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DC新电影《小丑》观后感5篇精选_观看《小丑》有感
推荐文章
电影《小丑》以同名DC漫画角色为基础,由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发行,由《宿醉》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执导,他与编剧斯科特西尔弗一起撰写了编剧。杰昆菲尼克斯本片中饰演主人公“小丑”,其他的主演包括罗伯特德尼罗、莎姬贝兹、马克马龙等。计划于2019年10月4日上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丑》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小丑》观后感
大概没有任何一位观众在走进电影院前是对《小丑》这部电影一无所知的。
哪怕是最不关心电影的观众,只要在流行文化里浸润得够久,都不可能不知道Joker这位蝙蝠侠宇宙中的王牌反派,不可能不熟悉他标志性的绿发红嘴和神经的大笑。《小丑》上映之前,得益于热心DC粉丝对《致命玩笑》和小丑起源故事的科普,各大网站早早策划起的“影史Joker排名”(和对《自杀小队》的又一次鞭尸),还有那部IMDB第四名的《黑暗骑士》,《小丑》面对的观众群体是一群称职的准粉丝,他们早就对Joker这个人物了如指掌,不少人还能轻松引用“Why So Serious”和“糟糕的一天”。
关心电影的观众,肯定知道《小丑》刚刚斩获威尼斯金狮。作为脱离DC电影宇宙的独立作品,这部讲述反派起源故事的《小丑》毫无疑问是漫改电影一座短期无法被超越的里程碑。《小丑》如何复兴DC又如何改变未来好莱坞格局,已经是令人振奋的谈资,而这部电影的幕后,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从指导性喜剧到捧回金狮成就了一个弧光极佳的人物故事,故事丰富的主演华金·菲尼克斯,给媒体提供了够写一周的稿件素材。他与哥哥瑞凡的往事,他被好莱坞边缘化又重回演技巅峰的过程,甚至他与鲁妮·玛拉的浪漫关系,都被重新拿出来成为《小丑》电影宣传的边角料。
已经建立起期待的观众,接下来又会被海报和预告片狠狠惊艳一把。《小丑》的海报,是对人物极近的观测,精准的色彩和光营造的戏剧感扑面而来。漫画中的小丑是一个前史缺失的纯粹邪恶符号,但《小丑》风格十足的预告片中展现的主角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可怜普通人。整部电影看上去是一个回归角色的故事,细腻,亲密,饱含情绪,同时又是严肃的社会研究,充满悲剧和讽刺的现实性。“是社会让小丑成为小丑”,这个结论被一遍遍强调,成为一句心照不宣的宣传语。
围绕《小丑》的还有对其煽动暴力的警惕和争议。2012年《黑暗骑士》首映枪击案受害者家属公开抗议,首映当日许多场次都有警员巡场,但这些都未减观众的热情,反而增加了《小丑》电影的神秘感和观影行为的叛逆性。
贴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元素和标签,《小丑》已经成为了超越电影本身的文化现象。但当观众真正走进电影院,坐下来进入《小丑》的世界中时,会发现除开这些早已广而告之的元素,和意料之中的华章,什么也没有了。
《小丑》像个事先抖出太多梗的笑话,在真正表演的时候却露了怯。它又像个空荡荡的骨架,贴满了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器官,表面看上去丰富充实,实际却贫乏空洞。
《小丑》最大的两个问题,是同时存在的直白和混乱。一半过于简化和浅薄,带着一种生怕观众看不懂的不信任;而另一半的内容,好像真正有话要说,却不能或不敢仔细展开。
角色:单一片面的受害者形象&缺乏解释的动机
《小丑》是一部严格封闭叙事的角色电影,所有或明或暗的灯光都照向Arthur Fleck,卑微的街头小丑,失败的喜剧演员,控制不住笑的精神病人。他经历了被街头混混和华尔街精英殴打,被同事陷害,被富人阶层无视,被政府抛弃,被自己最喜欢的喜剧主持人Murray嘲笑,最终选择了用暴力反击。在他的视线之外,他无心插柳的犯罪激发了整个城市针对富人和政府的暴乱,而小丑形象升华成为用暴力赢得存在感的精神符号。
Arthur Fleck的人设借鉴了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然而《小丑》在角色塑造方面和这两部作品是存在差距的。这种差距体现在创作者对角色的态度上,换句话说,马丁看待两部作品主角的方式,与这两个角色如何看待自己完全不同。观众能看到Travis是个偏执疯狂的社会边缘人,但Travis觉得自己是拯救女性消灭肮脏的英雄;Rupert觉得自己是所作所为正当无比的喜剧天才,银幕外的观众才会感受到不安和尴尬。正是这种角色与观众之间认知的差异,真正激发了同理心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然而《小丑》看待Arthur Fleck的方式,与他看待自己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悲惨的受害者。Arthur是无过错的,错的是这个世界,而只要简单地把社会放在对立面,Arthur所有的痛苦都有了粗暴的发泄方向。这种过于简化的自怜是危险的,《小丑》直爽地打开大门邀请观众走进来共情,共情成功的观众能毫无顾虑地投身于Arthur的世界观中,但剩下的人却无所适从,失去了应有的落脚点,像是喜剧节目台下没听懂笑话的观众。
Arthur这样的受害者,在影片前三分之二中所关心的一切事物都很私人。不同于漫画中的小丑作为一个混沌的无政府主义形象存在,Arthur这个人物是去政治化去理念化的。所以当他坐上脱口秀的嘉宾沙发,开始作为一个代表替自己身处的阶级发言和指责时,中间感觉缺失了重要的一环。一个小丑枪杀三个富家公子哥就激发了整座城市的暴乱,这件事本身就是仿佛只会发生在漫画语境下的暴力事件,而Arthur在镜头面前的强行升华更是感觉没有根基。在Arthur的一次次杀人和一场场舞蹈之间,观众充分感受到他情绪的变化,却无法接收到他的想法。
或许存在感,是Arthur将自身行为与社会挂钩的动机。存在感是《小丑》若有似无的一个主题,Arthur所向往的是真正被人听见被人看见,所以Arthur才会指责社工不认真倾听,所以他才会憧憬舞台,幻想着自己在聚光灯下被Murray点名,才会为媒体的报道而兴奋,最终站上警车顶起舞。但这个主题并不十分明朗,导演似乎将笔墨更多用在了最浅显最吸睛的段落,重视情绪多过于理性。当然,他也可以说,疯子的行为不需要过多解释。社会的错是万能解药,精神问题也是。
社会:脸谱化的阶级对立&模糊不清的立场
《小丑》里的哥谭市是混乱版的1981年纽约,垃圾和巨型老鼠满街,失业和贫富差距问题愈演愈烈。虽然《小丑》里城市的视觉设计非常精细而风格化,它对这个社会的描绘,是及其简化初级的,没有任何政治和经济要素的细节。所有的富人阶层都被设计成虚伪自负不关心底层人民死活的混蛋,罪有应得。还能有比安排一群穿礼服的富豪混蛋观看《摩登时代》更直白更浅显的表达方式吗?
