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绿皮书》有感

若水1873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简单的故事如果讲好了,好到极致的时候,就会非常简单的打动人心,从简单变成充满艺术感,成为经典。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影《绿皮书》有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观影《绿皮书》有感1

看了绿皮书,感觉是很好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白人男主托尼应聘成为一位黑人音乐家雪利博士的司机兼保镖,两人驾车到美国南部进行音乐会巡演一路上发生的故事。

托尼和雪利博士都生活在美国北部的纽约城,托尼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品味低,爱打架,爱爆粗口;黑人音乐家雪利博士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精致讲究,优雅礼貌。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愉快,因为托尼是一个种族歧视者,连家里黑人装修工人喝过的水杯都要扔掉。所以当他一开始得知自己的雇主是个黑人时觉得难以接受,但迫于生计压力还是接下了这份工作。两人一开始因价值观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出现了各种磕磕碰碰。但是在他们之间,除了显而易见的阶层差距,还有肤色的不同,而这不仅是全剧的核心和关键,也成为了不断拉近二人关系的桥梁。

在黑人音乐家雪利博士前往美国南部巡演中,美国南部在历史上是传统的蓄奴州,种族歧视更严重。里面有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事件,一个是托尼带黑人音乐家雪利去西装店买西装,但西装店老板却拒绝让他先试衣服后购买,对待托尼和雪利博士的态度更是判若两人;雪利博士两次被黑人警察羞辱以至于入狱,其中又一次更是因为同性恋遭到了警察的羞辱和殴打;白人富人阶层花重金请他来演奏,但是却在演奏后不让他与白人使用同一个卫生间。托尼出于工作职责和同情心,一直在帮助音乐家雪利,但同时他非常不理解音乐家“忍气吞声”的做法,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受了气就一定要出气,而他出气的方式就是打架。两人的矛盾在不断产生,但似乎每次都很快消失,而事实上,从小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和现实的阶层差距使两人之间形成了隔阂,随着矛盾的不断发生,终于在一个雨夜达到了高潮。托尼向雪利“吼”出了他心中一直十分介怀的两人的阶级和财富,地位差距,雪利也激动地表达了自己从小经历的各不公待遇和没有家人朋友陪伴的孤独和痛苦。两人的关系在那一个雨夜以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中间因为各种固有观念累积起来的墙慢慢的开始出现了裂痕,有了倒塌的趋势。在黑人音乐家雪利的最后一场巡演会上,主办方因为歧视不让音乐家进入餐厅用餐,托尼在这一刻像对待真正的朋友那样挺身而出,雪利也坚守自己的尊严,拒绝上台演出。最后,两人在一家普通的黑人餐厅里用餐,这位曾到白宫演出,被警察拘留时一个电话打到肯尼迪总统处的音乐大师与餐厅里普通的民间乐手进行了一场愉悦的即兴演奏。当最后一个音落下时两人相视一笑,明白那堵看似不可能逾越的墙已经在悄然间倒塌了。

除了电影想要传达的主题,我认为最感人的部分,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之间的那种互相尊重和理解,还有一些配角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温暖和光芒。影片中更多的是对种族平等的希望,有亲情,爱情,友情的温馨和美好,有人们在超越了原本狭隘认知后所流露出来的善良美好的本性。

观影《绿皮书》有感2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才华横溢的黑人,构造出一场尊严的、种族的捍卫战。跨越黑白的情谊,叫人倾倒。

——题记

这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绿皮书》。

电影的名字说来便有趣。美国许多酒店对黑人十分不友好,出了一本小册子,封皮写着《THEGREENBOOK》,册子里列出了美国所有黑人能去的酒店。

维果。莫滕森和马赫沙拉。阿里,用他们最出色的演技,展现了一个白人小混混--托尼与一个高贵、出入上流社会的黑人--唐。雪利之间发生的一段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友谊,演绎出了一本绿皮书,建立起一座坚固的、跨越种族的友谊桥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于1962年的美国。意大利裔、美国籍白人保镖托尼,因生活所迫,阴差阳错成了非裔、美国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的司机。

