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心得5篇
推荐文章
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里,详细讲述了党中央艰难决策,志愿军秘密赴朝和朝鲜停战谈判等等,一起铭记历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心得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一)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我们中国人,每当遇到艰难困苦,总会有英雄豪杰挺身而出,扛起整个国家的命运。抗日战争如此,抗美援朝如此,抗击新冠疫情也是如此。这是中华民族历经万古而不朽、传承百世而不绝的根本原因。当国家需要时,每个中国人都可能成为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英雄。我生长在这样的国度,心怀自豪;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与有荣焉。
孝是忠的根本,忠是孝的延伸。在家尽孝,出门报国,一代代优秀中华儿女,撑起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历史,把握住希望无限的复兴进程。家风孕育国士,忠臣出于孝门,忠孝可以两全,传统文化生根。千言万语,忠肝孝胆,正如一句网络名言:今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每每聆听两位尊长的英雄事迹,我的眼眶都会泛红湿润。正如作家魏巍那篇广为流传、激动过亿万人心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所述一样,我感同身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我的名字米银军是爷爷和姥爷共同商量给取的。正是受到伯伯、舅舅的英雄事迹感染,爷爷、姥爷认为:这个孙辈是米家和银家的共同希望,他们希望我长大了成为一名军人!爷爷希望我像他的大儿子那样去参军英勇杀敌,姥爷希望我像他的大儿子那样去参军保家卫国。由此,我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共和国军人。很遗憾的是事与愿违,由于眼睛近视,我没能实现爷爷、姥爷和我自己的“军人梦”。但是,我始终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大人民军队,满怀最为崇高的敬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周年纪念日就要到了。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千千万万个像我伯伯、舅舅一样奔赴战场的志愿军战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践行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初心使命,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我们争取到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和国际地位。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在民族复兴大业掀开新篇章的今天,西方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在我国崛起道路上处处恶意中伤、挖坑使绊、围追堵截,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可笑不自量!任何势力也休想阻挡中国人民的复兴崛起。中国人像志愿军一样团结奋斗,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时指出:“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歪曲和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和丑化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通过霸凌手段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中国、改变中国的前进方向、阻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努力,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
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二)
在家人的搀扶下,他从病床上艰难坐起来,说话口齿不清。但当听到熟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旋律,他突然有力地戴上泛白的旧军帽,敬上标准的军礼,坚毅果敢。
他就是那位三次奔赴朝鲜战场,九死一生,荣立一等战功,荣获朝鲜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受到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会见,1953年随志愿军代表团回国受到_亲切接见的战斗英雄:孙景坤——今年96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3营7连战士!
就是他,和平年代深藏功名数十载,复员回乡带领乡亲拦河造田,造福一方;
就是他,坚守初心、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本色不改。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一个为祖国和人民建立赫赫战功的共和国英雄的生命,却可以超越生命的长度拓展生命的宽度。
战士
这是战士孙景坤军旅生涯中经历的最惨烈战斗。