《小丑》这样简单粗暴的阶级讨论,让人想回去给《寄生虫》多加半颗星。《寄生虫》比《小丑》更高明的点在于,富人阶级从始至终没有做过明显的恶,却仍然被暴力惩罚。“朴社长一家明明什么也没做错”的疑问就是在刺激观众思考阶级对立背后真正的原罪。
但《小丑》就非常轻松地让上流社会当了真正意义上的靶子。在《小丑》的一套逻辑里,主持人Murray被描绘成十足的混蛋,死不足惜,邀请Arthur上节目只是为了嘲讽他,但别忘了《喜剧之王》里相似人设的那位主持人冷漠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精神压力。Thomas Wayne,如果抛开他是我们敬爱的蝙蝠侠的父亲这一层关系,在《小丑》里就是个不知民间疾苦的政治家,会非常没水平地说出“在我们这些人眼里你们这些啥也没有的就是一群小丑”。《小丑》为所有这些血腥找好了理由,但却忽视了那群所谓的华尔街精英小子,被枪杀的时候也是和小丑们一样坐着肮脏的地铁。
别说《小丑》是超英漫改blockbuster不能跟作者导演的作品比,这两部作品可都是三大电影节的获奖者。
《小丑》拧巴的点不只在于这场暴乱面对的对象,还在于这场暴乱的参与者。戴着小丑面具的他们面目模糊,不知道面具背后是真正绝望的底层人民,还是那些曾经在街头殴打Arthur的。Arthur在整部片子中,被各个阶层各个社会群体甚至各种肤色的人欺凌过,他本该谁的立场也不站,却在最后被简单地推崇为了仇富代言人。如果小丑的形象在他不知情或不情愿的情况下被们强行借用成了精神领袖,而他自己其实是只为自身利益犯罪不代表任何群体的个体,剧情可能还会更讽刺和有趣。
另一种模糊不清的处理还体现在对有色人种的态度。观众不可能不注意到这部电影中黑人女性角色,在公交车上对Arthur充满敌意的黑人母亲,公寓里忽视了他的温柔女邻居,从不认真倾听的社工,乃至最后可能被进了阿卡姆的小丑杀死了的工作人员,这些黑人女性都以对Arthur不够好的负面形象出现。这样的刻意设计背后,角色想传达的信息却模糊不清。《出租车司机》敢大胆展现主角的种族歧视,但《小丑》只浅尝辄止地放了一个微弱信号,转头去嘲笑侏儒。
除开以上这些,《小丑》还是一部既视感过重的影片。前文说过的《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的既视感已经铺满影像风格和故事线,主演里还非要再来一个演过这两部片的德尼罗,再加一些以手指做枪的标志性场景。观看小丑的过程中,华金·菲尼克斯主演的《你从未在此》也频频跳出来干扰,两部影片中都有华金和年迈母亲生活的片段,甚至有构图都非常相似的地铁从面前呼啸而过的场景。这些既视感,一方面削弱了《小丑》的独立性和原创性,一方面又不断提醒观众,《小丑》是如何地不如这几部作品。
当然,以上抒发的这些负面评价其实只是来源于超高期待下的失望,就当做是狂热迷妹不理智的脱粉回踩。《小丑》的超高评分也不是毫无来由的,华金·菲尼克斯的演技可以说是无可挑剔,他身上每一块凸出的骨头都会演戏。在他的演绎下,Joker的大笑到最后变成了窒息的嘶嘶声,他在台阶上每一次的扭动,每一个舞步,都成为情绪和叙事的一部分。背景中的大提琴声,带着一种能漫入头骨的深沉的凉意,摄影和布景超高水准地呈现了一场梦幻的色彩体验。
我承认《小丑》制作水准的精良,认可华金值得一座小金人的表演,也赞同《小丑》作为漫改电影开创性的意义。我更是无法想象《小丑》的主创们花了怎样的精力去说服华纳同意在当今充斥着重拍和系列电影的保守好莱坞投资这样一部令人有些不安的电影。
而这部电影之外,《小丑》正一路笑着领跑票房,奔向颁奖季。导演托德·菲利普斯讲着大环境下他如何无法拍喜剧的故事,将电影中的自怜气质带到戏外,社交网络也将持续地讨论这部电影和它背后的一切。
但我还是无法像我预期的那样喜欢《小丑》。正如那句著名台词,“我以为我的人生是个悲剧,其实是个喜剧”,主创眼中的《小丑》是部像《出租车司机》一样可以激发现实犯罪的社会议题电影,但最后的成品,却是一个有些空洞无聊的旧故事。
作为占少数的没被这个笑话逗笑的观众,我非常乐于听取更多的解释。只是不要像小丑一样对我说,"you can't get it"。
《小丑》观看心得
近期两种高频评论总结:
1. “电影是艺术创作,哥谭市是个虚构的城市,亚瑟是个精神病,不会有人支持他的,如果把它当真实的故事看,觉得它有煽动性,你就是个憨憨”。
2.“这个电影拍得很真实,亚瑟是个正常的老实人,你觉得它有漏洞是因为你太幸福了没经历过苦难,不了解底层人民被压迫的痛苦。你说亚瑟做的不对?你就是个憨憨!”
