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片警宝音》观后感,《片警宝音》心得体会精选5篇
推荐文章
2019《片警宝音》观后感,《片警宝音》心得体会精选5篇
影片中的宝音同志从警20多年来,默默守护着居住在辖区1672平方公里内的900多户居民,一辆摩托车,一片沙土扬,只身沙中行,只为那份不变的初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2019《片警宝音》观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片警宝音》:他哭得像个孩子
这注定是一部将警察拉下神坛的电影。
茫茫大漠,贫瘠的草原,一位浑身尘土、双手皲裂、面庞黝黑的警察骑着一个破旧的摩托车在奔波。是的,整部影片,他一直在奔波。奔波在中国最大的警务区,1672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奔波在镇上,旗上,邮局,银行,牧民家中;奔波在矿厂、屠宰场、喇嘛寺;奔波在他那一张张小心翼翼手绘的破旧地图上。
他就是电影的主人公,片警宝音,一个号称管着中国最大的片区片警。 说他把警察的形象拉下神坛,丝毫不夸张。他既没有强健的体格和高超的身手去与犯罪分子搏斗,也没有超群的智慧去发现犯罪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他没有精良的警用装备,随身的大挎包里也只有一块拍照用红布和相机;甚至用稍微苛刻一些的眼光看,他的警容不甚严整,肩上的“两杠一”都还没有按照规定更换成新式肩章——这一切都太颠覆了,和大荧幕上以往的警察形象太不一样了。
但在我的眼中,在一个做了十几年的社区民警的眼中,宝音就是我身边的管片同事,一个活生生的“老三督”。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警察。他怯懦,遇到了心仪的人不敢争取;他狡黠,公共汽车上扯不下人来的时候,抱起对方的行李就跑;他自责,一个坏人两次从他眼皮底下溜走;他贫穷,摩托车散架了还舍不得换;他憨直,有人评价他的辖区贫瘠,他会反唇相讥,哪怕说这话的人是正在采访他的记者;他平凡,把警服一脱,扔在人堆里你很难把他找出来。
仿佛,宝音就是身边的老李、老赵。
但无可置疑的是,他敬业,他是连牧民家的看家狗都认识的片警,生活中除了工作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元素;他勇敢,即便是面对持刀的杀人凶徒;他慷慨,用自己的钱偷偷周济身边的困难群体;他执着,每天陪伴独居老人直到把老人送终;他伟大,平凡中的伟大!
他深爱着自己脚下这片戈壁,深爱着乌拉特旗土地上生活的这些人。“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是牧民的儿子,就喜欢跟他们打交道,他们也信任我,能给他们做点事情,我心里就很踏实。我的职业是警察,我的身份是乌拉特人。”
诗人艾青曾经深情的吟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想,《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给片警宝音作出了最好的注解。宝音把最自己深沉的爱给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乡亲和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宝音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
