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2019最好的我们电影版观后感体会感受精选

2019最好的我们电影版观后感体会感受精选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2019最好的我们电影版观后感体会感受精选

  最好的我们改编自八月长安同名小说,讲述了耿耿和余淮这两个因名字而结缘的高中生,在高中三年期间共同成长,经历分别又重逢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2019最好的我们观后感

  青春影视剧已然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像“优爱腾”每个月都各自上新至少一部青春题材的网剧。虽然爆款的比例低了许多,但青春影视剧丝毫没有降温的趋势,一方面是,“没有人永远青春,却永远有人正青春”,这一题材永远有追随者;另一方面,青春影视剧的制作门槛低、成本低、政策风险小、收益率高。而如果是IP,那就更不容错过了。

  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可以说是青春校园小说的超级IP。“振华三部曲”是以振华中学为背景的三部小说,分别是《你好,旧时光》《最好的我们》《橘生淮南》,这三部小说分别已经改编成网剧。其中剧版《最好的我们》于2016播出,由刘昊然、谭松韵饰演男女主角,该剧播出后大获成功,当时点击率超过20亿。如果说赵薇《致青春》拉开了青春电影的帷幕,那么《最好的我们》则掀起了青春网剧的热潮,正是《最好的我们》的成功让资本注意到这一市场的广阔天地。除了《最好的我们》,剧版《你好,旧时光》于2017年播出,由李兰迪、张新成主演,而剧版《暗恋橘生淮南》也将于6月10日播出。

  “振华三部曲”分别改编成了网剧

  于6月6日起全国公映,由陈飞宇、何蓝逗主演的影版《最好的我们》,是“振华三部曲”首次搬上大银幕。影版《最好的我们》会否复制剧版的成功?

  对于影版来说,原著和剧版的巨大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是,剧版粉丝基础雄厚,影版在宣发上事半功倍;问题是,剧版实在太深入人心,刘昊然的余淮、谭松韵的耿耿受到书迷的一致好评,甚至有剧迷说,不是刘昊然、谭松韵在演耿耿余淮,而仿佛是八月长安看到他俩,才写出了这样的故事。观众难免会对比,影版的压力可想而知。

  剧版的耿耿余淮深入人心

  首先得搞明白,八月长安的小说原著有怎样的特征?何以成为大IP?客观地评价,如果以精英文学的标准衡量,那么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也是快餐文学;但假若与同题材的快餐文学相比,那么“振华三部曲”的写作则有质感多了,至少是那种清淡可口、色香味俱全的快餐。八月长安出生于1987年,是2006年哈尔滨市的高考文学状元,她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本身文学功底就挺好的,85后的成长经历也让她小说中的细节叙述贴近80后、90后。但“振华三部曲”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真实。

  如今“真实”是一个用滥了的评价,任何青春影视剧播出时打出的宣传旗号里,一定会说反映了真实的青春云云。但并不是说主人公穿着校服、听着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纠结于文理分班等,就代表这部剧真实了。真实不仅仅是体现在服化道的细节和一些标志性的事件上,它更体现在叙事的肌理、人物的塑造上。绝大多数人的高中生活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普通,绝大多数高中生,也是普通人。因此,真实的奥秘,即“普通”。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抓马的风波,学生们就是教室-食堂-宿舍/家三点一线地来回奔波,为着每日的功课、每月的月考以及发下来的成绩单愁苦。而一群普通的高中生,哪怕你智商再高,终究也就是一个还未步入社会的小屁孩,会紧张、会焦虑、会恐慌、会退缩,没有偶像剧里霸道总裁那一套一套的“英雄救美”。

  八月长安很聪明,她抓住了校园生活和高中生“普通”这一特质。当然一部小说要好看,肯定不能是流水账,八月长安在普通的基础上,赋予了小说足够的戏剧性和幽默感。小说也会给读者带来言情小说小鹿乱撞的那种心动感,但这一心动是亲切的、熨帖的、似乎触手可及的,因为它是发生在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之间,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真实感。

  以小说《最好的我们》为例。单看梗概,它跟现在市面上扎堆的青春校园故事似乎没太大差别。一方是学霸,一方是学渣,俩人是同桌,从相互看不顺眼到日久生情,文理分班各种纠结,学渣为了跟学霸考上同一所大学拼命学习,结果高考时学霸出了意外,或者学霸为了跟学渣同一所学校故意“失利”,两人就此分离……