嗯,为了批判我,两方评论员在观点不合的情况下进行了心照不宣的和解?
在这里感谢所有理性评论的朋友,不管是赞同我或否定我,你们都是人性之光。
——————————
从这篇评论发出来到现在,已经受到很多人身攻击了,我之前都会删除这些评论,现在不会了。
发现把自己带入亚瑟的正常人很多,觉得别人但凡和他们言论不同就要死*家的人也很多。
我站在自己角度写了一篇和别人不一样论调的影评,就要遭到别人对我、对我家人的恶意攻击,这让我联想到现在的香港。相信骂我的那批人如果有机会围住我,每个人都会咬牙切齿的想揍我一拳吧。
他们的逻辑是:“我是弱者,社会对我不公平,所以和亚瑟一样,我们有权利伤害别人,且依然站在道德制高点。”
然后有人说这部电影没有煽动性。
—————————
希望大家可以与我理性交流:不看全文或没看懂就直接抨击的不回复;人身攻击类评论的不再回复并直接删除;三观不同的我会尝试去理解并尊重,但我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
给三星的原因:1. 这部电影逻辑漏洞很明显;2.社会影响力因人而异,而我担心的是心理有障碍且脆弱的一群,跟正常人、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有生活能力却觉得“社会对不起他”的正常人请不要在我这里找存在感了。我也是个有悲惨经历的人,我还努力的活着,比惨不是我的人生观,如果你们没有心理疾病,没有残疾,没有从小受虐,那么我就不会同情。
把我放在评论最后的一句话放到前边表达立场:“反社会题材电影不应该只让人觉得好看,而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对惨无人道的罪行感到恶心,才能起到一个健康的平衡。”
————————
2012年7月20日清晨,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电影首映式上,一名头戴防毒面具的枪手,向奥罗拉购物中心电影院内正在观影的观众进行扫射,并投掷了一枚催泪弹。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伤。
枪手名叫詹姆斯·伊根·霍尔姆斯,在作案前给自己染了头红发,有警察说他自称“小丑”并喜爱看蝙蝠侠(2019《小丑》上映后又有警察出面辟谣说尚未证实)。当时的华纳兄弟因此取消了《黑暗骑士崛起》的巴黎首映式,AMC院线也宣布,从此不再接待戴面具或拿武器的客人。
2012年奥罗拉电影院枪击案,致12人死亡,58人受伤。
2019《小丑》的上映,再一次引起美国影评界和媒体争议。奥罗拉枪击案的死者家属们也都联合致信华纳兄弟,表达自己的担忧。同时,在上映的一个星期时间内,加州一处影院因恐袭威胁而暂停营业,美国军方也发出通告,在电影上映时期要小心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恐袭活动。
奥罗拉小丑枪击案受害者家属,对《小丑》上映感到担忧
且不说2012年的奥罗拉枪击案是否与小丑有直接关系,现在来讲有两方说辞不一没法断定。但我依然想表达我的看法,那就是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对社会都是有影响的,但根据电影拍摄的初衷不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
比如我最喜欢的《发条橙》、《天生杀人狂》、《出租车司机》这类暴力题材影片,在影史上是教科书一般的存在。虽然内容血腥,但我并不担忧它们的社会影响力。首先,它们小众,影响力不大,一般对另类电影不感兴趣的人很少会接触到。其次,影片中的杀人犯是真的反社会人格,他们并不是社会的弱者,并不是没有生存机会,但他们却毫无人性。亚历克斯虐杀好心帮助他的女主人、米基和梅乐丽的无差别杀害、特拉维斯的纳粹主义行为等,这些都是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罪行,我们也许会对他们的身世背景有些许可怜,但他们的行为很难引起共鸣。
众多反社会犯罪影片的共同之处:艺术的展现犯罪过程,但并不为犯罪者的杀人动机圆场
可看完《小丑》之后,我发现亚瑟被刻画的和其他那些杀人狂太不一样了:他是这个社会的弱者、他饱受欺凌、他奋起反击、他华丽蜕变、他是DC的头牌、他有着无数的青少年粉丝。他的无辜,让人觉得,欺负他的人都该死。
影片有着邪典电影的核心,文艺片的包装,商业片的剧情和全球化的推广方式。这让人觉得,制片方真的非蠢即坏:蠢在剧情的逻辑漏洞太多,为了彰显深度刻意制造矛盾点;坏在如果这一切逻辑漏洞都是有意为之,那么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社会煽动。
我想讲讲亚瑟的人物性格漏洞
首先,在影片进入到尾声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亚瑟其实从小就被虐待,并且缺少母爱。这样的人很容易发展成人格障碍。
事实证明,亚瑟的一系列怪异行为的确都是因此而起。他似乎不会正常交流,总是抑制不住的狂笑,思想总是很负面,有自杀倾向……但似乎是为了引起同情和共鸣,作为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缺陷的人,亚瑟表现的太过于善良,以至于除了厌世,以及部分行动力和理解力的异常,我们至少在影片前半段,并没有看到他表现出人格障碍中的典型的情感负面行为,比如冷漠、自私、暴躁、疑心重、嫉妒心强等等。
照顾年迈母亲
在公交车上对小孩做鬼脸
他待人和善、孝顺母亲,对公交车上的孩子做鬼脸,给小蝙蝠侠献花,拿刀子捅人捅到到眼红的时候竟也能放小侏儒一条生路…… 简直是个单纯善良的小天使。所以从亚瑟的状态来看,他的表现更倾向于低能和轻度自闭,而非人格障碍。这和后期魔化后对人毫不关心,且喜欢玩儿mindfuck的逻辑游戏的小丑是完全没有共性的。
刻意美化暴力行为
之所以让亚瑟与人格障碍的所有负面表现剥离,是要把一切暴行渲染为“弱者的反抗”。电影里安排了几处亚瑟“崩溃点”,在我看来,都是非常“抓马”的——被街头混混欺负、被同事陷害、因为在公交车里逗孩子笑,被孩子的母亲责骂?被辞退、社会福利被剥夺、被母亲欺骗、被穆雷嘲讽、被托马斯·韦恩打了一拳?嗯?连这么讲理的绅士都不由分说的动手了?可人家只是因为一个误会来找你认亲而已啊,安慰一下不可以?人设崩了所以死了也活该?……对,所有人都那么可恶、可憎,所以影片里百分之八十的剧情都在讲别人如何对不起他,而他只负责弱小可怜。
再说说亚瑟本人的崩溃又怎能引起全城骚乱?
