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时刻》电影观后感_观《决胜时刻》心得感悟5篇
电影《决胜时刻》发布了由黄绮珊演唱的推广曲《心跳》MV。《决胜时刻》再现了1949年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后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该片于9月20日在全国上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决胜时刻》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决胜时刻》观后感一
(1)看这个片子的时候,电影院就四个观众。前面一个50多岁阿姨、她旁边一个30岁左右短发黄毛菇凉;后面一排是一个中年重量级男子、他旁边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帅哥。(不要问我这个帅哥到底是哪一个,你懂我的)
(2)看电影的前6分钟,电影院灯光没关,我实在受不了就小步到最后一排。“看似没人、哎”,犯嘀咕之后。往前排走啊走,“不行、我一定要投诉”。奔着这个想法发现了票根后面的电话:“嗯,没错,写的是这个电影院的电话”。于是我打了电话。接电话的是一个青年女生声音,这时候我气消了一点(事实证明女性、尤其声音好听的女性可以更好地处理投诉)。然后我就巴拉巴拉说明了情况,OVER。我步伐沉稳地走到自己的座位(电影院中间区)。过了大概十分钟,我已经入戏。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我回过神往右边抬头看了下。原来此人是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我只见他穿着暗色衣服、双手拿着两瓶饮料。然后他跟我说了一些道歉的话啊,然后就递给我和我左边的男子每人一杯(根据我描述的方位知道戴着眼镜的帅哥是谁了吧 哈哈哈——古话说得好“自恋的男人运气不会太差”)。 我就犯嘀咕,为什么只给我和邻座的这位饮料,前排的两位女性没有。不是说好“女士优先吗”? 我一边吸吮冰雪碧饮料“冰爽”,一边目送这位工作人员。“天呐,是不是他们通过电话锁定我了 厉害了”(可能片子里有特务情节 我有点入戏 哈哈哈 我这是反侦察)。我脑海突然蹦出一个念想“对哦 他只有两只手 不可能拿四杯饮料”(这时候发现托盘的重要性了)。所以,3分钟之后,那人又给了前排两位女性饮料喝。全程我在喝、旁边的男子却纹丝不动。不知道他有没有过于投入看戏。电影院真是安静啊。得知国民党脱离和谈局面,毛主席拍桌子(有可能是别的情节 因为根据我喝饮料快喝完的进度 应该是后面的某个情节点)——我还特意吸吮吸管来打破安静的局面(借用毛主席对警卫队长聊诗经的戏中的一句话“诗歌就是夸张的嘛”,我吸吮吸管这个形容也有夸张的成分)。
-----------------------------------
观影之前嘀咕了下,以为这是一个人物很扁平的片子。观影之后,发现结果高于预期。
我先说说此片好在哪里:
首先,毛主席的形象更有亲和力。他陪女儿抓鸟、和儿子一起吃同一根黄瓜、和小警卫员的通信、和警卫队长聊爱情、主动握手梅兰芳并在戏台下看京剧《霸王别姬》、看完戏后路边摊吃夜宵时和百姓聊民生,这些无形当中拉近了主席与观众的距离。
其次,通过警卫队长和小警卫员串起整个百科读物式的历史知识点。
(1)电影第1幕。 大背景:电影开篇交代,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并受百姓欢迎。随后毛主席出入驻香山,期间和国民党展开南北谈判——此时国共隔江对峙。 小故事:通过细节塑造主席的亲民形象,通过警卫队长布放香山治安建立紧张氛围。
(2)电影第2幕。 一艘英国舰船在长江试探解放军底线并被击败。国民党认为英国和美国将接入战事,于是主动放弃和谈。解放军过江击败国民党。
(3)电影第3幕。策划共同新中国纲领内容、并在1949年国庆节宣布新中国成立。 小故事:警卫队长抓捕北平的国民党间谍、毛人凤试图用飞机轰炸建国日的天安门。
再来说说不好的地方。
(1)【人物】由于片中“坏人”不够坏、动机不坚定,导致国共双方戏剧冲突不够。比如间谍香山暗杀主席,画面只是一男一女探查香山、随后透过警卫队队长看到山里这两人的尸体——既没有表现暗杀过程也没有表现反暗杀过程。本来毛人凤请示蒋介石炸第一个国庆日的天安门,蒋介石再三思虑后取消这个计划。 “香山暗杀”,弱化了恐怖氛围。“飞机轰炸天安门”,坏人做事不够绝,危机自动解除,也就失去了张力。 “渡江作战”,基本就是人海战术。观影过程那叫一个“惨”——解放军各种被炸。看的时候难受。解放军上岸的时候,有点小激动。最后旗帜插高土墩上(小警卫员转员为解放军小战士后拿着这个旗帜插上面 然后被子弹打死)。整个过程很短,就是惨、勇往直前、插旗帜、拔高了小战士的形象。