  大部分故事,是按玛丽苏偶像剧或者甜宠剧的模式写的,男主角自带霸道总裁气质,如果他恰好是学霸,那么一定是雷打不动考第一,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从容淡定;而学校也好像是被《流星花园》里的英德学院“附体”了,三天两头就有各种抓马的大事发生。总之,故事的核心是男女主角轰轰烈烈一波三折的恋爱,学习主要是作为一个叙事背景。

  《最好的我们》不同,它虽然讲述的是耿耿余淮“耿耿于怀”的故事,但主线仍旧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校园生活;耿耿余淮相互喜欢,是学习之余喜欢,而不是喜欢之余学习。小说也没有那种夸张甜腻的撒糖,哪怕俩人其实已经暗生情愫,但余淮对于耿耿依旧是“一小部分时间施以援手,大部分时间落井下石”。学生嘛,主业总归是埋头苦学。

  最为关键的是,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有弱点的男主角。余淮虽然是学霸,但不是那种天才般的学神,稍不留神他的名次会往下掉,竞赛会落榜;余淮虽然自称“小爷”,看上去如此开朗、活泼、无所畏惧,可实际上他“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考不好了就会怀疑自我的少年”,他也会畏惧、会怀疑、会自卑、会逃避。

  剧版《最好的我们》之所以赢得高口碑,根本在于它充分还原了小说中那一份真实与普通,还原了一个虽然闪闪发亮,但也有弱点的少年余淮。影版若想保持原著的精髓,改编也得遵循这一个大方向。

  刘昊然版余淮与原著非常贴近

  剧版《最好的我们》有24集,但影版只有110分钟,大概网剧3集的篇幅,这意味着影版必须大量删减。该如何删减,是影版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如此短的篇幅里,既要拍出平淡真实的学习日常,又要充分反映耿耿余淮的情感累积,是蛮有难度的。可惜啊,影版采取的编剧策略是最简单的那一种:删除小说中那些普通的、日常的部分,保留那些具有冲突性的情节,并予以放大。

  编剧的出发点是为了保障戏剧性和可看性,只是整个故事的内核由此也转向玛丽苏偶像剧了,电影中耿耿余淮的主要任务好像是谈恋爱,到处都有宠溺的细节;两个人的情感进展神速,也有偶像剧里那种抓马型的起冲突的情节。就比如小说中,余淮的妈妈家长会后请求老师不要让余淮与耿耿同桌,耿耿也没受太大伤害,事后还偷偷向林杨打听余淮与初中同桌的故事;到了电影中,这个冲突被放大,耿耿生气暴走,直接走进有人正在打球的篮球场,余淮则在一旁大喊。

  影版“加”了一些情节,非常偶像剧

  也就是说,影版《最好的我们》整体气质抓马化了,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狗血气息。何蓝逗版耿耿,与谭松韵版耿耿各有千秋,但陈飞宇版的余淮,就比刘昊然版余淮逊色不少。陈飞宇也非常帅气,少年感也非常足,奈何大部分时候稍显僵硬,欠缺那么一点灵动;当然这也怪剧本,一开始没有表现出余淮的弱点,家庭变故后他突然的“堕落”也就显得欠缺说服力。

  陈飞宇版余淮,少年气十足,只是演技稍稍生硬

  应该说明的是,从剧本改编角度看,影版《最好的我们》并不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上映后市场境遇也会不成功。影版《最好的我们》的起承转合,跟之前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有点像,虽然一部是校园爱恋最终大团圆,一部以悲剧收场,但两部电影都特别适合现在以及曾经的高中女生边看边哭。《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目标受众,与《最好的我们》是重叠的,前者虽然口碑惨淡但票房近10亿元,影版《最好的我们》口碑是没太大指望了,祝愿它票房好运吧。