地铁杀人事件竟然能够被市民放大到阶级矛盾,也是蛮惊喜的。终归这几个所谓的“职场精英”,也是要和普通群众一样,坐地铁上下班,完全没有看出有什么特权。
最有趣的是,在没有查出犯罪动机之前,托马斯·韦恩就在电台采访时发表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大概意思就是我的员工都是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杀人犯肯定是社会底层的人渣……这段内容莫名其妙的令人喷饭,托马斯怎么成了个不折不扣的搅屎棍?我认为但凡长脑子的人都不会这么说话,何况还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功企业家。
再说后期那些在大街上打砸抢的小丑支持者们,大概率就是一些街头混混吧(对我说的就是你,穿黑衣、戴口罩、左手砖头右手激光笔那个),比如最开始抢了亚瑟的工作牌、狂揍了他一顿的不良少年。所以,对不起他的到底是谁?他最终代表的,又是谁的利益呢?
一边,阶级矛盾没有解释清楚,从而引发了悖论;另一边却急切的把亚瑟,一个从小受虐的人格障碍者的绝望历程,描述成一种美丽的蜕变,总结为未来所有暴力的成因。这就如同支持一个性成瘾者卖淫一样,看似合理,实则是在对有心理障碍的群体的利用。而本片利用心理疾病人群的这一行为,恰恰是表现出了正常人对这个群体的无知和毫不关心,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亚瑟因为自己的疾病而杀人,最终被一群有暴力倾向和私心的利用裹挟,被簇拥成了反派“领袖”,这都和他最开始的杀人目的相悖。他是因为身患疾病,但心中有爱,才一步步被逼向绝路。连他自己都反复说“我对政治毫无兴趣”。但他的追随者和反控者们,是出于怎样的心态到街头烧杀抢掠呢?他们真的都是如同亚瑟一般可怜的人吗?在亚瑟被支持者围绕成为真正的小丑的那一刻,到底是他操控了,还是操控了他?难道我们所熟知的IQ爆表的超级反派,实际上仅仅是个街头们簇拥出来的理解能力不太行的傀儡领袖吗?这……这特么完全不对啊……摔!~~
再说对反面角色的外形美化
亚瑟从一开始灰头土脸的弱小形象,慢慢变成衣着品味不俗的小丑。帅气的出场姿态,连舞步和背景音乐也都惊艳起来,镜头感也越来越强,越来越诗意。
很土很没有时尚感的“闰土”亚瑟
黑化后连叼烟姿势都不一样的“名模”小丑亚瑟
对于一个无法理解正常笑点的人,我不禁怀疑他是否能够理解普世审美。要知道人格障碍者很大程度上会有自恋倾向,如果他对“帅”有正常的理解,为什么在幻想自己参加穆雷秀时也是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而不是穿整套西装的最佳状态?当然,”一夜成名模“的视觉冲击在商业电影里作用非常大,所以可以别再宣称《小丑》是个有深度的电影吗?
为什么会担忧?
有人会说,这一切都发生在哥谭市,都是虚构的,惊慌个鬼。
可小丑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拿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做话题又是永远会触碰到观众神经的。
斯蒂芬妮·扎哈雷克在为《时代周刊》撰写的评论中写道:“我们并不是不知道这种病症是怎么回事:在美国,几乎每两周就会出现一个像亚瑟这样的人,带来一次大规模的枪击或暴力事件。”
另一位影评人瑞恩·拉坦齐奥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就是有这样的潜在倾向,会将亚瑟当做他们的人生楷模:那些孤独的、没有创造力的白人男性,他们周围总有愤怒的群体在煽动、挑拨他们,因此他们会更容易被充满仇恨的意识形态所吸引。这时,小丑这个角色就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共鸣。”
小丑的犯罪,看起来是那么的合理,那么的正义,那么让人心疼。然而这部片子里的死者,没有一个是真正”该死“的。他们或许欺负弱小、或许说谎欺骗,但并不是需要被判死罪的重犯。可为什么我们却那么怜悯亚瑟,那么仇视这些所谓的“恶人”呢?结合我前面的几点担忧,这一切看似合理化的暴力杀人事件,只是电影制作者精心包装出来的骗局,换来的是观众们对弱者冲昏头脑的同情。
夸大社会问题,让杀人看起来顺理成章,并让人为之叫好,这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美国枪杀案的献礼?
