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影片《银河补习班》观后感5篇优秀范文
推荐文章
《银河补习班》很坦诚的讲了一个有一点老旧的父子故事。但它融入了两位导演的个人经验。因为俩人也都是父亲,片中放置了很多他们自己对为人父、为人子女的困惑、迷惘及感悟,并把这一切,一股脑放进了故事里。那么关于《银河补习班》观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银河补习班》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范文一
在写下这个答案之前,我也看了一些评论,很多人不敢苟同导演这部电影的理念,认为应试教育,是目前最公平的上升通道,素质教育,是有经济条件的家庭,才配拥有的玩意儿。
可是,代入到孩子的内心,你们想要怎样的父母?
我认为电影不仅仅是在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从头到尾,导演并非在反对应试教育。而是在强调,终生学习,终生思考。
一开始,童年马飞,便受到来自老师的恶意,认为他缺根弦。这种场景,很多人都熟悉吧,小时候,犯错了,父母老师很少耐心的教导你,为什么犯错,怎样做是对的。而是粗暴的问,你怎么这么蠢??这么简单都不会!
我蠢吗?我也不知道。
少年马飞,因为厌学,所以旷课,看武侠小说,面临退学风波。母亲不惜下跪,为他求得一个上学的机会。
母亲很爱马飞,可是母亲却对马飞说,你这么笨,能考进年级前十么?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长了年级前十的样子么?
另说一句,一开始觉得任素汐演技忽然尴尬了,那台词,就像刚从驴得水的剧组回来。后来发现,任素汐和老孟,是这部戏温情中的笑点,虽然仍然尴尬,但尴尬里也让我笑了几次。
父亲反驳了母亲,年级前十应该长什么样子?
少年马飞,和出狱后的父亲,是电影的主要描写部分。父亲做的第一件事,是告诉马飞,你很棒,你不笨,你不是废物。
电影里,父亲是一个出狱的工程师,几乎给了马飞最差的物质条件。却也拼尽全力,让马飞重拾信心。
很多人认为一个年级垫底的孩子,仅仅用了一学期,便成了年级前十,让辛辛苦苦每日熬夜刷题的孩子们,成了笑话。
我觉得,这个剧情没有问题。努力加不热爱,努力加热爱,哪个会更好。
马飞,初中的一次期末考试前夕,找到了毕生热爱的事情,确定了心中的梦想。刷题的我们呢?可知道自己的梦想?可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标?
电影探讨了一系列话题:
1)成绩最优异的孩子就一定是最健康的么?
2)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考大学么?
3)考上大学后是不是就不需要学习了?
总体而言,
这部《银河补习班》的确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2个半小时的观影历程,如同坐上了一场情感过山车。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范文二
《银河补习班》讲了一个爸爸和儿子的故事:
爸爸是个工程师,人品好业务棒。某天,爸爸在最辉煌的时刻遭遇了最毁灭的厄运:设计的大桥塌了。
然后,爸爸坐牢了,替单位背了黑锅。
妈妈跟爸爸离婚之后又再婚,儿子上初中被送往贵族寄宿学校,开始了叛逆期。
爸爸出狱了,开始了独自带孩子的艰难日子,并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受到儿子的尊重,最终把儿子培养成材送上了太空。
故事的大部分篇幅集中在爸爸与叛逆期的儿子如何相处,及如何帮助儿子爱上学习,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一直努力不放弃上。
这过程,是亲子教育的过程,也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斗争的过程。
其实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能和孩子平等沟通,就是一直没找到跟孩子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其实,就像邓超在影片中所说:
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谁不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寻求着更合理更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而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克制自己的坏情绪。这对于在社会中为生存打拼的爸爸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爸爸并不多见,否则,就不可能出现在影片中,作为教科书式的存在。
很多爸爸,只要少在外边各种应酬,多回家陪孩子,少唠叨多干点儿实事,就已经很不错了。
影片中作为爸爸的邓超,教育孩子如何学习的过程,也是与现如今的应试填鸭式教育相抗衡的过程。
影片中的教导主任就是应试教育体制的代表,为了让学生考高分上名校,用尽各种手段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
影片中金句频出,比如那句:
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分布在每一天,甚至每分每秒。
这话是针对教导主任说期中考试是孩子最重要的时刻来说的。
而邓超作为爸爸,觉得孩子的每一分一秒都很重要。
所以,他带着孩子逃课去看航展,去旅游,去体验生活,去验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真理。
这得顶着多大的压力。后来教导主任的雷霆大怒,及把孩子的作文打零分,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要做一个冲破牢笼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和用心的栽培,最重要的是要有明显的效果。
若那个孩子后来的成绩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而是继续倒数,那爷俩的行为还会不会编入剧中,引来孩子们的无限向往呢?