  2019最好的我们观看有感

  如果没有看过剧版和原著,单从影版来说,陈飞宇和何兰逗演绎的是一种偏向于一见钟情的青春期爱情。从告示牌下寻名字初遇,女主对帅气男主的懵懂感觉,男主则是肆无忌惮的表达对女主的特殊。由于电影时长的问题,所有细水流长的日常相处被去掉了,或者说被一带而过。而那些促使感觉变得明朗的情节被着重,从一定程度上给人感觉进展太快。剧版则注重日久生情,俩个人在高中都一直保持着懵懂的暧昧,那种青春期的淡淡美好。两种风格提现了高中时期不同人对于喜欢的人的状态。

  影版中的简单和贝塔则有些让人不喜。和剧中相比,简单变成了耿耿的好友,而贝塔是高中初识的好友。贝塔在剧中是心思细腻略带敏感,讲究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对闺密很好,对爱情也不将就。即使徐延亮追了很久,也都直白的告诉他“我不喜欢胖子。”而影版没有相关介绍,默认成了一对。在还盛淮南笔记的时候不经过别人同意翻阅甚至还大声读出来,在正主出现还在笔记本塞到耿耿怀里,让她自己面对。这与她本身的人设不符。而影版的简单在没有了韩叙的时候从心思天真单纯变成了完全没有特点,不是说痴情是她的特点,而是所有的行动都跟在贝塔后面,没有自己的想法。剧中的简单有自己的思想,会因为不同的想法和贝塔据理力争。没有谁是谁的附属品,也没有人只会符合别人的想法☀

  最后来说男女主,初进电影院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女主有多么好看,但是一场看下来我get了女主的可爱和单纯,只是过于注重这些,没有突出耿耿的成长,不是头发长了就是长大了,不是对着海大喊一阵就是在爱情里成长了,不是声嘶力竭就是疼痛文学。生活中哪有这么多的狗血呢?人生最多的不过巧合而已。更何况,她对余淮哭的时候一不小心还跳了个戏😄,明明该是哭腔,莫名感觉在笑。余淮啊,那个有些敏感有些张扬的阳光少年,会露出小虎牙告诉你“你可是小爷我罩着的人”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一个酷拽男孩,恕我直言,那不是我年少时心里欢喜着的少年💔

  但是如果不带着和剧版的比较,单纯来看这部电影的话,其实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些年为了吸引心怡的人的注意用力过猛的情节,长大后想想真傻。也会和看电影的人一样心照不宣的笑笑。想让对方喝酒却把自己灌醉,送女孩上公交后却发现应该骑车送她,在全班同学的面从不给她难堪。

  2019最好的我们观看心得

  还记得三年前那部青春校园剧《最好的我们》吗?刘昊然、谭松韵将“耿耿余淮”的故事演绎得十分自然,让观众们饱尝了一种清新的甜。

  如今,电影版《最好的我们》也要上映了,4月25日,该片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宣布将于今年夏至6月21日全国上映,导演章笛沙、原著作者八月长安携演员陈飞宇、何蓝逗等亮相,不禁令人期待:陈飞宇能“赶超”刘昊然吗?

  都是清秀俊美型的“弟弟”;都是凭青春电影出道,而且刘昊然处女作《北京爱情故事》和陈飞宇处女作《秘果》的女主角都是欧阳娜娜;

  电视剧版和电影版的《最好的我们》拍摄时间相隔三年,而刘昊然刚好比陈飞宇大三岁,两人拍摄时都是18岁……两人被拿来比较简直是必然。

  那么,电影版《最好的我们》能够像剧版那样给人惊喜吗?原著作者八月长安看起来还挺满意,在发布会上用了三个“非常”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非常好、非常甜、非常喜欢。”

  少女脸的谭松韵,演青春校园剧毫无压力;而电影版的女主角何蓝逗也是青春感满满。

  这对“CP”的互动也相当自然、相当甜,在发布会上还忍不住拌嘴逗趣。何蓝逗时不时地踩上陈飞宇一脚,陈飞宇背着何蓝逗跳完格子后又吐槽她“太重了”,像极了青春中少男少女们偷偷喜欢对方时会做的事情,让现场观众大呼“甜到齁”。

  定档海报也十分美好:夏天的傍晚,在夕阳温暖的光线中,少年余淮弹着吉他,看向少女耿耿,耿耿脸上则带着甜甜的笑容,让人相当期待新一版的“最好的青春”。

  2019最好的我们观看体会

  《最好的我们》是八月长安“振华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剩下的两部是《你好,旧时光》和《暗恋·橘生淮南》)