两个不同世界的男人、两段原本平行的人生,因此要共度长达几个月的时间。托尼一开始也对唐有着强烈的种族歧视,连帮他提行李箱都唾弃,但后来慢慢被他的才华与上流的气质所折服。高贵古板的唐,也逐渐被不羁、幽默风趣的托尼所影响。刻板沉默的他,也逐渐变得开朗活泼,好动起来。到最后,二人成为了知心的朋友,他们互相依靠,友谊持续了几十年。彼此爱上了,不曾熟悉的另一半世界。

有一段十分令我动容:当车子损坏时,旁边有一个大农场,里面有许多黑奴正干着活。当他们看见一个白人为一个黑人修车,并扶他上车,帮他关车门,并尊称他为先生时,一个个手中的活儿都停了下来。他们是有多么诧异呀。唐慢慢的摇上了车窗,车子发动了,唐的眼神十分复杂。他的心情一定也十分纠结。他好像说了什么?他在呼唤:“种族平等!平等!平等!”

当我看到最后托尼家过圣诞节时,开门看到唐,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也感动的热泪盈眶。

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人与人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跨越黑白的美好动人的情谊,令整个影院的观众为之倾倒。那本绿皮书,连着两个知心朋友,连着两个种族,跨越了一切障碍,让世界变得美好。人与人之间本该如此呀!

这个电影回家后我还细细品味了很久,也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了美国那个时刻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的背景。才能了解,这个唐的举动,是有多么伟大,托尼和他之间的友谊是有多珍贵。这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真的打动了我,希望有机会你也能去看一看。

观影《绿皮书》有感3

世界上是有坏人的,你是不是黑人,对坏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电影改编自真实故事,是一个黑人钢琴家南下巡演,找了一个白人混混开车当他保镖的故事。

电影说了种族歧视,也反对了现在动不动就上升种族歧视的风气。整个片子非常温柔,有矛盾的点,更多的是温情脉脉,谁也没有撕破脸,大家都非常体面。

故事发生在1962年,马丁路德金是在63年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可见当时的局势,而剧中出现的绿皮书也是真实存在过的,从33年出版第一版,到66年退出历史舞台,是一个邮局职工汇编的,收录了当时愿意接收黑人的餐馆,旅店,酒吧,旅游景点等,黑人出门必备。

黑人钢琴家don,教养好,有钱,钢琴天才,认识名流,除了肤色外,他都属于上层社会。

白人混混tony,口吐脏话,为生计奔波,爱打架,他是白人,但他也是底层阶级。

尽管电影中的黑人钢琴师don已经跻身上流社会,住在“城堡”里,坐在“王座”上,但到了南方还是会被拒绝用餐,被拒绝试衣服,被人在酒吧无理由的殴打。种族歧视的确是存在的,也是经过了很多人几十年努力,才迎来了今天,黑人与白人可以一起上学,吃饭,坐车,逛街,拥有同样的权利。

但另一方面,什么是种族歧视?

剧中的tony,在刚开始,他偷偷扔掉黑人工人用过的杯子。他是种族歧视么?

不,他只是愚昧,他对黑人,是不了解,所以敬而远之,他没有歧视他们,就算他知道don不仅仅是黑人,还是同性恋后,他也没有表现出一点点歧视。只是他的世界太小,还不明白黑人到底是什么样,他把人分成两类,黑人是什么样,白人是什么样,他以为黑人就是爱听什么歌,爱吃什么饭的一群人而已,所以他后面才会对Don说“我比你黑人多了!”

