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若水1873 分享 时间:

这是一个美丽而又伤感的故事,除去这些带给人更多感觉的能够归结为一个“谜”字,到处充满着不解。这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11月15日《海上钢琴师》将在院线以修复画质重新上映,这部电影是无数人心中的挚爱。

初看时我以为这只是一位虚构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可在了解了爵士乐的发展背景后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隐喻,电影的主人公叫1900,那“1900”到底是什么?

在一艘横跨大西洋,连通着欧洲与美国,满载着移民的豪华蒸汽游轮里。一个粗鲁的黑人烧锅炉大叔捡到了一个来路不明的白人弃婴,并为他起名叫做1900。因为他被捡到的那天正是20世纪第一年的第一天。1900,在充满着欧洲人、美国人和黑人的移民环境中,被黑人养大,在最底层成长。直到有一天,1900第一次来到旅客舱,透过毛玻璃看到了钢琴,这是他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钢琴。玻璃上天使的双手正好抚摸着1900被音乐深深吸引的大眼睛,彷佛预示着这个孩子将会受到艺术天使的眷顾。而此时让1900沉醉的音乐,正是拉格泰姆。如果说蓝调是爵士乐之母,那么拉格泰姆就是爵士乐之父。换句话说,是“拉格泰姆”和“布鲁斯”造就了爵士乐。

而在那艘船上,趁着夜幕,八岁的1900在拉格泰姆音乐的启蒙下,第一次奏响了钢琴,从此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才钢琴家诞生了。成年后的他一向留在船上,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钢琴师。之后他遇见了一位从新奥尔良来的白人小号手麦克斯。在与这位朋友的相处中,1900明白了,他长久以来即兴演奏的那些音乐其实就是外界所谓的“爵士乐”。他在船里既为头等舱的富人们弹奏爵士,也为三等舱的穷人们弹布鲁斯、民间小曲。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爱他......

试想,如果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象征,都是隐喻,那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1900”可能根本就不是人,他其实是「爵士乐」的拟人化形象。这个故事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虚拟艺术家的传奇人生,这个电影讲的或许是「爵士乐」从底层诞生,辉煌时人见人爱,最终没落的全部历史!

如果“1900”代表着“爵士乐”,那么电影里那一段精彩绝伦的斗琴则又多了另一层深意。根据1900的年龄,我们大致能够推断出,斗琴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

大部分观众对于电影中这段斗琴,印象最深的应当就是1900在斗琴最终一回合,用非人的手速快速演奏钢琴,以至于钢琴琴弦发热到能点烟。可是,让我更震撼的并非1900弹得飞快,而是在那场battle的第二回合,1900直接重新演绎了一遍黑人钢琴家之前的钢琴曲。要明白爵士是一种十分自由的音乐,有大段的即兴演奏段落,爵士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的即兴发挥,因为是即兴创作出来的,所以没有人会明白那是什么曲子。当杰利·罗尔意识到刚刚临场发挥的即兴演奏被1900复制并改编时,内心肯定是万马奔腾。

而在电影的最终,1900选择与巨轮一齐爆炸,粉身碎骨。大部分人把这理解成了一个天才的自我毁灭。可是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这艘船爆炸的时间大约正是美国爵士乐衰落的年代,二十世纪中叶。而这艘漂泊在海上的蒸汽巨轮,其实就是象征着二十世纪初那个移民狂潮下的「大航海时代」。1900,这个象征着「爵士乐」的存在,就算在那个爵士乐衰落的时代,也没有选择“下船”,即使陆地上有感情、有金钱、有着更广阔的天地。象征着「爵士乐」的1900选择与象征着「大航海时代」的巨轮一齐毁灭,这实际意味着:不是新时代抛弃了爵士乐,而是爵士乐主动放弃了新时代。爵士乐不愿改变,即使是终将没落,归于尘埃,它也要坚持自我的追求。1900打算下船的这个场景,实际上就是一次抉择:是否要改变自我,迈向更为广阔的新时代?答案是“不”。

回顾整部电影,我看到了爵士乐的前世今生,在社会的最底层,黑人捡到了属于白人的乐器,可是却用来演奏他们自我的音乐。这种奇妙的融合,吸引来了处于社会上层的白人,所以无论是贫民窟的黑人还是高档会所中的白人,都痴迷地爱上了爵士乐。电影中有一句旁白这样形容1900:“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也没有家。”正如爵士乐,它没有国籍,没有生日,也没有家。