只能说因为剧中爸爸有着渊博的知识,阳光的永不服输的性格感染了孩子,激发了孩子的潜能,爷俩才在与教导主任的抗衡中获得成功。
影片有一个很完美的结局。
剧中爸爸心里的那座桥,永远没有垮塌,而他帮助儿子树立起来的那座桥,日臻高大坚固。
影片很有正能量,推荐爸爸们带着孩子们去观赏。
最后:
愿天下的孩子,都能有一个这样的爸爸。
也愿天下的爸爸,都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范文三
周日下午,难得休息,与老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观影--《银河补习班》点映。15点开演,14:43抢票成功,一跑狂奔,正点赶到。邓超和俞白眉导演,邓超主演,哭点、笑点俱全,良心制作,情感细腻,细节感人,适合父子观看。
片中有奥运、洪水、老歌的年代感和代入感,加上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忍不住跟着哭,跟着笑。最用心的是细节前后呼应,贴切、到位:当父子互诉衷肠时,用“我是第一次做父亲”、“我是第一次做儿子”来开头 ;当父子分别在人生巅峰的时刻,用“魔术精彩,能不能再变一次”来调侃;那个永不认输的字条激励儿子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在外太空去拼一次;足球改制的地球仪是出境率最高的道具,是奥运火炬传递时父亲送给儿子的礼物,是儿子被欺负时坏孩子打爆的球,是父子回已变成仓库的家时落满灰尘的记忆,是儿子唯一带上航天飞船的物件,是无法正常返航的机仓里给儿子的力量……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靶子,没有梦想,每天的努力有什么意义呢?”再厉害的补习班也敌不过孩子内动力的唤醒和驱动,学习是终身的事,学习的目的不是考入大学找到工作,而是做自己喜欢和有意义的事。无条件的爱和信任孩子必须是为人父母的基本素质,即使自己工作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也要做孩子的榜样,一直向前,一直坚持,永不放弃,永不认输!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范文四
父亲这个角色,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地位很特殊,很远又很近,少不更事时,觉得父亲不解风情、不通情理,自己到不惑之年后,才发现父亲有多了不起。
《银河补习班》很坦诚的讲了一个有一点老旧的父子故事。但它融入了两位导演的个人经验。因为俩人也都是父亲,片中放置了很多他们自己对为人父、为人子女的困惑、迷惘及感悟,并把这一切,一股脑放进了故事里。
邓超坦言想做一个父子主题的电影很久了:“这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我俩当父亲后冥冥中的看法一拍即合,当爸爸的经历让我获得了很多能量,孩子们给我们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让我们重新学习如何去爱”。导演俞白眉坦陈:“这部作品凝聚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故事的时间跨度。它从1990年的第11届亚洲运动会讲起。走过1992年亚洲杯,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洪水,2003年张国荣去世等等充满回忆的时间点。并且穿插了大量熟悉的道具、回忆中的歌曲(《走四方》、《快乐老家》),以各种方式,去唤醒年代记忆。这一刻,讲述故事的他们其实并不是父亲的身份,而是儿子,因为这些都是俞白眉和邓超儿时的回忆。
在故事中,爸爸问儿子: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儿子说“上清华北大”,爸爸说不对啊,这是过程,并不是目标,以后想要做什么才是那个答案: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就因为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才能从一个“吊车尾”逆袭成为“学霸”,最终实现梦想,成为了一名航天员。
涉及成长,探讨的自然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离不开社会。你的孩子为什么要上补习班,因为他(她)的成绩还不够好,因为为人父母的总是担心成绩不够好的孩子们,被浪潮汹涌的社会淘汰。然而,为什么许多孩子总是越补越差呢?难道是天生愚笨?