但是后面他了解了,他通过和don两个月的相处,至少他了解了don这一个黑人,这一个黑人就打破了他对黑人的所有幻想,don音乐上很有才华,don很会写信,don教养很好…于是在圣诞节,他家人说“说说你和黑鬼都干了什么?”他说“不要这么喊他”。这时,Don已经是一个形象具体的人,不再是躲在黑人群体中一个模糊的形象。

Tony终于明白世上没有任何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因为一个人的肤色或者种族或者任何相似点就粗暴地把人分类,太浅薄。就像他因为警官说“哦原来你是意大利人,怪不得你会载他,你也算半个黑人了”就生气揍人。人粗暴对待别人的时候,自己并没什么感觉,只有被人粗暴对待后,才明白这样有多伤人。人们会有共同属性,但是重要的是这个人本身。

影片里有两次对比,一次是他们车子坏在路边,遇到一群干农活的黑人,还有一次是在街边等红灯,遇到一对白人情侣。不管是那群黑人还是这对白人情侣,都非常惊讶,他们停止了自己手头的工作,看向Tony和Don,双方都没有说什么话,从他们的神情动作表达出,至少他们是不赞同的,他们不了解是为什么黑人与白人结伴同游,但是他们已经第一时间划分了界线。只是黑人表达的更沉默,白人更直白,于是Tony也干脆的给了白人情侣一个中指。

在他们的接触里,他们都跨越了阶级,也跨越了肤色,他们以最简单的人对人的方式交往,不说钱不说所有,单纯一个我,和单纯一个你,交朋友。

don是活在白人中的黑人,他的搭档,管家,司机都是白人,他不是那种坐公车被人要求让座的黑人,他遇到的歧视好像更加委婉,有白人欺负他,也有白人为他抱不平。他教养很好,在试衣服被拒绝时他微笑说我知道了;在演出休息期间因为上厕所被主人侮辱后,他也好脾气的说“好的我可以去酒店的卫生间”;圣诞夜让管家回家过圣诞节陪家人。但他还是经常受伤,有一次他演出前自己对着镜子涂遮瑕,表情苦涩,眼角挂着一滴眼泪。

他们遇到过两拨警察,第一拨,对他们各种侮辱,能有多坏就多坏,第二拨,截停他们后帮他们换了个胎,祝他们圣诞节快乐后就走了。

我可以从窗户拿到id,但是我不,你给我下车,淋着大雨,我们来说话。而这仅仅是一个小警官,他有多大权利?仅仅这么大权利,但就着这一点点权利,他就耀武扬威,肆意摆弄人。这也不是种族歧视,这是坏人。他对白人Tony依然说“哦原来你是意大利人,算是半个黑人了。”他打着种族歧视的幌子,但是遮不住他本身是个混蛋的事实,他对谁都是这样,上司让他放人,他都要大声叫嚷反对“他把我打了!”

而好人呢?好人警察并不因为你是黑人或者白人来为难你,他截停你,是因为看到你车胎爆了,他帮你换好胎,维持好交通,先生,圣诞快乐,分手告别。

那么西服店的店员呢?餐厅经理呢?酒吧打伤Don的混混呢?他们是种族歧视么?

百度百科说,种族歧视(Racism)是指一个人对除本身所属的人种外的人种,采取一种蔑视、讨厌及排斥的态度,并且在言论行为上表现出来。

但是很多人,弄混了种族歧视,而这点对种族歧视的误解以及利用,反而会对前辈先烈们辛苦得来的结果造成不好的影响。就像我和我老公天天在家争论,我说他认为我应该更照顾小孩一些,牺牲更大一些,这就是大男子主义,就是歧视女性。他说这才是平权,我不能又希望他主力赚钱又希望两个人同等对待家庭,这是欺压男性。

Don为什么要南下巡演呢?Tony问过这个问题,电影中给出的解释模模糊糊,见仁见智吧。Don是个从小学习古典音乐的人,长大后经纪公司却让他弹爵士,他很自信,他认为别人谈的贝多芬肖邦不会像他弹得一样好。但是Don还是接受了,他谈爵士谈的非常打动人心,Tony第一次听就被打动,Tony夸Don弹的钢琴时,抚摸心口,说只有你能做到。

