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_观《国无德不兴》有感
推荐文章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_观《国无德不兴》有感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以下是《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希望这些关于《国无德不兴》的观感能够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1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工作人员,我在观看了《平“语”近人》第三集之后,尤其是在听到清华教授讲到立德必须勤于向道德榜样学习之后,深有感触,与各位党员同志分享如下。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官无德不为。中国重德,源远流长。古人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德一直是传统文化中官员考核的重要标准,也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新时代对领导干部讲政德、立政德的新要求。
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立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彭措代表说:“明大德,首先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阿里地区地处祖国边疆,高寒缺氧,虽然自然条件艰苦。但却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斗争的第一战线,一代又一代援藏干部和本地各族干部,身处高原“缺氧但不缺信念”,始终无私奉献、艰苦风斗,正是因为有理想信念和坚强党性。反观之,现在仍存在部分领到干部在大问题和关键问题上,不敢担当,不敢亮剑,并且在大是大非面前摇摆不定,在政治风浪考验面前迷失方向,在诱惑面前沦陷失守等“失大德”的现象。因此,领导干部要把牢理想信念之舵,砥砺坚强党性,站稳政治立场,经得起考验,抵得住诱惑,是领导干部必须修好的大德。
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领导干部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广东省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巧利委员表示“守公德必须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一心为人民服务、给群众办事”。当前仍有部分党员干部不给好处不肯办事、谁给好处为谁办事。比如某地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收好处费,哪家医院给的好处多就调度急救病人去哪家。因此,要紧盯作风建设,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和处理效率,让以权谋私无所遁形。守公德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严私德,倡导克己奉公的操守。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广西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代表表示:“严私德要从小事做起,时时提醒自己‘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在诱惑面前守住底线”。俗话讲“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有个别基层干部觉得给自己的亲属安排吃低保、遇到好机会先给沾亲带故的人是小事,这种观点必须纠正。新立村村委班子成员多年来坚持不插手村里的建设项目,做到利益回避,得到群众认可。“建议监督执纪完善‘最后一公里’,抓细抓小抓落实。因此,严私德必须严以律己,保持廉洁操守,筑牢道德底线,不逾矩、不越轨。
立政德,润天下。明大德是政之方向、守公德行之准绳、严私德是己之操守,三者相辅相成。领导干部只有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筑牢立身之本、从政之基,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推动新时代的中国巨轮扬帆起航,需要更多政德卓著的领导干部涌现出来。这将是国之所望、民之所幸。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2
子曰:“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
面对“德”字,我们党员同志并不陌生,用它可以组成道德、品德、德才兼备等词语。笔者记得那是在小学期间,我们就开始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从而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笔者参加工作后,通过工作、学习的过程从而认识到德才兼备,是衡量我们党员同志的标准。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岗位上,那少数的同志,你们是如何单独理解“德”字的意思,如何理解职业道德的含义,你们遵守的是哪里的游戏潜规则。
笔者认为,在公务人员、教师、医生等群体中都有我们党员同志的身影。但是,却有少数党员同志只是在任务、形式的层面上理解“德”的意思,他们只是会上一套,会后一套,表里不一,有的甚至是无“礼”不办事,收到私人利益的驱使,最终沦为害群之马,成为阶下囚,从而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同志,我们要做到德才兼备。我们党员同志要认真理解“德”字的含义,确实修好身,认真遵守职业道德,做到按章办事,牢记规定。笔者认为,我们党员同志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的问题,真正做到公私分明,去除杂念,抵制诱惑;牢记规章制度,按章办事,为民服务。用创新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管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党员同志都要保持革命本色,积极发挥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开展日常工作,切实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作为党员同志,我们要牢记“德”字,做到心中有“德”,工作、生活不忘“德”字,以“德”办事。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多积尺寸之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应在一件件具体工作和小事中去严格秉持,从做官、做事、做人的三个维度来强化巩固,努力用忠诚担当、干净干事,树起政德这面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以理想信念立根铸魂,既要坚持党的纪律和规矩的底线不逾矩,又要坚持追求理想信念的高线不松懈,才能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稳得住心神、守得住底线。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权力“姓公不姓私”,作为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让权力回归到为人民服务的本位,真正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办实事、办好事,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加强自律,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时刻明白党员的身份定位,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却难以将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在一些人看来,政绩是硬指标,为官一任、政绩显赫,提拔有希望,群众看得见,还能留个好名声。而政德是软指标,考评不好量化,群众不太计较,政绩突出自然“一俊遮百丑”,政德上不出大的问题就行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也是十分有害的。重政绩、轻政德往往容易滋生政绩冲动,导致政德出轨,进而引发“蝴蝶效应”、带来严重后果。事实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始终把政绩和政德统一起来,使之相得益彰,才能交相辉映。
