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总结2020【5篇】
推荐文章
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总结2020_脱贫工作心得体会总结500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巩固脱贫摘帽成效的关键之年,那么你知道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总结2020_脱贫工作心得体会总结,欢迎阅读!
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总结1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扶贫号”一路劈波斩浪,满载着人民期盼和丰硕成果,所向披靡。如今这艘战舰面向最终胜利的冲刺关头,更当慎始如终,铆足一马当先的闯劲、一篙不松的韧劲和一鼓作气的干劲,正“心态”之船帆、稳“人才”之船身、实“产业”之船舱,以只争朝夕的靶向心态、雄姿英发的领路姿态和全力以赴的奋进状态,行稳脱贫攻坚的“后半程”,驶向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辉煌彼岸。
扶正“心态”船帆,坚定不跑偏的“攻坚心态”。脱贫攻坚的收官阶段,就如烹饪菜肴的收汁勾芡,关乎成色和质量,切不可掉以轻心。要获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扶贫工作务必保质保量,力不足者,不足以至矣。对于广大扶贫干部而言,越是在接近胜利的时候,越是要稳住心神,越是要求真务实,不能有“涂鸦式”的漫不经心,不能有“打卡式”的浅尝辄止,不能有“突击式”的火急火燎,这些心态都是扶贫快进道上的“拦路虎”,必然影响扶贫政策的落实和扶贫成效的巩固扩大。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扶贫干部要分秒必争,警惕跑偏心态的出现,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以最中正的标准和最严格的要求踢好正步,集中火力啃下“硬骨头”,身姿端正地站好最后一班岗,摆正“扶贫号”船帆,为冲破前浪蓄足力量。
扶稳“人才”船身,培养本土化的“人才队伍”。“扶贫号”的船身要行得稳,离不开人才力量的支撑。人才既是“脱贫”的关键,也是“发展”的动力。在人才引流上,可以通过定向招录、降分录用、学费全免、研修培养、兜底安置等柔性引才制度,确保人才引得进来又扎得下根,促进人才队伍的本土化;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实用教学,力求专业、精细、高效、系统,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教学资源进行现场教学,通过产教融合,强优势、补短板,填补人才在农业技能和本土产业发展实情上的盲区和空白点,培养技能迁移能力,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在人才体量的壮大上,可以通过“人才培养人才”“人才带动人才”的帮扶传递形式,搭建人才“桥梁”,形成以点带面的“人才培育链”,不断开拓本土的人才资源,释放人才活力。
扶实“产业”船舱,培育利长远的“特色产业”。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奏鸣曲中的“主旋律”,要结合区位优势和地域资源,坚持绿色发展思路,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找对具有独特且显著优势的产业。在产业发展上,一方面,要以政策激励、基地建设和示范带动促进产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升整体效益,形成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格局,走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另一方面,要以“一体化”思维推动特色产业向纵深发展,如将特色产业与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相结合,融入多样元素,丰富特色中的特色,从而扩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可以通过做精加工、品牌打造、激活民间资本和搭建合作平台等方式来提升特色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结合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的融合、升级,打造稳定长效的产业链条。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扶贫号”战舰以志在必得的信心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擂响重锤、踏浪远征,必将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驶向全面小康的幸福港湾。
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总结2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进入“掰着手指数日子”的阶段,脱贫攻坚压力和责任愈发重大。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放松要求,决不可有歇一歇脚、停一停步、松一口气的思想,要秉持三种精神,攻难中之难,克坚中之坚,下绣花功夫,做群众致富的奠基人、引路人,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给更多贫困群众带去希望。
弘扬“亮剑精神”,敢于攻城拔寨。行百步者半九十,越是临近胜利,步伐越发艰难,责任越发重大,困境越发突出。值此决战决胜之际,脱贫攻坚留下的都是任务最大、难度最高、工作最难推进的区域。党员干部要真正发挥“亮剑精神”,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攻城拔寨,攻坚克难,越是困难越要上,越是艰难越向前,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当成最大的政治任务,当成对党和群众最大的承诺,用脱贫攻坚的成效回应自己的初心使命,用群众的满意度和口碑检验自己的成绩。脱贫攻坚已经到了闯关夺隘、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党员干部务必下最大决心,立最壮志的flag,敢于向困难宣战,向贫困“开炮”,奋力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弘扬“工匠精神”,善做绣花功夫。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脱贫攻坚成效好不好,关键在政策是否精准,帮扶是否到位。党员干部要善于下“绣花功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要深入剖析贫困原因,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把“政策之水”浇到群众脱贫的“穷根”上,确保群众脱真贫、真脱贫。要善于用“猛火”做“细活”,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深耕而细作,努力找准致富新路子,闯出致富新天地,解决群众发展最大掣肘。要善于双推进、双提升,既要用活政策之外力,又要激发群众内生之动力,做到双向推进,同步推进,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共成长。