可是即使爵士乐依旧会消亡,爵士乐也依然坚持自我的追求。所以,“爵士乐”随着那个“时代”一齐死了。

电影的最终,1900的挚友,那位小号手,拿着落伍的康恩小号,重新得到了那张1900的破碎唱片,消失在了工业时代的烟雾中。「爵士乐」的肉体虽然死去了,可是「爵士乐」的灵魂却活了下来,在那破碎的唱片上,在那离奇的故事中,在那支破烂的小号里。虽然小众,虽然无名,可是爱他的人会永远爱着他。

即使台下仅有三个人,他也依旧愿意为此演奏三千个和弦。

这就是爵士乐,这就是《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这段话必须要写在最前面: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些情节设计得不够好,电影虽然展现了一名钢琴家对于音乐的一部分可贵的精神,可是导演设计的主角的一些做法让这些精神发扬得过于偏激以至于使他丧失了音乐家应当具有的另一种气质和义务(让自我的音乐流传),而同时,主角又有一些做法与他对音乐的虔诚相矛盾,这令我感到十分难以理解。如果导演改掉电影中某几个细节比如那场斗琴表演,那么“1900”的形象会得到更多的崇敬和同情。“1900”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强烈的生命的寄托,那就是他的钢琴,他的音乐。

他对音乐有一分虔诚,有炽热的感情,还有一种依靠。可是作为音乐家不该逃避世界的。音乐本身似乎就渴望着向世界每一个角落诉说,而作为音乐家又怎能这样躲避世界?音乐从来不会让人厌弃这个世界,如果音乐真的融入了他的灵魂,他必须会走出船舱的,无论是忧郁的音乐,绝望的音乐,还是诙谐的音乐,雄壮的音乐。事实上,“1900”这个形象本身就是矛盾的,从整部影片看来他对音乐是虔诚的,可是有时候又看出这个人不那么虔诚,比如他每一天参加的舞会伴奏,他参与的斗琴炫技。好吧或许是这个人物本身常人不能理解吧,我认为他在灵魂深处对音乐是有着那种火热的活力的。

《海上钢琴师》刻画了一位令人感动、敬佩的艺术家形象,但我不得不说,作为一名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不应当成为“1900”那样的隐士。当然“1900”本人或许根本不认为自我是艺术家,他只愿意生活在小小的船上让自我的心随着自我的音乐飞翔,但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一位自然的将自我的感情流露在音乐中的作曲家,如果他还有一份理智的话是不能逃避世界的。“1900”具有很多作为一名音乐家的可贵品质,这些也正是许多此刻所谓的音乐家们缺少的,可是他做得太过头了。

在现实中,我只见过画家,雕塑家,诗人有这样的形象存在,可是音乐家怎样会这样做呢?音乐家会痛苦,忧郁,然后将他们的情感流露在音乐中,比如柴科夫斯基写的“悲怆”;音乐家们也会呼喊,比如那首“贝九”,可是一个共同的特征是,音乐需要听众!音乐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十分不一样,一幅画一旦完成,那么它永远都不会改变,观众能够从画中体会各种各样的感情,可是那张画布在任何人面前是一样的。可是音乐,即使莫扎特把他的总谱细致地标注记号,再写上他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发表,只要让不一样的乐团和指挥来演奏这同样的乐谱,效果会大不一样。有人说,演奏音乐是一种再创作,对极,鲁宾斯坦弹的肖邦别人永远无法模仿,小泽征尔排练德沃夏克的作品时曾推敲一种悲伤是思乡的悲伤,还是失恋的悲伤,抑或是目睹苦难的悲伤。

一千个人演奏莫扎特就有一千种风格,索诺维茨说自我今日和明天演奏同样的曲目就会有不一样的风格……最终,同样的一次录音得到的唱片被不一样的人欣赏又会产生不一样的共鸣……此刻我们应当明白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伟大不一样了吧!所以无论是作曲家,演奏家,他们都应当努力让自我的音乐被人类感受,那种对音乐的虔诚,不应只停留在自我吐露心声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让音乐回响在世界,也许“1900”自我愿当一名隐士,可是音乐的生命确是不应当被他残忍地扼杀在船舱里的,他录唱片时说“我的音乐与我同时存在”,应当是音乐载着他的灵魂,就像我们即使听一首从未听过的交响乐都能准确的报出作曲家名字甚至明白是他的哪个时期的作品一样,音乐是带着作曲家的灵魂的,“1900”对自我的音乐做的,一方面让我看见了他与音乐令人敬佩的感情,另一方面却存在一些错误。就算是仅仅为了自我的音乐,他也应当踏上陆地去演奏,即使不愿如此,也应当让自我的音乐刻在唱片中或是留在乐谱中传向世界,让音乐载着自我的感情向每一个人诉说,这才是一名音乐家所应当做的。

