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范文5篇
推荐文章
根据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半条棉被》在全国院线上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1】
就在前两天,我们最敬爱的习总书记去参观了半条棉被的纪念馆,正好看到影院有上架这部影片,本着好奇的心去看了《半条棉被》!
影片主要以董秀云,一个因为自家老公参加红军而义无反顾的加入红军队伍中的女卫生员为主,展开了故事的叙述!影片开头就是一个战士将一床棉被送给董秀云,而这床棉被正是董秀云夫妻俩的婚被!这一幕看得很感慨,因为影片隐隐透露出她的丈夫已经牺牲了,而她不愿意接受!决定一路追寻大部队,顺便寻找自己不管是活着还是牺牲的丈夫!而在这一路上,她们到了一个山村,遇到了贫穷的乡亲,借宿在老百姓家中时,他们帮助老百姓修缮房屋,治疗老百姓的小病小伤,老百姓由不理解到接纳红军的过程中,让人觉得又感动又悲伤!红军临走前,董秀云要把被子留给借宿的那户贫穷老百姓,老百姓知道这床被子对董秀云的重要意义,一直推却,最后,一把剪刀将那床婚被一分为二!我无法体会当时董秀云的心情,但我深深地觉得,她必是不后悔这么做的!犹记得董秀云那句话,即便我不回来,以后我的子孙也会回来的!影片最后,董秀云所在的红军在延寿山全军覆没!
这一幕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因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习惯了美好的结局!即使我们知道,之后他们可能会牺牲,但是在电影里,我们希望他们是活着的!我们总说,我们能过上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可是,我们并没有切实地体会到,负重前行可能的后果!这场电影给我思想上的洗礼,让我深刻明白,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无数先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活在当下,活在中国,究竟是多么幸福的事!
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2】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2020年9月18日下午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革命历史教育题材电影《半条棉被》。
《半条棉被》这部电影,“聚焦平凡一幕,实为不凡之人”,这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段平凡往事,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却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正是点滴平凡中的不平凡造就了今日的中华民族与中华儿女。
一枚普通铜板,承载着党员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自律。
“路上挖到一颗红薯,红军也要在地上放上几枚硬币”,食虽无主,纪律却常在心中,党员干部应时刻做到自廉。常持自警之心,卑以自牧。
一双自由脚,承载着党员破旧革新的勇气。电影中,徐解秀老人在三位女红军影响下,脱下了裹脚鞋,重拾了自由脚;党在长征过程中也蹚出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床平凡被子,承载着风雨同舟的军民鱼水情。一床被子,一分为二,是共产党人与群众共冷暖的初心;房屋被烧,集资修建,是共产党人为群众解忧愁的决心;“半条棉被”暖了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心。
通过观看《半条棉被》这部电影,意识到:1、提升干事本领,做有“才”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始终葆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与紧迫感,把学习作为增强干事本领的重要手段。注意学习方式。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注重学习内容。学习政治理论,讲好业务本领,做好群众办法,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2、坚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想信念,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3】
早在一年多前,在学习强国上看过《半条棉被》这部电影的简介,最近,9月16日,习总书记赴湖南考察调研,当天下午来到湖南郴州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了解当地开展红色教育等情况。我们单位也集体组织观看了影片《半条棉被》。
《半条棉被》以红军长征为历史背景,讲述了1934年10月发生在沙洲村的一段军民鱼水情的历史故事。三个女红军战士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临别时,女战士将唯一的被子剪一半条送给老百姓的感人故事。生动地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苦难辉煌,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革命情怀。
影片中有几个情节演绎得情真意切、真实感人,我看完后心中仍然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不禁为这三位年轻的女红军战士敬礼、点赞。
村民徐解秀给三位女红军蒸了几个红薯端给她们吃,秀云拿着红薯并没有立即吃完,而是掰成两半,留下一半放进书包里,准备送给大部队。尽管她已经饿了几天,吃着野草树皮果腹,尽管肚子里怀了两三个月的身孕。这不禁让我想到今天的我们生活实在太幸福,丰衣足食,当下的“光盘”政策更要人人牢记在心,珍惜粮食,不要浪费一粒米饭。
有个村民的房子被冒充的假红军烧毁后,所有的红军都慷慨解囊,拿出自己仅有的铜板,捐给受难的村民。有个红军甚至拿出娶媳妇的钱也一并捐出,让当地百姓彻底消除了对红军的误解。
