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支月英《一生只为一事来》最新观后感心得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一生只为一事来》根据“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师的真实故事改编,以商人董大山的视角,讲述了支月英在偏远大山深处的艰苦条件下,以最质朴的信念坚守初心,为大山里三代孩子带来重大命运变革的感人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2019年9月4日中午,我与部直属机关其他近500名党员干部一起,在机关礼堂观看了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作为一部庆祝“新中国第35个教师节”的献礼影片,《一生只为一事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拍摄,根据“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师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来,以商人董大山的视角展开,讲述了支月英老师驻守大山三十多年、为乡村教育奉献一生的感人故事。看完电影,我感触良多。

  支月英老师不忘初心,始终扎根偏远山村,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给大山里的孩子带来希望。她用一生的时间坚持“上山”来教导孩子们长大后“下山”,帮助他们实现了命运的转折。“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我们坚持了才有希望”,电影里的这句话让我感动的同时也激发我的思考。支老师的坚持之所以伟大,本质上在于她尽其所能,燃烧自己,用教育帮大山里的孩子们改变了命运,脱贫致富,俗话说就是有钱了。但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一名老师讲钱的重要性是需要勇气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谈论诗和远方是高尚的事情,如果提到钱则就显得俗气了,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无比渴望财富,又不能直白的说出来,这种矛盾也加剧社会上的“仇富”心理,同时也说明整个社会在对财富的问题上有了分歧和偏差。

  电影中董大山这个角色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人,影片开始时浑身充满了“铜臭味”,让人很是讨厌。但从他绞尽脑汁要拆除挡在自已项目前一处爱国华侨捐建的一所陈旧小学到后来受支老师精神感召为教育做出自己贡献的华丽转身,让我感受颇深。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共产党员中的一员,我认为要成才自身的努力很重要,但天时地利也不可少。党和国家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操碎了心,而我们的成才所享受的优质教育资源,背后又有多少“支老师”们做出了巨大牺牲。所以高学历的我们要努力让自己避免贫困,合理合法合规的拥有一定的财富基础,做出更好的事业,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的回馈社会。我们应该正视财富的重要性,类似董大山这样的转身对社会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在北师大求学的时候,我的导师董藩教授常常跟我们说:虽然财富不是衡量你们成绩的唯一标准,但却是你们实现成功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几千年中,许多重要的思想创新以及大发明、大创造都是所谓“富人”的贡献: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是奴隶主阶层中的中产阶级,孔圣人是商汤后裔、士大夫出身,庄子的祖上则是楚国贵族,衣食无忧;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都是地主出身,萨缪尔森、弗里德曼也都成长在富裕的环境中。即便可能会有哥白尼、布鲁诺这样的个例,但又有谁能指望经历那样辛酸的人能够成功?换个角度想,如果当时两位有一个富裕、殷实的经济基础,他们的贡献可能会更大!华人数学家张益唐先生在证明“孪生素数猜想”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教授获奖后,首先感谢的是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接受他去餐厅洗碗打工的同学,正是那些收入,保障了这位天才的头脑不断运转,最终取得傲人的成就。

  由此可见,财富基础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与成就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财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基本的物质保障;财富不等于贡献,但却是产生贡献最好的温床。赚钱、财富不应被当作一件忌讳、丢人的话题。老师们如果一味地鼓吹理想、抱负,很可能会让学生前功尽弃、饮恨终生,那我们“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人灵魂”的教育就成了瞎折腾。这是由社会分工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只有解放了手,保住了口,人才有工夫、有精力去思考问题。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看心得

  最美乡村教师代表支月英的感人事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如盏盏明灯,点亮千家万户。支月英用现实行动践行了一个“一生只为一事来”的伟大壮举,作为教师,我们要向先进模范学习,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担教育使命,学榜样前行,用实际行动写好教育奋进之笔。把榜样力量化作精神动力,付诸工作实践,作出自身努力,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在我从教生涯的第2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单位统一组织观看影片《一生只为一事来》。支老师的“不是因为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久久萦绕在我心田。一位普通的乡村支教教师,干了一辈子看似平凡的工作,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影响了几代人,为深山里的孩子带去了未来的希望。“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一直觉得,老师应该是个有情怀的职业,他离不开道义也离不开爱的传递。无疑,大山里的孩子们是幸运的,碰到这样慈母般的老师。在幼教这个平凡的岗位里,我们不会有大作为,但只要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懂感恩,知礼仪,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收获,也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电影里细腻的场景刻画、真挚的师生情感深深打动了我。“我们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支老师用她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作为青年教师,我要学习支老师的“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田。

