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美版《触不可及》最新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触不可及》改编自法国电影《无法触碰》,讲述了不幸遭遇事故而瘫痪的有钱人菲利普跟照顾其生活的贫穷青年戴尔之间发展出一段奇妙的友情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触不可及》美版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触不可及》美版观后感

  这一部集结了笑星凯文·哈特、“毒师”布莱恩·克兰斯顿和女神妮可·基德曼的电影《触不可及》,、奢华的演员阵容是吸引我走进影院的最大理由,且凯文·哈特饰演陪护的角色,显然是想向喜剧靠拢了。

  尽管对这部分有期待,但还是比预想的更欢乐,电影里有很多好笑的段落,比如电影开始科兰斯顿假装癫痫,应召女郎为菲利普提供“摸耳”服务,高价卖掉那幅涂鸦那段让我整整笑了3分钟,还有第一次换导尿管出现“意外”的那段,是典型的美国喜剧了,既大胆又重口。一个接一个的幽默桥段渲染,让观众时不时的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以至于完全瘫痪的菲利普也变得不再那么艰难。

  其次是电影轻松欢快,但依旧发人深省。美版不沉重,但角色搭配的魅力、电影所承载的表达一样没少,该有的都还在。

  比如角色的魅力,为什么菲利普要在那么多应征的人里选择一个表面上看最差劲的?这个问题几年来被不断解读,似乎不算是一个问题了,因为瘫痪的菲利普不想被人可怜,他需要一个能绝对平等对话的陪护。凯文·哈特饰演的戴尔从闯入他的房间开始,就没有因为他的残疾而同情或可怜,在很多人看来这是菲利普选择他的唯一理由。

  有犯罪前科的戴尔始终找不到工作,但又要在社区工作人员那里交差,于是他拿着那张需要签名好证明他面试过的名单,一家家去面试,只为能填上表格完成任务。为什么他在面试时都表现得不想要这份工作呢?其实他不是不想要工作,是他的自尊心让他抵触、下意识的拒绝啊!这种敏感又脆弱的内心,和坐在轮椅上的菲利普太像了!于是当菲利普看到他对这份工作完全不抱希望,用粗暴的要签名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尊时,他知道两个人其实是一类人,这才选择了戴尔。

  还有一个方面,是电影带给我的共情。一个因瘫痪陷入困境的富人,和一个被现实逼到死角的穷人牵扯到一起,他们从困境中突围,找到新的人生方向和目标,在戴尔的影响下,菲利普的每一处变化都很让人振奋,他终于敢给通信一年多的笔友打电话;不再抗拒过生日,和那些喜欢及不喜欢的来宾打成一片;滑翔伞是他永远的痛,但他再一次坐上滑翔伞翱翔在天空。而戴尔呢?在菲利普的影响下他重新找回了自尊,终于能支付儿子的赡养费,用卖画的钱给前妻买了一栋房子。他还陪着菲利普去听歌剧《魔笛》并且听的聚精会神……

  看到最后很让人感慨,我们该用怎样的生活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该用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和朋友交往?戴尔知道菲利普是社会名流,却没屈服权贵,菲利普知道戴尔需要钱,但并没有施舍他,反倒是想办法把他的画卖掉,给了他“第一桶金”,这是他们对对方最大的尊重吧!不管我们遭遇到怎样的变故,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应该对生活绝望,因为上天确实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特别喜欢电影的结尾,菲利普没有重新站起来,戴尔也没有得到菲利普的馈赠变成富豪,他依旧孑然一身,最后看了一眼菲利普之后离开,但在他的眼神里已经看到了坚定和勇气,不再自暴自弃,在这个档期,《触不可及》是最值得一看的电影,工作之余它可以给我们增加一些能量,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2019《触不可及》美版观看影评

  不同于法语版的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的美语版真的很【美式】。

  幽默的台词和轻快的节奏,让整个观感过程十分愉悦且轻松。

  一开始,觉得D是个不靠谱的人,

  已经很糟糕的人生,已经很渺茫的前途,去依然傻笑的不知道悔改,

  渴求前妻的原谅,希望成为儿子的榜样,但做的事儿真得是没法评价。

  活脱脱一个美版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P除了身体的不自由以外,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我在现实世界中奋力追求的:

  聪明的智慧头脑,丰富的职场经验,奢华的朋友人脉,还有那无数的资产...

