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有感三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在明朝中期的王华家中,王华母亲岑氏太夫人梦见天上阳光明媚,祥云缭绕,穿着红衣的众多仙子,击鼓吹萧,乐声悠扬。其中有一位神仙怀抱着个婴儿,脚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着她家门前而来,把婴儿送入岑氏的怀抱。太夫人十分惊奇,从梦中惊醒。原来是自己有了孙子了。他便是著名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王阳明有感三篇,欢迎大家阅读!

  《王阳明传》读后感(一):好德如好色 知行且合一

  王阳明如果只是个书生,官僚,或者只是个武将,就不会那么知名,影响深远,也就不太可能会有这本传记,当然更不会有这篇书评。另外他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儒将,本书的作者周月亮先生喜欢打比方,也算是传统诗意的延续,比如书的一开头,他就把传主比成一只缀着驼铃的鞋。鞋上插着生命的权杖,形成心学的倒T字型结构。他的“致良知”功夫就是要把人“十字打开”,拉成与大地垂直,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之前看过一些有关王阳明的传记,有些很短很粗糙,有些则干脆就是在讲故事,这么一来很容易就把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写成了神仙。而这本《王阳明传》不存在这个问题,整个结构是夹叙夹议,并引用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这是一本传记,还不如说这是一份以王阳明为主题,形散但神不散的课堂讲稿集。

  王阳明亲佛近道学养生,他把儒,墨,释,道的精华一体化为心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中波折不断,不过归根结底他有个最大的特质,是个病人。五岁后才开始说话,读书时也“每对书辄静坐凝思”,后来用练习书法的经验阐明格物致知的原理。接下来就是像朱熹一样格竹子,不过他没有格出什么大道理来,却得了肺病,又病倒了。但另一方面他却又是个有侠客梦的人,13岁时他就在京城四处逡巡,想了解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的实战情景。他后来的知行合一也是由这种侠儒的气质而生,不单是唇舌之论。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癖好是讲学,不管有多落魄,多苦难,甚至有点“对牛弹琴”时,他都无法放下这个癖好。比如他在虎溪山上就讲静会,让人收放心。但他的静坐和禅坐有不同,禅法的静法追求入定,而王阳明则认为人不可能无念,他只追求正念,不求神通,息息去私意,存天理,这样独树一帜的想法和理论,在心学中自然不胜枚举。

  虽然很容易发现作者对于王阳明的浓重感情,据说为此书披阅十载,不过也不完全是以一种粉丝,迷弟的心态来写此书,不以尊者讳。比如说到王阳明曾将朱熹的很多主张言论,分为中期未定和晚期定论,用朱熹自己的话来针对朱老夫子自己,但具体这么做却是以偏概全,只是为了阐明王阳明自己的主张。作者显然不是很认同这种做法。

  而在传记的收尾处,作者这样描述王阳明的一生,是“不见容于世又在俗世获得成功的一生,是官到封伯封侯却又负屈抱冤的一生,名满天下毁亦随之,他的性格也是飞扬与谦抑兼具,无日不忧亦无日不乐,一股豪气一派静气。”……“他是一个从那边过来的人,一个战胜了时间的人,一个把本能变成良能的人,一个把杀人的工作变成普度众生的人,一个让凡信他者皆能精神加速的人”。

  《王阳明传》读后感(二):『隽恪至渝』《王阳明传》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1905年,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大败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在众人一片夸赞之声中,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字:一生俯首拜阳明。1917年,24岁的毛泽东,读罢王阳明的心学后,慨然而生经略四方之志,下笔一挥而就《心之力》,湖南一师老师杨昌济惊叹其文之气概,在满分100之上另加了5分。同年,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车中闷坐无聊,“深思看阳明格言”,突有所悟,虎躯一震,遂将“志清”之名改为“中正”。“中正”出自王阳明心学之“大中至正”。蒋中正之字号,正是“介石”。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何让众多豪雄敬佩不已?王阳明在日本倍受推崇,我们所熟悉的稻盛哲学更是源于阳明心学,可就是这个根在中国的宝物,在我们国内知名度与历史贡献严重不符,皆因为与主流的唯物主义相悖,在学校教育中,被当做唯心的反面教材。尽管王阳明对于我们十分重要,但一般人似乎并不在意。贵州龙场阳明洞虽然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游人很少,很多贵阳人都没去过。龙场开悟”?什么开悟不开悟?与百姓没有关系。日本学者高度重视“龙场开悟”,矢崎胜彦曾五次来阳明洞。十六世纪王阳明学说传到日本,对明治维新起了很大作用。王阳明促使日本人思想解放。

