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2019感人电影何以为家影评观后感,迦百农感人影评观后感精选5篇

2019感人电影何以为家影评观后感,迦百农感人影评观后感精选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2019感人电影何以为家影评观后感,迦百农感人影评观后感精选5篇

  黎巴嫩现实题材电影《何以为家》(原名音译为《迦百农》)在内地上映,其中反映的一系列社会话题引起热议。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何以为家观后感

  12岁,本该在课堂

  你却因饥饿四处奔忙

  11岁,蓓蕾正芬芳

  你却已嫁人难产去了天堂

  这爹妈,生下孩子怎能不尽心抚养

  这社会,能否放下武器有事多商量

  Zain,你瘦小的肩膀

  好像有无穷的力量

  赞恩,你奋力的模样

  是如此让人心伤

  我愿面包都长在大树上

  让幼小的身躯能填饱肚肠

  我愿这白云都化作暖房

  让孩子们再也不必漂泊流浪

  我愿这人间有更多的阳光

  让所有稚嫩的脸庞

  永远都没有忧伤

  ——

  主角小赞恩的本色出演非常棒!最后的法庭陈述,虽然也很到位,但略显简短,观众的感情还来不及彻底释放。如果孩子的律师能像《闻香识女人》中的上校那样,再补充一段画龙点睛的慷慨陈词,虽然专业电影评委不一定欣赏,也可能略有些流俗,但一定会让普通观众的情绪更加澎湃激昂。

  2019何以为家感悟

  一个12岁的孩子将自己的亲生父母告上了法庭,这个场景有些魔幻,但看过影片《迦百农》之后,你会无比希望这个场景能发生在现实世界中。

  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迦百农》虽然没有笑到最后,但考虑到对手是实力惊人的《罗马》,可算是虽败犹荣,何况本片还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斩获评审团奖。

  《迦百农》是娜丁·拉巴基导演生涯中独立指导的第三部电影长片。作为阿拉伯人、女性,娜丁·拉巴基的作品自带一种勇于反抗现实的批判性。

  片名“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耶稣开始传道时迁居此地,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这个地方发生。

  但是,影片中的故事却残酷真实,看不到人的救赎,也看不到神的怜悯。

  赞恩只有12岁,却终日奔波在劳作养家的路上,身为家中的长子的他需要不断赚钱。

  影片的风格趋于写实,在镜头之下,我们跟着赞恩穿过黎巴嫩的大街小巷,为一杂货商送货、贩卖商品,混迹于江湖的赞恩已经失去了童真。

  影片中,他的几次情绪爆发并不是源于体力上的疲劳。

  即便生活艰辛,他仍努力地活着。

  在他妹妹被卖掉之后,赞恩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无力,他开始正视自己的家庭。

  他曾竭力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为了掩盖妹妹已经“成人”的事实,他偷偷帮妹妹清洗染血的内衣,去商店偷卫生棉,但最终还是没有阻止父母将自己的妹妹“卖给”杂货商。

  代价是几只鸡。

  在他的父母眼里,自己的女儿就值这些钱。

  这只是悲剧的开始,11岁的妹妹在遭受蹂躏之后怀孕,未发育成熟的身体显然经受不住怀孕的压力,大出血之后,妹妹没能保住性命。

  赞恩彻底失控,抄起一把刀冲向杂货商……

  他依旧改变不了很多事情,比如改变不了父母对他的态度。

  有人会说赞恩的父母生活艰难,要求他们给予子女良好抚养教育是“何不食肉糜”的道德绑架。

  其实并不如此,赞恩遭受的是精神与物质层面的双重折磨,即便一家人生活困苦,这也不是赞恩父母动辄打骂孩子的理由。

  实际上,我们无法为他的父母开罪。

  影片中有这么一幕,赞恩干活失手,他的母亲随手便是一记耳光摔在他的脸上,赞恩并不惊讶的反应表明他已习惯如此。

  想要保护妹妹的赞恩,经常遭受父母的殴打,连自己都无法保护的他努力过,也必然迎来失败。

  在一些父母看来,子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也可以随意支配他们的生活。

  在赞恩父母的眼中就是如此,男孩可以传宗接代,女孩到了年龄就要“资产处置”。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那为什么要生?

