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5篇
推荐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种介绍中国民间食物的纪录片,它拍得很真实,很生动。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各色美食的节目,更是一个介绍美食背后蕴含的趣事和感情的节目。这个节目让我知道了更多的美食,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餐”。
“三餐”这一集中先是介绍了全国各地的早餐:草原上的酥油茶,重庆的牛肉面、武汉的热干面、苏州的大肉面,全国各地的早餐令我应接不暇;工厂里简单而又营养的工作餐,充满家乡气息的家庭餐,大人们亲手制作的爱心餐,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黄土包裹腌制的咸鸭蛋,富有弹性的豆干,各色的小吃让我大开眼界。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的地方特色文化。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使我感受美食的魅力,也让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啊!我爱我的祖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舌尖上的中国2》加入了不少人文关怀,用人物故事带出地方美食,比如养蜂人的豆花、香肠、腊肉;麦客的裤带面;海边渔民为女儿学会捕捞跳跳鱼;留守儿童等到父母回家制作鱼酱;归国的老华侨归乡宴上的萝卜饭等。
“《脚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这一集的导演李勇解读说,“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动,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
二、消化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亲情
四川人老谭离开家乡在秦岭养蜂期间,最爱吃妻子自制的爱心豆花,就为了吃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坏脾气都收敛了,变成了一个惧内怕老婆的老公。山东有个爷爷为了给孙女做煎饼,亲自自制土灶,研磨白薯干等五谷。而摊煎饼的背景音乐是与奶奶的拌嘴,甜蜜温馨,像是回到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拌嘴声中,等待温馨的午饭。
在西藏,哥哥为了给弟弟一份甜蜜的礼物,爬10层楼高的大树,小心翼翼地在树枝间行走,花了4个小时,只为获得那蜂蜜的甜美和家人脸上洋溢的幸福。浙江一位充满爱的父亲,用五年时间练就绝技(20米外精准投钓),在海滩上快速准确地抓跳跳鱼,因为这是他的女儿最爱吃的。还有出海捕鱼的夫妻,因妻子虚弱晕船,丈夫特意为她做海蟹面后才开工,二十年来均是如此。
总而言之,伴着纯真的爱情和亲情,听着熟悉的调侃,一碗美食表达的就是“爱”。
三、凝聚着制作团队的倾情奉献
“比如有人会说‘我想你们来拍一下我们的山药粉,特别好吃”。但它缺少了一个支撑的东西,我拿什么来说它?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可拍?每一集的导演会根据主题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脚步》是反应人和食物的流动变迁,养蜂人是流浪在外寻找食物的群体,像留守儿童是带着家乡的食物到远方去,他们之间会形成勾连,食物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出去的。
李勇介绍称,每个主题确立后,分集的导演会看大量的书,调查、写文案,“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长,文案写作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调研,就是先确定这一集有哪些美食,再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比如鱼酱只有那个地方才有,我们就去了贵州。不是我们一开始就想拍留守儿童,而是我们到了那里觉得那个人物、他的职业很适合表达这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另外,调研事是一个心细活,需要弄清每种食物的来龙去脉,相关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它所属乡村的特质,主人公小院几点钟光线最好。有时寻找人物的过程颇为漫长,大概耗时两三月的时间。
“一边工作,一边吃美食。”这是观众想象中“舌尖团队”的工作状态。但事实上,对一些主创来说,很多美食他们自己都没享受到过原味。“经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时已经冷掉,或是拍摄对象吃剩的。”《脚步》分集导演李勇告诉记者。在他这一集里,很多拍摄对象是辗转在全国各地,为获取食材而辛劳的人们,“为赶拍摄进度,很多时候都没时间吃饭,只能和泡面相伴。”
四、射影社会:无奈与心酸
作为美食节目的导演,李勇认为美食是《舌尖上的中国2》的出发点,但并非全部,“我们是一个美食节目,但不是单纯只做美食的节目,我们想通过美食让大家看到当今中国人生存的状态。”在《舌尖上的中国1》走红后,有人采访到其制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们曾对节目中隐含着的,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而感到担忧,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国2》已无必要将借美食寓社会的野心隐藏,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对空巢老人问题、中国农村6100万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升学”、“富士康”、“单亲家庭”、“陪读”等也陆续在片中出现。
它在记录下美食的同时,更将中国和国人的巨变用饮食串联,透着无奈与心酸。中国最后一批的麦客们,无法撼动机械化带来的职业末路,片中苍天、麦田、裤带面、吼秦腔的壮美画面,竟然让观者不自觉的将这些场景与《白鹿原》的语境联系起来,职业割麦人的绝唱让观众感动不已。麦客,是中国千百年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广东打工的父母半年来年只能在收割玉米的集结回家小住半个月,而这半个月,恰好是雷山鱼酱发酵成熟的时间,在即将离别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用鱼酱入菜的团圆饭,独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却黯然落泪,因为她没办法不让父母离开,临走前,她和哥哥为父母装了一坛鱼酱。候鸟打工族,是近年来中国人的巨变。