对反派角色的性格和外形美化,对杀人行为的赞颂,这样的主流商业片让我寒颤。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就是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和美国的枪支政策了。宽松的电影审查制度是一种福利、宽松的枪支政策是对人民的信任。这两个事儿,单独来听,怎么听怎么美好。可当两者放到一起,美国政府真的不担忧吗?美国人民又要如何面对因为暴力电影文化导致的枪击事件呢?嗯,是不是我咸吃萝卜淡操心了?可是近乎所有的美国媒体,甚至美国军队都在担忧。
“美军警告:电影上映期间可能会有恐怖袭击事件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电影院AMC会禁止观众以小丑的装扮入戏院内,不管是戴面具或是特效装以及任何遮脸的方式入场,而地标剧院(Landmark Theatres)则会全面封杀身穿角色服装扮演的观众, 以防惨案再次发生。
川普曾说,暴力游戏和影视作品会引导青少年犯罪,被罗伯特·迪尼罗本罗骂了回去,说这个结论是bullshit。可就在最近《小丑》的威尼斯观影后,本罗又说因为12年的小丑电影院枪击案,希望华纳兄弟不要再给美国步枪协会提供政治捐款。呵……大赢家是谁我不知道,最终受伤害的也只有普通民众吧。
罗伯特:“在小丑中我只是演了一个小角色……我知道这个影片有争议,我认为有些关于华纳兄弟的说法,比如不应该给NRA(美国步枪协会)捐款的言论,都是对的。但凡和奥罗拉枪击案有关的事情,大家说的都是对的。”
Joker的成功是必然的,杰昆演技炸裂(虽然剧情的撕裂会导致他的演技有时候看起来用力过猛),娱乐效果十足。但我对它的内容和深意保持怀疑态度。真应了那句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年龄大了,不知不觉就成了个移动的广电总局。
安全第一,娱乐第二。这个片子拍的越热闹好看,好评越多,我越担忧。因为反社会题材电影不应该只让人觉得好看,而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对惨无人道的罪行感到恶心,才能起到一个健康的平衡。
最后我想和现在正在经历困难挫折的孩子们说一句,亚瑟是个有着人格障碍的可怜人,他和普通人不一样。所以,请不要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不要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别人身上。如果要树立偶像,多看几遍《当幸福来敲门》吧,真人真事改编的,更励志,更有帮助。
PS. 大家还记得《黑暗骑士》里的小丑是不抽烟的吗?我一个戒烟多年的人,看到新小丑烟不离嘴,马上意识到这是植入广告。
从万宝路年代之后,大家都崇尚健康生活,很少见主要影视角色(即使是反面角色)吸烟。大概是烟业萧条的太厉害了,又要暗搓搓给观众植入“抽烟炫酷”的意识了?啧啧啧…… 能拍出《宿醉》的主,说来说去也都是个促进消费的生意人啊。
《小丑》观看感悟
在电影的结尾,哥潭市民带上小丑面具上街暴动,整个城市火光冲天,戾气逼人,完全就是一场民粹主义狂欢。
我看现实世界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美国民众暂时还没有上街杀人,只是选出了一个特朗普总统而已。
世界为何变成这样?小丑在富兰克林的节目上说的很清楚。因为富人从不站在穷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他们一点也不想知道一个像小丑这样的失败者生活如何、心情如何、脑子里在想什么。韦恩只把小丑当作凶手、失败者、精神病、变态;他说所有无所建树的失败者都是小丑、都是笑话;至于他自己,从蝙蝠侠系列里我们知道他是个大慈善家,他(还有他儿子,也就是蝙蝠侠)一定觉得自己光辉伟大,无懈可击。
可韦恩们都不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句话:“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小丑也想活得不那么像个笑话,如果不能是正剧的英雄,至少做个悲剧的角色。可他没有那个资本,他做不到。
小丑不是没有努力过。他曾经如此驯顺:按时吃药,按时去医生那里报道,保持微笑,随生携带“我有病,对不起打扰你们了”的卡片。他信奉着韦恩的逻辑,梦想是把欢笑带给世界。
美国铁锈地带的失业蓝领工人恐怕也有和小丑类似的心路历程。因为技术创新和全球贸易,他们没有了工作,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一路下滑。可是精英阶级只会说:你们失去工作是因为你们学历低,能力差,为什么不去多受教育、转型再就业?我猜那些失业的工人一开始也和小丑一样,每天背负着“是我的错,对不起给他家添麻烦了”的标签。可是,如果等不来帮他们脱困的帮助,他们不可能永远无休无止地对不起下去。
小丑看到生活中的希望一个个破灭:丢掉工作,成为最不好笑的脱口秀艺人,他不是富翁的私生子,邻居女子并不如他所想。然后他看到韦恩们是多么冷酷无情,毫不关心他的死活:社会救助项目被砍掉,费尽心机见到韦恩只得到一记老拳,然后韦恩却在电视上一直宣传他的慈善晚宴和竞选计划。失业工人看到的也是希望的破灭:制造业的工作越来越少,整个本地社区越来越衰败。有人建议他们重回学校提高教育程度,但是对于一个高中毕业、离开校园几十年的人,那是难于登天的事情;何况学费很贵,他们根本负担不起。然后他们看到造成金融危机的大银行拿到政府的大笔救助,他们看到华尔街的人谁也没进监狱,他们看到高管们短短几年以后继续拿天文数字的薪酬。天长日久,他们开始想:真的是“我们”的错,不是“你们”的错吗?
小丑说:对错是“你们”定的,好不好笑也是“你们”定的,凭什么”我们”要活在”你们”制定的标准里?“你们”凭什么以为“我们”会永远像个乖孩子一样,安静地任凭“你们”摆布?