  主角,耿耿和余淮。

  她叫耿耿,他叫余淮,耿耿余淮,耿耿于怀。

  很巧很特别。

  而2016年谭松韵和刘昊然版的耿耿和余淮更是特别,看剧时就像是把中学时的快乐活生生的从记忆中拉扯出来,和他们一起追忆往昔。

  要说选角,简直100%成功。

  原著里描述余淮的片段是这样写的,“乍一看不是很帅的那一种,眼睛小小的,但仔细看,尖尖的虎牙笑起来还是一副很可爱的模样”,刘昊然就是完全符合。

  谭松韵更是一副邻家少女的傻傻模样。

  俩人的互动一个摸摸头的小动作就能撩的旁边的剧主不停嘤嘤嘤。

  就算加了个原著中本来没有的路星河,也完全不会违和。

  最后豆瓣评分8.9,这大概就是最迷人的青春,像极了我们一起度过的青春。

  网友更是说“刘昊然之后再无余淮”“青春欠我们一个余淮”。

  因为有珠玉在前,所以不光是剧主,条姐听说要改变成电影版的时候内心也是拒绝的。

  果然,没有辜负条姐的“期待”。

  失望。

  就算前前后后的姐妹都泣不成声,条姐我内心还是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从剧情到人物,看的是崩溃的。

  电影改编,和以往的电视剧改编,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时长。

  俩人平淡的学习日常,情感上的转变,确实不可能像电视剧一样循序渐进,是蛮有难度的。

  不过,电影竟然选择了最无脑的一种:普通?日常?统统不要,戏剧性的爱情部分才是他们的最爱。

  并且,为了突出通稿中的“这是属于耿耿和余淮两个人的故事”,自杀式的对其他重要的人物关系删删减减,甚至做出颠覆性的改变。

  比如蒋年年,贝塔。

  当二流子贝塔出现的那一刹那,我简直想骂街。

  贝塔是女汉子,但她不是小混混好吗。

  头上梳个哪吒头,编着五颜六色的小辫子,还带着街边五毛钱的彩色小卡子,手上还带着更low的手环。

  嘴里嚼着口香糖感觉下一秒就要把口香糖吐对方脸上。

  再流里流气的搭着耿耿和简单的肩膀说:“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是好姐妹吗?因为我们仨成绩最差,我们以后就要做——垫底姐妹花!”

  ???你没问题吧???

  且不说这是贝塔和耿耿第一次见面,就算俩人已经熟悉,耿耿才不是那种想要垫底的人,她虽然成绩不好,但一直很努力。

  再比如简单。

  没有了韩叙的简单,变成了没头脑。

  整天只会和贝塔一起撮合耿耿和余淮。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把耿耿都改了。

  原著中的耿耿,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且已经有了一个重组家庭。

  单亲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并非可有可无。

  耿耿初入振华时,父亲刚刚再婚,她变得无依无靠,不管是和父亲还是和母亲都非常生疏,有多生疏呢?大概就是自己的妈妈来看她进门时她都要说一句:“妈,你怎么来了?”

  这让耿耿突然觉得,自己的家庭不是完整的,而是已经朝三个方向渐行渐远。

  她急需找一根稻草抓住,保证自己不会掉下去。

  这时,她遇到了余淮,恰好余淮就是那个最温暖的陌生人,对她说着,我们做同桌吧,俩人的好感就是从这里开始。

  到了影版,不仅这个重要的设定被咔嚓减掉,第一次的相遇还变成了那种最烂俗,最抓马的情节。

  俩人在红榜前相遇,砰,好甜好甜的一米八几和一米六的最萌撞击。

  转头的一瞬间,女主(我都不想叫她耿耿)就以一种“哇,他好帅”的花痴眼光看着男主(我也不想叫他余淮)。

  而男主这时的装扮,很酷,脖子上是头戴式大耳机,单肩背包。

  然后邪魅一笑,“你看,我左边那个人,叫耿耿,我们连在一起就是耿耿于怀”。

  女主这时眼神故意的闪躲,并且愣了几秒,其实心里在说“啊,天哪天哪,我们也太有缘分了吧”,然后说出“我,我就叫耿耿”。

  接着,男主伸手“以后我们就是同学啦”,哦,这莫名其妙的握手梗.....