“那场战斗打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鲜血染红了阵地,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回忆起68年前并肩作战的战友,孙景坤眼含泪水。
1952年10月,炮火连天的朝鲜临津江畔,激烈的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正在进行。
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孙景坤所在部队夺取了美军王牌部队陆战一师苦心经营一年有余的一处坚固的环形防御阵地——161高地。
为重新夺回161高地,美军在大批飞机、坦克、火炮配合下,疯狂发起进攻,阵地一片火海。
志愿军将士们拼死阻击,伤亡惨重。
本来,孙景坤是不用参加这场战斗的。
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很快就与美军在朝鲜龙水洞地区展开激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丹东治疗。
“养了一个多月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孙景坤就第二次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
再次入朝后,孙景坤没找到老部队,只好二次回国。当他费尽周折终于打听到老部队下落后,又第三次入朝。
1952年10月27日,孙景坤闯进了357团3营指挥部,请求参战。营长当即命令他向161高地增援。
那时,阵地上的3营8连只剩下副连长支全胜和5个战士,他们已把爆破筒和手榴弹抱在怀里,准备随时与敌同归于尽。
副排长孙景坤带领营部9名战士,一人扛着一箱手榴弹,利用敌人火力死角,机智勇敢地冲上161高地。
“老孙,你们可来啦!”浑身是血、多处受伤的支全胜大喊了一声。孙景坤赶紧把他抱进坑道,一边为他包扎伤口,一边察看阵地。
孙景坤看到,整个高地硝烟弥漫,尸横遍野。正在这时,一群头戴钢盔的美军,端着卡宾枪向阵地冲上来。
孙景坤大喊:“打!”战士们一齐开火,手榴弹投向敌群,打退了敌人进攻。
“敌人第四次反扑的时候,有2个敌人借着烟雾的掩护,从侧面绕到我身边,离我就两三米距离。”孙景坤端起“水连珠”步枪,“砰、砰”两声,敌人应声而倒。
这场战斗,孙景坤和战友们一连击退敌人6次反扑,守住了阵地,但牺牲很大。他说,这么多年,他最怀念牺牲在战场的战友。
这场战斗,是志愿军发起的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援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1月8日,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为孙景坤记一等功。
1953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授功典礼上,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受到中国代表团和金日成的亲切接见。
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孙景坤至今激动不已。
如今,硝烟散去,孙景坤身上却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他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
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三)
“我1933年出生在東北,1931年東北淪陷,當‘亡國奴’的悲慘歲月充斥了我整個童年。”坐在安靜的小院里,身材清瘦、精神矍鑠的安徽省淮南市原人武部副部長周文回憶說,“日軍侵佔東北,強征勞工、肆意搶掠。我們才趕走日寇,沒過兩天好日子,美帝又來了。”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一經發出,剛滿17歲的周文隨即報名參軍,“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我只有一個念頭︰絕不再做亡國奴!”
1951年1月的一個夜晚,周文和戰友們趁著夜色通過了鴨綠江大橋。
朝鮮境內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路兩旁遍布彈坑,殘垣斷壁隨處可見,有的還冒著火。周文說,“突然,敵人的飛機從我們頭頂掠過,丟下照明彈,轟炸掃射。班長大叫著‘隱蔽!’從那一刻開始,我意識到自己真正來到戰場了。”
隨後,周文被補充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27軍81師241團偵察通信連。不久後的一個黃昏,第五次戰役打響了。
周文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天,我軍一天一夜連續追擊敵人200余里路,不給敵人喘息機會。潰散的李承晚部隊跑不動,把槍一扔,或蹲或趴在路邊,被我軍收容起來,一批一批送去後方。“這是我入朝以來參與打的第一場勝仗,大家都很高興。”
作為一名通信兵,接電話線是周文的主要任務。為了保障部隊通信暢通,周文強忍身上十多個疥瘡帶來的疼痛,每天和戰友們穿梭在陣地前沿。
周文回憶,敵機轟炸頻繁,當時他和戰友們負責檢查修復電話線。“戰斗大多在夜里,電話線在地上,我們躲著炮彈摸黑匍匐好久才能找到電話線斷口。”周文頓了頓,緩緩講道,自己身邊的戰友換了一批又一批,很多人扛著電話線出了坑道就再沒見過。“猛烈的炮火甚至把前線很多地域的地貌都給改變了。”
周文在朝鮮戰場兩次榮立三等功。提及這些經歷,周文謙虛地說,自己是通信兵,和那些前沿陣地的戰斗員們比算不了什麼。“我剛入朝時還是個新兵,在老兵的幫帶下逐漸成長起來。當時排里的參謀對我們說‘要想進步就要埋頭苦干’,我把這話牢記在心,不怕苦、不怕死,積極主動,啥都搶著干。”
“這是戰斗快結束時拍的連隊楷模合影。”他從書房拿出一個鐵盒打開,摩挲著鐵盒里的一張老照片說,“這個是我,這是連長、指導員……哎,照片上的人都比我大好多歲,(現在)恐怕都不在了。”
常有人問周文,咱們軍隊還能像抗美援朝時一樣頑強作戰嗎?周文肯定地回答︰能!“現在部隊官兵的身體素質和文化水平可比我們高多了。抗美援朝,敵我裝備那麼懸殊,我們最後不也勝利了!”
