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迷踪观后感范文800字
对于一部电影,特别是悬疑推理类电影,最酣爽的地方莫过于在影片中所展露出的一个个细节,在结局的时候一一得以验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网络迷踪观后感,希望你们可以喜欢哦。
网络迷踪观后感1
上小学那个年代,文娱活动很少。当学校组织看电影时,同学们就像过节那般开心,欢欣雀跃,同时又有一种隐隐的耽忧,要上交1篇观后感。如今看电影早已不足为奇,各大影院轮番上阵,有动作片、惊悚片,动漫片、科幻片……有国产片、进口片,国外的还分原版片、译制片,应有尽有,任其选择,只是没了儿时的那种喜悦,固然更无写作文的负担,但是电影《网络迷踪》却使“大妈有话要说”。
影片拍摄手法非常新颖,颠覆了我对电影的3观。它表现情势完全不同于传统场景,从头至尾观众始终面对着的是电脑屏幕。我是第1次看这类影片,当屏幕上出现WindowsXP的开机画面时,心里“咯顿”1下,“放映出故障了?”随着鼠标向左下角移动,点击“开始”,故事情节就此逐步展开,Google搜索、电视新闻报导、视频对话、监控录相……恍如我不是坐在影院里而是坐在电脑前,不断地操动着鼠标,当移动到“关机”,放映结束了。虽然我稍知晓1些互联网的知识,但是不断转动的视频窗口、网页阅读器窗口、对话窗口……还是让我眼花缭乱,看起来很是费力。比如搜索的信息1条条映入眼帘,全部都是英文,虽然关键词有中文字幕出现,仍目不暇接。再比如聊天对话框中打字,还没来得及回车,“嘟”,对方1条消息过来,因而删除,重打;“嘟”,再删除,再重打,反复好几次,自己的思惟顿时变得不流畅,卡机了。这类全新的感觉迫使自己也要不断地刷新,常常升级,才能跟上时期发展的步伐。
这是一部悬疑片。我喜欢这类题材,就犹如我爱看阿瑟?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笹泽左保的作品一样,总能让人产生1种探索的豪情,在人物言谈举止或字里行间寻觅蛛丝马迹,揭露真相。影片以女儿人间蒸发,父亲网上寻凶为线索,设置了1个又1个的疑团,让观众随着男主角在网络媒体上的各种搜索,不断发现新的迹象。情节1波3折,反转公道又欣喜,真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1村”。在剧情演绎中,充满了悬念的营建和揭秘后的感叹。它探讨了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家庭教育问题。比如为人父母如何与子女的沟通,对孩子的正确教育方法,共同记忆是家庭亲情的纽带等等话题。告诫人们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完全依赖网络上的互动,更要重视现实生活里的交往与理解,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的交换与共鸣。
网络迷踪观后感2
随着影片展开,把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来探讨,逐渐深入为这种特定媒介与呈现机制的焦灼互动。1947年,德尔默·戴夫斯导演的黑《逃狱雪冤》前半段以逃亡者主观视角呈现,呈示男主角作为独立叙述者介入叙事的效果,在古典好莱坞时期成为“跨视点文本”的典范。
网络谜踪在新的行业坐标里走得更远,与前几年以手机拍摄的波澜万丈有异曲同工之处,场景与、拍摄介质与的互动,在这里被置换成了覆盖了人类生活的社交网络与文本生产之间的微妙关系,又仍然能回归到人物与故事的融洽。论情节,网络谜踪执守的是传统的家庭观,无论加害者还是受害者,出发点皆是维持家庭组织形式或情感上的完整,这与最主流的好莱坞制作没有区别。但在形式层面,它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的投射,自证了被网络媒介渗入的惊人程度,这并非被动退却,而是化繁为简的积极姿态,打开了叙事的新格局。英文名直译为“搜索”看来戏里戏外都是双关语。
网络迷踪观后感3
昨晚看了《网络迷踪》,感觉很久没有看过这样一个可以让我完全沉浸身心的电影了,剧情环环相扣,神经一直随着男主角的探索而紧绷着,看到结尾谜底揭晓时如释重负。
故事主线还是比较简单清晰的,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一个母亲早早过世的家庭,父女之间因为感情的疏离、缺少沟通而产生代沟。女儿因为一些心理问题,开始吸大麻,慢慢变得孤僻,逐步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无故失踪,父亲通过种.种努力去寻找线索,破除各种迷障,最终找到女儿的故事。
电影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屏幕来呈现信息、推进剧情。这是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观众可以和男主角一样,以第一视觉,在邮箱、直播网站、message、facebook等各种互联网产品之间来回穿梭,寻找线索,有超级强烈的代入感。所以虽然电影通过这种小成本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完全不会让观众有跳戏的感觉,反而是可以引导观众与主角产生同样的情绪和情感,一起揭开层层迷雾去寻找真正的答案。
当然,只靠创新的表现手法不足以吸引人的眼球,更精妙的是中间的几次剧情大反转,伴随层层递进似的『谁是凶手』的猜测,逐步把答案指向身边最亲近的人、或是最想不到的答案,就足以让人细思极恐、脊背发凉。
然而作为一部推理、悬疑的题材,能撑得起8以上的评分,还是因为它所探讨的社会话题,能够得到很多人的共鸣。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其中对真实人性的描绘。比如说,女孩失踪后,父亲联系到她的同学询问行踪,那位同学说自己和她并不是很熟。可是当女孩被警察确认已死,这位同学又高调的在facebbok上发悼念消息。像极了身边很多人的行为:蹭死者热点,借以凸显自己的善良。悼念不是目的,炒作自己才是背后的原因,虚荣而可笑。
