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少年的你》观后感心得影评5篇精选
推荐文章
《少年的你》是《七月与安生》原班团队回归再升级之作,包括导演曾国祥、监制许月珍、编剧林咏琛、李媛、许伊萌,摄影指导余静萍、造型指导吴里璐、声音指导黄铮等,主创们经过了前作的磨合,再次合作不改初心,力图还原最真实的青春本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少年的你》观后感
《少年的你》是一部备受期待的电影。导演曾国祥上一部作品《七月与安生》仅仅是处女作,即令他跻身优质导演之列。今次,观者自然希望期待亦不落空。况且,影片主演周冬雨和易烊千玺是正当红的年轻演员,本就万众瞩目。要他们素面朝天出演校园欺凌题材,显示出导演严肃创作的态度。
也许正因为涉及到比较黑暗的现实题材,所以电影上映过程一波三折。原本定于二〇一九年六月上映,临了突然撤档。后来挪到十月二十五日上映,竟映前几日才公布定档。若换了别的电影,早就无人问津。也亏得《少年的你》拥有人气与实力兼具的演员阵容,电影票房前景才如此明朗。
若将《少年的你》放入青春片的范畴,我认为它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来最好的国产青春片。若以题材分,亦可在校园欺凌题材中一枝独秀,比之前那部《悲伤逆流成河》高出不少段位。这得益于导演出色的审美品味和述事手段。
开头的校园自杀事件,以一种抓人眼球的方式引人入胜。当暗黑基调奠定,紧张、混乱的氛围营造中,不知道谁欺负了谁,谁辜负了善良与光明,谁在校园里犹如躲避猎人的野生动物般担惊受怕地生活着。当悲剧真正发生的那一刻,每个人物的面目也逐渐清晰。当故事中最焦虑和悲伤的部分被首先展示,才最容易打动人心。如果换成另一种平铺直述的表述,将会是灾难性的。
于是,随着女主人公的视角,隐忍、相遇、扶持、反转,故事的一幕又一幕层层铺展。在性质低俗的事件之外,导演展开了一段不落俗套的爱情。在这种如浓酒般热烈、如劲风般刚强的格调里,却依然有雨点般的清澈。如果说电影的画面质感靠机器和技术,剪辑节奏靠手感与经验,那这种暗流涌动的艺术境界真的得靠审美。
其中有一个细节。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对警察说:“在这里不需要朋友。”但事实上,在她与片中的李想独处的那个片段里,陈念说:“我们都太懦弱了。”当我们再串联起种.种前情和闪回,就会知晓,其实他们与受害者胡小蝶曾经是朋友。在校园暴力面前,是越来越冷漠的旁观姿态,将曾经的朋友渐渐推向万丈深渊。
丰富的细节让整个故事羽翼丰满,演员的表现更是锦上添花。在一整场优秀的表演里,易烊千玺表现出超龄的成熟,贡献出有别于以往优质偶像气质的颠覆形象;而周冬雨以年近三十的“高龄”出演高中少女,亦是可圈可点,毫无跳脱。两个人的荧幕搭配,竟是那样和谐顺畅。他们的感情,也是残忍与深刻并存。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爱着对方,却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影片最打动我的一刻,出现在小北为爱献身时。他说:“我没有钱,没有地位,我什么都不是。”但是,他肯为爱牺牲自己。在那一刻,他是高尚的。欲念横流的当今世代,多的是以爱为由拖垮对方的人,难得的是这样爱爱情胜过爱自己的人。
当然,整部电影看下来,最遗憾是一个温和的结尾。有些段落,看得出是为了过审而拍,以致于一个过于“合家欢”的结尾于影片的基调略显不合。试想想,如果小北与陈念,一个牺牲,一个成全。当其中一人负重生活时,当影片走向更加虚无的黑暗时,那种情感冲击力是何其力透纸背落墨万钧啊。当然,在一定的创作限制下,影片能有这样的完成度,已是很值得赞赏了。
当片尾字幕滚动,响起的是香港歌手岑宁儿演唱的《Fly》。歌曲作曲者是一年前因抑郁症跳楼自杀的知名歌手卢凯彤。这桩憾事发生时,卢凯彤的同性爱人余静萍作为摄影师,正在拍摄《少年的你》。戏里戏外的种.种,让人唏嘘又遗憾。在那阴沉又无望的时光里,纵使残酷得血流如注,总能有熬过去的一刻吧。
2019《少年的你》观看有感
看完后的确不负期待。