  最感动我的,是在故事的结尾,我看到了D和P的成长。

  他们都在努力补足人生未合格的那一课。

  D学会了用实际行动去承担自己的承诺,学着爱人、爱自己;

  P学会了直面自己的内心感受,学着去释放曾经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

  他们都在成长,不管是发自内心的主动改变,还是因为有了挚友的帮助才顺理成章的被动改变。

  我羡慕他们的友情,能在对方需要的时候,及时的推一把,我也期盼这样的友情,但可遇而不可求。

  我们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认真的看仔细一些。

  因为,有些【触不可及】的奢望并不是真的【遥不可及】,或许成长就【近在咫尺】,

  正按照它的方式,陪伴着你左右。

  2019《触不可及》美版观看心得

  之前看过法国版的,抱着重温一下的心态看了美国版。

  主线情节是一样的,但是细节上做了大量的变更,估计导演也不想完全复刻吧,美国版里融入了更多美国的元素。

  两版对比起来,首先发个感叹: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但很多问题却跟钱无关。

  当你面临爱情/勇敢/选择/责任时,钱就不是关键因素了,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在意你的人是第二重要的。

  两版电影的看点都是在两个不同阶层的主角之间性格/三观之间的碰撞,彼此之间从矛盾到互相帮助的情感进程,以及最后双方的蜕变。

  话题扯远一点,电影里的黑小伙都是因为遇到了雇主才开始改变的,遇不到的话估计还是会沉沦在以前的生活里。

  所以,我们值得借鉴的就是,尽可能的接触超出我们圈子的人,就算帮不到我们什么,但是见识过不同的人生后,总会让自己的生活多点思考,多些改良的可能。

  2019《触不可及》美版观看有感

  好莱坞对欧洲影视作品的翻拍并不陌生,仅在90-00年代,就有着耳熟能详的时代经典《真实的谎言》《闻香识女人》《香草的天空》《偷天换日》。但在续集/前传/翻拍大行其道的今天,美版翻拍却越来越鲜见,更不用提优秀的美版翻拍了——在《致命伴旅》《生人勿进》,以及《蛛网中的女孩》的对比下,大卫·芬奇《龙纹身的女孩》俨然成了皇冠明珠一样的存在。

  而在2000年以来的好莱坞翻拍电影的坐标系中,美版的《触不可及》撑死了也只是在中游徘徊,和《天伦之旅》不先上下。

  上映于2011年的原版《触不可及》,由于在法国本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自然也被海外的制片商视作潜力股。但就其本质而言,《触不可及》和其他广泛传播的“洗涤心灵”的法国电影类似,并没有逃脱“中产阶级心灵鸡汤”的范畴之外;2011年的世界政治环境,也要比数年后要简单得多。

  但在声名狼藉的韦恩斯坦眼中,这一切都不是问题:法文翻成英文,好莱坞大明星补位,似乎就能在这个寻找希望和弥合间隙的鸡汤小故事身上,再榨出一笔钱——甚至还想着像《闻香识女人》,再拿几个提名也说不定。

  但这出野心勃勃的大戏,被韦恩斯坦的#METOO绊了个趔趄,顺手坑掉了2014年以来好莱坞最热且多产的喜剧明星,凯文·哈特。

  与大多数着急转型但并没有什么用的喜剧演员不同,凯文·哈特采取了和肥姐梅丽莎·麦卡西类似的策略,通过频繁地在同类型题材中的演出,来寻找观众的G点,进而尝试打破同质化的表演惯性。但《触不可及》温吞的节奏,并不适合凯文·哈特话唠和富有活力的表演风格。而对原始材料的空洞复制,也并未带来太多新意。

  缺乏喜剧经验的《分歧者》系列导演尼尔·伯格或许是这部电影难以实现突破的重要原因,因为他尽管重置了原作中的特定场景和段子,但在面对像凯文·哈特和“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这样富有才华的演员时,从来没能制造出像原版《触不可及》那样的魅力——而他早在2011年执导的《永无止境》,同样采用老少配的卡司阵容(布莱德利·库珀和罗伯特·德尼罗),也同样是一次令人惋惜的浪费。

  这对于表现并不糟糕的几位主演来说,无疑是非常不理想的。作为调和剂的妮可·基德曼显然是最吃亏的那一个,在电影中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和《超大号美人》中的米歇尔·威廉姆斯一样,被动地成为了一个类型化的符号,忽视了演员为角色注入的完整性。

  而作为主要叙事者的凯文·哈特,也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待遇,在大多数时间里只是作为简单的喜剧形象出现,缺乏作为主角之一的自觉——真正得到了完整的角色弧光的,反而是布莱恩·科兰斯顿。这就与同类的双主角电影之间拉开了距离,因为美版《触不可及》中,绕着“老白”出现的所有角色,都被大量地简化,似乎仅仅是为了体现出这一角色成长而存在的工具。

  曾经在弗朗索瓦·克鲁塞和奥马·希之间出现过的那种化学反应,在美版中消失在了过时而又刻板的种族关系印象,和生搬硬套的角色上。而电影在叙事上也没有什么挖掘的动力,只有一些标准化和模式化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经济冲突,其次就是老到掉渣的人生教化大讲堂。

  这些问题其实也存在于原版电影中,只不过在缺乏灵感和编排生硬的美版电影中,被放得更大了。

  与原版《触不可及》相比,美版更像是过于依赖狗血情节的精简版,并不希望在银幕上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有趣的点子,自满于肤浅的样子实在是令人失望。

  要知道,几乎在同一档期,已经有了一部在弥合种族间隙方面,更加深入也更加有力的电影,一部男版的《为黛西小姐开车》:《绿皮书》。但对于美国电影市场而言,为了得到更好的票房,太多电影已经将尽力花在制造/追赶话题,和毫不掩饰的对奖项的野心。