最令人感动的一幕是,上级命令要21团掩护大部队,命令20多个弹药武器配备不足的伤残队员去阻击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大队人马,明显知道寡不敌众,但是每一位红军都勇敢站起来,报上自己的部队番号和名字,表忠心表决心接受上级命令,当场,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让人敬佩不已,震撼不已!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80多年前,红军开始了漫漫长征,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播撒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半条棉被的故事,帮助我们认清共产党不忘的“初心”,并指引我们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
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4】
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有一位年近90高龄的老人朱中雄,他的一生都在盼望三位女红军。他还告诫自己的子辈、孙辈,不论何时,一定要等她们回来。
而这,都是为了实现朱中雄的母亲徐解秀老人的遗愿。
1934年深秋的雨天,一支“陌生”的军队来到了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深受“过兵”、“过匪”侵扰的村民吓得躲进了家里,不敢出门。瑶族妇女徐解秀也不例外。
她紧锁房门,怀里抱着生病的孩子,大气都不敢出。更“糟糕”的是,三位女战士来到她家屋檐下,避起雨来。
屋外,冷雨绵绵;屋内,寂静无声。徐解秀不断地透过门缝观察着屋外的人。雨越下越大,三位女战士被淋得全身湿透,仍然静静地蹲在门口,偎依着取暖,没有任何打扰村民的意思。
终于,善良的徐解秀忍住内心的挣扎,冒着被清乡团杀头的危险,打开了门……
一段情谊就此结下;延绵近一个世纪的等待,也就此开始……
把三位红军女战士请入家中后,徐解秀拿出家中的种粮给她们充饥,用家中仅有的盐巴冲水,给受伤的女战士消毒。而三位女战士则拿出稀缺药品给徐解秀的孩子治病,修葺徐解秀家漏雨的屋顶,筹钱给村民修补着火的房子……
徐解秀终于知道了三位女战士的身份——“红军”。
她们一起缝补衣服、彻夜长谈……短暂的相处让徐解秀和三位女红军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直至相惜,也让徐解秀一家和沙洲村村民对红军战士有了全新的认识。
分别时,红军女战士看见徐解秀家徒四壁,想把行军时一直背着的棉被留给她。徐解秀不肯,一番推让后,红军女战士拿出剪刀,将棉被剪成两半,留下一半送给了徐解秀,并承诺,十年后胜利了,再来兑这半条棉被。
从此,徐解秀留着这半条棉被,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1944年,十年过去了,女红军承诺的时间到了,但她们没有回来……
1949年,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了,她们还是没有回来……
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过去,她们仍然没有回来……
终于,在第五十个年头,徐解秀等来了一个人!
1984年,《光明日报》记者罗开富决定重走长征路,他来到了湖南汝城县沙洲村,遇到了徐解秀。此时的徐解秀已经两鬓斑白,步履蹒跚,但50年前的事情她记忆犹新,尤其女红军的那句承诺,深深刻在她的脑海——
“等我们打了胜仗,就回来兑这条棉被!”
徐解秀向罗开富讲述了50年前的往事,她问罗开富:那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我一直在等她们。
罗开富含着热泪,当晚写下《三位红军姑娘在哪里》的文章,他希望通过报纸发表,找到这三位女红军。
然而,要让这段“寻情记”拥有圆满结局,实在太难。中央红军长征时,登记了姓名的女战士只有30名,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普通战士。
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5】
《半条棉被》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电影,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期间。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家中,临别时,见徐家家境贫寒,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久病新愈的小孩在寒风中冻得蜷缩一团,瑟瑟发抖。女战士们不顾徐解秀的劝阻,将她们仅有的一条棉被剪下一半留给了徐解秀。
半条棉被的故事,刻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与人民生死与共、风雨同舟的唇齿相依之情,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对人民军队深深的信任和眷恋。故事很小,却彰显出共产党人的大爱情怀,在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绽放光彩。
“半条棉被”的动人故事,在全校党员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认为,“半条棉被”诠释的就是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就是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征程中,时刻提醒着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更好地传承长征精神,就要深入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牢固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理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出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电影《半条棉被》观后感范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