校园霸凌这个主题实在是太大了、太沉重了、太远离当今主流青春电影题材了。这种严肃的题材,是很难拍出又有情感输入,又有警示反思效果,又让人觉得发生在身边而迫在眉睫的感觉的。曾国祥+许月珍做到了。
周冬雨果然金马影后当之无愧,片头片尾两次英语教学,同样的意思反复读,每一句无论从发音到表情都可以看出情感的递进;在面对他人霸凌,到被校园霸凌,再到失手造成严重的过错,再到死守-崩溃-接受一切,她的演绎得活灵活现,她就是陈念,那个想守护世界的坚定的陈念。
至于易烊千玺,我知道这是他进入中戏学习前拍摄的第一部男主电影,流量是他甩不开的标签,但这一次我可以很客观的说他做到了演员易烊千玺。他的表现随着剧情越来越好。最打动我的是最后,小北和陈念在审讯室隔着玻璃四目相对,笑、哭,无言,却早已表述了一切情感——有不解、有和解,有心疼、有感激,有放弃、有坚定,还有高于爱情的合二为一。他是小北,他是在经历一切不美好以后还愿意去相信美好的小北,他是想拼尽一切就算“牺牲”自己也想守住自己的希望和信念的“少年”小北。
我一向喜欢情感+思想双输出的片子。不可否认,《少年的你》做到了。感谢导演编剧监制,感谢两位主演,感谢所有团队,让这部“难产”的片子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了大众视野。相信“相信”本身,是“少年的你”。
2019《少年的你》观看心得
忘了哪一年,TFBOYS还小的时候,我和朋友看到大银幕上充满稚气的三个大男孩,本着对美的感叹,对他们的样貌赞美了一番。
那个时候的易烊千玺相比于组合中的其他两人,样貌要逊色一些,但是我说:“这个男孩子将来长开了,绝对是最有味道的那一个。”
时过境迁,某一年我看到了一张少年的杂志硬照,当他那双不同于同龄人的眼睛直直望过来的时候,我知道我的眼光没错。
而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少年棱角分明的脸,感觉自己从脚到头窜起的鸡皮疙瘩,我再次自夸了一下自己的眼光,十年如一日的毒辣。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我是带着强烈的期待走进电影院的,之前流出的电影剧照、预告都让我看到了这部剧题材的新鲜和两位演员之间的戏剧张力。
为了这部电影,我去看了小说,被震撼被感动,好几天才能缓过来。正如我当年看《白夜行》,看《嫌疑人X的献身》。小说有所缺陷,但是陈念与北野的相依为命的孤绝感让人久久难忘。
再来是电影撤档,JJ演唱的主题曲片花流出,里面有一段小北的台词流出,我连忙和闺蜜分享:“完了,四字弟弟这个台词功底,太让我出戏了。”
但是当我在影院里看到这一段台词时,那其中的违和感在整个片段里已经变得微乎其微,这段两人爆发的戏份让我泪流满面。
电影并不完美,导演为了兼顾各个方面做的妥协和让步在电影里可见一斑,举个例子,比如那位辞职班主任不能对上口型的配音,台词和表情的大相庭径。
电影最后呈现出来的惨烈,尚不及原著的十分之一,那么本应呈现出来的震撼效果也大打折扣。举个例子,小说里男主的名字是北野,而电影改成了刘北山,我实在是不想说在电影院听到这个名字时,我嘴里的水差点被我笑得喷出来了。
北野的名字本有一种张狂向上的生命力,这也符合他是妓女所生之子的身份,符合他极致孤绝的生命状态。
陈念是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举目无亲。
这样的两个人相遇乃至相依为命才更有力量,极致的孤绝带来极致的温情,这些才是整个故事的走向、人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存在的基础。
而电影里随着两人身世的改变,显然削弱了这份力量。也许很多没看过小说的观众很难明白,一个少年何以对一个少女至此?兴许他们只能将这归结为少年意气,而很多人都难以了解北野的动心忍性、聪慧机敏,以及他与陈念之间牢不可破的羁绊。
此外,片中对于校园霸凌遮遮掩掩、不敢放手去走真正霸凌剧情更是无奈到浪费。陈念被强暴被凌辱降级成被拍裸照、陈念捅魏莱的一刀降级为愤怒之下的推人,雨衣强暴者、北野杀人等等全部弱化。
戏剧冲突的弱化也带来了感情的弱化,所以我在看到北野和陈念在浴室剃头的那一段无动于衷,他们的眼泪完全没有原著给我的震撼来得彻底。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