是的,柏辽兹也毁过自我的许许多多总谱,但他让那首《幻想交响乐》留在了世界,每分每秒世界都为之感动!我不明白“1900”这样做,甚至在天国都期望有一架钢琴,算不算一种自私。真得不该这样,他应当看看卡拉扬是怎样花费与研究音乐同样多的时间去研究录音技术然后将最完美的演奏最完美地永远留传,他应当看看鲁宾斯坦的钢琴艺术是怎样被刻录在唱片上,至少他应当像舒伯特那样用乐谱记录下自我的音乐哪怕仅仅锁在抽屉里……总之,我想说,作为一名音乐家,这种躲避是不应当的。(有些朋友会反对我用的“躲避”一词,但我想不出更恰当的词语了,姑且大家了解我的意思就行了吧)也有可能,就是他克服不了那种“没有尽头”的恐惧。他对于“没有尽头”的恐慌究竟出自什么原因呢?他还说:“琴键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恐怕他仅有在自我的音乐中能够自由,他对于音乐太过于依靠,以至于在其他任何方面,他都成为了一位脆弱的病人。

“1900”有一种对钢琴和音乐不顾一切的热爱,其中也流露出他的一些虔诚,这些真的是令人感动的精神。我经常拿傅聪和朗朗做比较,傅聪说过“心甘情愿做音乐的奴隶”,朗朗则说过“我从小就立志要当著名钢琴家”,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态度。当然,想当钢琴家并不是坏事,但对音乐本身的爱就不见了。傅聪真是令我尊敬的钢琴演奏家,不光是他对待作品的严谨,处理作品的细致,更重要的是那种对音乐的虔诚的热爱,我想这一点,电影中“1900”也做到了,真的是他的每一丝情感都迫不及待地流露在他的音乐中,当然这需要很多的音乐天赋才有可能做到,那里,那种生命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感动了每一个人。

其实我挺恨这部电影的配乐作曲者的,还有情节的安排,我觉得这样的钢琴家就不应当给那种令人厌恶的舞会伴奏。20世纪的普遍的浮华在这种场合显示得丑陋毕出,让我们来听听莫扎特的嬉戏曲,还有许多伟大作曲家的圆舞曲……他应当在音乐厅演奏严肃音乐的,台下的听众应当具有同样的对音乐的虔诚才能够。好吧,既然他愿意迎合这样一批爱好娱乐的听众,他又为什么拒绝下船呢?这种矛盾恐怕仅有用他不合常理的思考方式去解释了吧。电影音乐写的大多是不好的,怎样有那么多接近爵士风格的片断啊!我一点都不喜欢爵士乐,也不喜欢风格与之接近的作品,太无端吵闹了,有旋律的部分也是糖开水一样,那永无休止的跳音,那令人厌烦的渐强,我受够了……也许“1900”也只可是是无奈地为了生计迎合大众吧。那段钢琴家献给姑娘演奏的,也就是被录音的曲目感觉旋律还不错,可还是不够出色,我觉得比肖邦的夜曲差远了。另外还有一些写得不错的片断,比如Max最终离开“1900”时的弦乐,真有点巴伯《弦乐柔板》的味道啊!