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四)
见到孟昭身的时候,他正坐在自家小院里乘凉。这位93岁的老人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身着橘黄色短袖衫,神采奕奕,看着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孟昭身说话仍带着山东口音。看着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家,很难想象他是一名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五次负伤、九死一生的老战士。
孟昭身离休前任原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比起在战争中获得的荣誉,他更愿意讲起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所克服的苦与难。“我们的装备落后,抗美援朝战争打得艰苦,但还是打赢了,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
搭乘运坦克列车赴朝
孟昭身生于1927年,年少的他目睹了日寇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15岁那年,孟昭身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之后,1952年11月4日,出任志愿军第32师坦克团参谋长的孟昭身,搭乘运送坦克的列车开赴抗美援朝战场。
1952年11月5日凌晨,列车抵达预定地域——朝鲜西海岸肃川火车站东部一个临时搭建的站台。如何躲避敌人的攻击,把坦克顺利开到集结地,是孟昭身入朝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坦克和牵引车行进时目标太大,为了避开敌人的飞机轰炸,只能白天隐蔽,夜间行军。“为了防止被敌军发现,我们把车灯都熄灭了,周围一片漆黑。但看不清路,容易出事故,军队就派战士在前面引路,战士把外面是黄色里面是白色的大衣反过来穿,这样一身白,驾驶员就能看见人了。一个引路的战士跑累了就换另一个。”孟昭身说。
除了天黑视线受阻,还有一件事也很棘手:美军飞机沿着公路撒了很多三角钉。战士们脚踩上去会受伤,汽车轮胎还会被扎破。清除这些三角钉着实耗费了不少时间。就这样一点点缓慢前进,坦克团终于顺利到达集结地域。
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五)
当时,战士们隐蔽的洞口均有伪装。然而有一次午饭时,文工团的6名战士由于经验不足,在洞口前围着吃饭。排长一看,马上过去提醒他们要注意隐蔽,但话音未落,敌人的坦克炮就打过来了,“轰”“轰”两声巨响,炮弹爆炸,当场牺牲了3人。
“战士们都恨得牙痒痒,铆足了劲要给美军点颜色看看。”孟昭身说。
对待敌人的坦克,只能靠坦克。为了发挥好坦克的作用,部队经过研究确定了打法。“首先是选好位置,挖好掩体,让坦克进入掩体里伪装起来。美国兵虽然能听到‘隆隆’的声音,但他们太狂妄了,不把中国坦克放在眼里,也想不到我们会主动攻击。”
坦克伪装起来后,一辆坦克锁定敌方三个目标,一个目标两发炮弹。“坦克是圆座的,伪装好后,在掩体里对进攻目标校正好方向和度数,按照统一的指挥进行射击,这个战斗方式的效果很好,重挫了美军的锐气。”
孟昭身说:“总攻开始后,我们的大炮一起轰鸣,敌人纷纷躲进坑道、掩体。等我们的炮声一停,敌人以为没事了,又钻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埋伏的部队一声号令,就像猛虎下山一样,呼喊着冲上去,把敌人的阵地占领了。”
在这个区域,孟昭身和部队一直坚持到了1953年7月。
如今,孟昭身仍秉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一把椅子他用了一辈子,家里卫生间用的还是拉线开关的灯。“我这一生经历了许多战争,很多战友永远留在了战场上,他们没有留下后代,和他们相比,我很知足、很幸福了。”
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心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