我想,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的母亲。别人家的小马驹不听话,宝音的母亲主动要过来替人家喂养大,专门请人调教,最后还要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像嫁女儿一样隆重的把马送回去。
也许,只有这样的母亲,才会培育出这样的儿子。
通观全篇,宝音的感情一直处于隐藏的状态,失望、不快,都被他深深地隐藏进了憨笑里;甚至有些压抑。唯独一次他哭了,哭得如此伤心,哭得像个孩子,在他妈妈的怀里痛哭流涕。他为什么会哭?是接连见到了两次死亡感悟无常?还是懊恼自己没有早一点抓到那个坏人?亦或是不解自己明明这么努力却保护不了戈壁滩上的花朵?甚至是因为他后悔没有用自己的奖金来给妈妈打一口井?无论怎样,他哭了出来,情感得到了最大的宣泄;无论怎样,还有妈妈陪伴在他身边。
宝音痛哭的时候,我也哭了。
也许在那些专业的演员面前,《片警宝音》的演员都太业余了,但是在我,一个基层民警的眼里,电影原汁原味的呈现出了我的生活,琐碎、无聊、平淡,甚至是压抑与愤懑。属于警察的荣光与放松,每次都只有短短的一刻,短到自己都难以察觉,短到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望着平静而深邃的夜空那一瞬的窃喜。
终于,宝音骑上了崭新的警用摩托车,依旧奔波在那祖国边陲的广袤戈壁,奔波在中国最大的那个警务区,奔波在各种鸡毛蒜皮的琐碎工作中,奔波在每一个观众的脑海里。
《片警宝音》,是一部将警察形象拉下神坛,跌入人心的电影。
2019《片警宝音》观后感
作为一名警察,我为自己于生活的浮躁而感到羞愧;作为一个蒙族,我为自己对母语的生疏而感到羞耻。在迢迢千里之外,在莽莽戈壁之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世代维系着、仰赖着偏远的荒芜,不断捍卫着、守护着祖国的疆土,凛冽的寒风在每一副高挺的颧骨上镌刻出岁月沧桑的年轮,灼热的骄阳在每一寸粗糙的皮肤上描摹出亘古不变的颜色。在每一对O字型双腿的脚下,在每一双三角形眼眸的深处,似乎仍保留着、传承着从那遥不可及的远古弥留下来的旷达和坚毅,它们就像蒙古长调一样悠远,就像蒙古呼麦一样阳刚,它们融合在自然音节的抑扬顿挫里,融在化不开冲不散的血液汗水中。而那些为高耸入云的水泥森林遮蔽得眼花缭乱的人,和那些早已遭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逼催得急功近利的心,又怎肯闭上双眼思考自己何而为人为人几何,又怎愿停下脚步怅望人生从何而来又向何方。正因如此,公权力遭到质疑;正因如此,蒙文化日渐式微。
无论这个电影的内容有多少真实,又几多杜撰,但每当回想老额吉牵着那匹马驹走在黄沙肆虐的风里,我不禁感叹,无论是否出于自愿,但正是多少这样生活于底层无奈而又淳朴的蒙古人和这样的中国人擎起了民族和国家的脊梁,正是有多少甘于奉献默默无闻的普通公职人员和劳动人民为这个泱泱大国的繁荣和复兴奉献自己的一生。金钱和政治的确是为富人和政客们所把持的,但请允许平凡的人拥有他自己的故事,即便这样的故事有些许寒酸,但它却也真实。在公安系统里如果到不了副科级,那么是无法从两杠一自然晋升到两杠二的,电影很真实,宝音德力格尔至今仍然是一个三级警督,而这样的事情在旗县市一级是多么司空见惯的,鞠躬尽瘁一生还是个科员、股长,他们的人生就定格在了三督。所以,如果以后你见到年过半百仍然戴着两毛一警衔确呆在一线的老警,请多一些尊重,十几二十年不晋升的感觉不好受;所以,如果你以后见到一股奶茶味汉族话说不明白的老乡,请多一些敬佩,正是这些人传承着千百年来几近消亡的畜牧文化。虽然国泰民安岁月静好,但仍有人踽踽彳亍负重前行!