(2)【节奏】开篇30分钟过早地进入抒情、过多地交代历史背景、过多地无休止塑造主席的亲民形象,导致情感略微刻意、节奏拖沓。音乐从始至终,都是有一个深沉的调子在带着。如果可以弱化音乐,然后在非常非常之重要的地方再抒情,效果会更好。 不然强行用音乐来渲染、讴歌,就显得刻意——会让观众认为是洗脑行为。 和谈破裂之后,节奏才有所提升。
(3)【故事结构和情节】故事有两条线,说了很多但没有深入、没有展开。明线:以毛周为首的共产党在政治、军事上打败国民党;暗线:局罗瑞卿把关、小男主警卫队长为执行的力量,清理北平间谍、保护毛主席等人的安全。 明线是百度百科可以查到的,暗线是内部人士才可能知晓的——所以创作者虚化处理了暗杀这条线。
关于细节,可以说几点感觉不那么舒服的。
(1)资料片4K还原度很棒,如果唐国强先生可以减肥,可能更吻合毛主席形象。那个年代很贫瘠,而且资料片里的毛主席是憔悴容的。(不过,讴歌嘛,也就容光焕发了。)
(2)戏中主席、总理等一行人给孙先生三鞠躬,主席还说“要继承孙先生遗志”。不知道历史上是不是真有此事。这个情节点有点怪怪的。(不过为了统一,也就沾沾边了。)
(3)主席抽烟镜头比较多,认为作为艺术,还是可以不要再表现主席抽烟。也许可以想点别的道具来替代。中间一场戏:毛主席主动找梅兰芳先生,梅先生请主席抽烟,主席说为了不影响他上台唱戏也就不抽烟熏他了。后来回去还抽。 艺术终究是艺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开始不断表现毛主席的抽烟细节、又是什么时候全民抽烟的。
关于柔美的地方。
(1)警卫队长对象(王丽坤饰播音员),穿着长裙子(青色系至于什么花纹我记不清了)、顶着屋内强光、推开大门的时候,我竟然感受了《芳华》的感觉。观影的时候,我想到“我去 好看 不过应该是裙子好看 还有王丽坤的身段具有线条感 尤其是长腿”。不过啊,头发箍着,如果披着头发、吹点风让头发飘起来(很像广告 哈哈哈),其实更好看。 这个细节跟本片主线没有太大关系(俩个人的爱情更多地是娱乐元素 纯属是附加的)。无非告诉观众“看 我们播音员也是时尚的 看 她对我们警卫队长是有心的”。
(2)任弼时重疾前给各位一把手拉小提琴。他前面戏份可不多,为什么强调拉琴。一是精神升华;二是告诉观众,我们也是有艺术细胞的。
(3)主席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家人会外语。主席说自己在学英语,然后以相对流利的口语说了几句。这也是告诉观众“看 我们也是和世界接轨的”。
总结:看电影,这些东西都是细节。但是都是编剧潜移默化传递给观众的东西。这三个细节比较好。
如果不考虑故事、对主旋律思想不排斥,是可以看看的。起码,主席变“可爱”了、生活化了。
———————上映第二天———
关于电影延伸思考:观众爱看什么。
电影的类型分的很多,也很乱。比如爱情片类型。我想,几乎所有电影都有爱情戏。爱情只是元素。比如悬疑片,几乎所有电影都有悬念,悬疑只是氛围。
我更愿意用有可操作性的语句描述。
比如以少胜多、斗智斗勇的故事。比如《智取威虎山》(徐克版)、《狼牙山五壮士》(小时候看的版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弱者处于危机中更能让观众为他担心;其次,观众更喜欢智慧的策略(人海战术只能表现团结 而智取更难得),为其倾倒;最后是勇气,越是弱者越能爆发勇气,他获得胜利对观众所带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
另外还有,战略家如果和远距离的战场融为一体,不至于文戏是文戏、武戏是武戏。我认为平行剪辑,另将战略家置身与战场(用上帝的俯视角度),可以更有看头。 还可以,用幻境将敌对双方的战略家置于同一“虚拟”的场景——借用电影《孔子》老子和孔子进入论道场景的表现手法。让两个不碰面的宿敌在一起交锋。《长安十二时辰》里,由于周一围和雷佳音饰演的正反角色没有很早的面对面交锋而导致节奏拖沓——如果让虚拟的处理让他们有智慧的交锋会更有看头。
以上只是从人物强弱设定、文戏主角在武戏中的处理,进行阐述。至于其他方面,还有待细究。 电影是深奥的,也是有规律的。这是我们探寻它的目的。
《决胜时刻》观后感二
电影《决胜时刻》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新生引航·开学第一课”学术放映交流活动,近600师生、党员同志集体观影交流。
电影《决胜时刻》正是反映和讲述了1949年中共中央进驻北京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新中国,在此会见民主人士、指挥渡江战役、筹备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等一系列大事,再现了共和国缔造者们运筹帷幄、筹建新中国的决心与信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决胜时刻》在一众优秀献礼影片的传统上,开辟全新的创作道路,讲述建国前夕中共中央的一段珍贵历史,是黎明之前的大事记。
监制兼导演黄建新、编剧何冀平、摄影指导邵丹、美术执导霍廷霄、叶飞司令员饰演者赵宁宇携影片来到北京电影学院,与广大师生交流与分享。
黄建新回母校接受“考验” 众主创分享拍摄感受
在两个小时的欢笑声、惊叹声和掌声之后,影片主创们与北京电影学院师生交流分享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83级毕业生,黄建新从导演做到在业内享誉盛名的金牌监制,创作无数经典作品,作为《决胜时刻》监制和导演,他和同学们坦言“特别高兴把作品带回母校放映,同时也是个紧张的‘考验’。”回想起在大学时期与同学们一起观看前辈带回母校放映电影时的点滴记忆,黄建新导演真诚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能拍电影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学校,有大师巨匠们手把手面对面的教授传习拍电影的知识,可以说是很幸福的时刻”。
北京电影学院在职的三位老师:该片美术指导霍廷霄表达了做老师十几年,始终带着薪火相传的校训,带领自己学生组成的最年轻的美术团队,努力在电影美术设计方面开疆拓土。摄影指导邵丹也表示,这部电影的摄影团队也是带领自己的学生一起完成,在几个月的辛苦努力下,当大家一起观看工作成果时,也是一种提升和传承。叶飞司令员扮演者,来自表演学院的教师赵宁宇,还参演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赵宁宇不但透露了自己在电影《决胜时刻》中实则分饰两角,也不忘传授表演经验,对学生们谆谆教诲。编剧何冀平也笑称自己虽是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但也是电影学院的“表亲”,是一家人,并介绍了自己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一边翻阅近百万字文献,一边同步高质量完成剧本的过程。
打造富有情感的“主流电影” 让角色更有温度
在同学们的提问环节,问起黄建新导演是“如何做到用电影讲述中国近代发展史?如何拍好一部部优秀、接地气的主旋律电影”时,黄建新导演回答道,“相比主旋律电影,我更愿称这些电影为主流电影。这些电影的产出是人类理想价值观的展现,是人类对判定是非,对未来社会,对自我理想,对满足于心灵深处愿景的期待。主流电影是电影工业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国家电影业存亡的基础。”黄建新导演补充道:“拍摄主流电影,关键是如何表现想表达的东西,在喜怒哀乐中传递价值观,让电影富有情感、有说服力,感人至深,才能做到观众喜爱又能传达正确价值观的电影。”
在人物塑造方面,编剧何冀平表示,自己在翻阅了无数文献之后,她发现了伟人真性情的一面,毛主席本来就是一名智慧的、和蔼可亲的,对大人物小人物都有很深情感的伟人,于是剧本抓住了这一点,不仅和之前的银幕形象有所区别,也让角色更加“有温度”。
中国电影首次尝试!人工智能修复“彩色开国大典”
此外,本片摄影指导邵丹在谈到拍摄战争场面时感叹“拍夜景难度大”,他带领着摄影团队,在紧张的拍摄周期内不断创新突破,最终保证了拍摄效果真实。美术指导霍廷霄在现场也针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和真实性的权衡”的问题作出解答,表示要“还原历史场景服饰,又不失现代审美”,在色彩保护度上大量调整,最后呈现出均衡的美术效果。
关于影片结尾处修复后的彩色开国大典画面,黄建新和霍廷霄共同回答道,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由于底片被烧,只能从国内国外现存底片中搜寻那一天的影像,抓住修复点之后通过4K技术修复镜头,基于人工智能才把数据找回来,整个过程历时一个月,这也是中国电影中第一次适用这类技术。黄建新回忆说,“当看到彩色修复成片中毛主席看向远方的眼神,真的可以深切感知毛主席的伟人形象与气魄。”
《决胜时刻》观后感三
作为粉丝,我是带着私心来的,毕竟主旋律的电影,还将近两个半点儿。但是从影片一开始,我就进入状态了,可能是有些老演员过于眼熟,之前看过很多他们演的伟人。刚进入北平的解放军来自天南海北,很多只是孩子,他们会念错字,不会用自来水管,陈有富和田二桥是他们的缩影。但很快,他们就有自己的任务,就进入角色,因为这会儿的北平像个筛子,到处是特务,并不安全稳定。影片分为两大部分(个人见解),一部分由掌握国家之舵的伟人们构成,他们挺直新中国的脊梁,他们为这个国家殚精竭思。一部分由陈有富等代表的普通人构成,他们慢慢感受国家由人民做主,他们逐渐适应新身份。但无论是什么人,他们都在为这个国家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二桥最后为护卫国旗死在了渡江战役的最后,一个十六岁的鲜活生命就此结束。当然了,这个人物的走向几乎可以想见,但影片也没有全部悲情基调,这个片子将主席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关爱子女,爱护部下,有自己的爱好,拉近了我们与伟人之间的距离。影片最后的复原开国大典真的太让人激动,总之,这部影片,值得一看!
《决胜时刻》观后感四
其实今天到电影院还是很开心的,难得有一天假期,选择看部电影,当然也是挽救一下被诛仙伤害的心灵。
本来看的是任达华主演的小Q,看上去质量非常不错,但临近买票时鬼使神差地选了这个。
为啥呢?现在看完了想想,自己内心还是非常喜欢历史片的。本身是个文科生,再加上男性身上或多或少的中二气质,试问谁不会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开国历史感兴趣呢?《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和《建党伟业》我也是一部不落看完的。
闲话少扯,说回这部《决胜时刻》。本片自三大战役结束,中国大部砥定,渡江战役前夕开始。
熟读历史的人对本片大背景应该了如指掌,拍摄这些历史片的难度也在此。如何在历史大背景中刻画人物性格,成了此种类型片的老大难问题。我想这个导演选择用了叙事中加了诸多小细节的这种方式,这也是上文三部曲很常见的做法了。不过本片时间跨度偏短,导演本人也有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说几个我印象很深的小细节吧。首先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去戏园看梅兰芳唱《霸王别姬》,毛主席点评了几句,大致意思是为一人逞匹夫之勇,不可取。周总理很罕见德没有回应,而是眼中泛起了热泪。
这里我感觉真的把两位伟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描绘得很好。一位性格中的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看戏过程中还不忘博古鉴今,勉励一下自己和同志,也是很可爱了。刚好也和我们耳熟能详那句“不可沽名学霸王”相对应。
周总理显得感性很多,可能是有法国留学的经历,他对艺术的感染力能体会得更深刻一点,可能当时已经沉浸在梅兰芳的表演中了。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猜测。不过两位老师的表演真的让我一度以为这就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两个人的日常。
在这里我就不得不无奈吐槽一下演员和偶像真的有厚壁,比美国国家安全局底下临时总统避难所防核弹防外星人轰炸的专供特种钢材还要厚的厚壁。
没错,说的就是你,马天宇!
马天宇饰演一位记者,跟一位毛主席身边保卫团的新生牛犊小战士(抱歉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包括演员和里面的角色名,以下简称小战士)的对手戏,让我分分钟想起来这是一部电影。
本来,忽略掉黄景瑜以后我一度沉浸下来,相信这就是真正的历史了。
他们俩的念词,尬,尬到我担心他们下一秒就要笑场。动作,就不提了,感觉马天宇就是在表演一个拿着照相机穿着解放军军服的马天宇。
小战士也是同样的问题,念词太刻意,动作上表演痕迹严重。他的戏份还不少,前期插满了flag,最后在渡江胜利后插旗中弹身亡,标准结局。
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其实本片对反派的刻画。
曹炳琨老师饰演的戴鹏程,是本片最大的惊喜。电影里他是国民党潜伏在北平最后的几位特务组织头头,全程智商在线,智斗黄景瑜,策划了暗杀行动。难得的是导演给了诸多笔墨去刻画这条线,使得影片节奏始终没有变成流水叙事的普通历史片。
多的我也不好说了已经涉嫌剧透,总之,这是一部商业上及格,对历史迷十分友好的叙事电影。临近国庆,这个周末有空的同学还是值得一看的。
《决胜时刻》观后感五
今天看了《决胜时刻》,开头黑白片仿纪录片部分一出来我就泪目了。中间有些描写普通士兵流血牺牲的地方也让我落泪了。
但是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故事性不强,主要是对毛主席进北京到开国大典前这段时间的一个整体性记叙,有伟人日常,有国共和谈,有渡江战斗,有北平肃反,点铺得太散,虽然电影时长2小时20分钟,仍然很多地方都没交待清楚。对于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某个画面某短对话就能触动心弦,感慨万千。然而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可能看了一头雾水,会有很多问号。
其实吸引我去看这部电影还是片尾的4分多钟纪录片,但是电影宣传也没把侧重点放在这上面。事实上这部电影就没啥宣传。可惜了。
电影画面还挺美的,开头有一小段香山的空镜真是太漂亮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