最纯洁的陈念被侮辱的那一刻带来极致的惨烈和痛苦,那么紧接着小北缝补破碎的陈念的那一段显得更加动人与温情。
陈念和北野,是墙角相依为命的两朵小花,他们经历极致的寒冷和黑暗,借助对方的力量在狂风暴雨中绽放生长,他们顽强又脆弱,寂静地美丽。
极致削弱之后变成平凡,虽有感人之处,却不足以震撼灵魂。少年少了孤绝之后的狠绝,美丽逊色,脆弱得摇摇欲坠。
电影从“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变成“少年的你,如此脆弱”真的是一种遗憾。
幸好两位演员的演技贡献出了直达泪腺的精彩画面。
周冬雨的哭戏太给力,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的时候是那么纯洁又脆弱,惶惑的眼神如同被群狼环伺的小鹿,到后期的坚忍与淡漠又是让人心尖跟着颤抖。
易烊千玺的演技想比于同期流量,确实让人惊艳。影片中与周冬雨的几场哭戏和眼神都很到位,尤其是影片后面两人隔着镜子没有台词的那段哭戏,感人至深。
但是作为流量的弊端也在电影里呈现出来了,相比于周冬雨的自然,易烊千玺在某些片段则显得流于痕迹,以及几处能看出来快要憋不住的笑场。不过最好笑的是当他在电影里说着羞耻的台词撩人的时候,底下一片爆笑声。
这个年代的观众是苛刻又宽容的。苛刻在于不管你流量多大名气多响,如果演出来的东西不知所云,迎接的肯定是破口大骂,比如前段时间的某科幻片。宽容在于只要你努力一些,拿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赞美之词也不会吝啬。
两位演员,未来可期。
影片因为种.种妥协,虽有遗憾,但也有亮点,对比市面上良莠不齐的国产片,算得上良心,我期待未来的审查制度能够对我们的导演更宽容一些,让我们的导演能拍出真正美丽的少年。
2019《少年的你》观看体会
记得电影《动物世界》赌徒对登上游轮、试图用牌局改变人生的郑开司说:“在动物的世界里,只有利益,没有感情。”而在《少年的你》中,郑警官对被欺凌者陈念说:“你见过野生动物的眼睛吗?他们在死之前,毫无表情。因为它们害怕,所以才有那种眼睛。”
近年来,不管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都把动物世界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洗牌过程,浮躁的社会戾气传到校园。旁观者冷眼旁观,在创伤后深深刺痛被欺凌者的心。
冷眼旁观的校园欺凌者
《少年的你》几经撤档,先是从德国柏林撤赛,又在6月27日被迫撤档,直到10月25日才上映,是因为电影涉及了敏感的校园欺凌问题,使得定档过程一波三折,但却丝毫不影响其票房,首日票房过亿,口碑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这部残酷青春题材,对校园暴力现象的写实聚焦,像是一招制敌的擒拿格斗,以期快准狠地遏制欺凌者的招数。
虽然一针见血,但这种方式直观呈现出:排挤的动作,冲突的肢体,侮辱的语言,网络语言的暴力等,全部隐藏在看似纯真善良的高中生笑容下。
全片以主观镜头,代入受害者的情境中。片头,陈念的同窗好友胡小蝶从喝酸奶到跳楼,到陈念用衣服将她的尸体盖上,观众虽没看到血腥的场面,但手机微信输入字体,以及对陈念的定格拍照,让陈念的声音一直压在心底。从画面特写,切换到近景,镜头仰拍俯拍调度,快剪的视听语言完满呈现出个体和集体的冲突。
但胡小蝶死后的第二天,校园恢复平静,同学们有说有笑,仿佛忘记了惨案,仿佛不堪欺凌而跳楼自杀的胡小蝶与他们无关。其后,陈念也没有向警察陈述胡小蝶受辱的情况,使得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在她被欺凌后,和她一样成绩优异的男同学让她忍一忍,马上就高考了。男同学认为是胡小蝶太懦弱,让陈念不要被欺凌者所影响。旁观者的冷漠,或许是为了自保,但在无形中也成为了帮凶。
校园暴力的可怕之处在于,旁观者这一群体,他们有的应和,有的协助,更多的是事不关己的“吃瓜群众”。而陈念本人也曾是旁观者,胡小蝶自杀前曾向陈念倾诉:“她们一直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因为从众心理的冷漠胆怯和无知少年的邪恶不自知,使得校园霸凌愈演愈烈。