也许没有人能永远忍受屈辱和践踏,即使那些侮辱“事出有因”(小丑确实是个杀人犯,蓝领工人也确实缺乏今天的市场需要的生产技能);也许没有人能永远忍受不公,即使那只是他们以为的不公。
韦恩们认为哥潭的世界是很公平的,他自己做了那么多慈善,小丑们却只知道索取和破坏。现实世界里的,美国新崛起的精英阶级甚至不是韦恩那样的富二代,他们是硅谷的那批人,很多人只是中产出生,高学历高技能、工作勤奋努力、凭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他们自然觉得自己富裕天经地义,而什么也不会、一味索取的穷人毫不占理。
大家都活在自己的逻辑里,积累愤怒和分歧。
曾经有一个朋友对我引述了《经济学人》上的大量数据,理性中立客观地解释了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其实对穷人的损害比对富人的损害更大。
我当时觉得他讲得好对,为什么穷人那么愚蠢,就不能看清这么简单的事实呢!?
现在我想问他一个问题:你知道失业的蓝领工人平均学历是高中吗,你高中的时候看得懂《经济学人》吗?也许批评别人之前应该先提醒自己一下:并不是每个人都和你一样有博士学位。
我相信《经济学人》是对的,逆全球化确实对穷人害处更大;就像富兰克林怒斥小丑的话也是对的:你怎么可以杀人?杀人是错的!
可是富兰克林的话对小丑不会有帮助,《经济学人》对失业工人也不会有帮助。
不管韦恩或者富兰克林或者《经济学人》的读者认为自己多么正确,民粹阵营自有他们自己的力量:小丑发现自己可以杀人,蓝领工人发现自己可以投票。
所以哥潭市的街上火光冲天,特朗普成了美国总统。
但我总觉得现实可以比电影更黑暗:哥潭市民拥戴的小丑好歹确实是他们中的一员;美国的民粹主义者选出的总统却是个亿万富翁,他分明是韦恩们的一员。
最后,小丑杀死了一直给韦恩写信、对精英阶级始终抱有幻想的母亲。也许这标志着他彻底斩断了对韦恩们的幻想,站到了所有社会秩序的对立面。他成了一个和电影开头完全两样的人。他说: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我,也许我本来就是这样。可我总觉得他这么想只是为了合理化自己行为而已。看过电影的前半段就知道,他并非天生就是妖魔鬼怪,他曾经是一个跟我们一样的人,一个孤独无助、走投无路的善良人。
《小丑》观后有感
我本意想给个三点五的,主要是因为这部片子从镜头素质和演员演技的方面讲无可厚非,基本上可以打满分的程度,但是剧情和主题的深度方面只能说非常一般,而在我个人喜好中,剧情深度占了绝对第一的权重,因此整体也就十分里给个七分的样子吧。我觉得我这个分数还给得偏客观,要我主观上去给分恐怕要低很多。
为啥呢?正因为这个组合:很好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说煽动性是比较强的)+戴着有色眼镜的主题。也就是说它在煽动人们的敌对情绪,而不是真正把这么好的表达手法用在剖析真相上。
这部片子之所以大体口碑很好,和它的优良表达水平是分不开的,我前面也提到了,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就是个五星的片子。表达手法不像主题,它是个用感官接受,而不是大脑接受的东西,艺术表达得好的话,只要不是反社会人格都能Get。煽动性其实也是从这里来的。
那我说的主题方面的问题在哪呢?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个作家A想批判“社会机制不好”这件事,他为此写了一本书,在书里单一陈列这个社会的罪状以及人们承受的不公。作家B也想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他选择在他的书里陈述他观察到的这个社会上的好处和坏处,一如现实中那样交织在一起,也正因为社会系统设置的不完美,好坏参半,甚至腐朽到坏处大于好处,导致各色各样的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是怎样,都没有选择地陷入困境。
那么你觉得哪个作家的作品更深刻地阐释了“社会机制有问题”这件事?我绝对认为作家B更好,作家A由于单一着重强调社会的恶处,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观点,因为是个人都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恶或绝对的善,当你把一样东西描绘成绝对的恶时,只能说明你戴着有色眼镜,那么你的观点自动就被削弱了。这就是这部片子所采用的策略。我在电影院里的时候对整个前半段漫长的单一描写感到特别担忧,要表达社会对小丑的不理解并不是这样简单粗暴就能达成的。
前半段片子亚瑟就是个受气包。社会失业率高导致民风暴躁,犯罪率飙升,男主被一群小孩欺负、被社工忽视、被公车上的母亲怼等等这些都属于正面讲社会多么不公平导致他受害,这点虽然非常单薄地二元对立,我倒还可以接受一下,漫画里坏人就是必须很坏嘛。我比较不能接受的是里面富人的态度。韦恩在这里成为了资产阶级不知民间疾苦的代表,罗伯特德尼罗作为中产阶级娱(愚)乐大众的代表,讲出来的话都太脱戏,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你基本不可能看到富人和中产阶级说出这种话,展现出这种离谱程度的”何不食肉糜“。比如一个顶尖企业家会在不了解那三个人的情况下公开背书人家的人格?自己讲的话就很矛盾啊:“我不了解他们,但是我相信他们是好人。。。。”呃。。。正常人只会表示我不清楚,但是作为本公司员工我会支持配合查清真相,还家属一个公道这种话吧?想表达阶级固化有的是办法,用这招也太低级了,感觉猪队友在给对方送分一样。况且后面又看到小蝙蝠是呆的,在蝙蝠侠里情商很高的阿尔弗雷德是居高临下的,反正本来蝙蝠侠好人一队全线傻化+不讲理,这不就是一种有色眼镜吗?
