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心得
推荐文章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心得_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使我明白牺牲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坐享其成,如果你愿意壮烈牺牲,那你的灵魂将永久刻在别人的脑海中,那么生命也将是永远存在的。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金陵十三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
《金陵十三钗》本是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前称,当听说张艺谋要拍一部日本占领南京时的故事,使用的就是金陵十三钗的名字时,心中想不过又是噱头吧!《红楼梦》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红楼梦》中的女儿们都是纯净的精灵,那么在日本铁蹄下的南京,女人们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故事在女学生逃难的叫喊声中展开了。刚刚城陷后的南京,一小队即将突围的中国-军人发现一队日本兵正在追赶逃亡的教会女学生,日本兵婬邪的笑声中飘过少女们惊恐的呼喊,虽然中国士兵是这只部队仅剩下的种子了,但是依然决然地伏击了日军,最后战至最后一人。
玉墨是秦淮女,她作为头牌的出现只是一个惊艳。青楼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想来可以与秦淮八艳相配的都是江南名士,实为一段佳话。而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则是蛤蟆嘴里流出的羡艳,或许使几个臭钱真能度春宵一刻,所以玉墨的出场,就是一个漂亮妓女的出现,如此而已。玉墨继承了她的前辈多才多艺的本领,但是她的第一个不俗表现就是拒绝殡葬师约翰。约翰是来给去世的主教收尸下葬的,由于没有拿到钱,教堂确实是没钱了,约翰只好留下来过夜。不成想见到了逃难到教堂的玉墨们,随神魂颠倒,直接晕了约翰也曾直接拿钱来勾引玉墨,但是玉墨只是希望能利用约翰美国人的身份离开南京。
玉墨的女伴离开教堂,会翠香楼去取琵琶的琴弦,为的就是想让即将离去的爱人听一曲《秦淮景》,当然此一去即成诀别。玉墨恳求约翰去寻找女伴,约翰在翠香楼见到了被日军强奸杀害的女伴,回来后告知了玉墨。并告诉其他女伴,只是被日军的流弹所伤,只是意外。玉墨不但为了女伴恳求约翰,而且和约翰一起掩盖了女伴被残害的事实,实为怜悯的胸怀!
当教会女学生决心跳楼以保持清白的关键时刻,玉墨决然提出愿意替换女学生去赴日本人的庆祝会。不仅仅是因为女学生们曾经掩护过玉墨们免遭日军的糟蹋,而且她觉得这些女学生根本不可能应付得了残暴的日本人,还 有可能就是她想保存这些纯洁的少女给未来。
能把纯洁的少女留下来,也许是给未来的最好的礼物了!
在日本人庆祝占领南京的祝功会上,女学生们将是一道绝佳的美味。女学生们明白这个结果,所以决定“绝不能让日本人糟踏我们的身子了”,随相约跳楼以死明志。是啊!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上,也许只有土地和少女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价值所在了。日本人占领南京,中国军人既不能守土,也不能保护自己的少女。
想来中国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那些汉奸们又按捺不住无知的兴奋,期待着外族人的入侵!人必自虐而后人欺之!中国人的人性在哪里?
在中国军人奋不顾身阻击日军,战死到最后一人;在女学生们跑到地窖前,被日军发现后,为了掩护地窖中的玉墨们依然跑向楼上;在绝不让日本人糟蹋,而决然走向楼顶的女学生身上;在为了掩护女学生的清白,坦然替换女学生,英勇赴义玉墨们。人性中最光辉的就是牺牲精神!
这时想到了日本人,也许将来还 会是其他外族人,这些侵略者通过战争创造了一个人间地狱,在我们的国土上,安宁不存在了,尊严不存在了,生存不存在了,生命不存在了,家不存在了,国不存在了。战争,特别是战败,会毁灭一切,毁灭一切美好,掩盖一切丑陋。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
以一名曾经当过兵的人来看近段时间被炒特热的《金陵十三钗》电影我看后一点也不感到震撼!把《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大屠杀》两者比较我个人认为后者虽然没有前者叫座但是对中国的国民教育和现今日本人民对历史的反省要优于前者!
