对话开国少将甘祖昌将军和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的女儿,分析家教家风对后代的影响。
“反腐、‘纠风’与社会风气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中纪委特约监察员、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周淑真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中纪委屡倡家风、家规,主要目的都是“正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
“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反腐一直是多管齐下:打虎拍蝇、营造不敢腐的氛围;加强制度建设,打造不能腐、不敢腐的制度机制;‘纠风’,扭转社会风气”,她强调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量贪腐官员的案例,特别是‘身边人’腐败案例表明,其贪腐或者是受到了家庭、家族的影响,或者是将家庭、家族作为敛财的工具,为亲属经商提供便利、让亲友代为收钱等等。因此,中纪委一再重申家风、家规,强调社会家庭文化方面也要守规矩。”
郑义门观后感4
从3月7日起,每天晚上7时,我都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动画片《郑义门》。该片每天播出一集,一共12集,我一连看了12天,深有感触。
《郑义门》以浦江“江南第一家”为素材,由“郑浩拒礼”“俭以持家”“以法齐家”等12个故事来展开。如“郑浩拒礼”篇,讲述了郑家子孙在担任知县期间,抵挡住了各种诱惑,清廉为官,宣扬了“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规。在“江南第一家”,像郑浩这样清正廉洁的家族子孙,并不在少数。史料记载,“江南第一家”自南宋至清代,共有174名家族成员担任从县丞至尚书各级官职,皆清廉勤政,没有一人“毋踏贪黩”。
在这里,不能不说一下倡世世代代同居不辍长达330年的一世祖郑绮的故事。郑绮在76岁那年,自感将不久于人世,遂备下祭品,把子孙召集到家庙,一起祭告祖宗和天地,并带头歃血明誓:“子孙中有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不在一起居住,不同锅吃饭的,必将受到上天的严惩。”说罢明誓后,郑绮含笑站在子孙面前,瞑目而逝。
南宋乾道年间,朝庭旌表郑氏,赐郑绮为“冲素处士”。从此,郑氏一门世代同居共财,孝义家风名满天下,震动朝野,宋、元、明三朝旌表为“郑氏孝义门”,其事迹在《宋史》《元史》《明史》都载入《孝义传》。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郑氏家长郑濂赴京谢恩。朱元璋御笔亲书“孝义家”三字赐给郑氏。
动画片《郑义门》根据十五世同居期间发生的12个人物故事改编而成,有一定的代表性。除了“郑浩拒礼”外,“致力为公”篇的郑濂,他是管理粮食的朝廷官职,秉公丈量所辖区域田地。他的故事宣扬了“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的家规。“郑氏规范”家规家训家风,涵盖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方面,可谓治家瑰宝。
郑义门观后感5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20__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今天的郑义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中国的人文学者和江南人家中,郑义门已经整整闻名了920__年。它十五世合族同居的奥秘,它被宋、元、明三代正史所传颂的荣光,以及它那部传世家规《郑氏规范》中所蕴藏的“学问”,都被归置在研究者的案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在一个江南雨后的下午,我们来到了矗立于浦江之畔的郑氏宗祠。这是一座别有韵味的古式建筑。有记载说它“石柱林立,横梁盈抱”,有亲历者赞其“庭院幽深,别有洞天”,看来这些都并非浮夸之词。移步室内,眼前的一幕幕是如此亲切!那个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他为郑家家谱题写“郑氏家宝”的故事,在导游的娓娓讲述下似乎就发生在不久之前;那个大家并不陌生的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就是他写下了我们早在初中就熟读的文言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作为郑氏家族的朋友和恩师,正是在他的参与和修订下促成了《郑氏规范》的最终成熟;那个我们感佩不已的一代大儒方孝孺,作为郑氏私塾东明书院培育的英才,他为这个家族题写的楹联“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就静静地悬挂在祠堂的旁柱上……
郑义门观后感高中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