  《迦百农》从另一角度证实了“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如果不加控制,将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我国,“少生优生”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我们面临的是另外的问题。一部分父母的思想观念停留在封建时代,他们依旧认为子女是自己私人物品,必须严格按照自己意愿生活,至于孩子怎么想的,不在意,不尊重。

  一些人认为管教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家事,不容外人置喙,“我的孩子我还说了不算了?多管闲事。”这是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甚至一些落后地区的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出来的,打死也是自己的事。

  他们生活在现在,思想却停留在古代,浑然不知有法律的存在。

  一则刑事案件曾引发社会热议。烟台招远市贾家庄子村的留学美国女博士赵庆香在回国探亲时,和自己的双硕士学位的丈夫魏斌一起被砍死在家,凶手是赵庆香的亲生父亲赵玉令。

  在悲剧发生之前,赵玉令再次向女儿要钱:“你弟弟都28岁了,因为有癫痫,一直娶不上媳妇,这次看好了一个,对方要求必须在县城里买房。现在就全靠你帮他了。”

  刚刚参加工作的赵庆香十分为难,希望缓一缓。确信女儿不会出钱之后,(其实赵庆香这次回来给又给了他1600美元)赵父彻底疯狂:“女儿白养了!唯一的儿子因为她不肯帮助,娶不上老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活不好,你们也别想好好地活!”

  他操起斧头直奔女儿女婿房间,先一斧子砸开了女婿的脑门,又朝还在沉睡中的女儿头部猛砸。

  为儿子娶妻本是他的责任,试图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女儿,得不到满足之后就痛下杀手,赵玉令的行事逻辑让人难以接受。

  更为可悲的是,在法庭上赵玉令表示并不后悔。或许在他看来,自己的女儿必须满足自己的一切要求,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要么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要么毁掉他。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父母,比如最近大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喜欢“作”的他将三个孩子的生活扰的一塌糊涂,让观众又气又恨。

  在《迦百农》中,赞恩最终将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法庭之上,法官问他起诉父母的原因。

  “因为生了我。”

  这一点理由就已经足够。为人父母是一项荣誉,更是一种义务,需要付出关心、耐心、爱心。很多人并没有准备好,就匆匆忙忙就做了父母,不懂得教育、不愿意教育。

  要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尊重自己的孩子,赢得孩子的信任才能真正建立对话基础,走进孩子的内心,良性互动。

  《迦百农》是一场悲剧,看到影片最后,会发现这是一个无限循环,在没有强有力外界因素介入的情况下,长大以后,赞恩将成为他所厌恶的。

  幸运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可以选择教育子女的方式。

  奉劝某些人,如果你不愿意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那么请放过自己的子女,一开始就不要生下他。

  2019何以为家心得

  这是一部刚刚上映的电影,强烈的推荐给各位迷茫的知友,当面对温饱问题时我们那些焦虑与迷茫都显得有些矫情。

  电影将的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当无法养育很多孩子时,父母却一直在生育孩子,他们的贡献也仅仅在于生而已,伴随他们一生的就是殴打、谩骂。故事的主人翁不知道自己的年纪,因为他的父母没有确切的记忆,他的妹妹11岁就结婚了,因为怀孕大出血而死,后来主角将他妹妹的丈夫(30多岁的人)捅伤了,他妹妹死前受了多少虐待电影没有讲,但是我们可以想到,电影的里他的爸爸说,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我也是这样过了一生。具体的情节我就不透露了,只能说很真实,故事也都是真的,真的东西才最能打动内心,不是吗?

  其实看这个电影自己觉得挺惭愧的,12岁的小孩遇到如此不公的命运依然顽强的或者,对美好的事物(巴黎)抱有幻想,并且一直也都努力着,没有任何的抱怨,只是安心的做着自己的事,对比自己大很多的孩子没有任何抱怨,他在我的心中不是那个矮小瘦弱的小男孩,而是一位英雄,站在我达到不了的高度,令人敬畏。所以,已经拥有幸福生活的我们放下抱怨,专注的在各自的领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一切,因为此时此刻,在同样一个地球上,某些人,无所谓大人,小孩,连做好人的权利也没有。