  好了,下面就请各种欣赏“一无是处的花痴学渣和无所不能的情场高手”之间的爱情故事。

  摇身一变,从学习之余的喜欢变成了喜欢之余的学习。

  什么你在教室我要故意靠着你。(还被当成了彩蛋,我惊了)

  什么你在天台我给你戴耳机。

  什么你在合唱队伍里我看着你给你唱《勇气》。

  果然,还是梁静茹给了他们《勇气》。

  一切情节都进展得如此神速,仿佛是原作按了10倍速的快进在播放。

  又好像是一只一百分钟的MV,主题来自一本同名小说,叫最好的我们,或者干脆就叫,耿耿余淮传。

  MV中反复出现的让人涕泗横流的句子——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间隔着一整个青春。”

  会有人问,这就是原作最戳心的台词啊。

  没错,这是经典,不过用在影版里,简直就是无病呻吟。

  我看不到那时余淮的好,只看到一个狂拽酷炸的社会气“小爷”。

  我也完全看不到能让耿耿崇拜的地方,只看到了两人通过各种手段疯狂想早恋,耿耿好像随时都能陷入爱河。

  我也同样不觉得后来的耿耿是最好的耿耿,耿耿能变得更好,是因为她从小就喜欢摄影,而不是在高中脖子上挂个相机随便咔咔两下,长大后换身职业装,说自己是开了个工作室就是优秀。

  最后终于要说到选角了。

  余淮的扮演者陈飞宇,陈凯歌的儿子。

  翻了翻评论,有朋友是这么说的——

  呵呵,什么没有复制刘昊然的风格,什么诠释了一个不一样的余淮。

  对,所有的都可以用一句话解释,因为他演的是吴亦凡!!

  从《将夜》开始,陈飞宇就被称为“低配版吴亦凡”。

  这到底是侮辱了吴亦凡还是不看好陈飞宇?

  首先戏外,在拍时尚感的大片时,他的时尚感就不如吴亦凡。

  其次,戏内,在管理面部表情方面,陈飞宇还不如吴亦凡。

  陈飞宇的表情,大概是眉毛之下全无表情。

  而我们的吴亦凡,至少他在说“菩萨知不知道我心里有多难过”时,脸上还是在用力笑的....

  而这次,陈飞宇确实变了,变得越来越朝吴亦凡靠拢了。

  长相,声音,动作,让我频频跳戏,好几个瞬间,甚至怀疑自己看到了《致青春》中的吴亦凡。

  哼、哈、切、抬下巴,本人天下第一帅。

  余淮不是这样的。

  我心中的余淮应该是一个虽然没有完美无缺,但仍旧一路拼搏的,身边的你或者我。

  而不是一个不用努力就第一的学霸,一个只会撩来撩去的情圣。

  影版《最好的我们》,看似书中的很多梗都放了进去,通过零零碎碎的画面将它们粘合在一起,却成了四不像。

  耿耿余淮的感情没有了根深蒂固的铺垫,那么七年后如何能做到那样的耿耿于怀?

  哎,唯一触动到我的大概就是万年不变的张平老师。

  当他在黑板上写下“高考倒计时4天”时,终于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熟悉的“振华中学”,那个属于你我的高中。

  这一段,不容置疑,刚高考完的同学肯定比条姐这个离开高中好多年的感觉还要深刻。

  不过,总体来说,这不再是那个属于耿耿和余淮的故事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八月长安冲着去,你却给了我个郭敬明。

  这合适吗?

  哦,对了,友情提醒,中间有彩蛋。

  第一个,好妹妹电台。

  第二个,继把第三者路星河删去后,又加了个原创角色,某个在雨中嚎叫的怪胎学长.....