弘扬“雷锋精神”,甘于为民服务。只有用情于民,才能换得一片真心。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为民解忧、民谋利、为民服务的重要政策,要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就要树立民本情怀,秉持为民服务初心,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风,把脱贫攻坚的红利,真正落实到每一位贫困群众中去。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脱贫攻坚更要讲奉献,党员干部要有一颗为民服务之心,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心头,把群众的需求落在实处,真抓实干,彰显脱贫攻坚“政策温度”“执政温度”,让群众暖心、安心,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总结3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丝毫退路和弹性。攻克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应当派出扶贫战场上的“硬骨干”,以“硬碰硬”,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作为一线扶贫干部,要始终保持定力、一鼓作气,要只争朝夕、紧抓快干,确保按时间节点实现既定目标。
一是要做好脱贫攻坚一线“勤务员”。脱贫攻坚任务能否能够高质量完成,关键依靠干部队伍。一些地方随着贫困人口的脱贫、贫困县摘帽,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要善用“庖丁解牛”式干部,对扶贫政策和业务掌握透彻,懂得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调动广大扶贫干部的积极性,为他们击鼓打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真正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奋力一搏的干劲、无可退路的决心,为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凝聚强大合力。
二是要选好脱贫攻坚一线“指战员”。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困难群体增收、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难题,就需要“思想上绷得紧、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的“指战员”,扎扎实实为农村服务,帮农民破难题。不仅自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还能帮他们撸起袖子使劲干,切实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农村不仅需要扶贫政策烂熟于心的干部,还需要产业发展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硬队伍”碰碎难啃的“硬骨头”,保证脱贫成效的高质量,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要用好脱贫攻坚一线“评估员”。当前正处于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考核评估是各地的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的“试金石”,督导检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用好一支“内行”的督导检查队伍,及时在扶贫一线发现问题,提出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意见,在有限的时间内补短板、强弱项,彻底拔除“穷根”。督导检查、考核评估是一项技术活儿,要妥善安排脱贫“督导官”,坚决防止“外行人做内行事”,剩余的攻坚拔寨时间不容许我们进行所谓的“销号整改”,要以一针见血、铁面无私的狠劲击溃“硬骨头”,干出一番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事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现在,到了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候了,到了把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的时候了!要坚定信心、顽强奋斗,攻坚克难、补短强弱,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总结4
2019年,我当上了第一书记,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兜兜转转,20年后又回到农村,行走在农田山林,往返于家家户户,一路走来,历经脱贫攻坚路上的点点滴滴,这段难以忘怀的经历让我对脱贫攻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知乡音,懂乡情,工作的切入点在于走近村民。我知道,农民是不喜欢“眼镜”的。在他们看来,戴眼镜的是文绉绉的书生,眼镜是不接地气的符号,再加上,我又操着一口外地口音,所以,融入村民成为了第一要务。我明白,村民们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思维体系,要融入他们,首先要跟他们搭上话,知他们所言所想。于是,我学着用村民们的词语谈天说事,用乡音和他们开着玩笑,一遍一遍地讲着自己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聊插秧、聊种田、聊乡情、聊家常琐碎,通俗易懂地讲述着脱贫攻坚政策和村里的发展规划。渐渐地,村民感觉到这个“眼镜书记”不一样,经历过和他们一样的生活,是“泥腿子”出身的年轻人,愿意和我交流,聊聊知心话,连村干部都说,“你这个书记很会和村民聊天”。就这样,在乡音乡情碰撞中敲开了村民的心扉。