  但对于《触不可及》而言,美版并没能够为喜好鸡汤的观众们,带来不去看原版的足够理由。

  2019《触不可及》美版观看体会

  2011年上映的法国版《触不可及》,无愧于“封神之作”的美誉。架不住好莱坞的功利心与野心,完成度颇高的美版《触不可及》,终于等到了上映的档口。对影视创作者们来说,珠玉在前的无形重压是绕不开的怪圈。

  只要有翻拍,就会有比较,特别是翻拍对象是像豆瓣9.2分、IMDB8.5分的原版《触不可及》。

  翻拍神作并不是美版《触不可及》的原罪,虽然后者更粗放、更俗套了点,但其内在的逻辑核心,依然是十多年前的原著中表现出来的社会阶层与种族的隔阂。

  这些年,好莱坞的光鲜门面——奥斯卡,似乎变得越来越崇尚功利主义和政治正确。

  稍有敏感性的观众,看到了《触不可及》的“黑白配”,就会马上联想起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捋下去,去年的《水形物语》打败《三块广告牌》和《至暗时刻》,今年的《黑豹》、《黑色党徒》、《宠儿》扎堆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都算得上冲击奥斯卡的成功案例。

  看得出,拍出过《分歧者》系列的尼尔·博格,尽心尽力的遵照好莱坞的惯常套路行事,试图将翻拍这件事变得简单化、理想化:主要剧情沿用、双雄男主换人、添点美式幽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深谙好莱坞商业片之道的尼尔·博格,虽然不太懂喜剧该怎么拍,但很清楚观众想要什么,于是,在美版《触不可及》里,有从对立到融洽的种族融合,有从消极避世到自我觉醒的成长过程,有插科打诨的嬉笑段子,有两个男人的莫逆之交。

  片中,角色的分工也泾渭分明。收放自如的“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负责带好节奏,大热喜剧明星凯文·哈特负责夹带笑料,冷艳女神妮可·基德曼负责穿针引线,一锅温馨自然、毫不做作的暖心鸡汤出炉喽。

  对于没看过原片的观众来说,美版《触不可及》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视觉大餐。老白演技在线,哈特喜出望外,基德曼还是那么惊艳,典型的美式喜剧很对观众胃口。

  只是,你在美版《触不可及》中,总能找到一些原版的影子,甚至剧情走向和关键道具,都致敬得明明白白。借助成熟高效的电影工业,加上满满的好莱坞式正能量,最终打造出了《触不可及》质量颇高的成片效果。

  哈特饰演的戴尔,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犯罪记录的“瑕疵”让他很难获得长期、稳定的工作,妻子儿子的不理解,让他陷入生活的两难。

  如果不是同样存在身心困境的菲利普(布莱恩·科兰斯顿饰),戴尔这样的人,也不可能走出人生低谷。

  作为一名令人尊重的商界精英、热爱冒险的运动达人,菲利普曾经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行动力和控制力,然而,一次逆风而行的冒险,彻底断送了一切美好和希望——妻子意外身亡,自己高位截瘫。

  从自信满满的人生赢家和控制者,急速跌落至任何事都要有人照料的“废人”,人前强装镇定、循规蹈矩的菲利普,内心是懊悔、彷徨、厌世的,仿佛每多活一分钟,都是对自己无形的惩罚和鞭挞。

  失去控制的人生,是菲利普急于赴死的本因,也是他力排众议雇佣戴尔的理由。这种说不清是灰暗自私还是无奈绝望的心态,让菲利普幻想着能通过“显然不够格”的戴尔,早早离开这充满伤感的人世。

  起初是菲利普为戴尔打开了一条生路,反过来,戴尔却又无意中帮助菲利普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失意人戴尔和菲利普,在相互搀扶、相互成全中,得到了自我原谅和自我救赎。

  看不到希望的菲利普,活着就是煎熬,而无拘无束惯了的戴尔,带着他感受生活中不一样的乐趣,各种各样的尝试,反而令菲利普认识到生活的色彩斑斓,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通过帮助和指引戴尔,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余生很有价值。

  与此同时,曾因环境、家庭、孩子、犯罪记录等诸多的不如意而停滞不前的戴尔,在菲利普的影响下,不仅误打误撞的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更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自信。一个自信的人,才能勇敢的面对挫折,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

  片尾,见笔友的失败和戴尔的离开,对刚刚重建自信的菲利普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对好莱坞套路熟悉的观众,或许都在期待一个力挽狂澜的反转。

  果然,本片给了观众们想要的,戴尔让菲利普意识到,让他离开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再加上,菲利普终于知道了妮可·基德曼饰演的管家伊冯,才是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人,那个能了解自己、打开心结的一生挚爱。

  因刻意强化种族和阶级带来的差异性,美版《触不可及》实际上弱化了故事的动机和人物的层次,虽然它仍是一部温馨、感人的作品,但施加了太多条条框框之下,表现出来的教条与刻板,很难能让观众融入其间,真切感受到戴尔和菲利普之间充满默契的友情。

2019美版《触不可及》最新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4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