  看了致敬第35个教师节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脑子里一直在回闪着影片里人物的画面、台词,影片里,没有强调支老师的付出有多么的感天动地,也没有很重的描写她的学生多么功成名就,平淡、温情的表达着剧情,只有“爱”存在的教育才是伟大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很少有人能用一辈子去坚持一件事,向纯粹致敬,不是有了希望才坚持,而是有了坚持才有希望。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看影评

  “万紫千红随风去,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就是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我认为,教师应该是徐志摩笔下的“我轻轻地来了,又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应该是冰心笔下的“一片冰心在玉壶”那份真挚。一支粉笔,两袖清风,志存高远,堂堂正正教书,实实在在做人。37年来,支月英一直扎根山区教育,精心培育桃李,把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

  有梦想就会有追求,有信念就会有执着。正因如此,这位乡村教师做出的非一般人的选择,优越的条件不要,再强的诱惑不受,再苦的日子不说累,再凶的病魔不怕,怕的就是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一个简单的今生无悔其中。听完支月英老师先进事迹报告后,她执著的追求,默默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让我明白了许多。我分明看到了人民教师头上那个无形的光环正熠熠生辉。我懂得了做老师的责任、爱心与人格。我读懂了教师的使命,读让这位有梦的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37年,无怨无悔地献身党的教育事业。

  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在蝶变,而且同时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懂了人间的大爱和真情。我坚信,在支月英老师的感召下,将会有千千万万个优秀教师涌现出来。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看有感

  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由张亚海导演,穆婷婷、谭凯、巩汉林主演,影片根据“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支月英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影片以成功商人董大山为视角展开。影片是讲述八十年代初以来,几个农村孩子坎坷不幸却自强不弃的成长历程,来诠释支月英老师为山里孩子们带来重大命运变革的时代情怀大片。整部电影温暖人心、感人至深,同时由有着让人忍俊不禁的笑点,穆婷婷、谭凯、巩汉林、王姬等多位明星艺人的加盟,为影片增添了不少的看点。

  最励志女老师扎根大山年度暖心师生情催泪来袭

  在影片中,穆婷婷饰演的女主人公19岁来到大山深处支教,在面对以董大山为首的学生们的捣蛋以及村民的误解,年仅19岁的她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这不禁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我们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我们坚持了才有希望”,这是女主角的信仰和人生格言,在影片早前发布的预告片中,可以看到影片中处处都充满了这种“韧劲儿”。这位不服输的老师用自己的坚持,告诉董大山他们什么叫作“希望”,而在当她失落迷茫时,孩子们又成为了支撑她走下去的动力。

  展现教育事业改革堪称“活教学典范”

  作为一部校园题材优秀影片,《一生只为一事来》深刻反应了新中国教育改革进程,用动人的情感演绎来诠释“怎样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这一深刻话题。

  影片引发人们对教育的思考。相对于城市社会精英教育而言,不少人表示:当代社会太需要这样的好影片,太需要像支月英这样的老师。可以说支月英的支教故事堪称中国当代社会的“活教学典范”。

  笑点与泪点齐飞年度最感人教育题材影片

  在本片中,穆婷婷首次出演角色年龄跨度从19岁一直55岁,极富挑战。谭凯饰演了成年董大山定位是一位“霸道总裁”似的成功企业家,他与穆婷婷在影片中演绎的师生情令人动容。而巩汉林和王姬等演员的加盟,也给影片增添了许多看点。

  巩汉林生动演绎了一位善良、朴实的村支书。他和少年董大山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充满生活气息,巩汉林的表演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王姬饰演了支月英老师的母亲,她和穆婷婷之间既感人又生活化的对手戏,相信一定能感动观众。

  另外,以少年董大山为代表的等孩子们的恶作剧也会让观众朋友们会心一笑,会让我们回忆起孩时的自己。影片有笑有泪,真情大爱,片中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以情节带动情感层层递进,渗透你的内心防线,点燃你的泪腺。

  影片立志打造本年度最真挚感人教育题材影片,这种深厚的师生情,定会让观众感同身受。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看体会

  “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曾留下了这样一段颁奖词:“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寥寥几语,道不完三十多个春秋冬夏的风雨坚守;短短几行,写不尽一位乡村教师与两代学生间的动人过往。

  这段献给“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2016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支月英的颁奖词于今年教师节之际被搬上了大荧幕。我们也有幸能够在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中,看到支月英在乡村教育生涯中的平凡与不凡,看到她用三十八年的教学岁月传达着自己的信念——育人一事,值得一世。

  《一生只为一事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讲述了支月英的真实生活,影片在支月英第一班学生董大山的回忆中徐徐展开:1980年,19岁的支月英只身一人走进深山,站上了泥洋小学的讲台。彼时的泥洋小学教学环境恶劣,校舍破旧,资源短缺,甚至连教师都留不住,以董大山为首的顽劣孩子暗暗打赌,这位城里来的支老师肯定撑不过一个月。