三个即将高考的花季少女却像一群野兽,拿着一笼吱哇乱叫的老鼠和美工刀,追着想要报复陈念,陈念被吓得躲进了垃圾桶。电影还血淋淋地呈现他们的施暴过程,陈念被撕碎作业本,被甩巴掌遭到毒打,在手机录像镜头前被剥光撕碎衣服,被剪掉头发。类似的校园暴力,在网上屡见不鲜——荷兰少女、陕西神木少女、大连女童等校园霸凌事件,这些远比电影拍得触目惊心。甚至我也亲身经历过,非暴力肢体接触带来的身心创伤,远比暴力来的深远。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书包被恶作剧地从楼上扔到楼下,被从楼上滴拖把水,改完的考卷和作业本被踩上脚印扔在地上,至今仍心有余悸。这些经历,都像被撕碎作业本的陈念一样,让我痛恨施暴者。数据显示50%的施暴者来自有虐待行为的家庭,因而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任重而道远。
家庭缺位给家长上一课
电影在讲述每个角色时,都展现了原声家庭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因素共同正向发力,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电影中周冬雨饰演的陈念,是一个性格内向的高考优等生,她出生在单亲家庭,母亲长期沉沦在传销组织。
在亲情缺席的成长环境下,她被卷入了暴力霸凌的漩涡。而易烊千玺饰演的刘小北,是一个从小就在街头流浪的混混,从陈念偶然解救,到他们相遇相知。小北逐渐成为陈念的保护者,默默守候以暴制暴。“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脆弱卑怯的他们,成为彼此最深的牵挂。即使片末,警方将他们分开审讯,想要逐个突破心理防线时,两人依旧保持高度默契,任凭警察如何盘问,都坚守誓言。
小北和陈念互为硬币的正反面,陈念代表青春期乖巧顺从的典型,而小北则代表反抗叛逆的缩影。从旁观者到被欺凌者,再到怒从心生把魏莱推下楼梯的“施暴者”,陈念的心理变化耐人寻味。原生家庭的缺位,让人感到暴力漩涡中的绝望。小北和陈念缺少太多的家庭关爱,所幸他们能遇见彼此,为对方找到希望。陈念母亲在片中只有四次出现,大部分是在电话中传达关爱。
可以说,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部电影给中国父母上了一课。
而魏莱的母亲《寄生虫》式的富人视角,传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的理念,更是断送了魏莱的后路。魏莱是优等生,家庭情况优越,成为同学拥趸的对象。但在家中她却是“被欺凌者”。因为复读的原因,父亲一年都不和她说话。她试图在学校找到家中的地位,在同龄人面前争强好胜,用盛气凌人的优越感打击那些穷学生,用高傲的一面拉帮结派。在欺凌弱势群体的快感中,消弭家庭的厚望,和缺爱的不安全感,弥补亲情的缺席。
另一位参与霸凌的女生的父亲,因她被退学便对她拳打脚踢。陈念的报警,并未从根本上剜去施暴者内心的邪念,退学或者转校,只会加深对方的报复心理。
青春电影中的写实主义
电影写实还原了中国人的“成人礼”高考,红色的标幅,仪式感的口号,高考等候的家长潮,开考前的班主任训戒,电脑快速阅卷等每个细节,都让人仿佛再次回到当年的高考。电影也对成绩压倒一切的教育体制提出批判,好像每位学生都是高考机器的螺丝钉,似乎不影响高考,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可以暂放一边。
电影中有些对话让人刻骨铭心,特别是女警质问陈念:“为什么不相信大人?”“不找大人帮忙呢?”“你为什么不报警?”而陈念的回答让人心酸:“跟你们说了,有用吗”?还有那句“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成为大人。”甚至是那句“你敢让你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吗?”