2019《片警宝音》观后感
乍一看名字,感觉可以直接上中央六,看完一遍之后,想看第二遍。
五个推荐的理由,轻微剧透:
第一个,很多人担心这个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献礼40周年的电影,会政治大于艺术。导演很明显最早知道故事和影片的来龙去脉,他在二者之间做了一个很好的平衡,让人看了感觉舒服,又能让这部片子被拍出来。
第二个,豆瓣上有人讲这也能叫电影,太碎了。事实上,一个片警的工作不就是这么碎么,导演只是做了很好的还原。并且,高级之处在于,看到后半段你就会逐渐发现,之前的每一件小事都在为后面的那个矛盾冲突服务,每一个出现过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个,豆瓣上还有人讲,宝音太不食人间烟火了,领进门的姑娘都没娶成媳妇。现在乘人之危都这么理所应当了吗?首先单身的人不是见到异性或符合性取向者就想结婚的,他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此外,也得看人姑娘是不是乐意啊,貌似也看不出有这意思。第二,姑娘是来宝音的辖区寻亲的,在宝音看来这首先是工作,在一个“工作狂”的眼里,工作就是工作,优先级大于一切,所以他不往那想是完全能理解的,如果你是或者懂“工作狂”。第三,事实上宝音并不是没有感情的,电影里有许多细节表现他的感情,也包括爱情。电影有个很经典的剧照,他坐在高高的土堆上,看向去世老人的院子,那里就曾经是他安放感情的地方之一。并且,他也不是完全“政治正确”的,不举例了。
第四个,电影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宝音不是主角,只是线索人物,透过他的眼,让观众看见内蒙牧区的生活。许多场景和细节的呈现都很用心,让一些在牧区长大的人看了都说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想到给拍出来了。比如,骆驼发情期会追着人跑,比如母羊的纠纷,等等。导演还很巧妙地通过一次采访,让宝音讲出对这片土地和牧区生活的理解,而这个认知,对于许多人是“颠覆性”的。
第五个,片尾曲是长调《走马》。
2019《片警宝音》观后感
看过《片警宝音》:
1.作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重点影片,电影拍得很克制,把它看作是风光片也行,悬疑片也行,有些片段甚至有公路片的感觉,主旋律、价值观不易察觉,润物无声。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2.我心目中的乌拉特三部曲是《季风中的马》《蓝学校》《片警宝音》,这些小众电影贯穿了我人生的三个阶段,对我影响很深。家乡被搬上银幕,能让人重新认识身边司空见惯的人物和风景。正如电影中宝音说的:乌拉特后旗一点也不贫瘠,光牧草就有一千多种。有时想想,天上翻滚的流云,地上散落的沙砾,白云苍狗,物转星移,人在其间,渺小也正常。
3.可以看出杨瑾导演有探讨宏大命题的野心,得到与失去,我是谁,明天和意外……但是由于限制,没有铺展。主旋律之外,可以多角度解读。
4.本片一些情节和石博城有关,和羊背子有关,和段莲胜有关,和西部铜业有关,和大佛有关,和巴宝路有关,和抗旱救灾饲草料有关,和会展中心二楼有关。
5.一处穿帮:上一秒宝音骑摩托车在东升庙大街风驰电掣,下一秒就到了潮格镇。
6.值回票价。
2019《片警宝音》观后感
乌拉特,指的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
2017年,在乌拉特后旗,拍了一部电影《片警宝音》
片中的主角,宝音,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警察是我的职业,而我的身份是,乌拉特人。
作为警察,宝音,用相机记录了片区内每一个人的面孔,有外来人口,有本土乡亲。
作为主角,摄像机,跟着宝音,拍下了导演最想告诉外面世界的,那些蒙古面孔。
所以,这部电影,拍的不是“成龙”款警察故事,而是乌拉特人的面孔2017。
骑马,玩滋水枪的孩子。
骑马,追摩托,向后座上的姑娘,表白爱情的汉子。
骑马,牵着一匹两岁的小马,去送给一位姑娘,想看看能不能给儿子宝音牵个姻缘的母亲。
千里寻父,却只有自己照片为证的姑娘。
一个人独居,突然跌倒在家去世的老人。
捡了一块石头,委托宝音去询价的工人。
面对来寻亲的女儿,突然哭泣的父亲。
带着汉族媳妇回家,向发小炫耀的朋友。
因为一只走丢了的怀孕母羊,引发争执的邻居。
婚礼上,载歌载舞的宾客。
......
电影,以一个冷知识开场,发情的骆驼易怒。
乌拉特后旗,一头发情的红驼追人咬人,把一个外地人追得跳进了一口枯井,撞掉了一颗门牙,埋下了一个关键线索。
这个关键线索,制造了片尾那个正义的剧情高潮,片警宝音,凭借这颗牙,发现线索,独自追踪,最终抓住了那个杀人犯。
但在我眼里,这个高潮,远不如,开场5分钟,宝音在野外,渴饮,小溪水的镜头。
因为,这个戏剧高潮,属于警察那个职业。
而我更喜欢看,乌拉特人,宝音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