  但支月英的根反而越扎越深——校舍破旧,那就自己修补;资源短缺,那就自己购买;留不住教师,那就自己留下。就这样,支月英用细水流长的爱滋养着、改变着、引领着深山里的孩子,岁月见证下,她从孩子们口中的“支姐姐”变成了“支妈妈”。

  “支妈妈”用三十八年的时间诠释了“育人”二字。《一生只为一事来》中,支老师不仅为孩子们教导着学识,更帮助孩子们树立着受用一生的心智,当学生罗如意不得不放弃升学资格时,支月英数年如一日地给如意写信,支撑着曾经的学生度过人生艰难。支月英与罗如意的师生情感正是无数乡村教师教学生涯的缩影,每送走一个学生,支月英都会在山上种下一棵树,曾经的教育荒漠,如今已绿树成荫。

  电影最终停在支月英与孩子们的毕业照上,但真正能留住孩子们笑容的,不是荧幕内的定格,而是荧幕外乡村教师与乡村教育的相互嵌入。

  要做到“嵌入”,就需要注重乡土的文化基因,搭建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桥梁,在乡村教育中凸显理解、包容、因地制宜等要素。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支月英针对乡村孩子的成长特点,创新了“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感受与体验中得到了最大化的收获。

  《一生只为一事来》为乡村教师群体塑造了典范。对于一手牵着孩子、一手牵着希望的乡村教师来说,应当在理解乡村生活的基础上拓展教育内容,既让更多的现代气息包裹乡村学校,也要尊重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打破城乡对立的双轨制教育,实现山里的孩子也能“走出去”的美好希望。

  现实中的支月英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有许多人说我是傻子,但大山需要我这样的傻子。知著君认为,支月英满怀的不是一股傻劲儿,而是一腔热爱,也正因为这份对“热爱”的坚守,过去乡村教育的短板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得到了补足。

  关注乡村教育,关键是要关注它的特殊性。乡村教育所覆盖的群体大量是有着贫困、单亲、留守等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加之老一辈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相对偏低,普遍缺乏教育意识,所以农村学龄儿童的受教育链条并不完善。对此,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加强了针对性,将政策对准了问题的特殊性,赋予了“乡村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乡村教育不仅需要承担学校教育,还要弥补家庭教育,所以乡村教育既是农村居民与外部社会之间互动的重要节点,也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一方面承载着乡土文化延续的内在功能,另一方面也寄托着乡民发展、乡村发展的代际诉求。在支月英的个案之外,国家一系列及时有力的战略部署,给乡村教育赋予了新时代的新意义、新途径、新希望。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乡村教师的作为和教育政策的变动中,理解乡村教育更好的图景。

  城乡教育的落差在于,乡村的孩子们面临着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来源于农村家庭薄弱的教育观念以及农村社会短缺的教育资源——孩子上不了学、上不好学成为了乡村教育的最大阻碍。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传承者,教育政策是乡村教育的助推剂,这两者在帮助孩子们跨越阻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乡村教师的支月英在得知村里仍有许多孩子没有入学时,挨家挨户地和村民交流学习的必要性,恳切劝导家长让孩子上学。即便十七户人家中只有两户模棱两可地应允,即便她在一开始受到了村民的误解,支月英也仍然坚守在深山的讲台,为孩子们讲述着外面的世界,播撒着梦想的种子。因为在支月英和许许多多同为乡村教师的人眼里,不是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好在,“希望”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诸多向乡村倾斜的教育政策在不断出台,政策的变化也大幅提升了乡村教育面貌。此时的乡村教育正处于全面发展的上升期,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在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怀下已经走上了正轨。2008年秋,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在全国范围实施,农村的孩子获得了平等入学的渠道,更获得了为自己开拓未来的权利。

  与教育机会一同增长的,是投入到乡村的教育资源。致力于促进城乡资源流通的“振兴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和软硬件投入,将微小的爱积聚成了无垠的光,让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走上支教之路,弥合着教育公平的缺口,保障了四千多万乡村学生的基本权利。“机会”意味着教育公平的起点,只有从这一起点出发,我们才有可能看到来自乡村的孩子们向上前行,改变命运。

  正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首映发言中指出的,不论是电影作品的指向还是现实工作的导向,我们的目标都是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在“初心”与“使命”的引领下,公平的起点将惠及更多的孩子,教育的未来也将涌现更多的生机。

  最后,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向每一位坚守在教学岗位上的老师致敬。

  我们也更加坚信,老师们一日日的坚守,将会凝聚为成就孩子们美好愿景的强大力量。

2019支月英《一生只为一事来》最新观后感心得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