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1000字五篇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1000字五篇

若水1860 分享 时间: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1000字五篇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10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1000字<一>

  《拉贝日记》中拉贝身为纳粹党员,和同盟国人一起聊天喝茶,任由中国人把纳粹旗在脚下乱踩,喝醉了和英国人一起唱:“希特勒是个胆小鬼……”这些也许不是史实,也许只是编剧的加工,但这给血腥的南京冬天蒙上了一层童话色彩,也使人更痛恨打破童话的人。

  但正如南京南京中拉贝的下跪和角川自杀等虚构情节让人不满一样,拉贝日记的一些明显缺陷使一个本来很好的题材与角度变得失色了。

  一、场景表现上,拉贝日记的大场面戏颇为粗糙,表情,动作,配音,时时提醒你这些人是群众演员。中国战俘在日军扫射时像多米诺一样的整齐倒下,没看到任何的惊慌挣扎,也没有《南京南京》中表现的麻木与绝望,好像日军扫射的是一堆木桩,但木桩也不会倒得那么整齐划一。

  二、张静初和那德国人的爱情突兀而且多余。

  三、张静初做为一个女学生,居然敢在杀死两个日军军官后还换上他们军服带着自己弟弟推着自己父亲尸体在夜里南京出城进城,如入无人之境,甚至还有日军来向她敬礼报告。看到这突然感觉在看《女子特攻队》,张静初一个女学生就能如此横行南京,日军没有被金陵女子大学屠杀也真是奇迹。

  最重要的一点,对历史的处理上。在一场义正词绝拒绝了交出妇女的戏后,在电影中,安全区好像真得就再没有女生被施暴了,也没有提及有妇女被交出。只有一次日军杀死了伤兵和几名医生,另一次日兵要求女学生们脱衣服以检查她们是不是都是女的……(很无语)

  似乎编剧是想表现:当时拉贝很努力的把安全区保护的很好。生怕描写多了日军在安全区内的暴行,就会对拉贝的形象有所损伤。

  但真实的拉贝日记中是这么记录的:

  “有一个美国人这样说道:‘安全区变成了日本人的妓院。’这话几乎可以说是符合事实的。昨天夜里约有1000名姑娘和妇女遭强奸,仅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一处就有100多名姑娘被强奸。此时听到的消息全是强奸。如果兄弟或丈夫们出来干预,就被日本人枪杀。耳闻目睹的尽是日本兵痞的残酷暴行和兽行。”

  只看过这部电影,没看过拉贝日记文字版的人只怕会以为日军在安全区中相当的“守规矩”。只不过是一次“脱衣检查”而已,中国人为什么要哭天呛地?

  陆川在《南京南京》中让拉贝下跪,这有违史实,被指责。我认为很对,所有导演和编剧一厢情愿的虚构都可能造成对历史的歪曲。拉贝没跪过就是没跪过,日军没自杀就是没自杀,为什么一定要硬给他们加一些导演想要的“内疚”。

  而《拉贝日记》中用“脱衣”替换“强奸”的安排,是对拉贝的美化还是背叛?拉贝不是圣人,有些事他做不到,不能保护所有人,中国人也理解,同样也感激他,又何必为了让他的形像完美而连他日记中明确记录过的史实都回避或修改掉。拉贝在天有知,会感激制片方对他形像的照顾?还是为他的日记被删改而痛心?

  南京南京,因为其真实之处而震撼人心,也因为其虚构之处而失去了面对真实的力量。

  拉贝日记,日记本身比电影更真实。拉贝本人比编剧更诚实。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1000字<二>

  《拉贝日记》给我便是这样一种极度模糊的印象。

  背景般的中国人

  说到刻画那场浩劫中真正的主角中国人,我就不能不提到《南京!南京!》。导演陆川在接受杨澜时采说道,那一个个特写的中国人的脸庞是他照着真实的照片尽量寻找长相相似的群众演员来化妆扮演,而这便使《南京!南京!》里那一张张茫然、无助却带着点刚毅的脸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拉贝日记》中,导演罗瑞·加仑伯格却依然采用了一种最为平庸的手法来塑造中国人。只有在拉贝选择那20名士兵时,镜头了给了那些士兵一些镜头特写之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完全沦落为了这部影片中的道具。除了张静初这个所谓的主演和拉贝先生的司机之外,我几乎想不起电影中有哪张让我难忘的中国脸庞。

  当影片中的中国人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影片中浩劫给人所带来的震撼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或者说,《拉贝日记》的故事核心是完全转移到了拉贝此人身上,因此甚至可以说这场浩劫中在《拉贝日记》中已经完全成了成就影片中那个拉贝的光辉形象的一个活动的背景板。

  而同样的问题也在屠杀桥段中可以看到。在预告片中被大肆渲染的“多米诺骨牌屠杀”桥段则是我在影片中看到最为难受的桥段之一。但这并不是因为屠杀的残忍,而是对该桥段中所表现出的造作感到难受。在桥段中,那些中国士兵已经完全彻底地被道具化,在机枪扫过之时,居然没有一丝要躲避反抗的意思,完全按照导演的意思在特定的时间并以相同的姿势倒下,毫无生命的道具也不过如此了。

  当有的电影试图还原那张浩劫中的每张脸,而有的电影却用粗糙的大笔将中国人一笔画过。《拉贝日记》中的中国人都在拿着聚光灯,只不过他们都站在聚光灯的背后,光芒全部落在了电影中的拉贝身上。由此不得不说,有时比比,才知道哪部影片更有诚意。

  恶俗桥段的放肆堆砌

  陆川在将五个小时的电影剪到了两个小时之后,原本剧本中存在着三角恋剧情被完全删除,以至于我们在现在公映的《南京!南京!》里完全看不到有几个角色之间原本存在的感情纠葛。

  事实证明,删除比保留更加困难。

  诚然,加入几个主角的感情纠葛后,会让影片显得更商业更吸引观众一点,然而这必须要看是什么影片。将这种无谓的感情戏掺杂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便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腻味。商女不知亡国恨,老外不知屠城痛。南京大屠杀这场浩劫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眼中似乎仍然太过遥远,从他们彻底将中国人沦落为一个个只会呼吸的道具可以看出,他们似乎还远远没有了解到这场浩劫给中国人带来那种难以抹灭的痛,而是在用一种纯国外的思维来打量这场浩劫,因此他们更关注这场浩劫上的外国人,对发生在这场浩劫上的莫须有的异国恋则更加有兴趣点。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态度甚至是霸道不负责任的,这不禁让我对《拉贝日记》的诚意表示怀疑。因为在影片中将张静初的爱情戏份删除,对影片的剧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相反会让剧情更加紧凑点。而偏偏就是这对表现影片主题毫无帮助且和历史完全无关的恶俗剧情,在影片中以“战场中的浪漫”的名义肆无忌惮地游荡在血和尸体之上。

  而影片中的恶俗之处远不止这一处。

  我不明白外国人是否真的能理解在这场浩劫中出现所谓的欢呼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劫后余生固然可喜,但远远不会达到影片中那样欢呼雀跃的程度。这种将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悲乐,而不是影片中那种没心没肺的狂欢。然热这种欢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出现。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便是最后拉贝离开南京的桥段,且不论这场戏是否符合史实,单单那些那些衣冠鲜亮的且满脸红光的群众演员,就让我难以感受到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死掉无数中国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无论拉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这场死了30万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欢呼都是刺耳的。至此,这部影片中的中国人已经完全成为衬托拉贝光辉形象的元素了。

  《拉贝日记》的结尾,必然成为最恶俗的桥段之一。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这八个字就是我对《拉贝日记》最直接的印象。这是一部无论从尊重史实的程度上还是从一些虚构的剧情上来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这部耗资2000万美元的“大片”,空有还原历史的想法,却缺乏还原历史或者是传达真相的能力。对浩劫缺乏足够尊敬的描述,而影片里和日军的交涉以及安全团内部的矛盾这些本可展开的剧情又浅尝辄止。这部平庸到极点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莱坞标准流水线的作品,至于比肩《辛德勒名单》那更是天方夜谭。虽然影片中的演员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宫鸠彦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没有这些演员,那么这部影片甚至连平庸都谈不上。

  拉贝是伟大的,但这部《拉贝日记》却离伟大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1000字<三>