还有父亲的弟弟,也就是女孩的叔叔,对于女孩的关心,虽然方式不对——通过带女孩吸大麻让其疏解情绪,但还是表达出了比她的亲生父亲更为主动的一种关心,至少他做出了一些举动,无论是好是坏,对于一个处于情绪低谷的人来说,总好过冷漠。而影片开始的一个细节中,父亲和女孩的叔叔通电话,叔叔在电话里询问到某一道菜的菜谱,事实上后面的母亲在电脑里的文件名称也显示,这道菜是女孩喜欢吃的。说明这位叔叔是在用他的方式来给予女孩一种关爱。而相比之下,女孩的父亲却一直在逃避,在母亲死后,一直不敢于正面的和女孩好好沟通,疏导治愈她的情绪。这样的逃避带来的伤害,有可能比吸大麻更大,让女孩伤的更深。
家庭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结构,通常我们提起家的概念,会常常用『爱』这个字眼来形容,然而事实上,家庭反而往往会变恨意、黑暗、纠缠、畸形、伤害的一种容器。类似《都挺好》中的那种在纠缠与和解中反复动荡的家,和本片中的家庭可以做一个呼应——正因为家庭顶着爱的名义,让人无法用正当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法则去互相要求对方,所以人们也往往打着爱的旗号,对家人作出要挟、伤害、冷暴力、控制等行为。清官难断家务事,东北话常说:狗皮帽子没反正。很难说谁对谁错,总是一笔糊涂账。
这部电影中,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互相有爱的,只是客观上,女孩成了受伤害的人。可以明显看到,女孩和母亲有非常深刻的依恋关系,而母亲死后,父亲没有承接住女孩的情感空白,自顾不暇,不够坚强到支撑和克服自己的抑郁精神状况,所以也无法提供给女孩更多的保护和开解,最后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网络迷踪观后感4
其实很多父母都不清楚子女的状况,这位电影中的父亲也是,在他去寻找女儿失踪的线索时,走进女儿的社交圈,才发现自己对女儿都不了解。要花时间去了解自己最亲近的人
有时候欺骗可能很难,但也可能很简单。协助破案的警察只是一位志愿者,但可以接手这个少女失踪案件,一直让事件引向其它方向。这是国外的文化吧,电影中的父亲运气好一些,找到了破绽,但感觉对陌生人还是要防人之心不可无。骗人的警官也是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子,儿子不小心把女生推下了悬崖,为了帮助儿子,实施了整个欺骗过程。
网络也真的是神奇,人的痕迹在网上都可以找到,可能这是这次破案的关键吧。想想自己某次团建的照片,别人在网上直接可以搜到,自己的社交账号,别人可以关注,朋友圈别人也了解,想要实行欺骗还是很容易的。电影中失踪的女儿其实也是被另外一个男生欺骗了半年的时间。
作为父母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网名,注意自己的隐私问题吧。
电影不错,只是我言辞很难表达出这个电影的精彩之处,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不至于太远,有种感同身受的样子。
网络迷踪观后感5
给这部影片打了 5 星。这绝对是值得一看的作品,若你自认为自己对科技、网络安全、隐私了解不少,那你更应该看看这部电影。电影的剧情当然很精彩,但是这是一部剧情片,我不好剧透。况且最触动我的并不是剧情。
对科技有一定敏感度的人一定会对电影里出现的各种操作系统印象深刻。从 Widows XP,到 iOS,到 OS X,到 Ubuntu,电影里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出现各种界面 —— 男主正是在这些不同的设备、操作系统中搜集信息,破jie谜团。特别让我感到震动的是:电影对这些界面的模拟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或者说「模拟」这个词都不恰当,因为据说某些场景剧组是直接在实机上拍摄的。这让我得到了非常强的沉浸感,因为我会把自己带入成男主,思考如果是我该怎么处理。这是一个打动我的点。
电影中的 OS X 界面
另一个点在于数字世界的隐私问题。世界上鼎鼎有名的三家公司:Facebook、Google、Apple 每天都把隐私放在嘴边,但实际上第一家的隐私丑闻从来就没有停过;后两者名声稍好,但是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男主如何巧妙地利用安全邮箱重置密码来破jie账户。要知道,安全邮箱或者安全电话号码是世界上最广泛采用的验证方式。实际上:只要攻击者对你的信息有足够的掌握,没有密码是不能破jie的,没有系统是不能攻入的。
使用安全邮箱重置密码
这或许让一部份笃信「数字世界无隐私」的人信心大增,毕竟电影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些人觉得,若要有隐私,那就别上网吧。
我不愿接受这种略显犬儒的思想。但说实话,我有什么解决方案吗?我没有。
最后一点是:网络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作为数字世界原住民的我们。
「数字世界原住民」指的是没有经过刻意的学习就会上网的人群,比如我这一代人。我们近乎无私地把自己的身份、偏好等等信息奉献给了互联网。那么利用互联网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拼凑出我这个活人呢?
No,使用互联网不能拼凑出现实世界中的我。But yes,使用互联网能拼凑出网络世界中的我。现实世界中的我、网络世界中的我都是我,甚至很难说到底哪个才最接近我的本质。
我活在网络上时,身上少了世俗礼仪的负担,也少了道德约束,因此看上去更容易暴露出面具下的本质,这时候网络就成了一个照妖镜。不如试着以局外人的视角看看自己的博客、微博、Twitter,试着构想一下这些账号的主人,与你自认的自己是否有偏差?
这么想来真不可思议:几十亿网民,活生生地因为上网而人格分裂了。
网络迷踪观后感范文800字相关文章:
网络迷踪观后感范文800字
上一篇:《少年与海》观后感范文600字
下一篇:变形金刚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