我认为这次巡演是Don的一个个人证明,并不是为了种族证明。他是既不属于黑人也不属于白人的人,甚至因为同性恋他还怀疑自己不够男人,他是没有归属感的人,不仅仅是在家里他孤单一个人,在这世界上精神上情感上他都是孤单一个人,当一个人不被人在乎,那他还在乎什么呢?只好在乎自己了,他相信自己是天才,他愿意证明给观众看,给经纪公司看,也给自己看。

他俩在一起互相见识到了不一样的人生,Don学会了吃炸鸡,虽然还翘着兰花指吃的别别扭扭,Tony学会了写信。Tony还是爱说脏话,Don也没有给他弟弟写信,他们交了一个不一样的朋友,而已。

整个影片四平八稳,小闪光点不断,结局也是最和谐的happy ending。

被餐厅经理拒绝用餐后,Don拒绝了演出,和Tony一起去了一个黑人酒吧,他们一起吃了晚餐,酒吧有一架小钢琴,Don弹了一首肖邦的东风,气氛活跃起来,Don临时搭档乐队演出了一把。他们开车回家过圣诞,Tony半路睡去,Don开车把他送到家门口,分别各自回家。Tony家里很热闹,大家吵吵嚷嚷,门铃响,Don拿着香槟站在门口。

另外还想说Tony的老婆真是太聪明了,怪不得Tony在外面混的不行,在家里照样服服帖帖,出门还给老婆写信。happy wife ,happy life啊。

观影《绿皮书》有感4

很高兴能与爸妈一起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绿皮书》这部片子挺有趣的,又因为其对种族歧视问题的探讨获得了2018年的奥斯卡头奖。

就让我直入正题。唐•雪利博士作为一位成功的黑人音乐家,致力于改善美国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现象。因此,他主动要求前往南部,这个种族歧视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巡回演出。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在《绿皮书》这个故事的开头以及先前,他并不能真正代表他所处的群体:博士成年后与弟弟断绝联系;在旅馆以及农田边与其他黑人的隔膜......这并不是冷漠,也并不是他在成名以后对自己族人的背离,否则博士后来就不会发生情感和价值观上的转变。这是一种困惑,是对自我身份认定感到的迷惘——可能他认为黑人被歧视,是因为大多数黑人都没有良好的修养,是因为不够优雅、不够沉稳、成就没有超过白人......他渴望挣脱歧视的枷锁,但起初他认为自己所属的种族是一种拖累。他厌恶他人用对待一般黑人的眼光对待他,于是这更使他疏远自己的族人。雪利陷入了这样的困境中,夜夜以酒浇愁。

他巡回演出期间雇佣的司机托尼是拯救他的人。博士与司机间的拯救是互相的:托尼使雪利走出自我不认同的怪圈;雪利给托尼的生活增添了高雅情趣,更让他认识到了修养和自尊的价值。托尼在整个旅程中,让博士认清了他种族的现状,并启发博士对自己种族文化的全新思考。唐博士之前的行动虽然有用,但在坚硬的歧视墙壁前显得苍白无力。他需要理解他的种族文化并逐渐融入它——正如树木扎根于自身所属的土壤那样——才能获得认同感,而不是孤舟般飘荡于黑人、白人间的界河上,才能改变社会对黑人种族的看法而不单单是对他个人的偏见。独善其身可以改变单个白人的看法,如司机托尼,但想要改善黑人的处境是不能一开始就将自己排除于群体之外的。正如托尼所说,别人说他应该也喜欢“意大利面饼”,他并不会感到被冒犯。显然博士起初对黑人文化的一味排斥是不正确的,幸运的是他在有托尼相伴的两个月后走上了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道路。