下深水,踏实地,工作的关键点在于扎根农村。我懂得,村民都是明眼人,我在走访村民的同时,他们也在观察我,我用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对待他们,他们也会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回应我。因此,要想获得村民的信任,必须扎根农村,脚踏实地。为了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巩固全村77户贫困户脱贫成效,一年多时间里,我坚持用脚底泥土的厚度去检验工作实效,跑项目、查饮水、看教育、修房屋、算收入,深入田间地头查看村民们种的柑橘,一户户检查住房安全,一遍又一遍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生活现状,确保将工作落到实处。为彻底解决贫困户黄某华饮水问题,一次又一次奔赴在山间曲折蜿蜒的乡道上,帮助落实打深水井政策。为解决好何某华住房问题,多方奔走联系工匠,反复检查工程进度,确保居住环境改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点滴琐碎的事情中,逐渐将工作做进村民的心坎。
办实事,解难题,工作的根本点在于为民解难。我认为,贫困户之所以会陷入困境,肯定是在身体情况、生产技能、家庭情况等方面不如常人,因此要常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多一些人文关怀。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坚持人本精神,要真正从村民的角度思考,知民冷暖,将工作做到点上,精准地将各项措施、各种政策引向困难群众。是不是雪中送炭,村民是看得见的。比如,贫困户李大娘的儿子有精神障碍,长期住院,家里只剩父母和女儿,家庭面临危机。得知这一情况后,我立即找到李大娘,一项一项梳理政策,关心她家的吃穿问题,帮助她发展养殖业,落实公益扶贫岗位,切实地增加家庭收入。可能是看到一个非亲非故的年轻人真心实意地帮助她解决生活的难题,这位大娘在我面前流下了眼泪。这只是脱贫攻坚历程中一个难忘的片段,像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脱贫攻坚是用真心换真情,春风化雨,温暖人心。
我很庆幸自己能参与到脱贫攻坚中,能够亲身倾听最淳朴的声音,感受最质朴的品性,拥抱最厚重的土地。我相信,这是我人生中的一笔财富。
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总结5
高考来临之际,听到最多的就是鼓励、祝福的话语,的确,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高考是人生中十分重要又非常公平的一次竞争机会,为了这一场考试,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只求能够金榜题名,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学习自己理想的专业,为将来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打好前站。
读书对于学生而言,是孤独而辛苦的,每位学生的迎考之路都是一部青春的奋斗史。脱贫攻坚对于基层扶贫干部而言,何尝不是一条孤独且艰辛的“迎考之路”?基层扶贫干部的这条“迎考之路”又何尝不是一部热血的奋斗史?
扶贫之初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山间小道。每位被下派到基层的扶贫干部,我相信最初都是斗志昂扬、信心满满的,都有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与决心。但当真正身处基层、着手工作时,就会发现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建档立卡、易地搬迁、集体经济、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没有一项工作是简单的,基层扶贫干部既要照顾老百姓的利益,又要符合规章制度。于是,他们中有些人心里开始迷茫、彷徨,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群众的素质,甚至怀疑上级的政策,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脱贫攻坚不是儿戏,基层扶贫干部们自我调整,克服困难,探索方法,完善措施,最终依靠责任与担当坚持着走完了最开始的“迎考之路”。
扶贫之中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之路。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基层扶贫干部们逐渐对村情民意更熟悉,对农村基层工作更熟练,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项工作都打下一定的基础,扶贫工作开始逐渐显现成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渐精准稳定,易地搬迁初具规模,集体经济初显成效,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成型,环境卫生逐渐干净整洁……原来那个破败、落后的村庄变得漂亮、美丽了,于是,基层扶贫干部们的信心更大,干劲更足,毅力更强,他们就在困难挫折中重拾信心走完了中期的“迎考之路”。
扶贫之末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康庄大道。如今,“大考”在即,即将面临最后的全国普查,再看现在的贫困村、贫困户,与扶贫之初相比,可谓是村村户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乡风文明得到重塑,村民幸福指数得到提升……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基层扶贫干部的辛苦付出,但基层扶贫干部们并没有沾沾自喜,仍然脚踏实地走完最后一程,他们不仅要将老乡们“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即使是回到原工作单位,基层扶贫干部们也并不会居功自傲,而是继续兢兢业业干着本职工作,继续为人民服务。
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总结2020【5篇】相关文章: