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优秀观后感
推荐文章
《故事里的中国》将影视、戏剧、综艺三重艺术形式融合呈现,致力于打造一个殿堂级的文化新品类。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故事里的中国优秀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里的中国优秀观后感1
辛育龄爷爷,曾经有幸看过关于您的文章,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太小,对您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您是一名医生。
直到前天看了央视播出的《故事里的中国》,您的事迹就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感动之余更有钦佩,让我忍不住提笔给您写下这封信。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您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救治伤员,共同度过了100多天紧张的岁月。目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您深受触动,立志“做一名白求恩式的医生”。
此后,您以白衣作战袍,投身于人民的健康事业,用行动践行医者精神。
1956年,从苏联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个能够改变人生际遇的机会向您招手:留在部队可以当军官,专门接诊军队病员。
可那时候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医疗卫生事业艰难起步,胸外科几乎一片空白。您毅然选择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组建了胸外科。
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的_年中,您很少回家,成了一名“住院医”。日夜思索着一切减少患者痛苦的方法,向各种“未知”发起挑战。
经过您的不懈努力,我国胸外科领域多次取得“从0到1”的突破,还首次将针刺麻醉应用在胸外科。
“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一生完成15000多例手术,直到89岁仍然坚持出诊。从拄拐杖,再到推手推车出行,尽管身体每况愈下,但都没阻止您那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我相信所有听过您故事的人,都会和我有着同样的钦佩和感动。择一事,忠一生,在革命中淬炼成长,从小战士到大专家,您的一生与党的事业同频共振,这种责任与担当、敬业与奉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如今,您已经101岁了,虽然已卧榻在床,无法工作,但您的精神薪火相传。
在您身上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信念坚定、品德高尚,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情怀和风范。
作为在乡村振兴工作一线的青年干部,我们要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血液”,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
此时此刻,我想告诉您:您的精神将一直指引我,让我在百折中锤炼政治、磨炼意志、锻炼本领,以奋斗之我书写人生新篇章!努力在乡村振兴一线干出一番新成绩!
故事里的中国优秀观后感2
《故事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该节目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从中选取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人物和故事,融合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以此串联新中国的“影像艺术博物馆”,挖掘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节目播出以来,反响强烈,好评如潮,仿佛将我们带入那个战火纷飞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红色经典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大家不妨以世界读书日之名,细细品读《故事里的中国》中那些感人至深、历久醇香的“红色故事”,从中汲取奋进新力量,抖擞精神再出发。
故事里的“青春”,朝气蓬勃、一心向阳,充溢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觉醒之力。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1958年,小说《青春之歌》出版,在广大读者、特别是进步青年中引发巨大反响,改编成同名电影后甚至一时轰动。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历经磨难,从一名知识女性成长为党的革命战士的坎坷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对于广大年轻干部来说,正是人生的大好年华,当把握成长成才“黄金期”,当保持清醒政治头脑,拒做“躺平族”,争当“弄潮儿”,唱一曲不负韶华的“青春之歌”,让青春在奋斗中砥砺升华,让人生在逐梦中成就精彩,实现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蝶变,真正成为能干大事、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
故事里的“英雄”,信念如铁、视死如归,诠释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超然之力。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1961年12月,一部讲述革命年代重庆中共地下党员艰苦卓绝斗争的长篇小说《红岩》出版。该书一经问世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成了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历史小说。从首版发布至今,《红岩》已经印刷了170多次,感动并影响了一代代国人。“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_获得者张桂梅在领奖现场动情地说:“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我心中的经典,我最爱唱的是《红梅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党员干部当学习“江姐精神”,补足精神之钙,敢啃“硬骨头”、敢翻“火焰山”、敢闯“渣滓洞”,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时代英雄。
故事里的“脊梁”,大智若愚、前赴后继,演绎着“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赤诚之力。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作为党的革命先驱,彭湃就义时年仅33岁。其子彭士禄一度沦为狱中孤儿。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响应党中央号召,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带领科研工作者们埋头苦干,兑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诺言。父子二人,一个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生命,一个为新中国强国事业奉献一生,令人肃然起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是要学习这种爱党爱国、只求奉献、不图回报的精神,争当民族脊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走好新的“长征路”,积极投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等伟大社会实践,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故事里的中国优秀观后感3
《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第三期在央视热播,节目以舞台剧形式跨时空演绎了彭士禄从狱中孤儿,成长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的真实经历,带领观众了解彭湃、彭士禄父子如何用生命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节目中一家两代6张革命烈士证书更是让人瞬间“破防”,“满门英烈,英魂卫国”在央视新闻抖音热评置顶,_专栏更是连续三天推送澎湃、彭士禄父子故事。党员干部要用心感悟澎湃、彭士禄“英雄父与子”的事迹,从中探寻两代人的“变”与“不变”,用以更好地促进成长、砥砺奋进。
从“富家子弟”到“小乞丐”,身份变,信仰不变。
“满门忠烈”是海陆丰当地人评价彭家的“热词”“高频词”,彭湃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户大地主家中,彭家的田产面积之大,被形容为“鸦飞不过”,深受新思想感染的他毅然放弃安逸生活,带领家人蔡素屏、许玉庆、彭汉垣、彭述、彭陆前赴后继投身革命,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失去父母庇护的彭士禄,成了流浪的“小乞丐”,穿着百家衣、吃着百家饭,尝尽人间苍凉,终成国之脊梁。澎湃父子“愿将此身长报国”的坚贞信仰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抬头仰望精神高峰,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品尝信念的“甘甜”,汲取“埋头拉车”的充沛动力,努力成为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好干部。
从“上海站”到“北京站”,地点变,报国志不变。
节目中跨越时空的对话环节令我印象深刻,彭湃秉志改革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历时四年回到上海。彭士禄在苏联学成归国,于北京站牌下深情地说“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若非胸怀满腔报国热血,怎会有“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的铿锵回答,怎会有“深潜”_年的赫赫人生。男儿立志带吴钩,党员干部要以前辈为榜样,滋养我辈之精神,将个人理想和为国家发展富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以赴、倾情投入,用脚踏实地、默默耕耘构筑富强之中国。
从“烧田契”到“没辜负”,时间变,初心不变。
_,澎湃为建立农会,将自家巨额田契付诸一炬,以“还地于民”的革命行为和甘做“无产者”的革命决心感召海陆丰农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农民运动。_年,在《我志愿》系列短视频中,首次公开彭士禄院士手稿,他深情写下:“我终于没辜负那些冒死保护我而从不索求的百姓,没辜负培养教育我的党,没辜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我的期望,没辜负父亲的英名。”从“烧田契”到“没辜负”,镌刻在时间标尺上的是两代共产党人热爱百姓和忧患人间的精魂,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矢志做民族精魂的传承者,背起“但愿苍生俱饱暖”的行囊,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姿态担当、奉献、燃烧,散发出初心为民的“热量”,温暖人民群众的心。
故事里的中国优秀观后感4
从《十八洞村》到《扶贫路上》,从《英雄儿女》到《钟南山》,每一期的节目主题都与时代主旋律紧密结合,除了对新中国经典作品的演绎,更着力讲好新时代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对于这些有着真实原型人物的故事,在影视化、综艺化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艺术与真实的平衡,亦是节目组在创作中面对的一大挑战。
两季以来,《故事里的中国》一直坚持从创作者、亲历者与演绎者出发,多视角叙事,在真实与艺术的相互糅合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才得以呈现。
在最新播出的《钟南山》中,节目通过传记作者叶依,钟院士的秘书苏越明、学生张挪富、长子钟惟德等多重视角,具象刻画了钟南山在不同角色身份下的人物形象。话剧舞台刚好借由苏越明秘书的视角,通过演绎他跟随钟院士赶赴武汉的所见所感,讲述钟院士两次逆行出征的英雄壮举和热血人生。当颇有年代感的照片报纸、密密麻麻的行程表,以及从未面世过的视频相继出现在荧幕上,加上创新舞台的逼真演绎,观众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钟南山院士。
而在《英雄儿女》中,节目组则是邀请了电影编剧之一毛烽先生的女儿毛白鸽女士,亲历过_战争的四位长者,以及“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有烈士的孙子赵新民先生一起讲述“英雄女儿”的故事。
“把在朝鲜战场上这些经历融入到剧本里,这就是最好的创作经验。”《英雄儿女》编剧之一毛烽先生的女儿毛白鸽女士告诉大家,正是武兆堤的这句话使得她父亲决定参与《英雄儿女》的剧本创作。在节目中,毛白鸽以创作者后代的身份,分享了这一作品幕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包括王成这一人物的塑造过程、《英雄儿女》这一片名的来源等等,让观众对于《英雄儿女》这部影片有更多的背景认知。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内容主题上与时代相呼应,取材于当下最火热、最鲜活的人物形象或者中国故事,在创造上着力体现了人物的精神基点、人性亮点和情感的爆点。更重要的是,在多重视角的塑造下,节目真正做到了在艺术与真实之间保持最大化平衡,从而使得作品拥有了直抵人心的艺术真实。
故事里的中国优秀观后感5
今天看完了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之永不消逝的电波,现对其进行我自己的赏析理解,先说说这个节目的内容吧。
作为一档央视的文化类节目,当然是大制作,这一期的主持人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董卿。节目开始前的序言有这样一句话,“传播中国故事,聆听中国声音”,也为节目的名称做了简要的解释。主持人上台后说了一句节目的slogan,“让经典照进现实,让世界品味中国”。为节目想要达到的目的作了阐述。首先进行原片片段的展示,主持人紧接着对影片的了历史背景做了讲述,随后原片的主人公上台,进行采访。紧接着先烈的后辈上台,讲述片中主人公原型的故事,引出节目正式的舞台剧内容,结束之后的史料补充,道出了新中国成立的不容易。
首先这个节目作为一个文化类节目,其节目内容一直都贴合着对这一段历史文化的讲述,用一种新颖的方式,那就是表演来传递红色的文化,能让观众可以更好的去接受,在进行内容的输出时,主持人较好的专业素养奠定了节目的流程走向十分的顺利。从媒体创作元素的角度来看,它结合了虚拟影像,及良好的舞台调度以及镜头之间切换,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最值得一提的是它新颖的舞台设计,分为主舞台以及两个副舞台的安排,让节目展示的场景更加的多元化,也能让观众对节目的内容有很好的记忆加深。但舞台之间的切换无疑给了演员一个很大的挑战。节目当中的一些文案设计,十分的能够贴合到这个节目的主题,那就是传承红色文化,一些话术的表达很好的带动了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深刻得体会到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作为一档_年的节目,很好的契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_周年,在这个特别的年份让观众能够对红色文化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其次,节目当中的内容结构也十分的紧凑,一环接着一环,可以将观众带入到其中,这一点做的很棒。
看完这档节目我不禁想起了另一档央视的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的形式也十分的新颖,让知名的歌手来对中国的古诗词文化进行传递与传承。不得不说,近些年央视对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十分的忠热,也十分的成功,都在节目形式上做了很好的创新,更能贴合现今大众的一些喜好,因为顺应着时代发展的潮流走,也才能更好的进行文化的输出。所以,央视的这些创新值得一些电视台进行学习。此档节目的节目反响很不错,许多观众都表示可以接受这样形式的文化传播,也让红色文化更好的慢慢的走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视野当中来,这无疑是节目创办之初想看到的结果。
“让经典照进现实,让世界品味中国”,这档节目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