  1908年,一位留学日本的浙江青年,目睹阳明心学在日本的盛行后,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道:“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这位浙江青年,就是蒋介石。实际上,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学说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震惊了世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明中叶以后传到日本,一举成为显学,后来影响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思想界,南怀瑾先生说:“日本人采用了他知行合一这个原则,融合了西方、东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维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人。曾国藩、蒋介石等人对王阳明非常推崇,蒋介石甚至认为“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他说:“日本自立国以来,举国上下,普遍学我们中国的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儒道。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蒋介石曾经三次到阳明洞参悟,败退台湾后他对王阳明的研究愈发痴迷,甚至把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要求儿子蒋经国苦学阳明心学。蒋经国学后亦佩服之,要求其部下以王阳明与蒋介石并列为最值得尊崇的导师。蒋介石和蒋经国用心学的道理治理台湾,几十年下来台湾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然而,由于教科书将王阳明归入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等原因,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长久以来不为大众所知,知名度远远小于曾国藩、蒋介石等人,很多大学生甚至连王阳明是谁都不知道,而知道王阳明的人也仅仅是一知半解,完全不了解“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和精髓。

  王阳明心学的基础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对于其他学术无论是佛道儒三教、三纲领八条目、还是程朱理学的论断都源于此,由于看问题视角的不同,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在军事、政治的应用,更体现心学的炉火纯青。王阳明的焦点学说是“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的焦点概念,王阳明有良多哲学命题,好比说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晚年他首要是讲“致良知”,致良知是他平定宁王宸濠之后提出的一个焦点概念。“良知”来历于《孟子》,“致”来历于《大学》的“致知”。“良心”和“良知”有何分歧?我认为良知也就是良心,不外良知加倍正视良心的自发。你心里不忘本,有时候你可能不自发,可是良知着重的是这个“知”,着重强调良心是一种精明的、醒觉的状况。这个良心为主体所知,是一种自动的、精明的状况,所以叫“良知”。王阳明除了是个学问家以外,仍是个实践家。在他这里,准确不准确必然要用本身的心去察看判定,不克不及盲目地必定或者迷信外在的工具。自从他确立了心学的立场今后,他就在心学的根本上不竭地扩大,跟着实践的进展,王阳明的思惟也在不竭地扩展。阳明有句话:“某于此良知之学,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意思是我的学问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颠末了良多存亡奋斗、人命交关的艰难的情况和邪恶的势力,不是那么平展过来的。王阳明晚年的“致良知”有一个很是精到的意思,即这两个标的目的是互相补益的。从内到外的标的目的,是从孟子出发,再加上龙场悟道确立的心学立场,认为每一小我生成都有良知,干事的时辰要把本身的良知推至到外面去,就是在做每一件工作的时辰,要让良知做主,即确定它的标的目的,不克不及做坏事。另一点就是从外到内,当你把你的良知推至出去做具体事的时辰,会获得具体事物的常识。

  知行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争了几千年,吵了几千年,至今尚无定论。简单的说:知,就是理论;行,就是实践。国父孙中山认为,知难行易,也有人认为,知易行难。

  而提出知行合一的人是明朝的一代圣贤王阳明。王阳明姓王,名守仁,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现代人评价王阳明是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这四家他都当之无愧。古人评价王阳明是一位“三不朽”的人,所谓三不朽,就是指在“立功、立德、立言”三个方面都达到圆满。中国历史很悠久、很灿烂,中国的历史人物也很多,各有特色。但是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没有几个。