因此我们看到,在本片的结尾,博士在黑人的酒吧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你为自己的民族作出的奋斗,族人会回馈于你。只有本族人才能给你无与伦比的归属感。按理说此时电影应当安排这样的情节——博士兴高采烈地登上舞台,立即演奏起黑人的爵士音乐,以表明他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与种族认同感。可在本片中,雪利博士郑重地坐在那台很像儿时母亲教他音乐所用的旧钢琴前,先以最精湛的技艺演奏了肖邦《冬风练习曲》。

酒吧里寂静无声。黑人顾客们认真地聆听着。或许高雅艺术真的能够到达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博士自小受到古典音乐的熏陶,平生最爱李斯特、肖邦等古典作曲家,敬仰白人钢琴家鲁宾斯坦。我们会说,文化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但现实是博士演奏古典作品阻力重重。这使我联想到白人说唱歌手Eminem,他在进入黑人占据着的说唱音乐圈时同样阻力重重。贝多芬的欢乐颂中唱到“四海皆兄弟”,我们在对待自己的文化时也不要排斥他人的参与,不要成为阻碍他人形成自我认同的高墙。

每个人的自我认同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使你独一无二的“异”,另一部分是与你所处群体能产生共鸣的“同”。共同的部分会随你所处的群体发生改变,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需要与集体有共同之处。雪利博士起初的处境,是“共同”部分的缺乏——白人因肤色将他隔离;他因嫌弃、无力等复杂的情感将自己与族人隔离。在他“共同”部分的认同改变之时,那部分独特的“异”,就是他自小培养起的古典音乐修养,自使至终作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至此我们可以弄清结尾博士在酒吧弹奏两部分音乐的寓意了:肖邦代表了博士自我的坚守,而后的爵士象征他在温情之旅中获得的巨大力量。

《绿皮书》使用了诙谐的叙事手法,以温情喜剧包裹苦涩的种族歧视内核,具有积极的社会推动作用。联系16年的最佳影片《月光男孩》,我们可以看到奥斯卡正具有越来越强的政治倾向。

观影《绿皮书》有感5

(一)

1862年,美国第十六届总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碑前发表了关于黑人民族平等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故人已去,宣言犹在。

在美国的种族抗争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一本非常重要的黑人专用书,其作者是黑人邮递员维克多·格林。他在书中整理了美国当时可以供黑人入住和就餐的旅馆和餐厅,免得他们误闯了不该去的地方而被打死。说白了就是一本黑人旅行手册,是为黑人专门定制的救命书——这本书就是1936年出版的“绿皮书”。

2018年9月,同名电影《绿皮书》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19年3月1日中国内地正式上映。听说这电影的口碑难得的好,我就借周末回家的时间特意去看看,看后果如其言。

(二)

托尼是一位白人,由于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为了维持生计,他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到达豪华公寓后,他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两个人上路了,一路上托尼把唐保护得很好,每一场演出准时到达,钢琴保证是斯坦威的。托尼欣赏着台上的唐出彩地演奏,在给妻子写信的流水账里骄傲地介绍着唐,夸他有多精彩有多棒。

每一场唐的演奏结束后,底下的白人权贵们都会为他鼓掌,侍者弯腰说着恭敬的话,却禁止他走进正规厕所,并客气地指向花园里用木头搭的专供黑人使用的临时简易厕所。唐有骨气,他坚决不用,宁愿开着车回一趟酒店解完手再回去表演。

圣诞前的最后一场表演开始前,唐被禁止在高档餐厅用餐。他离开了,丢下了所有期待他表演的白人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不住请求他的白人主管,离开了这个充满歧视的华丽的酒店。

为了打破种族歧视,为了自由,唐冒着风险走这一趟南方之旅,和一位本来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托尼,一起完成了两个月的演出。托尼也在一场场演出中,感受到了唐的魅力。他们走出充满种族歧视的豪华酒店,走进了全是黑人的小酒馆。在酒馆里,唐弹起了黑人音乐,大家都为他欢呼雀跃,黑人乐队也和他一起愉快地演奏。唐笑了,第一次,在舞台上笑得如此开心。