重绩又重德,选贤任能,是中华民族选人用人的优良传统。我们党的干部政策历来是既重视考绩又重视考德。选用和考核干部的标准, 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即综合考量干部的政绩与政德。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用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干部是否重视政德、怎样创造政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好干部标准,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褒奖和重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不提拔“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之人,极大净化了党风政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4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现今,在少数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三贪”现象:一曰贪财,利用手中权力搞权钱交易。二曰贪色,或出入低级场所,陶醉于灯红酒绿;或道德沦丧,金屋藏娇包情人,大搞权色交易。三曰贪权,或信奉“权力至上”,削尖脑袋、不择手段往上爬;或追名逐利,买官卖官。这些现象严重损害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威胁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贪”现象之所以存在,追根溯源,关键是少数领导干部的“德”出了问题。领导干部“德” 的闸门一旦松动,面对各种诱惑就难以自控,拒腐防变的堤坝就会溃决,最终滑向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罪恶深渊。做官先做人。做人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首先应当是好人。
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官。作为领导干部,比普通人来说,做人的标准应当更高一些。 领导干部要注重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领导干部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也是个职业道德问题。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离不开组织上的教育和自身的修养。古人说: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放纵自己的欲望,往往是从道德滑坡、官德缺失开始的。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加强道德修养,固本强身,防微杜渐。做到不因权重而失重,不因权轻而自轻,不迷失人生方向。
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们事业的建设者服务者,作为公权的使用者,守法当然毋庸置疑,是必备的素质要求。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带头遵法守法,带头依法办事。当前我们正在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都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在这一进程中,党员干部要为建设法治国家作贡献。不但要带头懂法学法守法,还要严以修身用权,增强监督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树立公正廉洁的干部作风和执法形象。干部也应带头守德,守德才不会昏头,才能抵制各种诱惑,时刻保持清醒,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守住道德底线,克制自己的贪欲,守好道德底线,才不会成为百姓唾骂的庸官。
《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中国上下五千余年的历史,有才之人比比皆是,然而是否贤德的品性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是人才的标准。唐朝诗人李绅,曾作《悯农》,深刻描绘了农民劳作之艰辛,果实得来之不易,深知人间疾苦。然而其发迹之后,“渐次豪奢”,逐渐成为一个人品低劣、生活奢侈,甚至无情无义、为官不仁之人,为后世人所不齿。事实上这种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在少数,比如朱熹、康有为、汪精卫等人,如今人品行迹只留后人引以为戒。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多次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今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路线,再次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原则。这也是长久以来,党在选人用人上一贯坚持的原则。
中国的发展也是执政党的不断进步,执政党的与时俱进最重要的就是人。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坚持革命到取得胜利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一个条件就是党在选人用人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它既是重要的干部路线,又是在实践中的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
不仅党政部门,在企事业单位,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以“德”为重都是不可或缺的。近日闹得纷纷扬扬的“占座男”事件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男子在高铁上霸占别人的座位,耍赖不起,谎称自己重病缠身,恶语相向,不服乘警管理,让买到票的姑娘站了几个小时。事件在网络传开之后,该男子是某大学的博士的身份被扒出。本来应该是人才的人,却成了人渣,想来我们需要思考和改正的地方还有很多。占座男的事情告诉我们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如果选人用人仅凭才华而定那就可能“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而且有才华,甚至能力出众的人一旦身居要职,其影响力将是无穷的,德行不匹配的人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坏的。
我们自小时候就学习社会品德,目的在于将“德”之一字融入成长的过程,影响我们的一生,有德之人必不会以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作为做事原则。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在不断完善自己知识文化修养的同时,不能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追求成为全面型综合素质人才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我们既要做有才华的人,更要做有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