  在立功方面,王阳明不但剿灭了危害社会上百年的江西广东等地的匪患,而且率领一群不到3万的乌合之众,平定宁王朱宸濠10万精兵。立德方面,他德行圆满,很多得道高僧、道士都被他折服,他的德行甚至也感化了他的敌人。立言呢,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他的心说,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理念,漂洋过海,深刻的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地方,是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的理论支持。

  在我新中国的历史上,两次碰到这个知行问题,绕都绕不过去。第一次知行合一的结果是: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那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打土豪、分田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次大碰撞是“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出结论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是实事求是”。从此邓公开始了他那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改革,从而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人生,原本就是一张张白纸组成的书卷,有心的人,用心书写,满卷花香,缤纷摇曳;无意的人,匆匆走过,一片荒凉,苍白寡淡。无论是繁华还是悲凉,欢乐还是忧愁,最终都会被历史的烟云遮盖,落满厚厚的灰尘,唯有那些如同星河般的人物,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在泛黄的纸页中闪闪发光,千古流传。

  《王阳明传》读后感(三):王阳明的心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王阳明传》是号称国内王阳明研究第一人的周月亮的一部全面介绍王阳明的作品。该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厚重,可能是由于制作精良,纸张优质,也有可能是王阳明的传记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厚实感,这本书明亮的色彩格调,一个双目炯炯有神,长冉飘飘的智者被衬映出神采飞扬。这本书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发行的,

  本书的作者是周月亮,号称国内王阳明研究第一人,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非常喜欢历史,对历史颇有研究,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喜爱文学,作品除了本书之外,还有《近世文学论稿》、《水浒兵法》、《历代大儒传》、《孔学儒术》、等。作者在研究生时代就开始研究王阳明,并且开始学习王阳明心学,上世纪就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王阳明传记。并且一直坚持研究王阳明及其心学的影响,曾出版《大儒王阳明》等多部具有重大反响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好评。在 三峡大讲堂,历史文化系列 ,开设王阳明及其心学专讲,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是国内活学活用王阳明心学智慧的开拓者、传播者和实践者,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王阳明后续研究专家和作家,成为研究王阳明的鼻祖。

  本书主要将王阳明从凡人到圣人并创立心学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揭开王阳明的诗文,并探寻其真实内心,解开了王阳明诸多不为人所知的生平细节和思想谜题。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了解这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伟大人物。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有很大的帮助,让中国可以矗立在世界之颠,是一种精神上的重要依托,他把这种思想文化,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内在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变的更加强大。我们吸收了王阳明的心学精华变成我们的自身的精神动力,对于我们树立良好的品行道德都大有裨益。

  本书的作者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博览群书,终于对于王阳明传奇人生与心学智慧有了深刻的理解,把它著成此书以飨读者,并成为国内关于王阳明作品中的的标杆。本书凝聚了作者数十载的心血,经过多次的修改,不仅取材国内,同时也借鉴外国关于王阳明的记载,因此本书无论是从王阳明生平史料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对心学研究的精深程度,还是写作的严谨程度上都比其他版本更胜一筹。作者语言通俗易懂,同时不失品味,严谨的态度但是却给人轻松的感觉。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家,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在当地都有深远的影响,可见王阳明的著作是多么有名气。王阳明的文章博大精深,行墨间有俊爽之气,给人极度洒脱之感。一生致力于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同时广收门徒,把自己的思想发扬传播,由于他的弟子众多,世称姚江学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王阳明传》是集中国王阳明研究第一人周月亮数十载学术成果所成的著作,本书选材广泛,内容真实,深入浅出,带给读者一个真实的王阳明,不仅是研究王阳明的优秀书籍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优秀著作。非常喜欢这本书。


读王阳明有感三篇相关文章:

1.2020最新观看《政治掮客苏洪波》观后心得有感5篇精选

读王阳明有感三篇

在明朝中期的王华家中,王华母亲岑氏太夫人梦见天上阳光明媚,祥云缭绕,穿着红衣的众多仙子,击鼓吹萧,乐声悠扬。其中有一位神仙怀抱着个婴儿,脚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7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