圣诞前夜下雪了,他们开始了艰难的返程。路上托尼实在太累了,以至于唐开着车把睡着的托尼送回了家。托尼邀请唐一起过圣诞,唐却识趣地离开了。托尼的家人们团聚着,其乐融融,而唐一人安安静静地坐在偌大的公寓里,听着窗外的圣诞歌……托尼并不开心,好像少了点什么。

门铃响了,托尼拉开门。是孤独的唐,他从超级住宅又来到了托尼家,怀里抱着一瓶酒。黑白两人,无需多言,他们拥抱一起:“圣诞快乐!”

(三)

唐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托尼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在这部电影里,早已固化了的种族人设被巧妙的对调了:精英黑人,底层白人。

这一黑一白,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唐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作文https://Www.ZuoWEn8.Com/,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

刚开始的托尼烟不离手,脏不离口,生活窘迫,却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丢到垃圾桶。然而,迫于养家糊口的无奈和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一路做事,一路磨合,他们之间日益理解,友情日渐加深,托尼也开始无法忍受那些歧视者。托尼揪着酒店经理的衣服质问为什么,唐只是想在这家餐厅吃饭而已;流氓警察辱骂着唐,托尼生气地大打出手;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托尼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唐,唐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

为了演出效果,唐坐在化妆镜前用棕褐色的粉底遮住自己受伤的脸,眼眶湿润,多么无奈和无助。一个午夜,托尼接到了警局的电话,当他赶到那里时,唐和一个男人被铐着蹲在角落里。托尼设法贿赂了警察,唐被放了,唐说他只想活得像个正常的人。

无论做了多少努力,他们俩依旧改变不了任何事情。为了尊严,托尼只能拖着绝望的唐在最后一场表演开始前离开酒店,宣布罢演。

他们前往北卡罗来纳州,车在路上突然抛锚。路边的田野上,穿着粗服麻布衣服劳作的黑人农民们,看到这不寻常的一幕,纷纷停下手里的活,满脸疑惑地看着这从未见过的场景。原本应该是与他们有相同境遇的黑人唐,却西装革履,享受着白人服务,竟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上流社会。

田野里的那些黑人农民的眼神特别真实,那眼神里的疑惑如针一般扎着他的心,也深深刺激着观众的心。

而对唐而言,他也不能坦然面对这种不同。

他懂艺术,有文化,却必须忍受来自白人和黑人两种不同的眼神。白人从心底里还是瞧不起他,而黑人的底层生活,他又从未真正体验过。

在那个大雨滂沱的夜里,托尼为了安慰唐,说唐不像个黑人,唐却生气了。唐绝望地冲着托尼喊:“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甚至不像个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这是来自唐,来自一个黑人的问题。

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样的房子里,坐在国王椅上优雅地弹琴,而不是狼狈不堪地开什么南部巡回演奏会。这一程,唐不是真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四)

在《绿皮书》的前言中,格林写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套书将不会再出版。到这本书停止发行的那天,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尴尬歧视之苦。”

直到将近三十年后的1964年,《民权法案》颁布,种族隔离制度的丧钟终于敲响了,《绿皮书》也终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显然,这本书见证了那个畸形的年代。

任何时代,每个角落,每种制度,观念的改变都相当不容易,都需要那些有勇气的人,不断地挑战世俗的偏见与傲慢,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人心,去说服世界,直至一切慢慢改变。

当托尼问唐的伙伴为什么唐要白白承受这些痛苦走这一遭?唐的搭档这么说:

“仅有天才并不够,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勇气。”

是的,《绿皮书》里的扭曲历史需要不断被反思,这反思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曾经历史的伤痛被当下的电影激活了,这是为了惊醒,亦是对前辈先行者的致敬。


观影《绿皮书》有感相关文章:

观影《绿皮书》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1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