也许老谋子和原作者(编剧)是想借这个来讽刺当年的国民党军队,侵华日军攻打中国占领南京首都蒋介石他们不抵抗连那些妓女都不如;他们也把开始酒色的老外后来转型了、把无良知的汉奸后来悔改了,可是我试问老谋子和编剧难道妓女就不是人她们在危急关头的救人热情和激情就一定要用本身就带有创伤肉体作为反抗侵华日军的武器吗?你们这是在表扬还是侮辱她们。。。
不可否认这部片子的质量还是不错的,毕竟是老谋子的团队斥巨资和花费四年时间来拍摄的。但是要想把脱离了历史的现实用艺术表达形式向观众叙述一个看似低级趣味,但却又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好电影还需要老谋子的团队在追求票房目标的'同时再多动一番脑筋!必定艺术来源于生活。最后,再次为以玉墨为首的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日本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她们没有贪生怕死,她们为了使自己的同胞免遭蹂躏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而致敬!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3
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
这里的楼歪歪斜斜只剩框架,这里的街巷尘土飞扬尸横遍野,这里的空气充满着硝烟与血腥,流弹穿梭在烟尘之中。这里还有一座教堂,一群正值青春的女孩子,一个洋人神父。还有,一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身负骂名,被世人唾弃,却为了女学生们挺身而出。我想起豆蔻为了小男孩蒲生冒死回去取琴弦,甚至临死前手中还紧紧握着琵琶弦,想起豆蔻对蒲生纯纯的疼爱,想起这些秦淮河的女人们心底的善良,也痛心于豆蔻被侵略者用刺刀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痕。
长谷川大佐用不带一丝怜悯的口吻要求女孩子们去为他们的庆祝会助兴唱歌,而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绝不仅仅是唱歌,女孩子们的宁死不屈让让我担心。南京城已经尸横遍野,这些正值花季的女孩子不害怕吗?“我们替你们去。世人说我们无情,姐妹们就做些有情有义的事,来改改这千古骂名。”这是秦淮河的女人说出的话,也是这部电影中最让我震撼和难忘的话。
送死前夜,她们还是笑着。在身上藏着镜子做成的小刀,笑着说能赚鬼子一个眼珠子。剪去曾经打着卷的漂亮头发,和一个守护着女孩子们的神父养子陈乔治,来到了鬼子的庆功会。
电影并没有交代结局,但这也足够了。这群秦淮河的女人如此美丽,令人仰视。
南京的硝烟还在飘荡,盘旋在南京的上空,盘旋在我们的史书中,飘荡在我们的心中,永不消散。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和平世界,是革命烈士的肉躯和鲜血,也是卑微的秦淮河女人的肉躯和鲜血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建造出的。赴死前,十二个女人展示着她们的风采,唱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不屈。“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啊。”
她们带来喧嚣、混乱、醉生梦死,大敌当前,她们还要吃要喝,嬉笑耍闹,卖弄风情。但她们的喧嚣透着生命活力,她们的调笑混杂着人性温暖。她们卑贱,却拯救了十二的女孩的生命。她们用自己薄弱的力量,为和平垒起一道墙。
2015年的西安,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中华民族为什么屹立五千年不倒。我们会铭记历史,感念前人,珍惜现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
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披上爱国主义的简陋外衣。电影《金陵十三钗》从头至尾奏响的无疑是一支有关善(正义)恶(邪恶)搏斗的人性之歌,它采取的叙述背景是令中国人不堪回首的南京大屠杀,不过是客观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疼痛,难道因为此一重大历史事件后来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素材,就让客观呈现这一历史疼痛的电 影《金陵十三钗》简单轻易地打上爱国主义的烙印?据笔者掌握的史料,可以说,电影《金陵十三钗》所揭露的日军暴行全都有史可查,包括豆蔻和香兰的死亡方式,没有丝毫捏造或夸张。而整部电影《金陵十三钗》没有出现过任何所谓的爱国叙述,虽然出现过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是十二钗在激烈讨论是否充当替身时所发的牢骚,实际上是她们对自己遭受世俗歧视的无奈抱怨,根本与爱国没有瓜葛,而之后她们愿意代替学生们赴约,也不是什么爱国,而是她们的人性之善使然——她们均有自己的人生之痛,她们不想让它在这些学生们身上重演,如此简单而已。
其次,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让情色暴力泛滥成灾。在张艺谋以前的作品里,情色暴力等影视元素均遭受过批评家们的猛烈抨击,不知道张艺谋是否从中吸取了教训,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它们相对而言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克制。众所周知,情色暴力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由竞争的商业社会里,要最大限度地迎合广大群众的心理需求,就必须无条件地尊重人性。因此,情色暴力元素的广泛采用也就成为了电影的重大生存策略。事实上,大量欧美电影包括许多好莱坞巨片在内,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情色暴力元素。如果对此有意忽略,却对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吹毛求疵的话,就有失公允。在笔者看来,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出现情色暴力过度渲染的问题。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情色镜头没有过分暴露,都做到适可而止,当然里面可能存在电影分级和人为删节的原因,此不累赘。战争暴力的镜头也许过于血腥,但是看过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都应该不会对此再有微词。相反,正是电影《金陵十三钗》在一些细节、场面运用了特技,达到了较好的视听效果,才能为自己进军国际影坛营造有利条件。
此外,还有一些人指责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在大发“国难财”,在笔者看来,此种指责也没有太多的道理。虽然以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灾难作为艺术题材,确实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煽情效果,但是问题是,没有谁规定不准以国家灾难作为艺术题材,当然,也更没有哪部法律禁止历史灾难之类的题材进入影视领域。在这方面,欧美电影也并不乏例子。例如,美国的《偷袭珍珠港》就是一部典型的以历史灾难作为题材的影片,为何没有人指责它大发国难财?因此,并不存在国难能否再现的问题,而是存在能否再现得更生动,更有创意,也就是说,能否再现得更有艺术性的问题。假如能够做到有创新,更具艺术性,即使再拍一百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或背景的电影又何妨。假如第一百部这样的题材电影仍能感动你,那绝对不是题材敏感的原因,而是电影的艺术魅力所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产生一些以历史灾难为题材的优秀电影,给世人以永恒的启迪,那无疑将是一个民族的极大幸运。关于这一点,在笔者看来,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已经做到了。