再来说说斗琴那一段。参加这种活动真是音乐家的奇耻大辱,即使是为了“尊严”。我一向很厌恶炫技的音乐,柴科夫斯基也说过“我可不愿意自我笔下出现一些不表现任何资料而无畏地耍弄和弦、节奏和转调的交响乐作品”,技术确实重要,可是空洞的技术是令人厌恶的。技巧运用恰当了能够从容表达复杂的情感,然而用来炫技的作品永远是糟糕的。而那里更夸张了,钢琴竟被用来当作“较量”的工具!还记得那点燃香烟的一幕,简直就是瞎扯!真实性也有问题啊,这么滚烫的琴弦,琴键的锤子都要被烧掉了……个人觉得导演安排这种场面有损钢琴家的形象。音乐家相互比试技巧炫耀技巧真是对音乐的不敬啊。可是说实话,最终“1900”弹的应当能够算是超凡练习曲了!音乐会练习曲级别。

事实上对于音乐的演奏或是创作,光靠感觉是不够的,理性的分析也十分重要。比如一名优秀的指挥就需要对乐谱作十分深的研究。电影里的“1900”真是具备了超过了莫扎特的天才啊!他竟能坐在钢琴面前即兴演奏如此复杂的作品,就像莫扎特那样,音乐学院教的技巧在他们面前就像是自然而然的一样!这真是令人惊叹!我们恐怕永远也做不到那样了。

对了,“1900”说过钢琴的音是有限的,其实不是这样啊!我们能够做一个试验,当我们在钢琴上无声地按下c键,再短促地弹下C键,我们能听到c的声音响起!同样的实验对于无声键g,c1,……也是一样。事实上当我们弹奏C时听到的不仅仅是C,还有频率是65。4的倍数的所有音,那里有无穷多个泛音呢,正是它们组成了音乐中绚丽的和声。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

说实话,看《海上钢琴师》我哭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哭,只是看到小1900在轮船上的所有人都上岸以后一个人躲在船窗前眺望纽约的时候,孤独无助而又忧郁的眼神冲破了我的心里防线。我哭了。整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大海由始以来都是宽阔的代名词,象征着自由,活力,幻想。以海为主题的电影看过不少,讲述潜水员挑战人类极限的〈碧海情天〉,讲述完美亲情的《海底总动员》。钢琴则是一种黑白二色的忧郁,淡许飘荡出来的优美旋律,陪伴着多少个孤单的心房,《钢琴别恋》中不动声色的感情激发,《钢琴师》中灰暗的人生境地……都是生活中仅有听到才会迸发的感情。

1900天才的钢琴技艺来自于大海,来自于对世界细微而深入的观察。如果说在餐厅那一场随海浪拍动而进行的钢琴舞让我大打眼界,那么在和那个他妈的爵士乐的创始人谢利进行对抗的表演就足以让我眼珠子互换了,一身洁白的礼服,高贵,典雅,汗水凝满的面容上有一种坚毅,在88个黑白键上舞动的那一双手就是千手观音姐姐见了也不得不甘拜下风。当1900把那根从琴弦上轻易点燃的香烟放在目瞪口呆的谢利的嘴里时,顿时心中便是阵阵叫好。

大海是有生命的,钢琴也是有生命的,琴声与海浪的共舞表演让生命赋于了更多的美妙的韵味,电影中配乐来自颜尼欧。莫里康这位现意大利最有名气的音乐大师,他的旋律由于乐思宽广、质朴流畅、极富歌唱性而具有在一瞬间渗透人心灵的强大感染力,包括天堂电影院,洛丽塔,索多玛的120天,都是来自这位大师的作品。本片的所有曲目都是编写的,活力四溢的,感伤怀悲的,都深深打动着我。

凌晨的晚上,看不清时间的逝去,蹲在马桶的边缘上,脑袋里还挤满了油画般色彩的维尼吉亚号,那美奂美仑的海边天际,1900随着巨轮的爆炸声消失了,就像他说的,反正这个世界也没人明白我,没有国家,没有名字,没有出生证明。萨特同志说“人生即是虚无,存在既是荒缪“

这一棒子打死了许多包括我这样的捧着一颗滚烫烫的心永远奔向完美新生活的热血青年。每个人都在存在的意义,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事,再或许是你家养的小乌龟也不尽然。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陆地的,因为一个连死亡时都能面带笑容悠然自得讲个左右手笑话的家伙是不会还有什么事物值得害怕的。他追求生活存在的意义,大海是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世界。离开这任何一项,他将无法正常呼吸,就像一个三角形一样,虽然三角的世界是最稳定的架构,可是任何一方脱掉都将导致整个世界的破灭。1900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能够用88个键弹凑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那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

当火光亮起,六吨半的TNT埋葬了伟大而又无人知晓的1900。

1900的朋友迈尔斯曾说过:你其实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可是这一小步始终没有踏出,1900最终的一些让迈尔斯流泪的演说词更加说明了他对外面世界的不相信,恐惧感,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毕竟比不起巨轮中简单的日子。

人是惧怕新环境的,就像我们总喜欢蹲在自我被窝里添伤口一样,我们不只是不想让别人看到自我悲痛,还因为我们怀念被子熟悉的味道……一旦空质量变了,我们的心也就飘荡不定了……是没有勇气还是我们习惯安逸?是没有本钱还是害怕失败?没有答案,一切都在发生,一切都流逝,生就是死的一部分罢了。就像双腿蹲在马桶上一样这么的不可思议又切实存在!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

《海上钢琴师》不愧为一部经典影片。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只为钢琴而生的人的一生。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主人翁(名叫1900)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不舍,可能类似于我们对于故土的一种眷恋。生于斯,长于斯,故土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愿离开他的故土,纵然那土地贫瘠,荒凉,甚至充满危险,纵然外面的世界纷繁多彩,金银遍地,他们从不离开故土一步。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那里就是他的的家,他的全部欢乐悲伤梦幻活力。能够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所以即便是最终一刻,他仍然不会选择离开。

片中最终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能够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能够驾驭这种“有限”,在那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能够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他能够选择,能够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我想这也许是他不选择离开的第二个理由。

他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其中有这样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齐。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必须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和这船联系在了一齐。音乐,船,他,是“一”,永远无法分开。船的生命结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结束,也似乎成为了必然。这也许是他不离开的第三个理由。

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生存方式的抉择要求,以及早就融为一体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杯具。

然而这真的是杯具吗?就像戏曲在最高潮处嘎然而止,人生在颠峰时刻隐退,情人们相拥着步入婚姻,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戏曲渐渐索然无味,人生逐渐走向低谷,感情继婚姻之后埋葬在数不清的家庭琐事里,这就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人生,开始变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们不忍心看到那里,导演自然也不会忍心拍到那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算不得是一幕杯具。

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的选择,我们会感到匪夷所思,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这种选择,可是,我想说,无论是谁,作出怎样的选择,无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让人不解,这都是他的选择。这个选择必须有他的理由,他的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经历他所经历的,你没有了解他所想的,那么我们唯一能够作的事情,不是述说我们的不解,而是握住他的手,微笑着说一句,Goodluck!

喜欢这部电影,喜欢1900,喜欢音乐,喜欢这一片湛蓝的大海。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

“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忧虑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上头这段台词,可视为《海上钢琴师》的总结。这部电影问世二十年后,仍能让很多观众(包括我)进电影院二刷,在于当年它跟我们共鸣的情怀,至今还令我们怀念。

尼采说:“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你终究要失去它。”只是,大胆不但能够用于冒险,也能够用于放弃。

如果说孩童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未知领域,那么有着丰富阅历的成年人,了解自我的边界并坦然理解,是能够获得幸福的——至少避免了此生在忙忙碌碌和不满足中结束(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海上钢琴师》主人公1900天资聪颖,在观察游轮上形形色色的旅客后洞悉世间百态,得出自我的结论(文中第一段资料)。他清楚自我的边界:“在有限的钢琴键上自得其乐,我学会这样生活。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他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我们最终明白,他宁愿一生孤独,不愿随波逐流。

当我们沉醉于片中的优美音乐,遗憾于1900的杯具结局,别忘了1900那份从容与满足:“我已经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了”,更别忘了1900一辈子都生活在童话中,这个童话叫做音乐与大海——

“好像大海轻摇着我们

顺流飘荡,任意东西

在家具和灯具中徜徉

我意识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我们在与海共舞

完美的疯狂的舞者[由Www.QunZou.Com整理]

在夜幕下金色大厅中沉醉在欢快的华尔兹里”


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五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020最新5篇范文汇总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020精选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00字精选篇六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5篇1500字

2019《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1000字3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最新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精选5篇

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这是一个美丽而又伤感的故事,除去这些带给人更多感觉的能够归结为一个“谜”字,到处充满着不解。这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11月15日《海上钢琴师》将在院线以修复画质重新上映,这部电影是无数人心中的挚爱。初看时我以为这只是一位虚构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可在了解了爵士乐的发展背景后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隐喻,电影的主人公叫1900,那“1900”到底是什么?在一艘横跨大西洋,连通着欧洲与美国,满载着移民的豪华蒸汽游轮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3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