电影围绕校园霸凌展开,成长是母题,但意义却远超公众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更是对“问题少年”的重新审视。第一层指的是少年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第二层则延展到被保护的角色,提醒公众校园是干净的地方,别让它沾染暴力和戾气。
反观近年来“残酷青春”电影的脉络,从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不仅呈现出残酷的成长,也反映出时代的阵痛。
而2013年赵薇的《致青春》,却凸显青春的主体性,其后《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秘果》等,却呈现出套路化的狗血剧情。当然,有些电影依旧延续写实的青春救赎,例如《狗十三》《悲伤逆流成河》《过春天》等,正如韩国的《蚯蚓》和日本的《第三度嫌疑人》,采用艺术魅力让孩子获得希望和勇气,坚信自己可以“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因此,《少年的你》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社会价值远大于艺术价值。虽然电影从身体、心理、反抗三个不同阶段,渲染出灰色绝望的影像,叩问施暴者的人性缺失。但疼痛青春情绪化的体验,却像沙漠中的花,让家长重视教育,也使边缘青春在绝望中开出美丽的花朵。
2019《少年的你》观看感想
少年,无知无畏,可恨可怜。
片子将少年感抓的很准,那种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自大狂妄和胆小怯懦,以为掌控但外人看来不过幼稚把戏自欺欺人。那种用具有棱角的方式对抗世界,正是在人逐渐步入成熟之后丢失缺失的。回忆起来过去的自己会很傻,想到当年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决定,不过这正是那个年龄的特质,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
镜头用校园欺凌事件,偶然的相遇促成了后来的抉择和冒险。形形色色的人做各种各样的决定,在一个事件中扮演每一个角色,仿佛其中的人就好像身边的每一个人。欺凌者毫无内疚的凌霸是都是别人的错的家庭影响,自私又天真促成她最后的结局。被欺凌者或反抗或无力反抗,但每一个抉择都不是他的错,都不应该成为被怪罪的理由。旁观者麻木冷漠让很多不应该成为了应该,直接或间接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杀人的帮凶。影片行文用行进中的插叙闪回,凌乱而破碎的阐述了事情并非偶然,手持镜头摇晃着暗示着颤抖的情绪,近景特写是情绪的爆发,却隐忍而内敛。
少年人不懂做过的事情一定要负责,这个世界确懂。
在审讯室两人的相见,是自以为坚持下去就会毫发无损得到救赎,却对他们即将面对的未来毫无所知。在看守所两人的相见,渐进的情绪中可以知道他们终究不会被未来所困,因为未来对他们而言已经不再是另一个人的负担。影片的最后,在行进的警车中,两位少年人隔空对话,却又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少年时代的义无反顾。
对一个镜头印象深刻,是两位警官路边摊涮锅聊着欺凌案件,镜头却在此时给到对面的镜中映射的两人。镜子仿佛暗示虚拟的一个意象,成人的世界再没有那么多刻骨铭心的真实。我们看着少年的欺骗幼稚可笑,但成人的世界呢?
人不轻狂枉少年,褪去少年外衣的我们,得到又失去了什么呢?
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总体逻辑没有硬伤,镜头和叙事方式也很有想法,关注点也很具有现实意义。现在的小朋友都这么肆无忌惮了吗?还是挺震撼到现在校园凌霸已经这么厉害了。几个演员表现的很不错,周冬雨少年感一直很强,驾驭这种倔强少女一直没出过什么问题。小千倒是很让人惊喜,很多大特写情绪变化都可圈可点,台词也不错,周冬雨甩过来的戏很多都能接住并没觉得弱了。周警官那种成人世界的少年感把握的也很好,我们终有一天会成为无聊的大人,但有些人少年气会一直留在心中而且愈加升华,是无法坐视不管的热血,是对他人永远会有的同理心。
虽然依然街道不是很美丽,虽然他们的青春并没有什么感同身受,虽然影片剧情前紧后松还是有些拖沓松垮,但能看到我们青春片可以拍出这样的作品,感到很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