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电影优秀观后感6篇:等你长大了,不要忘了我(4)
推荐文章
最后,我想说的是,杀了魏莱的陈念以及间接杀了郑晓蝶的魏莱的志愿都是北京大学,这和北大弑母的吴谢宇有关吗?
这可能是北大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电影《少年的你》观后感
昨天一个人去看了《少年的你》,时间比较晚,电影结束后已是凌晨。
电影的后劲很足,所以我的确难过了很久,但在平静之后还是涌现了另一层最大的感触——不喜欢这个故事走向和结局,真的不喜欢。
1、影片最后,陈念“回头了”,她选择了自首。可如果小北与陈念之间的信念这么容易就可以为了对方妥协,那我相信,在故事的开始,他们遇到彼此的时候,不可能产生这么强的羁绊。
2、审讯时多么心照不宣的两个人啊,又怎么会因为警官一句“他骗你的”就当场崩溃,最后落得“两败俱伤”的“后果”,全然违背了“你赢了,我才不算输”的承诺。这不是我逻辑印象中的她和他,她应该像故事里那样,短发齐耳,穿一身干净校服,在最后一场判决庭上,从始至终都坚定的挺着肩,勇敢得不像话。
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可以理解为了过审,电影最终选择了这样一个结局,但依旧无法接受这么深刻的主题就这么不明就里地落幕。
关于校园欺凌,关于成长,关于人生,电影给了非常浓墨重彩的刻画,可这些定义究竟如何形成,如何关联并且如何互相影响,无迹可寻。我可以理解陈念被欺凌或许是因为她在那样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出风头”,施虐者又担心在警察的谈话中被供出,但胡小蝶呢?她是因为什么被孤立,被戏弄呢?最终让她选择跳楼结束生命的契机或者心理转折点又是什么?那种“突然在一个云淡风轻的午后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的表达太轻飘飘,承载不了一个人放弃整个人生的抉择的重量。
再者,关于施暴者也是,除了寥寥几笔母亲的言传身教,父亲的冷暴力,是不是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因素?暴力主宰者的情感缺失是不是导致他们攻击别人的原因?他们究竟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无从得知。我们只看到魏莱随着剧情走向,突然间性情大变,可如果施虐者这么容易就恐慌和改变,校园暴力又怎么会一步步演变到当下这么严重的局面。
太难说服我了。
另外,关于这个故事的结局,我们看到了班主任被开除,施虐的学生被教育后释放,又一轮更加严重的欺凌在上演,陈念最终变成了杀人凶手,小北为了救她做了更错的决定……从始至终,这群真正犯了错的人,他们有做些什么道歉或者补救么?老师说了句“你做的对”,然后就收拾桌子走人,魏莱因为(逻辑上根本无法成立的)不安和恐慌跪地求饶,哭着说自己不想再复读了,其他的施暴者也只是在审讯时假惺惺地掩面哭泣,不痛不痒地说了句句“她(陈念)只要装一装可怜,就有那么多男生保护她”,就连说好了要保护陈念的警察,最终也还是“强行”把她拖下了水……
如果在一开始胡小蝶死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重视这件事,又怎么会轮到陈念?如果在陈念第一次报警的时候,校园暴力能够被完善的法制和健全的教育体系所严惩,又怎么会有一次次回家路上的胆战心惊?被一脚踹拍下,被扇耳光,被吓到躲垃圾箱,被一群人围殴,被剪头发,被撕掉衣服拍裸照……这些种.种,本可以有无数次机会去避免,我们本可以有很多机会把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紧紧保护起来……
可是我们只得到这样的结局。
这样的事情,每天上演在真实世界里的,还少么?
我们缺的是这样的故事么?
我承认,小北和陈念之间的感情很美好,美好到全中国被欺凌的学生当中,可能只有陈念才能遇到这样的小北,才能遇到义无反顾为了她对抗全世界的小北,但这样的剧情安排太过潦草,甚至有种让我觉得,导演为了烘托“幸好啊,这么悲惨的人生里,小北和陈念还能幸运的成为了彼此的救赎”这样的浪漫主义,而不惜用校园欺凌作为背景。
人们在电影院里流泪抽泣,或许是为人善良心疼故事里的两个少年,或许是在某个片段看到曾经的自己,或许是某句台词恰好说出了藏在嘴边太久的话,但这一切绝不是我们可以无条件支持这部电影的原因,我原本期待它可以更加正视这不完美的世界,尝试去拆解这个故事里复杂的一切,但后来发现,它依旧选择的是在稀巴烂的生活里造桃花源,找永无乡。
想来,现实里遭受过欺凌的人应该很难从这部影片中得到任何的安慰,他们或许只会觉得假,觉得如果幸运这么容易,那么黑暗和绝望怎么会这么轻易就找到他。
我知道希望很重要,美好的人的出现也很重要,可如果只是借着题材浅尝辄止地抛出这么一个概念,而不能从本质上正视并且解决暴力和孤立,那就永远有人会在黑暗中行走,永远有光照不到的地方。
可惜,电影在这方面,做的太少。
就在曾经,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也曾有机会握住一束光,只不过那时我还太小,他又因为一次意外离开得太早,我们短暂的照面之后,我又回到了泥潭,开始独自行走。时间好像过了很久,久到那些年我全然忘记了,我曾在某一抬头间,看到了一颗星星。
后来我花了很多年才明白,这一生有个名字,我将再不能念,也再不能忘。
他曾短暂地照亮了我的生活。
但我知这世界,本就由遗憾书写。
少年有你观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