  其实《拉贝日记》跟《南京,南京》类似,都是描述日本侵略南京场景,但它是从一位德国人眼中看待日本侵华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影片的大概内容在此我就不多说了,只把对我触动比较深的情景跟大家分享一下,以求共勉。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中国老百姓躲在纳粹旗帜之下,尽管日本人知道旗下躲的是中国人,但他们仍然停止了轰炸。我感到十分的辛酸,在我们伟大的国土上,我们竟然无力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家人,而要躲在别人旗下,寄人檐下,苟活生命,我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愤愤不平。不过,再想想我国建国60周年来的发展,又让我感觉到十分欣慰。但我们仍然要感谢这位异乡之客-拉贝先生,找到这面国旗,保全数万中国人民性命。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又一次看到了日本人的“变态”行为,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杀人游戏-两个人之间看谁砍掉的中国人头多。《拉贝日记》中这个镜头也只是在拉贝先生寻找其司机时一带而过,让我比较沉重的心情总算放松一下。而看《南京,南京》中这个场面时却心如刀绞。拉贝先生的中国司机-张,被拉去当做日本人比赛砍头的工具,拉贝妻子被日本人飞机炸毁,特别引发了拉贝对日本人的仇视。

  德国人一开始有一部分人也不赞成建造难民区,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日本人会那么霸道、无耻。难民区的建造,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带来了希望。大量的人群涌入,但它仍潜藏着不可避免的危机,所有女学生都被剪了很短的头发,远远看去像男孩子,也是为了避免日本人**女学生,让她们看上去比较丑一点,尽量减少日军对其的伤害

  看了这部影片,即便还有40分钟没看完,但我仍然被这位伟大的德国友人的国际精神所震撼、感动。他为中国人所做的一切仍被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记忆犹新。死者安息,生者应永远铭记历史,不要让悲剧再演!­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1000字<四>

  南京人对拉贝有深厚的感情,因为他对南京人乃至全体中国人来说是个大恩人。可是对于拉贝先生的了解,我们也只是知道个轮廓。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拉贝。原来他在票选安全区主席的时候也有顾虑,他也曾站在德国的角度,认为日本接管中国有利于德日之间的战略合作,他也曾做出交出战俘的决定。

  这些充分显现出拉贝只是个凡人,绝不是被完美光环笼罩的神人。

  在此当选安全区主席之前拉贝有所顾虑,站在他的角度来看,这种顾虑很真实。一个即将携妻离开中国的人,却因为一场会议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换了谁,我想都会犯愁。

  好在威尔逊大夫从中激将,留住了拉贝。

  当然,简单的激将只是促成拉贝做出决定的最终导火线

  最主要的是拉贝本人也对这片土地眷恋不舍。

  影片利用穿插的资料影像揭露当年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

  同时也有令人悲愤的百人斩比赛画面。

  这一点,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此外,与《南京南京》一样,导演也安排了一个有点人性的日本少佐。关于这个人物,《拉贝日记》里对他的描写几乎是点到为止,其余日军继续扮演恶魔的角色。

  这一点,比《南京南京》做的要好。

  导演FG和陆川一样想告诉观众,日本部队里还是存在好人的。

  但两位导演最大的区别是,FG懂得营造历史的整体,而陆川却一个劲的描写稀有的个体。

  当然,《拉贝日记》也并非十全十美。

  我相信很多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会对张静初不满。

  张静初在这部戏里根本就是个多余的角色。

  第一,剪了头发,你还穿旗袍?明摆着怕日军不知道她是个女人。

  在这点上,《南京南京》就很真实。

  第二,弟弟为救姐姐,开枪射杀两个日本人。这段戏没什么不妥,问题是张静初是不是脑袋缺根筋?居然穿了身日本军官的衣服逃跑。

  你穿日本军服是为了躲避日本人,这点可以理解。

  我不理解的是,你在偏要挑军官的衣服,而且你明明不懂日语,你还出此下策。如果没衣服,可以从日本兵的尸体上扒件内衣和衬衫,偏要选外面穿的军服,深怕别人不知道你是“长官”?

  (我所在的影厅内,所有观众对此段情节的出现一致表示不满)

  此外,如果一定还要挑刺的话,拉贝在救赎战俘的那场戏也有问题。

  当时拉贝表示他的司机会说德语,日本人问在场的俘虏谁会讲德语。

  有一个人畏畏缩缩地举手,那意思很明显,他“懂”德语。

  随后拉贝与此人简单的对话,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

  从举手的角度来看,说明当时那位战俘比其他人都有魄力,他想赌一把。

  既然如此,你就应该赌到底。拉贝与你对话的时候,如果你不是个白痴的话,你可以从他的眼神里找到一线生机。在这种情况下,你随便说两句自编的德语,拉贝也会救你一命。可结果怎样?你成了哑巴,你的魄力在面对拉贝的时候用完了?