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怎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故事里提供了很多观点。比如孩子母亲代表的是更传统的管教——辱骂与批评,而邓超出演的父亲,则更现代,它代表了沟通、交流与理解。
不同的家庭教育观,自然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银河补习班》中,最让我触动的语句,其实是邓超对儿子说:“这是我第一次当父亲,我在学习做父亲。”
是啊,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亲,第一次当母亲。会困惑,会茫然,会无措,但也会摸索,学习,成长,努力做个好父亲、好母亲。比如要跟孩子做朋友,去真实分享你的困惑与感受,与他一起感受这个世界,更要感受在冰冷的现实世界之外的梦想。尽量不要强迫他,命令他,而是和你孩子一起从现实中抬起头,仰望星空。去实现孩子心中的梦想。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在有限的镜头和对白无法触及的更深处,其实有更多的爱需要细细剖来。所以才有了这本和电影同名i的书。它以更加细腻动人的文字,让这份天底下最深沉最平凡的爱,得到了更完整的呈现。
可怜天下父母心。看一场电影,你可能会在煽情时刻忍不住抹眼泪。但如果你仅仅满足于煽情的故事,怀旧的场景,那么这部电影就算是白拍。这是关于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诗篇。千言万语,每一个镜头,只是为了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时是孩子,也同时是父母。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范文五
《银河补习班》的感人至深包裹在怀旧与喜感的外壳下,故事并不晦涩艰深。它带着好几代人的共鸣和回忆,让我们重温成长的烦恼,和做爸爸的苦与乐。
线路一: 颠覆教育的导向
本片话题涉及孩子的成长,探讨学校的教育。以传统的应试、管教、批评、填鸭,与现代的激发、交流、引导、理解,碰撞、比较出方式的优劣。体现出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教育观,对不同的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
影片中重复出现一句台词,马浩文对儿子说:这是我第一次当父亲,我在学习做父亲。影片并未对“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下定论。但它试着提出了问题,并以自认为更好的方式去解决。一起学习、一起摸索做个好父亲。很多事情,可能要在很多年后,你才能真正了解这种方式的对或错,但人生又是无法试错,也无法回头。我们只能学着做到更好。跟孩子做朋友,去真实分享你的困惑与感受,与他一起感受这个世界。尊重他的选择,不应该只是死记硬背,更应该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勇敢面对这个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的台词所言:真正的人生难题,不会像考卷那样,会自动跳出ABCD四个选项,有且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会有EFGHIJK的岔路,甚至能开出XYZ的脑洞。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触动什么样的神经,是该顶层设计解决困惑和症结的时候了。
线路二: 诠释父子情深
满满的父子情,贯穿影片始终,使得影片在感情表达上非常充沛。既有戏剧性的情节又有动人的煽情时刻。父爱无声却又浩瀚无边的,马皓文的付出亦是如此。他不但没钱而且资本尽失,但只要是孩子需要的,他会拼了命去争取。足球做的地球仪、飞机模型、门上的身高刻度表、卖血赚来的586电脑、桌上两盘不一样的馒头、掩面毛巾而又不能表现出的泪水,每一个你细节,都爱意汹涌...父子两人在温暖与泪水中一起成长。
线路三: 年代的带入感
影片从1990年在我国主办的第11届亚洲运动会讲起,直至2019年12月载人航天到太空。历经92年亚洲杯、97年香港回归,98年大洪水、2003年哥哥去世等满是回忆的时间节点。并以《亚洲雄风》《渴望》《走四方》《好大一棵树》《快乐老家》《英雄本色》等耳熟能详的歌曲去唤醒年代记忆。对于70后、80后很有带入感,容易产生共鸣,容易让我们回忆起曾经历过的点点滴滴。
线路四: 励志拼搏的故事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
这同时也一个励志的故事。除了鼓励我们要追求自己的梦想之外,还向我们传递了一种面对人生与挫折要懂得坚强的勇气。影片最后主人公马飞正是因为看到“永不认输”“永远不要停止思考“的励志名言,才激发了他勇于拼搏的斗志,从而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总结: 这是一部值得观赏的温情片、励志片,尤其是适合忙于应试的儿子和忙于事业的父亲共同感受的影片,也是今年为止我认为最好看的影片,希望大家不要错过(影院的震撼)。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