真正想去聊这些个深度问题,就该实打实地呈现问题症结所在,不要把富人和中产一棍子都写成坏人(剧中小丑原话哈:你们都不是好人,没人肯倾听我。况且看完了是不是是个人都觉得韦恩和德尼罗都明显不好)。说实话,如果世界上真能分出绝对的好人坏人,地球早就和平了。。。就比如讲种族歧视的《撞车》,它好在哪里?他有讲一个被歧视的黑人如何被压迫,最后反杀一切歧视他的人吗?没有,它讲了一些看似是歧视黑人的人救了黑人,看似反对歧视的人因为恐惧而真正歧视了黑人。好人坏人在现实中就是这样悬在一线之间,大道理我们都懂,我们知道不能作恶,可问题在你知道你什么时候是在作恶吗?
绕回本片就事论事,它的主题其实也相当散乱。德尼罗那个层面有很明显的物质社会以低级方式娱乐大众的批判方向,韦恩访谈这方面有树立贫富阶层二元对立的批判方向,男主本身经历的事情有个巨大的主题就是没人在意和他沟通,而他又和正常人不在一个频道,一个边缘人格被社会放弃。那么这三个主题其实内在的连线没有做出来啊!而且从逻辑上讲,边缘人格这个设置反而是削弱”社会不公“这个主题的——社会如果真的非常不公,那么就算是正常人也会遭遇不公,边缘人格这样的人物得在一个多么完美得乌托邦里才能被很好的安置啊?!一般就算是像北欧这样高福利国家都照顾不到所有边缘性人格,这能说明社会机制差?不是削弱观点是什么?
说白了,剥掉文艺表皮,这其实是一个边缘性人格的精神病患者在多重压力下用暴力干掉一切他看不顺眼的人、欺负过他的人的故事,有冤报冤有仇报仇……那么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单纯从这个精神病患者角度看世界的样子?大家都对不起他,都欠他的,谁都有错就他没错,他杀人时反抗和挣脱束缚,是奋起,是打破桎梏……呃,是不是太美化了这个精神病杀人狂的杀人动机啊?
我看得出这些背景板一样的”贫富差距问题“”娱乐至死问题“都是为了和希斯莱杰版的小丑之异常复杂立体高智商的形象做连线,但这个故事就是跟这俩问题没有关系。当你设置了一个主线,让小丑有私人动机去杀死这些人(这些人都取笑他、忽视他、欺负他),那么他不管有没有更高一层的动机(对主观思维选择、对秩序的哲学思考),他都客观地下降到了”报私仇“的档次,因而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精神层面的魅力。
包括他成为精神领袖这件事也很低级,从他的角度来讲,是对于自己终于成为聚光灯焦点的兴奋和满足,流下的眼泪也是”老子终于成了“这种意味。从的角度来讲,并不是一场思考过的革命,譬如v字仇杀队这样,而是”老子终于有借口可以打砸抢了“。这整个就是一场低级闹剧档次的高潮,让我没法提起兴趣。
要说有趣,最后的结尾是最有趣了。我都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人觉得这是开放式结尾,哪里开放了?故事叙述上就是小丑杀了德尼罗,出去被车撞了以后被众星拱月抬起来,之后他也没跑啊,警察来了肯定就抓了扔进阿卡疯人院了呀,他显然是杀了最后的那名医生跑了出来,但是也还没能跑掉。最后那个精妙的画面非常完美地展示了”小丑真正的诞生“,用一种戏谑的黑色幽默方式呈现出混乱而无规则的你追我赶。
其实,我本来看诺兰版本的小丑时就知道要给他写前传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因为他在黑暗骑士里已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邪恶和无秩序的化身了,他的妙处就是你不知道他作为一个人是怎样的。这种留白非常高级,填补它很不理智。当然如果退一万步,不要去想黑暗骑士版本的小丑,彻底从边缘化人格角度去讲这个故事又会好很多,只可惜编剧受黑暗版本影响很深,非要硬凑,时时逼观众想起前版小丑,又没有那种功力。
从黑暗骑士角度去讲,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度智慧、逻辑清晰的程度,你想想一个从小被精神病母亲养大的精神病人能做到吗?不合理呀。我们为什么开始对小丑感兴趣?说穿了不就是和外面那些妖艳贱货大路反派不一样吗?他和蝙蝠侠一体两面,两个极端惺惺相惜,他甚至希望蝙蝠侠杀死自己,还主动拯救蝙蝠侠,这些反套路的操作其实逻辑思路很清晰,就是他要的是证明自己的哲学是正确的:追求无秩序的极致而不是善与恶的二元对立。那么合理倒推,他也很有可能来自于富裕背景,受过良好教育,像本剧这样的刻画基本上和黑暗骑士是断裂的,编剧却还要死攀着。
总而言之,编剧短板,可惜了班组里其他高水平的制作。
。。。。。一个统一回复的分割线。。。。。
我觉得那么些表示这部片子和蝙蝠侠没关系,只是讲了一个精神病患者如何变坏派的观众可以仔细看看我的原文,我就是认为这部片子如果真的只讲了这个的话反而更好,但我本人和很多观众就是感觉到了题材上和诺兰版的联想:政治诉求和对娱乐至死的批判这两块和这个精神病人故事线只有表面上的因果,却没有上的必然性。当然你也可以说,漫画小丑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怎么扯都要扯到政治社会题材。确实,可当你在决定做一个“社会中精神病人蜕变”版的小丑时,有没有考虑到内在的不合理性?也就是说一个像亚瑟这样的打小就被虐待且受教育程度很低的精神病(就让他智商爆表好了)能够变成一个以脑力值闻名的罪犯之王?是指望鹅蛋能孵出凤凰吗?
二者,说“这是幻想”派的观众也不用来提醒我这是幻想,是我没想明白了。我很明白各位找到的细节,包括照片上的留言等等。我想说的是主创的故事整体讲得很清晰明白,就是一个精神病人爆发的故事,从意义上说,把自己讲的整个故事都变成“诺兰版人设型小丑在骗人”的说法简直是太逗了,哦我花了钱做了两个小时那么漂亮挺刮的片子、投入这样的技巧和演技就是为了一个五秒钟内极隐晦立起来的完全陌生的人设?