  所以说,既然敢举手,就应当不是个白痴,结果却用无声告诉拉贝,自己是个白痴。这一点不符合逻辑。

  (但逻辑只趋向于理论,也许现实中真的有过这么一个角色,也许此人当时情绪很乱)

  拉贝在离开中国的时候,难民高声欢呼拉贝的名字。

  这一点与《南京南京》里难民下跪挽留拉贝完全不同。

  我更愿意相信下跪的说法,对当时的难民来说,一个救星的离开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总体来说,《拉贝日记》还是值得一看的。

  至少比起《南京南京》来说,在我心中要多一颗星。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1000字<五>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读书籍版的《拉贝日记》,而选择了观看影片。拉贝是一位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英雄”、“中国的辛德勒”的伟大人物。他与其它国际友人一起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百姓。

  在拉贝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日军入侵南京,本可以带着妻子回德国平安度日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一起共患难,可见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之深!其实,像他那样在危难之际向中国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国友人还有很多,例如威尔逊医生、杜普蕾女士、罗森博士等等,他们都是像白求恩那样的拥有国际人道情怀的伟大人物!无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商人、医生、教师……出于对战争的谴责,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他们团结在一起,不畏艰难困苦,尽最大的能力保护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没有任何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的只是一颗勇敢而无私的爱心!对比日本军官的残酷无情,更衬托出他们人格的高尚!虽说时势造就英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英雄。能够成为英雄的必定是机智、善良、勇敢、仁慈、无私的人,拉贝和他的外国朋友就是这一类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尽管日本军官冷血到竟然用杀人作为比赛项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军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知道日本发动的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他试图说服同僚,他违背命令不忍心屠杀战俘,他向罗森博士通风报信日军对安全区的行动。这让人对日本人的愤怒有所缓解,即使是发动战争的一方,也会有厌战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这样的人群不能与另外一部分好战的人群相抗衡,他们身不由己,无力阻止,只能从命。这让我想起了《钢琴家》里的一位救下了波兰著名犹太人钢琴家的纳粹德军官,如果没有他的庇护,也许那位钢琴家就不能幸存,也就不能继续发挥他的才华了!

  但是,仅仅依靠外国人的帮助和庇护,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生命呢?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反思。为什么日本能够拥有飞机大炮这么先进的武装设备,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自信短期之内就能完全占领中国?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很强大,不正是因为中国的落后吗?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受挨打,我们必须自强,只有自强才能自救!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抗战,为挽救中国的不断努力!

  另外,对于日本军官强奸妇女的恶性,影片当中也有体现。杜普蕾女士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学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虱子为借口,把每个女生都剪成平头,爱美的女孩伤心地落泪。不仅是中国的妇女受到伤害,日本的妇女也是,被抓去当慰安妇,以满足日本军官的生理需求!却给千千万万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无尽的伤痛!我觉得身为女性,在动乱的年代,比小孩更处于弱势的地位。男人怎么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对女人做出这么禽兽的行为呢?有时候真的觉得做女人很可怜,如果有来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样就不怕吃亏受欺负了!尽管身处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视为衣服!女人该有自己的尊严,该被社会所尊重!

  战争是万恶的,然而却依然存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互相残杀的历史。在当今,美国为了保存自己世界超级强国的地位,违反国际和平条约侵犯这个那个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为的是抢夺这些国家唯一能够赖以生存的石油!为了自己的强大而给他国发动无理的战争,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于心何忍啊?同样身为人类,凭什么剥夺他人的生命呢?还说什么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类不但自相残杀,还要自我毁灭。天灾不能避免,还要制造人祸。战争是人祸,环境受污染和破坏同样是人祸。日本发生9级地震,面对天灾,已是难以应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这次的核泄漏受影响和伤害的不只是日本,还有周边国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长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都会反思,可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我们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教训了吗?人类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灾难无情人有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相信在当今这个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贝那样的仁人志士!

  面对无情的绝杀,拉贝先生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和他的伙伴们不顾个人的安慰,共同联合起来建立了安全区来保卫无辜的百姓。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的场所。拉贝先生以这样爱的方式保护中国人的生命。面对战争与天灾,各国友人都会伸出援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帮助受灾的人们。他们都像拉贝先生一样,济难扶危,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最淳朴的爱!

  从历史中,我们知道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从历史中,我们看到,灾难面前无国界,世界各国人民是可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的!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国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应对灾难,互帮互助!应该说全世界的和平是可以实现的,让我们都向拉贝先生学习,以自己的方式,为实现世界和平,消除战争而努力吧!

44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