  2019看何以为家有感

  十二岁的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诉的是父母给予了自已以生命。电影《何以为家》的故事乍看荒诞至极,但当我真的看完这部电影,却又会被电影中在赤贫环境里生长的孩子,他悲惨的境遇所动容,会因此陷入耐人寻味的深思,这个世界最为弥足珍贵的羁绊是亲情,但并不是每一个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在《何以为家》里,生长于黎巴嫩的女性导演娜丁·拉巴基将镜头聚焦于了自已国家的社会最底层,透过她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却又如此真实的国度,在这里从贩卖毒品到儿童买卖是那么的随处可见,从非法移民问题到孩子最为基本的生存都无从得到保障,可以说这部电影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延伸为一部颇具深度的电影,而娜丁·拉巴基透过这一系列罪恶事件的串联,却将最后的焦点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在电影中作为主人公的男孩赞恩,本该是身处学堂,憧憬未来的年龄,却不得不整日为了生计辛苦奔波,而赞恩的家庭虽然是一个拥有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但在这个家里,所充斥的也并不是其乐融融的温馨,赞恩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方式只有非打即骂,漠不关心,在这种原生家庭里长大的赞恩,其实从小就不曾感受过多少亲情,但电影却又透过剧情的展开赋予了他以"爸爸"般的责任,这种残酷中透露的人性至善,是电影最具人文关怀的一笔。

  面对赤贫的生活,年幼的赞恩并非没有想过去改变,从帮人做事到在药房骗取处方药,为了能够赚钱补贴家用的钱,才12岁的他愿意去干一切自己能干的事,但就是这样,他仍旧无法摆脱贫穷的宿命,贫穷就犹如一张无形而又有力的巨网,深深的网住了像赞恩这样的社会底层,并使之将贫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因为在这样一个没有教育,罪恶横行的社会里,所有关于美好的希望都是不复存在的。如果说在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里家庭的缺失只是个例,那么《何以为家》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则是中东不少家庭最为真实的缩影。

  电影里孩子对父母在法庭上的控诉则使电影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当生育不再是一种责任,而只是源于性的本能,这样的生育是否本生就是一种对生命的亵渎?其实透过赞恩母亲在法庭的辩护,不难发现赞恩的父母并非十恶不赦的歹徒,只能说他们不懂得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肩负不起作为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愚昧的固有的认知更只是使他们将孩子当成了商品和工具,这种认知的愚昧与一个动荡畸形的社会现状,二者是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由此对社会不公的讽刺,对社会制度不完善的批判也变得更为真实有力。

  一个孩子眼中绝望的家与世界,将一幅凋敝混乱的社会百态跃然光影,而这部电影或许无法改变黎巴嫩的现状,但它却足以让每个人审视自己是否是一个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能否肩负起一个家的责任。

  2019何以为家体会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前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与好友一起观看了获得了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作品《何以为家》,比最佳外语片《罗马》好太多了。

  故事发生在黎巴嫩,12岁的叙利亚难民因为妹妹被父母卖掉而离家出走,为维持生计当了“保姆”,又被迫与婴儿一路流浪、贩毒、伤人、坐牢……

  看电影时,我一直都希望不会出现“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字幕,因为故事实在是太惨了,但这一切大部分都是男主角的真实经历,直击了当代世界上最尖锐的问题:难民、童婚、人口贩卖……被导演发掘时,小演员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却在表演中流露出了最真实、震撼的情感。

  影片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在开头就交代了孩子为什么坐牢、控告父母,因为它要呈现的是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结局的境地的。

  结尾处并没有交代法庭的宣判,因为这已经不重要了,但根据结尾,虽然婴儿得以与母亲团圆,但它却预示了孩子的又一个弟弟或妹妹的降生和他即将经历的苦难童年。

  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海报中孩子的笑容,也是片中孩子唯一的笑容,这位黑暗的影片注入了希望。虽然主演本片的孩子因为这部电影被联合国难民署移民到了欧洲,但还有无数孩子等待解救。

  2017年,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的时候认识了3位黎巴嫩的朋友,他们的乐观向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国家能发生这种事,还是因为缺钱,所以我希望大家除了观看《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外,也一定要看看这部《何以为家》,为黎巴嫩的国民生产总值作出贡献。

32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