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具有的文化底蕴
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金陵十三钗》,其故事中心讲述的是一群女学生和一群秦淮女子(风尘女子)同在一座天主教堂避难,后来女学生们暴露了身份,被日军强迫去参加庆功晚会,在明知这个晚会是一个陷阱的情况之下,这群秦淮女子挺身而出,代替这群女学生奔赴死亡之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表面上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替死”,实际上我们没有理由不说它是“避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巴黎圣母院》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极有可能是严歌苓模仿借鉴了雨果),从而让电影《金陵十三钗》具备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耐人寻味的是,电影男主角约翰是一个入殓师,他本来是要给神父敛葬的,在他遇到这些女学生和秦淮女子之后,却被她们看作神父,而约翰为了保护这些女学生,最后也不得不把自己当作了神父,这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哲学议题: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神父。尤其是当你能够捍卫人的尊严,给人以生的希望的时候。这与中国佛教所说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佛陀,是一样的意思。这无疑就是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具有的一个哲学高度。
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宣扬的普世价值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男主角约翰的扮演者是好莱坞一线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追求自由,坦荡率直,博爱,绅士风度,甚至好色,等等,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观后感《《金陵十三钗》之观后感》。笔者认为,无论是通过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男主角约翰的表演风格,还是通过电影《金陵十三钗》聘请好莱坞一线明星扛大旗的影视策略,都无一例外的表明导演张艺谋企图通过电影《金陵十三钗》来宣扬具有巨大文化能量的美国价值。事实上也如此,张艺谋要想进军好莱坞和欧美影坛,其影视作品如果不迎合普世价值,跟不上时代潮流,那就没有任何希望。于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张艺谋高调宣扬追求自由,尊严,博爱,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而这正是中国电影之前最为缺乏的,而现在却通过这种特殊的背景和方式呐喊出来,振聋发聩。因此,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金陵十三钗》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儒家文化虽然也标榜“仁爱”、“仁政”,但这不过是统治权术在文化领域的虚伪表演。可以说,儒家文化在本质上仍是一种专制工具,它一直不能摆脱与专制的联姻,因此,严格来说,儒家文化并不能孕育出真正的普世价值,它只不过一直充当统治阶级的文化权杖而已,这不能不说是儒家文化的悲哀,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但基督文化却不一样。基督文化虽然也跟儒家文化一样,充当过专制权力的统治工具,但是它后来却能摆脱专制的权力联姻,得到自由的发展和进步,最后孕育出光彩四溢的普世价值。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叙述虽然是发生在中国境内,里面也包含着不少中国元素,但其灵魂叙述却不属于中国文化,而是孕育出普世价值的基督文化。因此,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强势出击,对于缺乏普世价值的中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一顿营养独特的文化盛宴。
有趣的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它们毫不保留地体现在对待妓女这个弱势群体的态度上。一是以女学生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文化,一是以约翰为代表的西方基督文化。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那些还没有走向社会,还没有多少生活阅历的女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对妓女是极端厌恶和蔑视的,仿佛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里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和道德歧视对她们潜移默化造成的结果,于此相对应的就是基于种.种文化偏见和道德歧视之上的特权意识。可以说,凡是具有某些道德优越感的人,其骨子里必然拥有一定程度的特权意识。试想一下,在道德优越感蔑视一切,特权意识大行其道的中国社会里,所谓的人人生而平等将是一句空话,民主自由平等也不过是一个口号。与女学生们不同的是,约翰对妓女是比较宽容和理解的。风情万种的约翰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道德纠结,他甚至愿意跟玉墨谈一场恋爱,而且还作出许多感人的承诺。我们可以看到,在约翰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以自由、宽容、率真为核心的并没有任何道德优越感的西方基督文化。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
张艺谋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始终不渝当是不需论证的事实,他的电影总是为中国电影开思潮与风尚之先河。其中有一条是张艺谋电影永恒不变的主题——关注普通人物。他当然不是叙写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与生命存在,他独特的艺术目光总会滞留在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与生命存在的某一个点上,并将那个点放大,再进一步推向极致。这使得他电影中的人物总是与众不同,超凡脱俗,张扬着旺盛的生命欲望。比如,《红高粱》中的我奶奶、《菊豆》中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我的父亲母亲》中的骆老师和招娣、《山楂树之恋》中的静秋与老三。
《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的艺术目光聚焦到了南京大屠杀时暂借美国人的一家天主教堂活命的13位社会最底层的妓女身上,她们在生与死、苟活与被污辱的关头,挺身而出,高昂地唱出了“商女亦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英雄花”的大风歌,其震憾人心之程度无疑超越了他之前的多部电影。当然,电影《金陵十三钗》表现的不仅仅是13位妓女,还有拼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中国军人、美国的一位由殡葬师转而担当起牧师职责的约翰,甚至还有不起眼的被牧师捡来的小杂役,他们共同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人性。这人性的光芒将烛照被战争阴霾笼罩的死亡之城。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心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