那些说韦恩真的是小丑他爹的观众,先从结果上想想这样设置的效果怎么样?效果1,狗血:跟韩剧里你爱了半天的女人是你妹妹一个意思。效果2,加重黑白对立:所以韦恩一家就是坏人,那么小丑最后打蝙蝠也是应该的咯?敢情在蝙蝠侠里是坏人的小丑变成主角后,原来的正面角色就必须变坏人对吧。。。。这整个效果只在戏剧结构上更简单化平面化了黑白两方对立,不仅不是加深度,反而是降智操作。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些细节呢?首先看那些细节都有一个特点:模棱两可,并不绝对。看看《绝命毒师》人家是怎么做细节的?人家也隐晦,可人家每一个突出的细节不仅反复强调出现,而且还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细节剧情进展不下去。时钟几点钟、医生一脸茫然能绝对性地证明什么?小丑发现的那张照片后的留言又能绝对证明啥?说实话如果penny当时是因为韦恩的一些调笑而产生妄念并搞出很不堪的事情,那这张照片也可以解释,之后韦恩和阿尔弗雷德的反应也可以解释。不绝对,但却抛出来,就是为了引发这种讨论,话题多了,他就更赚,就这么简单啊。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这样,不回复了。
《小丑》观看体会
首先:小丑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电影。它能拿金狮是实至名归,任何一个因为它是一部超级英雄漫改片就质疑它拿奖的都是臭傻逼。
影片有许多动人的地方和细节,甚至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就没有试图把亚瑟描写为一个真正的好人。他其实是靠吃着七八种不同的药物来压抑着负面的精神状态,勉强维持着作为社会人的基本功能。这让我想到嘻哈鼻祖Grandmaster Flash和Melle Mel的不朽名曲《The Message》里的那段著名的歌词:
Don't push me, 'cause I'm close to the edge
I'm trying not to lose my head
这很明显就是一个比喻,电影中的那个世界,以及我们的世界也都是如此,靠着一些手段勉强维持着文明的表象,其实早就是一个残暴的丛林战场。男主演华金在小丑自卫杀人之后在公共厕所里跳舞的那段表演,可能是我新世纪以来看到过的最令人震撼的银幕演出,在战栗,颤抖,恐慌,和肮脏恶臭的环境之中,剧中的那个亚瑟突然获得了平静和升华,真正的黑暗的自我得到解放,所有的伪装和社会束缚全都被打破。华金作为一个演员在一段镜头里的发挥让人起鸡皮疙瘩。在跨越了界限之后,主人公反而就越来越自信,影片的基调也越发狂乱。有趣的是,亚瑟虽然是一个可悲的值得同情的角色,但是他在影片中的反抗其实都是超限的,不合常识也不符合道德,但却能让观者产生一种不同寻常的代入感,以至于在影院里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总能听到观众席里为亚瑟的血腥复仇而欢呼。
影片里一个很重要的母题或者说线索是“幻想”(或幻觉)。亚瑟抱着成为喜剧之王的幻想,亚瑟的母亲则是抱着自己是韦恩情人的幻想。到亚瑟停药精神状况恶化开始,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幻觉,比如最重要的就是和女主角索菲的爱情幻想。这是维系着亚瑟和这个社会的最后一根蜘蛛丝,是阻止亚瑟成为小丑的唯一阻力。然而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那么亚瑟上电视和偶像穆雷交谈获得观众鼓掌称赞的事真的发生过吗?大概也是没有。(这一段很像梦之安魂曲里的妈妈幻想上综艺节目的情节)但是当幻想全部破灭之后,一切反而变得相当直率轻松。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当后半段他真的准备上节目前,他坐在阳光明媚的家中假装自己在脱口秀节目中和人主持人对答,然后假装自己在电视上自杀,这时他非常清楚这只是在“假设”,而不是幻想,他是在设想一个最完美的笑点。(当然他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是很直白地在致敬马丁西科塞斯的喜剧之王。) 如果引申联想的话,人类聚成一个社会时,也会有许多美好的幻想,担当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之后,一切就变得直接起来了,白人至上主义,排外,社会对立,都毫不加掩饰。这难道不是川普当选的米国吗?
当然电影在上映之后就遭到了许多方面的批评,说它赞扬暴力,鼓吹民粹等等。批评它宣扬暴力我不赞同,因为本质上好莱坞所有的电影都是在宣扬暴力,没有必要单拉出这一部来做树典型。历史上被批宣扬暴力的名作有很多,《发条橙》,《出租车司机》都是如此。但这不妨碍他们本身的艺术价值。说鼓吹民粹,这种担忧我倒是很理解,影片在最后可以说是用最直接的方式描写了民粹主义的狂欢,这是相当让人不适或者担忧的场面。但是电影的价值之一就是描绘周遭的现实世界,而不是美化和说教。现实是我们现在的世界就是一个民粹当道的世界。如果你生活在米国,那就尤其如此,而世界的其他角落也好不到哪去。但是关于民粹的一个很讽刺的地方就是,所有人都觉得只有自己这一方才是“人民”,而人民是拥有道德制高点的。比如在米国,左右就都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唯一的人民,且都认定对方是恶棍,如果可能就要毫不犹豫地加以摧毁,这种全然对立的狂暴的姿态和这部电影的最后又是何其的相似。
如果你觉得一部电影危险,那你是高估了艺术作品所能产生的现实作用。艺术其实是无法成为点燃野火的那个火苗的,如果漫天的大火真的被一部艺术作品给点燃了,那只可能是大火早就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延烧了很久很久。
就像小丑这个电影,导演的本意到底是映射现实还是鼓吹民粹,很难简单作出判断,而动机如何其实早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早就已经生活在小丑里那个暴虐的世界很久了。电影终究会结束,打上the end的字幕,那现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