正如结尾文案所述:“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暑假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写一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我原本以为是历史纪录片,便失去了兴趣。第二天,我去同学家玩,我看见我同学在看视频。我就问她这是什么片子,她说:“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啊!”我心想:什么这不是历史纪录片吗?还那么好看,回家可以去看看。
在这本纪录片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让我印象深刻。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其实,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有感情的东西才是美食。
在本片中,最让我喜欢的美食是兰州拉面。兰州拉面,我吃过,在我去兰州游玩时吃的。现在还记得那一碗面,在一个粗瓷大碗里,满满的汤和面,上面漂着辣椒油,几片青萝卜,一小撮绿绿的香菜和蒜苗,里面还有手指肚大小的牛肉丁,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朴素而精彩的故事,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自然,主食,转化。中国人在本身所处的自然条件下,驯化改良出了各种不同的主食,尽管主食的来源只有很少的几种,但是中国人还是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改进制作方法和手段,创造出数不尽的美味食品。中国人的主食是靠天吃饭,这磨砺着中国人的性格,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天气如何,所以中国人习惯于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人懒就没人给他钱”,老人家说的就是中国人在骨子最为笃信的真理。中国人其实是最爱抱怨的,但也是最不把抱怨的事当心头事的,因为为了生存,为碗中舌尖的一口饭食,还是得振作精神,安慰自己,然后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中国人在自然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改善和创造一切有利于自己的食物,把豆子做成百味不争的豆腐,把稻米做成可以宴饮的米酒。中国人在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几乎利用了自己一切的智慧,为的`只是把自然能给予人类的事物发挥到最极致的状态;为的只是在自然允许的条件下,薪火相传,留给后代自己所有的生活智慧,然后乐然得看着自己的子孙有如一季一季的菽麦稻谷,连绵不绝。
今年过年我回家祭祖,当把将饺子和酒倒进祖先墓前燃尽的纸灰时,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也许祭祀祖先的真正意义在于感恩祖先,不是他们所谓的阴灵庇佑,而是他们将世世代代生存生活的智慧延绵不断流传下来的努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来之际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儿的中国风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体”,以美食为承载,以新年作为一个符号,去讲述中国人年节时下的美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温暖的镜头记录着繁复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们漫漫回乡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着美好的象征,那些对团圆的期盼、对家人的思念、对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这部娓娓道来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讲美食,通过镜头的记录,带着你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间小吃、街头蜜饯,美食中又蕴含着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事故哲学。而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则是用美食品尝日日冲淡的年味儿。许多儿时对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随着镜头的远近摇移慢慢浮现出来。当大都市里日渐被洋节日侵占的时候,乡野民间却还保存着年节时祭天祭地送灶王爷的习俗。
你是否还记得,那首小时候一直传唱的年俗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细细读起来这首有趣的民谣,心里都是对过年的怀念和回忆。小时候的我们,过年就是最大的欢乐。可以买到过年的新衣,走亲访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还有很多长辈们给的“嘎嘣响”的崭新的压岁钱。那时候的年味儿之于我们,就是过年整的枣花糕、大花卷、饺子就着腊八蒜,还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风干腊肠。或许,那些90年代的记忆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还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泪点。那些父辈的人们,就仿佛被时光停驻了一般,他们依然坚守着流传几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或许,有这样感慨的人不在少数。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被一个个精心包装的洋节日迷得团团转的时候,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春节,却在年年的“越来越没年味儿”中渐渐失去了欢乐。以前,老辈儿的人讲,过完了大正月,这个年才算完。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就连个正月十五都过不到就要紧锣密鼓的回来上班,如何还有“闹花灯”的闲暇和心境呢?有时候想,对于春节最大的保护,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尊重,让我们有闲暇也有心情去扮靓我们民族的节日。
当然,感慨是个人的。影片本身还是很欢乐的。看完电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舌尖上的新年》是适合吃饱了看,还是饿着肚子去看?有人说,得吃饱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饿不行,怕根本坚持不住;也有人说,还是饿着看吧,不然吃饱了看完还得吃,太长肉了。反正我是饿肚子去看的,一个字,馋啊~人还在电影院,心早已飞在了春节奔驰的火车上,期盼着一年一次的大团圆和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