  我只能说,想念刘昊然谭松韵。

  2019最好的我们观看感受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在影院里坐立不安,甚至发出疑虑: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高考前一晚,热搜里出现了“张平老师高考嘱托”的短视频,看完后确实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想要去看的兴趣,并且带着一丝期待,毕竟网剧版刘昊然和谭松韵的“耿耿余淮”令无数走出青春期的人感叹不已,想必电影版也不会令人失望。

  根据网剧改编的电影不少,前两年的《匆匆那年》就收获了很不错的口碑,也令很多人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青葱岁月时光。看得出来《最好的我们》也抓住了这一卖点,在电影中拼命的将“情怀”推到了高处,可是这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从制高点狠狠地摔下来,血肉模糊。

  电影难道完全不行吗,当然不是,一个剧组的努力一定会有值得点赞的地方。张平和张峰老师的塑造依然很好,张平初次当班主任的青涩以及对孩子们细腻的照顾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数学老师张峰的专业和敬业感也被演绎的恰到好处。

  全剧最感动的点就是张平老师擦掉黑板上高考倒计时的数字,然后最后再一次对学生们老生常谈起注意事项,每一个有过类似经验的人都会有所触动,恋恋不舍的情怀不自禁的流露出来,和老师和同学和学校之间浓重的感情在一场开始之后就分道扬镳,从此再也不会有焦点,泪水代替了所有的不舍之情。

  不得不提及的还有电影的插曲、主题曲及推广曲,几首歌曲的创作几乎是贴近了耿耿和余淮这两个人物,相知相识的默契及懵懂暗恋的青涩,都被逐一的唱进了歌曲里。

  光良和葛大为合作的《最近的永远》我反复听了好几遍,可终究没有找到“青春到底是什么”的答案。“等你回头,才发现重点也在起点旁边,想牵的手,隔着最近的遥远”是不是像极了当年你暗恋的那个人,想要表白却迟迟没有勇气,最后只好作罢,留着遗憾很久很久。光良的童话故事里就曾说过,那些美好的事情都是骗人的,陪你到最后的人未必是最爱的。如今他又一次告诉大家,爱着的人仍然是“最近的永远”,勇敢实在太难。

  汪苏泷创作的《耿》几乎唱出了大家的青春,无论是纸条还是盛夏都在歌曲里,而那些遗憾也被他最直接的问出:你还有遗憾吗?敢不敢回答?这些问题在心中早就有了答案,可自己却偏偏不敢和不想承认。如果那年盛夏没有如此深刻的记忆,谁又会有如此的感同身受呢?

  电影里还出现了《勇气》这首歌,在学校大合唱的舞台上,孩子们一同唱着这首甜蜜的情歌,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首歌的旋律一响起,我便起了鸡皮疙瘩,曾经没有勇气做的事情终于有人有勇气的去做了,只能用“美好”两个字来形容。

  写完这些我再次打开豆瓣,电影的评分从6.0分将到5.9分,不过这个分数一点儿也不意外,毕竟看电影时的我比这个分数还要尴尬。不谈及爆红的网剧版,仅和同类的青春题材的电影作比较,这部电影就被甩到十万八千里之外。

  编剧其实很想要触发观众们青春时期的柔软之处,但他万万没想诸多的触发点都显得很老套,很多观众早就不买账了,当看到硬生生的催泪眼,似乎也没有观众愿意再掏出纸巾擦拭眼泪。

  最后的一些片段总是觉得和整部电影格格不入,硬生生的将男主后来的生活写的如此之惨,都9102年了,能不能稍稍思考下这些生硬的桥段实在很难让人找到共鸣。

  主演两个人的青涩感也不是很到位,女主少了点少女的活泼,与原著里耿耿的形象离得太远,包括成年时期的造型和感觉都不是很到位。男主少了点青春期男孩儿的灵气,原著里余淮的骄傲感也没有被表现出来,反而呈现出了一点点痞气,还有空洞的眼神里看不出他对耿耿的感情。

  其他几个角色塑造的也不是很到位,蒋年年被演出了另一个人的感觉,没有一点点机灵感,反而被演出了大姐大的感觉。学生时期的徐延亮被弱化了,以及和余淮的感情描述不多,这导致最后徐延亮说出余淮消失的真实原因有点生硬。

  总之这部电影看到一半时就想要逃出影院,但为了19.9元的票款,我还是硬生生的忍了下来,果不其然它没有令我失望,从头烂到尾。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没有诚意的青春题材电影了,配得上“最烂的我们”的标题。

3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